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思政課特等獎 |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思政課特等獎 |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資源簡介

思政課特等獎
|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授課導入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有其歷史必然。為什么新文化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潮流會促成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什么俄國十月革命會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什么五四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劃時代事件?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誕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結果?本課將一一回答上述問題。
一、如何理解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
(一)辛亥革命后對救國救民真理繼續探索的必然結果
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使人們陷入深深的絕望、苦悶和彷徨之中。1912年,袁世凱下令尊崇倫常,要“全國人民恪守禮法”。1913年,又發布《通令尊崇孔圣文》。隨即,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孔教會、尊孔會之類的組織紛紛出籠。這些主張尊孔復古的人們利用社會上對辛亥革命后局勢的失望情緒,詆毀共和制度,誹謗民主思想,要求定孔教為?“國教”。
面對尊孔復古的逆流,人們感到需要在思想文化上尋找新的出路。中國先進分子認識到,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需要有文化覺醒和思想啟蒙,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為此,他們發動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創刊,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聘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也隨之遷至北京。陳獨秀先后發表?《敬告青年》《〈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在青年和社會中產生重大影響。《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和科學,即聞名一時的?“德先生”和
“賽先生”。在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看來,“民主”既是指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制度,也是指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科學”既是指狹義的自然科學,也是指廣義的社會科學。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向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發起了猛烈攻擊,形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啟蒙運動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0頁】。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一些先進分子開始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有所懷疑和保留。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這些使得先進分子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否適合于中國產生了極大的懷疑,為他們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俄國十月革命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必然結果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頁】,給正在苦悶中摸索的中國先進分子展示了一條新的出路,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第一,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這次革命由于發生在情況和中國相同(封建壓迫嚴重)或近似
(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而對中國先進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新青年》刊登的讀者來信指出,我們要由此跨進一步,去?“研究俄國勞動政府的主義”,贊同它
“所根據的真理”。
第二,十月革命中俄國工農大眾在社會主義旗幟下所進行的英勇斗爭和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更給予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啟示。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先進分子對社會主義的向往,進而促使他們去認真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
1918年7月1日,李大釗在其編輯的《言治》季刊第三期上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第一次正確闡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質:“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邑者也”。他認為,正是這一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時代,他預言:“二十世紀初葉以后之文明,必將起絕大之變動,其萌芽即茁發于今日俄國革命血潮之中。”同年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5卷第5號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熱情歌頌了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稱其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并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1月5日,李大釗在
《每周評論》第3號發表《新紀元》一文指出,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它將?“帶來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中國思想界產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他們開始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五四運動推動中國先進分子作出最終選擇的必然結果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勝的協約國一方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雖然是?“參戰國”“戰勝國”,但在國際強權政治下,會議竟規定德國應將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全部讓予日本。而北洋軍閥政府屈從于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居然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到國內,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憤慨,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索。1919年5月4日,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五四運動,爆發于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五四精神。
五四運動,爆發于救亡圖存之際,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中,在學生愛國運動受到北洋軍閥嚴厲鎮壓的關鍵時刻,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以罷工聲援愛國學生運動,使這場反帝愛國運動擴展到了20多個省區、100多個城市,由此掀起一場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廣泛參加的全國性群眾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嶄新篇章,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五四運動,爆發于民族覺醒之際,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前后,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二、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一)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必然性
1.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試驗失敗,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需要。
北洋軍閥統治期間,軍閥混戰連綿不斷,民不聊生,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不僅沒有解決,許多方面還更為激化。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痛苦,成為人們最迫切的期待。隨著封建帝制的崩潰,受西方政治體制的影響,中國政壇也興起了一股議會競選、政黨組閣的熱潮。各派政治勢力為了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席位,爭取在權力分配時得到更多利益,紛紛組建各自的政黨,使中國一度呈現出政黨林立的局面。1912年前后的幾年間,涌現出大大小小的政黨幾百個,爭權奪利,喧囂一時。但大多數政黨思想龐雜,組織渙散,有的政見不一,多次改組;有的根基淺薄,轉瞬即逝;也有的內部對立,不歡而散。即使少數堅持下來的政黨,也在紛繁復雜的斗爭中束手無策。這股熱鬧一時的政黨政治,不久就銷聲匿跡了。
這些都說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迫切需要有一個能夠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指明正確方向、選擇正確道路的先進政黨。因此,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需要。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奠定了思想基礎。
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特別是五四運動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李大釗繼續系統宣傳馬克思主義。1919年5月,李大釗輪值編輯《新青年》時將其第6卷第5號編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
