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的規律性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中的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內容: 第一目“規律是客觀的”。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運動的含義,規律的含義和特點,闡明了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是有客觀規律的。 第二目“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人類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觀能動性,闡明了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第三目“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必須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二、教學目標 1.知道運動的含義,了解規律的含義和特點,懂得如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2.能夠結合實際闡述一切事物的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培養透過現象認識規律的能力。 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深刻領會為什么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充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正確理解黨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堅定信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規律是客觀的;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教學難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萬物生、大自然,分析視頻中包含的運動,引出本節課內容。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上圖片是萬物生) (上圖片是大自然) 總結分析:根據學生分析,總結出滄海桑田、日升月落、斗轉星移、風起云涌、歷史更迭、生老病死,宇宙萬物都在生生不息的運動中。上節課我們了解到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影響了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和文明。今天這節課,我們結合這些內容介紹運動的含義、規律,以及人類如何認識和運用其中的規律。 教學提示:之后所講述的例證均與青藏高原的形成及之后的中國地理、歷史、人文變化相關,使本節課的內容講解具有密切相關性和延續性。 (一)規律是客觀的 1.運動 學生探究活動——西藏阿里:結合如下關于西藏阿里的材料,分析總結出運動的含義和基本形式。 中國的極西之地——西藏的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很小的區域。2004年西藏阿里地區首次發現一批早白堊紀時代的喬木硅化木化石,這表明1.3億年前的阿里地區曾是廣闊的溫濕陸地,氣候溫暖濕潤,生長著茂密高大的喬木。 億萬年以來的板塊運動,阿里地區滄海成陸,不斷隆升,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四條巨大的山脈在此匯聚。成千上萬年的降雪(降水)在群山之中積累出大量的冰川,冰川不斷消融,向下流淌,再加上地表降水、地下水等諸多補給,阿里發育出諸多水系。切割能力較弱的內流水系造就了遍地湖泊,保持了較高的海拔,令人類難以生存;外流水系造就了深切河谷,使海拔大幅降低,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相對宜居的條件。 一兩萬年前,人類已經踏上了阿里的土地。他們制作石器,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景刻畫在巖石之上。公元前4世紀,先民們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勢力范圍涵蓋今日西藏大部分地區,人稱“象雄王國”,存續了大約1000年,后為吐蕃所滅。王子吉德尼瑪袞在象雄故地建立割據政權,并改稱象雄為阿里,意為“領地”。阿里之名正式出現。 輝煌燦爛的古格王國,后來被拉達克所滅,千年古堡逐漸荒廢,只留下殘垣斷壁和無數謎題。 (1)含義: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基本形式:世界的一切物質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 總結分析:阿里的變化包含了億萬年間自然界山體、冰川、水流的運動,包含了植物、動物新陳代謝的運動,也包括了幾萬年來人類的改造運動。這些都說明,世界的一切物質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運動,就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學生探究活動——九寨溝:了解九寨溝的變遷,分析都有哪些運動,這些運動的載體是什么。總結出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九寨溝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 4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淺海。海水清澈溫暖,陽光直射海底,大量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經年累月的光合作用和歷代生物殘留的骨骼,使得鈣以碳酸鹽巖的形式沉積在海底,億萬年后其總厚度高達4000米。這是形成九寨溝美景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開始碰撞,青藏高原劇烈隆起。到距今330萬年前,青藏高原的東緣已經隆升到海拔3000米左右。一座覆蓋著厚厚的碳酸鹽巖層、有著平緩山體的高原山地誕生了。這便是九寨溝的雛形。 260萬年前,冰期來臨,大規模的山岳冰川產生,冰川對山峰產生強烈的剝蝕作用,平緩的山峰開始變得陡峭。氣溫上升,冰川消融。 70萬年前,第二次冰期來臨,平坦的高原大地被劃出一道道高深寬闊的U形谷。