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顯微鏡的使用》說課稿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顯微鏡的使用》,它是蘇教版七年上冊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一節《探索生命器具》的內容。本節分為兩個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一些處理方法: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介紹了顯微鏡的結構、作用與使用方法,介紹了制作臨時玻片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一種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過程并練習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主要類群、生命現象、生物學與人類和社會的關系,在意思到生物學重要性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生命的器具、方法,并學會制作臨時玻片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科學地探索生命、正確地使用各種探究器具、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本節內容與一般的生物學知識介紹不同,無論是顯微鏡的使用,還是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都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動腦,親身經歷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標準》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知識目標:嘗試使用顯微鏡,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能力目標:通過練習使用顯微鏡,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平等而互動的過程,樹立我能行的信心。3.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嘗試使用顯微鏡,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本課時涉及到第二課時部分探究器具,通過教師演示或多媒體展示介紹使用方法.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練習,掌握重難點二學情分析: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沒有進過實驗室,渴望進實驗室使用顯微鏡,發揮自己的才智。利用這個特點完成本節重點和難點教學。學生同時也有叛逆的心里因素,個別同學不太聽話,可能影響本課教學。利用同學們期盼進入實驗室的迫切心理,進行實驗室規則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教法與學法分析:1.教法: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采用實踐操作法為主,多媒體演示法為輔。2.教學手段:主要是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教師實驗指導。多媒體教學為輔。學生以表格上的得分為目標努力上好課。3.學法指導: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總結歸納。四.課前準備:教師準備:鑷子、剪刀、滴管、燒杯、清水、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報紙、紫色洋蔥;課件;教材;打分表格。學生準備:預習顯微鏡的構造,思考怎樣使用顯微鏡,預習制作玻片標本的步驟。帶好課本等學習用具。五.教學過程設計:根據《生物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組織教學:根據學生好動的特點,強調實驗室紀律,防止學生在本節課出現違規行為,在整節課中,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行為,努力上好本節課。出示打分表格,紀律和操作都有得分,會反饋給學校。姓名紀律5使用顯微鏡5玻片標本5共得分數15通過這一個步驟能規范學生學習行為,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二環節:課題引入。顯微鏡是一種具有放大功能的儀器。是生物學實驗中常用探究器材,它能夠幫助我們觀察到肉眼無法看清楚的生物體及其細微結構。問題:請大家想一想顯微鏡的結構?第三環節:新課講授活動一·認識顯微鏡1早期顯微鏡結構是怎樣的?能夠放大多少倍?羅伯特·胡克觀察到的“細胞”是怎樣的?學生閱讀思考。2教師指出:科學技術發展,普通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達1500現在常用的是單筒式光學顯微鏡。觀察圖2-2顯微鏡的基本結構。教師多媒體演示。學生對照書互相問答,通過交流掌握顯微鏡的構造。目鏡,物鏡上10X表示什么?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由什么決定的?教師強調: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觀察:認識顯微鏡。教師演示。學生跟著做。(1)怎樣拿出顯微鏡: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不可單手提起。教師強調(以免零件脫落或碰撞其他地方)。(2)顯微鏡放大倍數:從小鏡盒中分別取出倍數高低不同的目鏡,觀察目鏡的標識并讀出倍數,比較目鏡長短與倍數的關系。觀察轉換器物鏡上的標識,讀出它們的放大倍數并比較物鏡長短倍數高低的關系。(3)分別轉動顯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體會它們的作用,觀察顯微鏡鏡筒升降情況。(4)轉動顯微鏡中的反光鏡,識別平面鏡和凹面鏡(5觀察顯微鏡的光圈大小。討論;a向其他同學介紹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名稱。b顯微鏡的各部分結構分別有什么作用?通過這一活動,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活動二。使用顯微鏡。教師應及時表揚那些遵守紀律和操作規范的同學。適時打分。顯微鏡是一種比較精密的儀器,科學規范使用顯微鏡非常重要。例如:先低倍(視野大,容易發現目標),后高倍(觀察清晰)實驗: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選擇目鏡,一般選低倍。(2)·選擇物鏡,一般選低倍。教師強調轉動轉換器的方法。(3)·對光:調好光圈,使底部物鏡對準通光孔,輕動反光鏡,從目鏡中看整個視野是明亮的。提示:明亮環境中用平面鏡。較暗的環境中用凹面鏡(4)放置標本: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注意剪刀等器皿)。將帶有數字或字母的報紙上的某字母或某數字剪下來,蘸取少量清水使其濕潤而呈現半透明狀態,放到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玻片“標本”。將臨時玻片標本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移動載玻片,使漢字或英文字母位于載物臺上通光孔的中央。(5)粗調節:調節粗準焦螺旋,眼從顯微鏡的一側注視物鏡的下降。將低倍物鏡與載玻片靠近。教師強調不能壓壞載玻片。通過目鏡觀察,再微微向上調節粗準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為止。(6)細調節:細微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討論:a在調節粗準焦螺旋使物鏡下降時為什么要以一側注視其下降的位置?b在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字母與“標本”上的相比,方向有什么不同。(通過移動玻片,觀察目鏡發現像與實際物體上下相反、左右相反)通過討論,使同學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在使用顯微鏡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做,鼓勵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幫助其他同學,互相交流。使同學體驗動手的快樂,體會共同學習的樂趣,共同提高,共同進步。教師給學生打分,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掌握重難點。學生歸納小結。教師強調。活動三。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實驗: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步驟:(1)擦拭干凈載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2)夾取洋蔥表皮,浸入載玻片中央的水滴并展平。(3)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避免產生氣泡),然后輕輕蓋在洋蔥表皮上,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水。教師要求學生準確操作,并說明在顯微鏡下觀察下,氣泡是一個邊緣粗黑里面空的圓形,在外力作用下可以移動。(4)將制作好的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討論:a.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時,應該注意什么?b.選取你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生物材料最清晰的部位,畫出其圖像,并與其他同學交流。這一活動中,教師指導,針對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如何避免錯誤操作,組織學生交流。師強調生物材料須薄而透明。實驗完畢,把顯微鏡擦拭干凈,轉到轉換器,把物鏡偏離通光孔,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把顯微鏡放入顯微鏡箱,送回原處。教師打分,通過師生活動,使學生掌握重難點。第四環節歸納總結。學生歸納,提高他們總結歸納能力。教師對做得好的同學表揚,對本節課的不足方面提出改正意見。板書:顯微鏡的使用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先低倍,后高倍防止氣泡材料薄而透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