(實際




在9月)。同
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101周年,李





京《晨報》副刊開辟了
《馬克思研究》專欄,刊載馬克思的原著或主要觀點,一直堅持到11月11日,前后達6個月之
久。1919年9月、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6卷第5號、第6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長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基本觀點,成為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標志。李達于1919年秋到1920年夏,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三部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作了比較系統的闡述。
留日歸來的楊匏安于1919年11月至12月在廣東《中華新報》上發表長篇連載文章《馬克思主義》(一稱
“科學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學說也作了系統介紹。據統計,五四時期在報刊上發表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多達數百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譯文。但是,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流派的影響并不是短時期就能消除的。這些思想流派包括無政府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互助主義、新村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在這種情況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先進分子同這些思想流派進行了必要的斗爭。在經過了關于
“問題與主義”之爭、關于社會主義的論爭以及馬克思主義同無政府主義等思潮的論爭這三次論戰之后,一批傾向社會主義的進步分子逐步劃清了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界限,科學社會主義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的界限,從而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過程中,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上海各形成了一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在北京,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1920年3月北京大學進步學生在李大釗支持下建立起來的。
在上海,陳獨秀等于1920年5月發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隨后武漢、長沙、濟南等地也先后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宣傳活動。陳望道于1920年8月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同月,恩格斯的《科學的社會主義》中譯本也公開出版。之后,還陸續出版了若干種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如《馬克思資本論入門》
《唯物史觀解說》等。上海、北京、廣州等地也先后印發了許多通俗的有關馬克思、列寧的小冊子。當時創辦的四百多種刊物中,宣傳馬克思主義或傾向于社會主義的達二百多種。上海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湖北的《武漢星期評論》、濟南的《勵新》(半月刊)、廣東的《群報》等,都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報刊。同年11月,《共產黨》(月刊)在上海創辦,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旗幟在中國大地上樹立起來了。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時間并不長,卻在當時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奠定了思想基礎。正如毛澤東所說:“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頁】
?
3.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興起,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新興的社會力量第一次被人們所認識。五四運動前后,產業工人達到200萬左右,此外,還有1000多萬手工業工人。中國工人階級的人數雖然不多,但它同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外國資本、本國封建勢力和資本家三重壓迫剝削,因而更具有強烈的改變現狀的要求,在革命斗爭中比任何別的階級都要堅決和徹底。
中國工人階級反抗剝削壓迫的罷工運動起始較早,而且連續不斷、日趨增強。據統計,從1870年至1911年的41年間,發生罷工106起,平均每年2.6起;而從1912年至1920年的9年間,發生罷工226起,平均每年25起以上,比前一個時期增加9倍多。【李步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學習時報》2017年6月26日】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工人運動已經開始由經濟斗爭向政治斗爭發展,1919年6月上海聲援五四運動的反帝愛國同盟大罷工,具有明顯的政治性質。中國工人階級在斗爭中迫切期待著致力于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解放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但無產階級政黨不可能自發地產生,必須要有中國先進分子來組織。
?
4.早期黨的地方組織的形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準備了組織基礎。
1920年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等開會商議成立黨組織事宜,會上起草了具有黨綱、黨章性質的若干條文,包括運用勞工專政、生產合作等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關于黨的名稱,陳獨秀征詢李大釗的意見,李大釗主張定名為?“共產黨”,陳獨秀表示同意。8月,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楊明齋、沈玄廬、邵力子、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周佛海、袁振英、沈雁冰、李啟漢等十多人。9月,《新青年》雜志從第8卷第1號開始改為上海黨的早期組織的理論刊物。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為什么會首先在上海誕生?因為上海既是馬克思主義著作最早在中國出版的地方之一,又是中國工人階級最密集的中心城市,并且在五四運動期間,上海工人階級最早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組織成立后,其聯系指導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馬克思主義者建黨。這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準備了組織基礎。
(二)從上海到嘉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興業路76號
(原望志路106號)召開。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漢俊、李達,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

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陳獨秀委派的包惠僧。陳獨秀、李大釗當時分別在廣州和北京,因為有事未能出席會議。兩位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出席了開幕會議,并發表講話。
大會開幕后,代表們商討了會議的任務和議題,一致確定先由各地代表報告本地工作,再討論并通過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最后選舉中央領導機構。7月24日舉行了第二次會議,各地代表報告本地區黨團組織的狀況和工作進程。25、26日休會,用于起草黨的綱領和今后工作計劃。7月27日、28日和29日分別舉行三次會議,集中討論此前起草的綱領和決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1921-1949),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67頁】
7月30日晚,中共一大舉行第六次會議,原定議題是通過黨的綱領和決議,選舉中央機構。代表們正在開會時,一名陌生男子突然闖入會場,后又匆忙離去。具有長期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斷定此人是敵探,建議馬上中止會議。大部分代表迅速轉移,稍后,法租界巡捕包圍并搜查會場。代表們分批轉移到嘉興南湖后,在一艘游船上召開了最后一次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選舉了由陳獨秀、李達、張國燾組成的中央局。【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第36-38頁】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我國出現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開辟了我國革命歷史的嶄新的一頁。習近平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銘記黨的奮斗歷程時刻不忘初心
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斗》,《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日】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條游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弘揚
“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闡釋了
“紅船精神”,并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源頭精神。
(三)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
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對中國革命的意義及其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
1.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和革命政黨,即由中國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來領導革命。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先進的階級和政黨作為革命的領導核心。自從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國政治舞臺,特別是有了中國共產黨,這種局面就開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從此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中國共產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特點。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具有很強的戰斗力和革命的堅定性、徹底性;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先進政黨,它直接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在中國革命斗爭中同科學社會主義以外的、形形色色的