則查洼溝,長近32千米,是九寨溝景區內最長的一條溝。 23萬年前,冰川退卻,原來覆蓋著冰川的山體中出現了多個冰斗湖。在海拔更低的溝谷,則形成了多個冰磧湖。被冰川侵蝕過的大地變得異常脆弱,地震、重力作用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1萬年前,因崩塌、滑坡而形成諾日朗瀑布、樹正瀑布。 16萬年前,第三次冰期來臨。大小溝谷繼續加深、加寬,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大量堆積物堵塞河道的情形。堵塞之處又積水成湖,形成堰塞湖,如五花海、箭竹海。 大量的降水將碳酸鹽巖中的鈣質溶解,在沿途不斷沉積,所形成的沉積物被稱為鈣華。鈣華黏附于巖石、湖底,甚至附著于跌落于水中的樹木上。一萬年前,鈣華沉積逐步進入穩定期。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九寨溝的鈣華,絕大部分都形成于這一時期,樹正群海最為典型。 鈣華的沉淀還會形成瀑布。以箭竹海瀑布為例,不斷累積的鈣華逐漸將河道抬升,從而形成瀑布臺基。水流傾瀉而下,美輪美奐。落差更大的珍珠灘瀑布也是如此。就連諾日朗瀑布也是因為鈣華才得以變得更加壯觀。根據生長在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的不同,鈣華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包括淡黃色、黃褐色、灰白色、淺灰色、灰黃色等。這些顏色不一的鈣華沉積在湖底,再加上周圍植物的繽紛色彩,幻化出一個極為絢爛的世界。冰川、崩塌、滑坡、泥石流、流水、鈣華,這樣合力完成了一件驚世的藝術品的創作。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總結分析:就像前面講到的阿里的變化一樣,九寨溝的變遷中也包含著各種各樣的運動、變化,比如山體位置從低到高的上升運動,古生物的新陳代謝變化,冰川運動時因對山體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引起的山體位置、形狀等物理變化,地球板塊運動引發的地震、以及重力作用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物理運動,降水溶解鈣質的化學反應引起地形地貌的變化,人們在觀景時的思維運動等等,都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地球板塊、山體、冰川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古生物是生物新陳代謝運動的載體,也是形成碳酸鹽巖的運動載體;水、鈣質是化學運動的載體,水、鈣華又是各類風景逐漸形成過程中的載體;人腦是賞景時各種思維活動的載體等等,都說明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3.運動是有規律的 學生探究活動:通過了解人類過度采伐對九寨溝的影響、地震對九寨溝風景的影響,分析總結出物質運動有其客觀規律以及規律的含義和特點。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過度采伐與建立自然保護區: 20世紀60年代,伐木工人帶著現代設備進入九寨溝。這里充裕的森林資源可以讓工人們以每年10萬立方米的速度采伐林木。1968—1978年,人們每年以超過10萬立方米的速度砍伐林木。森林整片整片地消失,水土流失、泥石流災害加劇,溝內的海子有三分之一發生干旱。連年大量的采伐最終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直到1978年建立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九寨溝地區大規模的人類破壞才逐漸被消除。 地震破壞的景觀和帶來的新景觀: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九寨溝發生7級地震,地震之后還發生了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原本色彩斑斕的多個高山、湖泊、壩體坍塌,湖水瞬間下泄,幾乎干涸,寬近300米的諾日朗瀑布荒敗狼藉,水體變渾,火花海幾乎不復存在。 經過災后科學恢復重建,諾日朗瀑布基本恢復如初,火花海水流下泄使下游的雙龍海區域水體面積擴大,形成了氣勢磅礴的雙龍海瀑布新景觀。 2019年11月28日,九寨溝景區開始對散客旅游開放。 2020年1月28日起,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九寨溝景區暫停對外開放。 2020年3月31日起,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九寨溝景區部分區域恢復對外開放。 總結分析:九寨溝地形地貌億萬年來的發展演變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此次地震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傷,6人失聯,176492人(含游客)受災,73671間房屋不同程度受損,景觀遭到破壞。人們除了痛心和遺憾,并不能阻止和改變這一切,只能在震后進行科學重建,并依靠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和規律使景觀逐步恢復。我們所要反思的是人類的過度采伐活動對大自然發展規律的破壞,必然迎來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 (1)規律的含義 規律是事物運動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比如地殼運動的規律,過度采伐會破壞生態環境的規律,地震引發自然災害的規律等等。 (2)規律的特點 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客觀性是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并不能左右這些規律,不能創造,不能消滅。比如,人類不能創造規律,使地球按照自己意愿中的規律運動;不能消滅規律,使板塊運動造成的地震消失,九寨溝免于災難。普遍性是指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比如九寨溝4億年的變遷中涉及的各種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古生物運動、人類思維活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學生探究活動——橫斷山脈:分析上述關于九寨溝的文字材料中體現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結合如下橫斷山脈的相關資料,總結說明人類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能動地改造世界。 