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的物質性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中的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一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內容: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質性”。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闡明了我們需要具備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認識自然界的物質性,掌握物質的概念。 第二目“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從人類社會的構成兩個角度,分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進一步闡明了唯物主義的觀點。 第三目“意識是物質世界的長期發展的產物”。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人類意識產生的原因,闡明了意識根源于物質,是物質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二、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的含義,了解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懂得世界的本質。 2.能夠結合實際闡述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能夠用世界的物質性闡述有神論與無神論,摒除有神論的謬誤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教學難點: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觀點辨析:辨析如下觀點,復習舊知識,引出本講內容。 1.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h)王充 2.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英)培根 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ㄋ危╆懢艤Y 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數?!ㄋ危┏填U 5.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R克思 判讀上述言論的派別和表達的意思。 引導學生認識到,以上五種觀點分別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之前的幾節課已經講解并分析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是物質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的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此基礎上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今天的教學內容重點分析為什么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教學提示:可以以人類會在何時出現和中國現在的氣候、地理來源,說明自然界有自己的起源史、發展史。 總結分析:地球在46億年前就已經形成,人類則在大約幾百萬年前才出現,所以,自然界先于人類意識而存在,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 (2)中國的地貌、氣候和水汽從哪里來 文字材料: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撞擊速度極快,能量極大。在最近的5億年間,類似的板塊碰撞曾發生過多次,但只有此次碰撞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于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誕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地殼厚度可達80千米。其環境之獨特,可與地球南、北極并列,被稱為“第三極”。其產生,影響了中國的地貌(三大階梯)、氣候(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國的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和水系(黃河、長江等諸多河流)。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對地貌的影響:這次大碰撞堪稱5億年來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在青藏高原上,包括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在內的許多巨大的山脈次第隆起。青藏高原誕生的同時,大碰撞的力量也開始向外圍擴散,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進一步抬升,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顯著的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為第一級階梯;海拔為1000~2000米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構成了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中國的地理格局就此定形。三級階梯的差異,使得中國的地貌景觀極富變化,萬千山嶺、大美山河,就在這三級階梯上依次顯現??梢哉f,沒有大碰撞,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更沒有因三級階梯的差異而造成的地貌景觀的千變萬化。 對氣候的影響:科學家們發現,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多是大面積的干旱地帶,從北非到西亞,幾乎連成一片。作為大碰撞的最大產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臺超級“風機”,它顛覆了原本控制中國的行星風系,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的干旱,煙雨江南就此形成。青藏高原也阻擋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從新疆到內蒙古、從甘肅到寧夏,整個中國西北都變得更加干旱,沙漠遍布,戈壁縱橫。