資源簡介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3.6我們的中華文化(人教版必修3)【考綱考點解讀】明確考綱 (1)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課程標準 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備考指要 《我們的中華文化》這一課知識的復習旨在讓學生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高考中主要是圍繞著中華文化的特點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進行考查。復習中華文化的兩大特征時,既要從二者的側重點、見證(表現)、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詳細區分,又要從二者都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都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等共性方面進行理解,同時注意與第二單元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進行把握,還要從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角度關注兩岸關系的發展。【考點精講精析】考點1 燦爛的中華文化一、知識梳理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這表現在許多方面。漢字、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為中華各族人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②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總之,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中華文化在近代經歷了衰微的過程。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續寫中華文化的新篇章。(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這也表現在許多方面。①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學技術史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長期處在世界的前列。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②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③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 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1)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3)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3.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2)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總之,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溫馨提示】(1)漢字、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但不是唯一見證。(2)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但兩個特征所強調的內容不同。源遠流長是從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上講的,是從縱向上看,側重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講的,是從橫向上看,側重于豐富厚重。(3)全面理解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不能簡單地說中華文化就是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也不能理解為中華文化就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易混易錯點】(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僅得益于漢字與史學典籍的延續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于漢字與史書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史書典籍的出現,能夠使大量的歷史經驗、資料史實記載流傳下來。但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我們的優秀文化能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鑒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后者指它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故包容性不只指兼收并蓄,還指中華文化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而不是中華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吸收。(3)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就是指其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獨特性,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二是指區域性,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三是民族性,即不同民族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文化。(4)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也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間沒有共性。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二、典型例題1.(2009山東,20)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我國高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②優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 ④閱讀文化典籍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中華文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②中的“直接轉化”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①③④都正確地評述了文化典籍的作用。【答案】B2.(2010江蘇,19)我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一直流傳至今,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這表明( )①中華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逐步消失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題考查對中華文化民族性的理解。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排除錯誤選項。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共同構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差異不會消失,也不能消失,③說法錯誤,排除含③的選項,選C項。【答案】C3.(2010福建,31)福建惠安女服飾以其“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的特色,在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它適應當地勞動的需要,汲取了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這體現了( )A.傳統服飾文化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影響B.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辨證地認識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飾文化使中華文化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D.堅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化包容性的理解。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題。題干材料主要揭示福建惠安女服飾的特點及形成過程,并沒有涉及服飾文化的作用及影響,A、B不符合題意,C說法錯誤,服飾文化是中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表現之一,福建惠安女服飾適應當地需要并汲取了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說明堅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其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故應選D項。【答案】D4.(2011 廣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強弱是動態的、可以浮動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卻是自己國家永遠的一張王牌,尤其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這段話的合理內涵有A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②文化有頑強的生命力③傳統文化不因時而變 ④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選A。“傳統文化不因時而變”明顯錯誤,故排除BD;“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題目中沒有涉及,故排除CD。“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民族的文化卻是自己國家永遠的一張王牌”反映了文化頑強的生命力,故選A。5.(2011 江蘇)歷史上。東北流行二人轉,南方流行越劇,有的地方還流行一些頗具地方特色的劇種,如南京的白局,揚州的揚劇等。現在南劇北唱、北戲南演、文化市場異彩紛呈。戲曲文化的發展現狀說明,各地區文化C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異,時尚流行③市場調節,繁榮興盛 ④各具特色,漸趨融合A. ① 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 ③④解析:頗具地方特色的劇種、南劇北唱、北戲南演,說明各地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漸趨融合,所以①④選。我國戲曲文化的發展現狀得益于文化市場的調節,不是“時尚流行”。因此,③入選,②不選。答案:C命題立意:本題考查中華文化價特點——我國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較大。6.(2011 天津 )最近,河北農業大學一群畢業生默默幫助病逝同學李寶元父母的事跡被廣為傳頌。15年前畢業之際,有人提議“寶元的父母咱們得管”,一個算不上約定的“約定”,讓兩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張匯款單 和56封信。同學們用實際行動使扶危濟困、重情信諾的傳統美德在當代得到完美綻放。這一事跡表明CA.傳統道德準則完全適應現代生活B中華文化的具體內涵是亙古不變的C.傳統道德對今天人們的價值選擇有深刻影響D.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解析 C。本題考查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A說法絕對,不選;傳統與現代畢竟還有一定的距離和差距;B說法錯誤,具體內涵不能說亙古不變;C說法正確,體現了傳統道德對我們的今天價值選擇的影響;D說法不合題意。本題答案選C。7.(2011 海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廣東的“圍村”、陜西的“窯洞 ”、福建的“土樓,等民居建筑都 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具 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財富。各具 特色的地域文化 C①決定于各地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 ②蘊涵著中華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④長期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11 福建)材料一 鄭和下西洋,祈“和順萬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時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朝貢貿易;林則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考察各國興衰,指出“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早期西方海上列強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性貿易爭奪海外市場和資源。大力開發和經營海洋。美國海權論創始人馬漢指出:“所有帝國的興衰,決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1)根據材料一所給的信息,請你運用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就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提出建議。(8分)答案: (1)①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們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 求同存異,建設和諧海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③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反對海洋霸權主義。解析:第(1)問,須首先 闡明中華 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的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就這兩個方面分別結合樹立海洋意識作出結論即可。9.(2011 江蘇)2011年博鰲會 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是“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演出。他指出,亞洲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存在,如何處理好發展問題依然擺在亞洲人民面前。[會議還探討了“包容性發展”的內涵和具體策略。俄羅斯總 統梅德韋杰夫呼吁亞太地區的國家要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巴西總統羅塞芙主張各國應創造條件實現經濟增長和包容性發展,南非總統祖馬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合作、共贏機遇和挑戰等。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視角闡釋“包容性發展”的內涵。(6分)答案: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文化發展的差異性;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博采眾長、交融發展。解析:從《文化生活》角度闡釋“包容性增長”的內涵,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包容,又有對外來文化的包容,這都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命題立意:本題緊密聯系社會熱點,結合“包容性增長”的材料背景,考查文化多 樣性考點的應用,考查考生調動、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難度較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