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統編版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3.2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統編版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3.2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教案】

資源簡介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中的第三課“把握世界的規律”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
第一目“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發展的普遍性與發展的實質,闡明了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不可抗拒的規律。
第二目“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闡明事物在曲折運動中發展上升。
二、教學目標
1.知道發展的實質,了解發展的普遍性,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中,是在曲折運動中發展上升。
2.能夠運用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辨別正誤的能力。
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和創新思維看待世界、思考問題,對于社會的發展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認同并堅持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發展的普遍性
教學難點:發展的實質
四、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
上節課,我們用《詩經》中的《蒹葭》為引子,詳細講解了甘肅和從甘肅發散開去的世界,又把目光從遠處收回,審視身邊的生活,以懂得如何用聯系的觀點、哲學的智慧去思考。今天的課,我們還從《詩經》開始,來看看千年古都西安的發展演變,品讀其中蘊含的哲學。
學生探究活動:品讀古詩《無衣》(《詩經·國風·秦風》),結合上節課所講的秦人依靠強大的軍隊,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引出西安這座古城,為之后這節課以西安為例講解發展的觀點做鋪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總結:秦人軍事立國,滅犬戎之國十余個,地方擴至千里。經數代經營,九次遷都,最終一統天下,定都西安,中央集權形式的封建王朝開啟。《秦風·無衣》就是秦地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時的軍中戰歌,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西安從西周、秦朝開始直至西漢、隋、唐,成為十三朝古都,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作為都城時間最長的城市,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安的發展,探究發展的奧秘。
(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
學生探究活動:
西安的歷史:
大約3.7億年前,一次劇烈的造山運動,原來沉積在海下的西安一帶地層大幅度斷裂、抬升,形成秦嶺。秦嶺在不斷抬升過程中,斷層北部持續斷陷形成關中盆地。秦嶺面向關中盆地的一側,七十二峪依次并排而立,流水沖出大小峪口流向關中盆地,盆地內湖沼遍布、河流縱橫。這些河流、湖沼帶來大量的泥沙,經過漫長的沉積,關中盆地的沉積物厚達千米,成為關中平原。土壤肥沃、河道眾多,關中平原自古就是中國最發達的農業區,號稱“八百里秦川”。
大約100萬年前,藍田猿人和劍齒虎、大熊貓一起生活在這里。
7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
3000多年前,擅長農耕的周人從甘肅、陜西黃土高原遷移到此,后在西安西南部的灃河兩岸接連建起豐京、鎬京兩座都城,為西安建都之始。
秦朝定都在此,有效的激勵制度軍功爵制讓秦人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秦始皇陵兵馬俑成為這個時代的傳奇標記。
西漢定都在此,以西安為起點,打通了一條澤被后世的絲綢之路。
隋唐定都在此,長安成為當時政治開明、商業繁榮、信仰自由的世界中心。
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西域的控制力逐漸衰弱,政治中心逐漸東移。西安再未成國都,繁華不在,地位轉化為控制中國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現存的明城墻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城防設施。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后,南京國民政府被迫臨時遷至洛陽。1932年3月5日,決定長安為陪都,定名為西京,洛陽為行都。
1949年5月20日,解放軍進城,人民得到解放,城市獲得新生,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西安國防科技資源全國第二。西安聚集了國內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科技人才資源全國第三。西安科技人才、科技力量、研發水平居中國內地城市第三位。19個通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個專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8年2月7日,國家發改委官網正式發布《關于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由此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2019年,西安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9321.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
按照既定目標,西安將在2020年實現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進入中國GDP萬億俱樂部。
總結: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3億年來的地形地貌在變化,在西安的人類也經歷著從藍田猿人到現代人的發展變化,西安也在人類的改造中從農業社會發展為現在的科研資源城市、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的發展也體現著中國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西安的科技資源和科技創新成果則體現著人的認識的發展進步。未來的西安還將不斷邁上新臺階,未來的中國將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人類的認知能力將會越來越強,人類社會也終將實現共產主義并繼續前進。
2.發展的實質
