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4.10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人教版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4.10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人教版必修1)

資源簡介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4.10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人教版必修1)
【考綱考點解讀】
明確考綱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新要求(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課程標準 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要求;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結合具體事例,從科學發展觀角度,說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備考指要 本課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一知識是考查重點,其中多以自主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農”問題、低碳經濟等為背景,多從措施層面為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考點精講精析】
考點3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一、知識梳理
1.總體小康水平的表現
(1)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們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
(2)從宏觀上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2.全面小康的目標
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性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利于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體現社會主義本質,有利于擴大內需,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只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物質極大豐富,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比較表
關系 總體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點 標準 低水平——低標準的小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800多美元,只是剛剛跨進小康社會的門檻 十七大: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生活質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 十七大: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
社會發展狀態 發展很不平衡——發展不均衡的小康。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國也還沒有全面達到。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不小 十七大: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
相同點 都是小康社會,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總體小康是我國目前已經達到的小康水平,十一七大提出的全面小康新要求是我們的發展目標,二者只是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
【溫馨提示】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衡量一國經濟增長水平的基本指標,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總和。
【誤區警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一個經濟目標,而且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在內的全面發展進步的目標。
5. 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1)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溫馨提示】
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與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實現現代化;相對落后的地區,則要奮起直追,加快發展。
考點4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知識梳理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更要性
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
(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與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3.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誤區警示】
(1)科學發展觀突破了把發展等同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的傳統思維,強調發展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極大地豐富了發展的內涵。
(2)衡量發展是否科學的標準衡量發展是否科學不能單純關注經濟增長,而要看社會總福利增長;不能簡單看人均數,而要關注不同階層的公平;不能以富人為標準,而要更加關注弱勢群眾和多數人群。
4.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要求 重要性 措施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經濟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即3個轉變)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 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縮小收人差距,保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2)三大產業的劃分
三大產業分類法主要以經濟活動與自然界的關系為劃分標準。
三大產業 指向 包含
第一產業 廣義的農業 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林業等
第二產業 廣義的工業 制造業、采掘業、建筑業等
第三產業 廣義的服務業 運輸業、通訊業、商業貿易、金融業、旅游業、飲食業、倉儲業、房地產業、文產業等
【溫馨提示】
不能將“又快又好”與“又好又快”等同起來,“快”是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要求,“好”是對經濟發展質量的要求。“又快又好”,既追求速度,也追求質量,即“快中求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學發展的要求。現在把“又快又好”轉變為“又好又快”,把“好”放在“快”的前面,表明要比以往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是要在“好中求快”,這更加契合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易混點歸納】
大力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就能推動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以互聯網為基礎、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的迅速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我國應該大力發展信息及時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又存在發展不平衡、勞動力剩余的具體國情。因此我國的工業化應該應該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勞動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正確處理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僅僅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上述觀點是片面的。
二、典型例題
1.(2011·新課標全國)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打電話.看電視等。“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納入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我國之所以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因為 ( )
A.它利潤高,發展快 B.它是基礎性產業
C.它改變人們得生活方式 D.它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
【解析】 D。我國把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并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正確答案為D,信息技術產業不是基礎產業,B說法本身錯誤,A、C不符合題意。
2. (2011·北京)二十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三大產業的比重發生了很大變化。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第一產業 27.1% 15.1% 10.2%
第二產業 41.3% 45.9% 46.8%
第三產業 31.6% 39.0% 43.0%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可以推論出我國
①農業總產值逐漸減少
②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漸提高
③勞動者對服務業既能培訓的需求上升
④勞務消費在居民消費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D。從圖表可知,自1990年至2010年,我國的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二、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但比重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產值的減少,實際上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總產值是在不斷上升,①不對;②與圖表無關;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比重增加,意味著居民的勞務消費增加,社會對服務業的人才需求增加,③④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深州市| 泰州市| 诏安县| 海丰县| 和林格尔县| 长白| 卢湾区| 渑池县| 五河县| 清丰县| 霍林郭勒市| 登封市| 武义县| 日土县| 叙永县| 涞源县| 陕西省| 商都县| 贵德县| 海伦市| 庄浪县| 台南县| 湘乡市| 民丰县| 建昌县| 天全县| 嵩明县| 东安县| 乐山市| 蕉岭县| 信阳市| 从化市| 土默特右旗| 宁陵县| 罗城| 台州市| 平舆县| 南川市| 姚安县|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