無邊無際的沙土又被強大的西北風卷起,降落在甘肅東部、陜西、山西境內。千萬年的堆積之后,平均厚度達50~80米最高達400米的黃土高原誕生。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國的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就此成形,高原“抽風機”重塑了中國的氣候。 對水系的影響:占全國冰川面積80%以上的4萬多條冰川、占全國湖泊面積50%以上的湖泊以及地下水、地表河流,使青藏高原化身為一座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超級水塔”。當水塔的閘門打開時,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勢向四周奔流,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黃河、長江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華文明;瀾滄江、怒江、獨龍江、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獅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國門,成為亞洲諸多文明的源泉。 總結分析:中國如今的地貌、氣候、水系均與6500萬年前的大碰撞有關,人類的出現、繁衍以及創造的文明則是這些自然條件產生之后,并依賴于這些自然條件。 因此,自然界的本質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或者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創造世界的活動。 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Ⅰ——植物的生長 Ⅱ——蟬的生長 總結分析:無論是我們看得見的植物、動物,河流山川,還是我們看不見的紫外線、電磁波,都在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存在著,變化著。我們看得見花開花謝,看得見生生不息,也能夠研究、發現看得見與看不見背后的道理和規律。 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從產生上看——勞動 分析說明人類的社會的產生? 總結:從產生上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種特殊的生物種群。 (2)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從構成上看 教學提示:中國的發展為例,概述人類社會在不斷的勞動中創造著文明,從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三個基本要素的角度說明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1)地理環境 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對溫暖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共同構成了中國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這是一片廣袤的土地,各種地形、地貌一應俱全——從陸地到海洋,從高山到低谷,從火山到冰川,從細流到大河,從沙漠到湖泊。再加上經度、緯度跨度極廣,使得中國的動植物種類也相當豐富。以植物為例,全世界22.5萬種植物當中,中國有3萬種。8000年前的中國東部,還曾廣泛分布著鱷魚、犀牛、亞洲象等大型動物。三大自然區劃、多樣的地形地貌及豐富的生物資源,這便是中國的雛形。而更大規模的景觀塑造,將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來完成。 (2)人口因素 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說:“中國景觀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氣候,而是人民?!? 我們的祖先用力量與智慧在這片土地上不斷開拓,南方的祖先成功種植了水稻,北方的祖先成功種植了稷,包括粟和黍。南稻北稷,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種農業模式。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農民們在附近定居、聚居,形成村落。村落的人口繼續壯大、聚集,又演變為城市。村落、城市的大規模產生,催動了千姿百態的木構架建筑,集大成者當屬北京故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誕生,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使人口開始大幅增加。北宋時,中國人口就已經突破一億。大量的人口也帶來了更大的改造大地的力量。整個南方幾乎都被開墾成了稻田,那些不易被耕種的地方也被梯田這種極具創造力的發明所突破。在北方,外來物種小麥成了最重要的作物,還有從美洲傳入的玉米、甘薯、土豆。畜牧業壯大,牛肉、豬肉、羊肉,也早已進入中國古人的日常飲食之中。 除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宗教對人力資源的調動也不容小覷。人們鑿山裂石,修建大佛。中國東部幾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廣布寺院、廟宇,高寒的青藏高原也不例外。 (3)生產方式 幾千年農業的發展,近代工業、商業的萌芽、發展,40余年的改革開放,使得礦產、工廠、碼頭、機械化農田、高鐵、汽車、飛機、航道等各種全新的建筑和多種生產方式,最終組合成一個高質量發展的美麗中國。 總結: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三)意識是物質世界的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教學提示: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可以總結出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的長期活動改造了世界,但也在某些方面破壞了世界,甚至影響到了動物心理,而這些也正說明只有人類才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 學生探究活動:分析如下現象說明的道理 ①水繞礁石,水滴石穿。——說明非生命物質也具有反應特性 ②向日葵,向陽而生。——說明植物對外界刺激也具有反應特性 ③低等單細胞動物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實驗證明,在培養液和清水之間,草履蟲選擇留在培養液;在清水和有食鹽的水中,草履蟲選擇游向清水;在清水和滴入牛肉汁的水中,草履蟲選擇游向后者?!f明低等生物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具有趨利避害的反應 ④為什么黔金絲猴特別懼怕人類,每天要換三四個或更多地點,從不在同一地點長時間停留,一遇危險便會迅速逃離? 