九寨溝位于橫斷山脈的群山之中,在億萬年的造山運動中,除九寨溝之外,這里還產生了很多人間勝景:若爾蓋濕地、黃龍、瀘沽湖、香格里拉、稻城亞丁、大理、麗江等等。 南北走向的高山,洶涌難渡的江河,七脈六江、高山深谷平行相間,形成了天然的阻隔,橫斷東西交通。 1935年,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強渡大渡河,并奪取瀘定橋。之后歷經數月,翻越二郎山、夾金山,穿過紅原、若爾蓋的沼澤濕地,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終于翻越橫斷山脈,到達陜北。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今天的橫斷山脈,鐵路穿越溝谷,翻越山嶺。建設中的川藏鐵路,從成都到拉薩,橫穿橫斷山脈,全線長1724.39公里,途經地震、滑坡、巖爆、地下暗河、泥石流、斷層、破碎帶等多種不良地質環境,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地形地質條件最為復雜的工程,充分體現著中國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能力。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總結分析:前面文字材料中介紹的九寨溝4億年來地形地貌的形成過程,說明人類認識到了其歷史變遷規律,認識到了橫斷山脈運動變化的規律。紅軍長征時,黨科學分析當時的形勢,以正確的軍事思想領導紅軍走向勝利。修建川藏鐵路,更是因為中國人民能動認識橫斷山脈的特征和鐵路修建的技術要求,才能建設這項殊為復雜的工程。這些都可以說明,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總結分析:中國共產黨能動地認識到中國革命的發展趨勢,綜合運用政治智慧、軍事智慧,一步步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這個有著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積貧積弱的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青藏鐵路、川藏鐵路、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掛壁公路、矮寨特大懸索橋、終南山公路隧道、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大興新機場、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中國人民用智慧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共產黨遵循著馬克思指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七十年奮斗,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斷邁進。 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 學生探究活動——人與自然:結合上述關于九寨溝的文字材料中疫情對景區的影響以及所在地區疫情實際,分析尊重客觀規律的重要性。還可結合如下可可西里的相關資料,作進一步說明。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疫情蔓延引發的關于人與自然的思考: 現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和以前不少傳染病疫情,除病毒本身的因素外,主要還在于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城市化與居住環境、社會治理等因素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全球變暖提供了病毒流行的溫床。全球變暖為病毒的傳播媒介和中間宿主提供了良好環境,如蚊蟲、鹿鼠等物種大量繁殖;氣候變化引起鳥類遷徙,出現病原與傳播媒介分布地區的擴散,如原流行于非洲的西尼羅病毒就因為全球變暖,鳥類遷徙,而于1999年在紐約出現一次暴發流行。 過度開發使野生動物被迫走向人類。1999年,尼帕病毒在馬來西亞豬農中出現一次暴發流行。研究發現,由于馬來西亞人肆意砍伐森林,致使森林面積減小,狐蝠由于缺少食物被迫遷移至森林邊緣附近的果園取食,尼帕病毒于是從狐蝠傳染給豬,偶然機會造成人類感染,引發大規模流行。還有中間宿主大猩猩、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可將埃博拉病毒傳給人,繼而造成病毒在人類之間暴發流行。 貪食野味出現了病毒新物種。2002年暴發的SARS、2012年暴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征以及2019年末發展至今的新冠肺炎,均有證據顯示與蝙蝠有關。 可可西里的變化引發的關于人與自然的思考: 我們創造了文明,文明卻消滅了荒野。如今,中國70%—80%的植物種類面臨生存危機,40%的哺乳動物處于瀕危狀態。人們念念不忘的華南虎,或許早已從野外消失。亞洲象更是在7000年前就被迫從華北步步南撤,最終只能茍延殘喘于云南一隅。 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是中國寥寥無幾的荒野。3億年前,這里也是一片海洋,約6500萬年前,這里成為廣袤的荒野,與英國國土面積相當。手持沖鋒槍的盜獵者、被剝皮的藏羚羊,以及因反盜獵而犧牲的杰桑·索南達杰,這些便是20多年前人們對可可西里的印象。 在一代又一代可可西里人的努力下,藏羚羊等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不斷改善,自2009年起,可可西里便沒有再發生藏羚羊盜獵案件,藏羚羊從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不足2萬只增加到了7萬多只,并在2017年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它是中國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總結分析: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環境的破壞就是災難的降臨,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命題。工業文明發展后,人類對大自然開展了更深、更廣的征服行為。這種行為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升,也收獲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改造與探索的行為破壞了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導致人與自然關系面臨嚴重危機。