學生探究活動:結合下面的文字材料和所學的語文、歷史知識,分析探討曾經盛極一時的秦、唐政權興衰的原因,國民黨政權最終走向末路的原因,總結說明發展的實質是什么。
秦、唐、國民黨政權的結束與新的政權的開始:
西漢的賈誼在《過秦論》中總結秦亡之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敗得失,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論文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
《資治通鑒·唐紀·貞觀十一年》記載,唐太宗時的宰相馬周(601年-648年)曾說:“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
唐朝的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杜牧二十三歲。此時離進入晚唐時代(875年)僅有50年,離唐朝滅亡的時間(907年)也只有82年,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
1950年,蔣介石在《反省錄》中聲稱,革命失敗,其起因在于黨務內部的分裂,以致影響到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紛亂與崩潰。他直指“派系傾軋,人事糾紛”是革命失敗的首因。
(1)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總結:秦朝統一中國,結束奴隸社會,開啟了封建王朝。秦亡漢興,漢亡之后,三國兩晉南北朝割裂紛爭不止,隋唐再度統一,大唐王朝雖盛極一時,也難免湮滅之勢。封建王朝即使有秦皇漢武、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也都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告結束。國民黨統治的失敗和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中國就是在這樣舊朝代結束新朝代產生、舊的社會形態消亡新的社會形態興起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落后走向富強,走向復興。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新事物與舊事物
總結: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具有強大生命力,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事物,因此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比如,奴隸社會之于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之于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之于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之于資本主義社會,都屬于新事物。
判定標準:根本標志在于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想符合。
趨勢: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教師也可以繼續列舉實例,比如:
以下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性使用:
兵器的發展變化:
秦人重軍事,秦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器絕大多數是青銅兵器,約達4萬余件,鐵兵器只占萬分之一。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但這些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武器,在向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更為先進的新式武器取代,冷兵器退出軍事舞臺。
(上圖片是70秒看盡70周年閱兵儀式)
總結:從刀槍劍戟等青銅器、鐵器為主的古代兵器,到火槍、大炮等為主的近代兵器,再到飛機、坦克、導彈、核武器為主的現代兵器,武器隨著歷史的演進不斷發展,用越來越先進的技術裝備軍事力量,捍衛國家安全。在這里,古代兵器就是舊事物,現代兵器就是新事物,現代兵器產生于古代兵器,揚長避短,超越古代兵器。古代兵器因為不再適合新的時代,而逐漸被淘汰。因此說,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
教學提示:本部分內容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請學生繼續發散思維,列舉能夠說明事物發展的實質的實例,比如:食物的發展、服飾的發展、紙張的發展、印刷的發展、交通工具的發展、書信到網絡交流方式的發展、航天等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人類對宇宙認知的發展等等。這些新事物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必然取代舊事物。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質變與量變的辯證關系
學生探究活動: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區4公里的慈恩寺內,始建于公元652年,玄奘為供奉和儲藏由印度帶回長安的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而主持修建的,最初為五層,借鑒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塔,后經數次修改,明代翻新,成為現在的七層。據載大雁塔總共被摧毀過5次,多達16次的修繕和改建,大雁塔和中國的風俗文化、宗教、社會環境等不斷融合,逐漸地本土化,由異域風格變成中國風格的大雁塔。60余米高的大雁塔,由青磚和濕土夯筑的風干磚作為承重結構,支撐起高達7層的樓閣式方塔。塔的內部由數十根木柱和對應的橫梁構成筒狀結構,木柱的數量隨著塔身的增高不斷減少,塔的外部則由平均厚達6m的內外兩層青磚砌筑而成。
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也展現了中國建筑對技術、美學等建筑要素的探索與創新,大雁塔還成為了現代西安市徽的設計圖形。1961年,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上節課我們講甘肅的文化交流的時候提到過。
總結: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是量變和質變。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如磚、木的數量累積;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如磚、木積累終建成大雁塔。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的過程。
如大雁塔的建成始于磚木的積累這一量變,建成五層磚塔后實現質變,磚木變為塔;在五層塔這一新質的基礎上繼續磚木積累的量變,成為九層塔這一新質。之后又經歷磚木減少的量變,成為七層塔的新質,終成中國風格的佛塔。
教學提示:與上同理,可以繼續探究雷峰塔,并聯系黨風廉政建設,說明腳踏實地實現量變和抓住機遇實現質變的道理,還可輔以古代名言警句深刻理解。
2002年,雷峰塔重建完工
