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29課時 經濟全球化(考點44)課堂講練情景導入世界各國同舟共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010年9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天津舉行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發布會上呼吁: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能夠同舟共濟,力盡所能,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他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處理國內發展問題方面,各國都有自己的難處,同樣,中國也有難處,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既要發展經濟又要改善民生,還要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環境。中國的問題可能比發達國家的問題更多,困難會更大。但是為了人類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利益,大家都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這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應該采取的負責任態度。1.為什么面對氣候問題需要全世界來共同應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看待有些國家面對世界性問題時采取的逃避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你從中國的態度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決世界性問題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點梳理考點44:理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及其影響(a)一、“天涯若比鄰”1.新型交通工具和________的不斷出現,大大縮短了人們往來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如果說l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使“世界變小”,那么20世紀末的信息技術,使世界就像是一個“________”。2.________和________使人類交往的活動半徑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無限拓展,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人們都可以隨時聯系,就像生活在同一個社區里。3.國際間的電子郵遞、________、________、遠程醫療在國際社會的生活中顯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這一切,不僅根本改變了人們的________,而且徹底改變了人們的________、學習、交往和________。二、“國籍”模糊的生產與消費1.“地球村”的交往和生活正是社會信息化的縮影,今天________已成為世界的基本特征一。2.在生活中,林林總總的商品的背后,都有一張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和銷售的網絡在支撐和運轉,這張能夠延伸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的“網”,就是“________”。3.________的活動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其投資和貿易網絡將世界經濟編織成一個整體,有力地促進著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全球化。三、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1.經濟全球化是社會________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2.經濟全球化的作用體現在:(1)有利于世界范圍內________;(2)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________;(3)有利于世界________。3.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________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擴大了世界范圍的________,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4.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共同奉獻其智慧,以建立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國際社會。探究思考1.從新型交通工具不斷出現說說為什么世界就像一個“地球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說:“互聯網讓人們跨越了國界,跨越了崇山峻嶺,甚至連偏遠山區也離世界越來越近。”請說說現代信息技術對促進經濟全球化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染上了傷寒,發達國家也會得感冒”,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一些發達國家擔心率先減排會導致本國產業競爭力受損而高碳產業的重新分布會使發展中國家得益。事實上,減排帶來的競爭力損失并不像有些人強調的那么大。何況,減排本身就是出于環境考慮而不是要推進經濟增長,減排政策對減排國經濟造成一些損失也是正常的,是應該承擔的。此外,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增長主要源于生存排放增長,這與發達國家奢侈排放增長存在極大區別。(1)氣候變暖到底該由誰負責,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對待全球氣候變化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應擔負怎樣的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世界應該采取哪些共同措施來保護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后練習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1.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斷發展,許多新事物也應運而生,下列屬于這樣的新事物的有( )①電子郵遞;②電子商務;③電話電報;④遠程醫療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列能反映“地球村”時代人們生活狀況的是( )①小張在網上購買自己喜歡的服裝;②小劉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③小林參加某大學的遠程教育班學習;④小王穿著阿迪達斯、喝著可樂、開著吉利去上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其基本特征是( )A.可持續發展 B.經濟全球化C.科教興國、人才強國 D.人與自然和諧相處4.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期間,中美爭論的焦點在會后馬上成為世界人們討論的話題,對此現象的正確認識是( )①說明中國是主宰世界的大國;②互聯網和數字通信,使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捷,更容易分享彼此的信息資源;③表明人類交往的活動半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得到拓展;④原因在于通信技術的發展,更便于人們討論世界性的難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②經濟全球化就是要求世界各國在經濟上要同步發展;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進一步加強;④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迅速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6.1981~1985年,在美國的危害生態的國外投資總額中,發展中國家占35%。這說明( )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掌握主導權;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如果不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就會引發全球性生態危機;③發達國家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④美國的投資行為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對此,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空前增強B.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逐漸縮小C.發達國家掌握主導權D.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占優勢,往往是獲利者8.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經濟全球化( )①有利于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②使我國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資源;③有利于同各國合作解決跨國犯罪等問題;④有利于我國引進更多的科技人才,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在過去的30年中,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3倍,但是與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從1983年的43倍擴大到l994年的62倍;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從36個上升為50個。據此回答9~10題。9.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 )①是一把“雙刃劍”,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②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③是消除貧困、謀求發展的根本途徑;④有利于同世界發達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0.經濟全球化是1把“雙刃劍”,發達國家盡享全球化“紅利”,廣大發展中國家卻飽受貧困、落后之苦,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 )A.取消國際不等價交換B.免除發展中國家的債務C.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D.縮小各國間貧富差距11.為了防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對歐元產生負面影響,2010年5月10日,歐盟各成員國達成協議,拿出7500億歐元救市。受此消息影響,全球匯市和股市立即出現反彈。這表明( )A.歐盟是最具代表性、權威性的國際組織B.一國經濟發展必然影響他國經濟發展C.