黔金絲猴 梵凈山地區 在中國,人類的足跡遍布大地。人們在貴州梵凈山周邊墾殖農田,開采朱砂。明清時期,土司之間攻伐不斷,盜匪不絕。朝廷與當地割據勢力武陵蠻不斷進行大規模爭戰,并斥巨資修筑長達190千米的南方長城。密集的人類活動使得梵凈山周邊的生態環境被大肆破壞,大量靈長類動物避難于梵凈山,最著名的便是黔金絲猴——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于梵凈山地區。黔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已從最初發現時預估的200只恢復到700~800只,但依然是我國數量最少、瀕危度最高的物種,比大熊貓還要稀少。因為其他棲息地的破壞,梵凈山成了它們最后的家園。長期的記憶令它們特別懼怕人類,它們每天要換三四個或更多地點,從不在同一地點長時間停留,一遇危險便會迅速逃離?!f明動物在生存、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感覺和心理 (5)黑猩猩制作工具釣白蟻 (上圖片是黑猩猩制作工具釣白蟻。) 總結:從滴水穿石到黑猩猩利用樹枝去采集白蟻,這些都無法與人的意識相提并論,我們甚至可訓練一些動物掌握某種技能,從簡單的水到動物到人類,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同時人類的長期活動改造了世界,但也在某些方面破壞了世界,甚至影響到了動物心理,而這些也正說明只有人類才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可見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意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學生探究活動:閱讀如下文字材料,分析總結意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在整個人類祖先的250萬年中,人類都是這個星球上非常邊緣的一種生物,可以說在地球上毫無存在感,他們的存在可能只是動物的盤中餐。 100萬年前,人類已經有了遠超其他物種的大腦容量,并且能夠使用石器,但這個時候人類仍然是這個星球的邊緣生物,任其他野獸魚肉。 40萬年前,有部分遠古人種開始捕獵大型動物作為食物,但仍然會被其他猛獸捕殺。 30萬年前,人類開始熟練使用最先進的武器——火,開始食用熟食而逐漸放棄生食。食用熟食可以讓人類的牙齒變得更小,腸道變得更短。腸道變短會為人類節省更多的能量,剩余的能量就可以供給大腦,從此人類的大腦就可以變得更大。有觀點認為,因為火的使用,直接加速了人類的進化,遠古人類走上進化的快車道。 為了抵御風險,人類社會選擇群居,人類的社會交往能力遠高于其他物種。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語言能力也隨之發展,并塑造和改變著人類的大腦。恩格斯說:“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他們的影響下,猿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 總結:人的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人腦的生成,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人類有了意識表達的方式和豐富的意識表達內容。 3.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思考:你覺得智能機器人能像人一樣擁有自主意識嗎?說明了什么? 總結:大約60公斤的哺乳動物,腦容量一般在200立方厘米,而在250萬年前,遠古人類的腦容量就達到了600立方厘米,而今天的人類,腦容量更是大得驚人,在1200~1400立方厘米左右。不僅如此,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沒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有些高度智能的計算機,雖然在某些能力方面超過人類,但是沒有精密的大腦,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 4.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 學生探究活動:分析如下材料所反映出的意識?,知道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的同時,也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 (1)希臘和中國的神話 希臘神話中,水仙之神臨水自鑒,眷戀自己的仙資,無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國文化中,蘭花生在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賞,雖感空寂,卻有春風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關,悅懌風神,悠然自足。(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作妍媛,春風發微笑。——元代·倪瓚) 總結:水仙在西方,成為關于自戀的象征;蘭花在中國,歷經《詩經》、《楚辭》、儒家思想的代代影響,已成為君子的象征。在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眼中,花是眼中看到的花,更是思想深處帶有文化印記的符號。 (2)中西方繪畫之境 德國浪漫主義大畫家Friedrich所畫的杰作《海濱孤僧》,代表著對無窮空間的悵望; 中國畫的遠空中必有數峰蘊藉,點綴空際,正如詩中描繪:“秋水一抹碧,殘霞幾縷紅,水窮云盡處,隱隱兩三峰。” 面對宇宙天地的無窮,西方是對深空的追尋無著、渺茫無際,或如浮士德的野心勃勃、彷徨不安;中國人從上古先賢那里繼承的宇宙觀,便是自由自在的遨游。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與中流,靈嶼瑤島,極目悠悠。中國人面對著平遠之境很少是一望無邊的,而是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與石濤的《悠然見南山》繪畫以及米芾的《春山瑞松圖》。 總結:對空間的意識,通過不同的作品,可以看出西方和東方的區別。 (3)不同國家“神” 上帝、猶大的形象,是白種人的形象;玉皇大帝、地府小鬼的形象,是東方人的形象。 總結:對于神仙鬼怪,東西方也是按照各自世界中常見的不同形象創造出自己的神仙鬼怪的模樣。 因此說,不管是什么樣的意識,正確的、錯誤的等等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 所以,總結什么是意識。 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