總結:975年雷峰塔的建成和1924年雷峰塔的倒掉都屬于量變和質變構成的事物的發展,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反封建的思想也如磚木,千萬中國人的反封建思想、反封建行動聚沙成塔,終可以推翻封建、腐朽的統治。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作風建設,突然發問:“杭州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接著解釋說:“就是因為去撿磚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塊,明天他拿一塊,最后塔就轟然倒掉了。倒下來是頃刻之間的事,但過程是漸進的。” 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起于星星之火,無數奮斗和犧牲才成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也是經歷過種種艱苦卓絕的斗爭才成為擁有九千萬黨員的大黨。守成不易,貪污腐敗就如拿走雷峰塔的磚,不注意防范,就會出現前蘇聯亡黨亡國那樣的質變。因此,追求成功就要腳踏實地,抓住機遇;避免失敗就要謹小慎微,堵住每一個會引起質變的漏洞。
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善于抓住機遇,才能贏得主動和優勢,加快發展。
(1)重視量的積累。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質變。
在量變已經到達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
2.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瞰中國:這里是陜西、我愛你,中國:陜西
總結:西安,從古代走到今天,繁華過,破敗過,輝煌過,沉寂過。每一次王朝的更迭,每一次政策的調整,每一次文化的變遷,都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于繼承中揚棄,于延續中創新。今天快速發展的現代西安會告訴過去的西安,未來的西安也會如此告訴今天的西安,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以前講過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經歷了從崇拜依賴、開發利用到對抗沖突、再到和諧共存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學生探究活動:西安的城墻,說明人們對于古文物的保護意識經歷過曲折之后才越來越強,城墻也在經歷過拆除、破壞之后迎來新生。
西安城墻,始建于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歷經唐、五代、宋、金、元,明洪武年間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重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出現了拆除城墻的聲音,認為城墻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現今已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并日益阻礙和限制著城市交通的發展。梁思成、羅哲文、陳占祥等人則提出保留舊城,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的建議。最終,拆除城墻的意見被采納。從1952開始,北京外城城墻被陸續拆除。1965年7月,地鐵工程開始動工,內城城墻也被拆除了。
北京城墻的拆除,引起了全國各地的效仿。西安沒有跟風,而是1953年做城市總體規劃的時候,提出將西安城墻和護城河進行保護,建設成為文化景觀和城市骨架。可惜,1958年,拆除城墻的意見占了上風,將西安城墻的5000多個垛墻、98座敵樓和墩樓、角樓拆除,并挖斷兩處城墻墻體。
經過文物部門的推動,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墻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墻得以保留。
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對西安古城墻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建成了環城公園,修復了朝陽門、含光門、玉祥門等城墻缺口,實施了西安城墻火車站連接工程,治理了護城河,整治了順城巷周邊環境,重點對南門區域進行了綜合提升改造,使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古建筑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墻、林、路、河、巷五位一體的知名旅游景區,2018年10月,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被正式授牌國家5A級旅游景區。西安城墻作為西安歷史文化的象征,已經成為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的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
總結: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初生的新事物與積淀的舊事物相比較為弱小,只有在不斷的斗爭中才能戰勝舊事物,推動事物的發展。人們的認識容易落于窠臼,被曾經的舊經驗束縛,不能很快根據新的形勢調整為新的認識,都要經歷曲折才能形成新的先進的認識。就如西安的城墻、北京的城墻、北京的胡同,還有許許多多傳承下來的承載了厚重歷史的文物、建筑、工藝、民俗等等,人們都是在經歷了種種破壞、忽視、遺忘之后,才逐漸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尋找到保護與傳承的方法。
綜觀社會、人生,通向山巔的路,沒有一條是筆直的。我們看得到的現代化物品,飛機、火車、火箭、衛星、電燈、電話、電腦……莫不是經過無數次失敗實驗才最終成功;我們看得到的西安人的人生,張騫、蘇武、杜牧、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張藝謀……莫不是歷經挫折與磨難才有所成就;
所以,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進其成長、壯大,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最后一期回望自己的學習經歷,每一科成績的提升莫不是經過勤奮換來的。因此,需時時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激勵自己:“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課程小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商都县| 三台县| 凭祥市| 康马县| 南安市| 宁陵县| 札达县| 额尔古纳市| 青阳县| 新密市| 富顺县| 深圳市| 周宁县| 平湖市| 广西| 运城市| 松桃| 兴义市| 修武县| 大石桥市| 玉环县| 基隆市| 岑溪市| 河东区| 玉山县| 绥阳县| 隆尧县| 万源市| 泾阳县| 湾仔区| 临汾市| 苍南县| 海伦市| 鸡西市| 永定县| 崇义县| 牡丹江市| 宜兴市| 甘谷县| 黎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