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聯系D.跨國公司促進了資本在國際間快速流動12.對外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重要的拉動力量之一。目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世界排名第二,出口總額世界第一。2009年上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出口貿易下降32%,我國下降21.8%,我國占全球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2%提高到9.4%。這說明( )①外貿的發展使我國充分利用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資源;②在經濟全球化中我國經濟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③外貿長期順差損害了我國自力更生的國際收支平衡能力;④我國穩定和恢復出口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復蘇有重要的意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我們在生活能夠接觸到許多國際性品牌,吃的肯德基、喝的可口可樂、穿的阿迪達斯等,它們的背后都有一張生產、研發、銷售的網絡在支撐和運轉,這張“網”就是( )A.互聯網 B.電子商務C.跨國公司 D.電子郵件二、非選擇題14.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引起了校園世博熱,同學們紛紛上網“逛”世博。一個世博專題網頁引發了某同學的興趣和思考。以下是該網頁的部分內容:(1)世博會的早期旨在強調參與國別之多,儼然自成一“小世界”,為此,l878年巴黎世博會曾專門興建了一條“萬國街”,把各國的建筑集中在一起展示,從“萬國街”到“全球村”,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相關的知識回帖:為什么中國人舉辦世博會的夢想今天才得以實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全球化之所以發生在這個時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場化的變革。前者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后者為全球化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陳寶森((經濟全球化進程剛剛開始》材料二 技術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憑借全球性技術(如無線電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等)而形成的經濟、軍事力量,無疑會為掌握這些力量的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準確地說,全球化將處在掌握全球性技術力量的國家指導之下。——_趙英《技術演進與全球化》材料三 2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20個國家人均收入,比最貧窮的20個國家高出37倍。兩者之間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其中最貧窮的國家是埃塞俄比亞,人均年收入僅有l00美元;最富有的國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高達3.84萬美元。該報告顯示,目前全世界有28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幾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又有l2億人的每天生活費還不足1美元。——摘自世界銀行((2000年世界發展報告》(1)材料一、二表明,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有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問題 其根源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認為,“全球化是發達國家用來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的‘敲門磚’,是殖民主義的一種形式,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團結起來,抵制全球化”。請你評述這一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點解析考點44:理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及其影響(a)(九年級歷史第五單元第一課pl42~151)一、“天涯若比鄰”“地球村” 形成的條件 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 步。“地球村” 形成的過程 1.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信工具的出現 大大縮短了人們往來的時間和空間距離; 2.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成為 與物質資源同等重要的資源; 3.國際間的電子郵件、電子商務、遠程 教育、遠程醫療應運而生。“地球村” 形成的影響 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學習、 交往與生活方式。二、“國籍”模糊的生產與消費經濟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1.社會信息化使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2.跨國公司的投資和貿易網絡將世界經濟編織成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生產經營世界性;銷售全球化;消費世界性;跨國公司國際化,其投資和貿易網絡化將世界編織成一個整體,有力地促進著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球化。三、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經濟 全球 化的 積極 影響 1.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2.有利于世界范圍內資源的合理分配; 3.有利于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 4.有利于世界經濟和人類的發展,其中也包 括發展中國家。經濟 全球 化的 消極 影響 1.進一步擴大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距; 2.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跨國犯罪、毒品走 私、武器擴散、非法移民、環境污染、網絡安 全等。應對 經濟 全球 化的 策略 1.充分發揮其正面效應,全力克服其負面效 應; 2.全球性問題應由人類共同解決,需要世界 各國通力合作; 3.建立一個公正、合理、公平的國際社會。試卷答案第29課時 經濟全球化(考點44)課堂講練情景導入1.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已經聯為一體,世界各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氣候問題是全球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解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也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來完成。2.世界性的共同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一些國家以各種理由采取逃避態度,恰恰是一種不勇于承擔責任的表現。3.從中看到中國是一個敢于承擔責任、負責的國家。4.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共同奉獻其智慧,以建立一個公正、合理、公平的國際社會。考點梳理考點44:一、1.通信工具;地球村2.互聯網;數字通信3.電子商務;遠程教育;時空觀念;工作;生活方式二、l.經濟全球化2.研制;生產;跨國公司3.跨國公司;生產;流通;消費三、1.生產力2.(1)資源的合理配置:(2)經濟技術合作;(3)經濟和人類的發展3.經濟舊秩序;貧富差距4.公正;合理;公平探究思考1.新型交通工具的不斷出現,大大縮短了人們往來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古代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成的行程,現在只用幾小時就夠了,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2.現代信息技術拉近了人們交往的距離;是經濟全球化的潤滑劑,加速經濟的全球化過程。3.形象地說明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巨大影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必須共同面對風險或災難,明白全球緊密合作的重要性:當代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4.(1)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共同負責,因為氣候問題是關系到世界人們的共同性問題。(2)發達國家強制減排目標、發達國家給予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必要維持一個合理的排放空間,同時要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節能減排。(3)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等措施。課后練習1.B 2.C 3.B 4.D 5.C 6.A 7.B 8.D 9.B l0.C ll.C l2.B l3.C l4.(1)經濟全球化;(2)經濟全球化為我們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世博會的舉辦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結果: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為世博會的舉辦提供了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發揮國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的優勢。 l5.(1)市場化為全球化提供流通渠道;新科技革命(如信息網絡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2)反映了世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根源:在全球化進程中,舊的世界經濟秩序仍在起決定作用。(3)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應辨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確實加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抗拒的,發展中國家應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之中,努力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間要團結起來,合作互助,并展開南北對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7 頁 (共 7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