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2012屆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課標第一輪復習講義:3.7個人收入的分配(人教版必修1)【考綱考點解讀】明確考綱 (1)分配制度生產決定分配 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與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課程標準 闡釋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備考指要 ⑴本課主要介紹我國的分配制度,生產與分配的關系是本課的邏輯主線。本課的重點知識是:我國的分配制度,社會公平的意義和實現,效率與公平的關系。⑵本課考察的熱門話題是縮小收入差距與社會公平、社會和諧的關系。2012年備考要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分析實現社會公平的必要性和措施。【考點精講精析】考點1 分配制度一、知識梳理1、我國現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觀必然性⑴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⑵客觀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產力決定。生產決定分配;②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意區分:實行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勞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體地位。⑵基本內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⑶按勞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⑷作用: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3、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⑴按個體勞動者成果分配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款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⑵按生產要素分配①內涵: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②內容:包括按資本要素分配(儲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紅、債券所得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等);按勞動要素分配(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按技術要素分配(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③意義: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深化拓展】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客觀必然性。⑴分配制度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是由生產力客觀狀況決定的,我國目前實行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與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多層次的總體狀況,是決定我國分配制度的最終原因。⑵所有制結構決定分配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樣化。⑶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是以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為條件的。這時,不僅存在著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制,而且形成了包括生產要素在內的市場體系。因此,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否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難以運行。發展市場經濟,是要使資源得到合理優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只有讓不同資源所有者獲得應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調動所有者主體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⑷實踐證明: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激發了社會成員的勞動熱情,實際上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這種分配制度的必然性。2.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具體形式比較類別 對應形式 是否屬于勞動收入按資本要素分配 儲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轉讓所得、債券的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 否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轉讓金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業管理人才憑借管理才能和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而參與分配的方式 是按勞動要素分配 在私營、外資企業中勞動者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收入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場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按技術要素分配 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 要具體分析3. 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區別(1)公有制企業里面勞動者的工資、獎金收入屬于按勞分配;非公有制企業勞動者的工資、獎金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要素)。我國農村農民承包集體土地經營所得屬于按勞分配。(2)國家要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包括按勞分配所得、按個體勞動所得、按勞動力要素所得)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包括資本、土地、管理、技術等要素所得)。(3)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直接與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相聯系的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實行機會均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②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收入再次分配過程,也是政府對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包括收入稅、財產稅、社會福利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通過多方面的分配政策,調節收入差距,防止收入過分懸殊。二、典型例題1.(2010·安徽高考)李某是一國有企業工程師,去年工資收入36 000元,獎金8 000元,個人專利轉讓收入5000元;其妻開一家個體雜貨店,年收入1 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勞分配收入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分別是( )A.44 000元 26 000元 B.36 000元 19 000元C.49 000元 21 000元 D.44 000元 11 000元【解析】 本題考查收入分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題中屬于按勞分配收入的有李某的工資、獎金,為36 000+8 000=44 000(元)。題中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收入包括個人專利轉讓所得、房租收入,為5 000+6 000=11 000(元)。【答案】D【誤區導航】1.勞動收入就是按勞分配收入勞動收入和按勞分配收入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所體現的所有制形式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按勞分配收入是一種勞動收入,勞動收入包括有按勞分配收入、按個體勞動者成果分配收入、按勞動要素分配收入等,因此不能認為凡是勞動者獲得的勞動收入都是按勞分配收入。2.按勞分配意味著每個勞動者付出等量的勞動就會獲得等量的報酬按勞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經濟中,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即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但在我國現階段,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生產力水平各不相同,企業之間的經濟效益是也有所差別,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各地區各行業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各個企業的效益分不開。所以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職工付出等量的勞動并不一定能獲得等量的報酬。這并未否定按勞分配,只是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有所差別。考點2 效率與公平知識梳理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分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2.重要性: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要求,它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②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維護勞動者公平分配的權利,保證勞動者的利益,才能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勞動效率的積極性,才能促使人們奮進,使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3.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措施: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②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這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維護勞動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分配。4.什么是效率(1)效率是指經濟活動中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表示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2)提高原因:①提高效率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②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和國情決定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我國人口眾 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經濟發展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社會公平的逐步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沒有效率作為前提和基礎的公平,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窮。5.效率與公平關系: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正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②矛盾性: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著矛盾。6.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1)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2)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深化拓展】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1)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的影響。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有重要影響。因為分配是再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生產決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于生產。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效率,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則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展。(2)收入分配方式對公平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不同社會成員對生產要素的擁有狀況不同,勞動能力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異,從而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別。如果這種差別和差距進一步擴大,將會因收入過于懸殊而導致兩極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阻礙經濟效率的提高。【特別提醒】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都是目前在我國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有效的分配方式。【深化拓展】效率和公平的辯證關系是什么?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1)效率和公平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第一,兩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別強調不同方面,兩者又是矛盾的。(2)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①既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②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懸殊。③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誤區導航】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違背社會分配的公平讓一部分人和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這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社會經濟發展都不可能是同步增長、共同富裕的。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這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結果,也是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結果,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等于沒有差距。所以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并不違背社會分配的公平。二、典型例題1.(2010·江蘇高考)2010年1月22日,江蘇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其后,許多省份陸續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這表明了政府 ( )①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通過兩次分配提高勞動者收入③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④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功能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和我國政府的職能的綜合理解。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屬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政府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職能的體現。②④與題意不符。【答案】 C(2011·山東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均增長10%,爭取農民收入實現高增幅是山東省“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①提高經濟效率,實現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實行農產品政府定價政策,提高農民收入④增加貨幣發行量,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高增長,最根本的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①正確;在發展生產提高效率的基礎上提高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徑,②正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調控是宏觀的,不可能實行農產品政府定價政策,③說法錯誤,排除;貨幣發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不能隨意發行,排除④。【答案】A3.(2011.天津卷)有人用拆字法解讀“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錢)構成,“福”字包含了農、口、田。這樣看來,“幸福”是指一個溫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錢花。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應該( )①大力增加財政收入 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③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④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