原本,人與自然以及自然界中的病毒長期共存,如今疫情大規模頻發便是生態給我們的反噬,促使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征服自然。可可西里從盜獵猖獗到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就是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的例證。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學生探究活動——精準扶貧:結合教材上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資料和如下視頻,分析總結出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是什么 總結分析: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成功實踐,和全國各地成千上萬個村莊實現脫貧的實踐,都在印證著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真理性認識。無論是因地制宜還是因人施策,都說明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為什么(哲學依據)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人只能尊重和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所以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3.怎么做 學生探究活動——超級工程:結合教材上港珠澳大橋建設的資料和如下視頻,分析總結出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港珠澳大橋 總結分析:港珠澳大橋,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世界最長公路沉管隧道,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抗住了16級超級臺風“山竹”。 “超級工程”背后有“超級創新”。港珠澳大橋建設難度極大,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僅專利就達400項之多,在多個領域填補了空白,造出了世界上最難、最長、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鋼橋段建造、世界最長海底隧道的生產浮運安裝、兩大人工島的快速成島等技術創下多項世界紀錄。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充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要像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那樣,研究現實條件,勤于學習、善于鉆研,敢想敢干、敢為人先、敢于碰硬,用求真務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創造工程奇跡。 4.反對錯誤 學生探究活動:分析成都相關資料,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熱情,又要有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不能夸大意識能動作用,也不能片面強調客觀條件。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千萬年前中國大地的造山運動后,成都平原誕生,風景優美,水系發達,土地肥沃,動植物豐富。岷江上游的古蜀人率先發現了成都的價值,他們順江而下,翻越重重山嶺,進入成都平原,在條件優越的成都奠定了古蜀王的霸業。今天的成都是歷史成都的延續和發展,其最為特別之處在于,自公元前4世紀建城以來,2300多年間,城址未曾遷移,城名也未曾更改。 2300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建設了超級工程都江堰,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 1700年前,魏、蜀、吳三國鼎立。諸葛亮以成都為中心經營蜀地,實事求是,在成都城西修筑官府作坊生產蜀錦,名為“錦官城”,為蜀漢找到新的財富來源。 元明清朝代更迭之際頻發的大屠殺使得成都人口銳減,幾乎淪為空城,來自湖廣及其他省份的新移民大規模進入成都,客家人將土樓引入成都,滿族人則按照北方的習慣建立起類似胡同的寬窄巷子。 2016年4月25日,李克強總理夜訪寬窄巷子,走訪了好幾家攤位,說:“巷子可以窄,造福百姓的思路一定要寬。”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國經濟曾一度按下了暫停鍵,在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復工復產,激發經濟活力,保障民生,成為重要課題。各個城市都在為經濟復蘇想辦法,成都率先放開“地攤經濟”,有近10萬人因此有了就業機會。 5月2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成都的做法獲贊。 總結分析:成都的發展說明,歷朝歷代,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民眾。疫情肆虐之下,片面強調病毒的狡猾、悲觀失望不行,那樣只能讓病毒更猖獗。戰勝疫情,僅僅靠精神、口號、意志也不行,還要發現病毒的傳播規律,科學施策。 恢復經濟、保障民生更是意志和智慧的雙重考驗,因循守舊、不懂變通、怠于創新無法助力經濟發展,豪情滿懷卻做不到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也無法助力經濟發展。只有像成都放開“地攤經濟”那樣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所說:“要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根據時與勢的變化不斷完善,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深化,使改革更加符合實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眾新期待。” 所以,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課程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