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2.6求索真理的過程(人教版必修4)【考綱考點解讀 】明確考綱 (1)實踐實踐的概念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認識的反復性認識的無限性課程標準 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備考指要 從命題內容上看,考查的重點有: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認識發展的規律。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主觀題。主要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復習備考中要注意:(1)通過引文的形式考查對真理與謬誤的理解。(2)本專題內容可依托的熱點材料有: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等。【考點精講精析】考點1 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做、行動)它包括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物質性活動――人、客觀世界都是物質的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觀念變為現實)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是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計劃變成現實的活動。實踐是人們在意識指導下變革客觀事物的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2)特點A客觀物質性 (不是主觀的思維活動)B主觀能動性 (不是消極、本能活動)實踐活動與其它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本質的區別。實踐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C社會歷史性 (不是個人的孤立活動)社會性:實踐活動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社會行為。歷史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實踐活動也在發展。人類的實踐活動永遠不會停留在同一水平上。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實踐活動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無止境地發展著。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三個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考點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正確理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1)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的區別。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學習他人或前人的間接經驗;由于個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個人的實踐范圍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親自實踐。因此,間接經驗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與“流”的關系。我們既要重視通過書本或其他途徑獲得間接經驗或知識,更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或直接知識。(2)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的對象的區別。認識不是來源于物質世界。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反映的內容都來自于客觀物質世界。但是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和現象不會自己跑到人腦中來,讓人們去反映它、認識它。人們只有在變革客觀事物中,同客觀事物發生作用,才能獲得對它的認識,并使這種認識不斷完善。因此,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只有通過實踐,客觀事物成為人們改造的對象,才能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被改造著的客觀事物才真正構成人們認識的源泉。2.理解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實踐(1)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這是因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一方面,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實踐受主觀認識的指導;另一方面,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這樣在實踐過程中,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就有了一定的聯系,人們就可以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如果以一種主觀認識為指導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事物,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2)堅持實踐標準,并不排斥邏輯證明的作用。堅持實踐正確標準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3)社會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是反復、復雜的過程。某一次具體實踐的結果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與指導實踐的認識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聯系。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一次實踐的成功(或失敗)來判斷指導該實踐的認識是正確(或錯誤)的。否則,就是對實踐標準的簡單化理解,就可能犯片面性錯誤。考點3 真理(1)真理是客觀的人的認識都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有一個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罢胬砻媲叭巳似降取笔钦_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為轉移。(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考點4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陀^條件:具體的實踐水平,特別是社會實踐所達到的廣度與深度的制約。主觀條件:受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拓展性講解:如何理解真理和謬誤是統一性的?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統一性表現在: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②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范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人們在犯了錯誤后,只要善于分析犯錯誤的原因,認真總結教訓,就能使錯誤成為認識發展的重要環節,進而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實現謬誤向真理的轉化。3.怎樣理解“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1)認識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2)就每一個人或每一代人,或就認識的每一次來說,由于種種原因,認識能力的確是有限的。從這個角度看,世界還有尚未認識之物。(3)就整個人類這一整體來說,或就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來說,具有發展的無限性,因而其認識能力是無限的;而且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人類認識的東西將會越來越多,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不能認為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從這個角度看,世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典型例題1.(2011·全國舊課標)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日益凸顯,各國都在尋求應對之策。我國科學家研究了氣候變暖條件下熱量資源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1981年以來,我國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糧食作物種植界限明顯北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前者糧食產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該研究為我國合理調整農作物區域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科學認識①具有自覺選擇性,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化害為利②具有能動創造性,能夠推測未來,創造理想世界③能夠揭示事物演化規律,指導實踐活動,推動社會發展④基于實踐活動,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科學認識來源于實踐并能指導實踐,故選項③④正確??茖W認識屬于認識范疇,只有通過指導實踐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實現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選項①②的觀點是錯誤的。故本題答案為D。【答案】 D2.(2007年高考寧夏文綜·22)“螞蟻具有和我們不同的眼睛,它們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光線。但是,在認識我們所看不見的這些光線方面,我們的成就比螞蟻大得多。我們能夠證明螞蟻看得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而且這種證明只是以我們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覺為基礎,這就說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構造并不是人的認識的絕對界限?!倍鞲袼惯@個論斷的根據是( )①實踐促進人的感覺能力的進化與發展 ②實踐促進感知事物的技術手段的發展 ③實踐促進對感知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實踐促進人類直覺事物本質能力的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思路解析】 題干中“我們能夠證明螞蟻看得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而且這種證明只是以我們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覺為基礎”并不表示人的感覺能力的發展,也沒有促進人類直覺事物本質的提高。①④觀點是不正確的。②③是正確的。【答案】 B3.(2011·全國新課標)歷史學家通常認為,在審視復雜歷史問題時不能輕率地下結論。這一觀點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總是不同的②真理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復雜歷史問題本質的暴露和展現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④人們對復雜歷史問題的認識受所處社會實踐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思路解析】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往往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僅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故③④正確,①說法本身錯誤,②不是合理性的表現【答案】 D4.(2011·江蘇)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這說明真理①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被推翻 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③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④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思路解析】 真理不是被推翻,而是被發展;物質決定意識,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它不能超越歷史條件,因此①④說法錯誤。真理是不斷發展的,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因此②③正確。【答案】 C5.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關注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對發展觀、公平觀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表明( )A.真理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不斷改變B.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C.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不止一個D.真理與謬誤的界限是相對的【思路解析】 對發展觀、公平觀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體現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也在發展,追求真理永無止境。A、C、D不符合題意。【答案】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