“社會主義”思潮劃清了界限。這些特點決定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有能力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2.中國革命有了新的指導思想和革命綱領,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在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嘗試過各種救國方案,都沒有取得成功。事實證明,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能夠為中國革命指明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旗幟,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因而能夠凝聚起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正如毛澤東指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豎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
《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部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7-498頁】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從中國實際出發制定了領導中國革命的綱領。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提出:
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頁】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黨在當前階段的綱領應當是:
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成立剛剛一年,就解決了革命的綱領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毛澤東曾經指出:“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4頁】
3.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即通過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了實現這個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通過革命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共二大提出黨的最高綱領:“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他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921-1949)》,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3頁】
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第二步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然后,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至于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所面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已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有本質的不同。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這個革命“已經不是舊的、被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8頁】
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三、如何正確認識1925—1927年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
(一)國民革命的興起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投身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推動中國革命出現新局面。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同時決定實行國共合作,幫助孫中山改組中國國民黨,推動國民革命走向高潮。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廣泛發動農民運動,獨立領導省港工人大罷工,有力配合了北伐戰爭。
1.它是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
1923年2月7日,京漢鐵路罷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鎮壓,中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無法取得革命勝利,必須聯合一切可能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與此同時,孫中山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影響下,實現了思想轉變,決心改組國民黨,聯俄聯共。國共合作成為共產黨和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國民黨的共同選擇。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國民黨一大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沒有第一次國共合作,就不會在短時間內掀起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
2.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援助及影響。
蘇聯和共產國際推動形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孫中山接受蘇聯顧問的建議,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正式開辦黃埔軍校。蘇聯還為軍校提供武器援助和開辦經費,并派出多名顧問指導軍校建設。1926年春,蘇共中央委員布勃諾夫化名伊凡諾夫斯基,帶領10多人的高級別使團來中國。其主要使命是:代表蘇聯共產黨詳細調查蘇聯顧問在中國的活動情況、了解華北和華南的政治軍事形勢、維護國共統一、對舉行北伐是否適宜和何時開始提出建議、考察國民革命軍同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列強(特別是英國)干涉中國革命的危險性。【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一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116頁】國民革命時期,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國國民黨給予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派鮑羅廷等顧問幫助北伐軍制定作戰計劃,指揮作戰。
3.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發揮了獨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沒有中國共產黨,不會有這場國民革命。國民革命是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下進行的,而中國共產黨正是國共合作的倡導者和統一戰線的組織者。國民革命是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政治口號下進行的,而提出這個口號的,正是中國共產黨。周恩來說:“當時,國民黨不但思想上依靠我們,復活和發展他的三民主義,而且組織上也依靠我們,在各省普遍建立黨部,發展組織。”“國民黨組織得到最大發展的地方,就是左派最占優勢的地方,也是共產黨員最多的地方。”【《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113頁】
在北伐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共產黨員占多數的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始終沖鋒在前、犧牲在前,在汀泗橋、賀勝橋等重要戰斗中充當主力,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江西、湖南、廣東等省的農民運動則在北伐戰爭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事實證明,國民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群眾運動,而中國共產黨正是人民群眾的主要發動者和組織者。
(二)國民革命的失敗和教訓
1927年4月、7月,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最終失敗。
國民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蔣介石、汪精衛集團背叛革命。在北伐戰爭的前期,由于戰爭的前景尚不完全明朗,為了利用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力量和蘇聯援助以打倒北洋軍閥,蔣介石在處理國共關系時,只能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從1926年11月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蔣介石的反共活動開始日益公開化。這種活動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鼓動和支持。
此時,帝國主義列強已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危機,進入相對穩定時期,開始積極準備干涉中國革命。看到北洋軍閥大勢已去,它們便著重在革命陣營內部尋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它們開始把蔣介石看作國民黨內
“穩健派”的首領,對他進行拉攏,認為蔣介石等人?“是唯一可以使長江以南的區域免于淪入共產黨之手的保護力量”。【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第83頁】不少原來屬于北洋軍閥或地方軍閥的舊軍隊也紛紛接受蔣介石的改編,使他的實力迅速膨脹。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的反共面目越來越公開地暴露出來。蔣介石集團公開發動政變只是時間問題了。
蔣介石一面秘密策劃反共,一面利用職權采取措施。他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要求上海總工會解除近3000人的工人糾察隊的武裝,或把糾察隊歸于他來指揮。遭到上海總工會的拒絕后,為麻痹工人,他又大耍兩面派,故意以十分友好的姿態,給上海總工會和工人糾察隊送錦旗,上面寫著“共同奮斗”的字樣。與此同時,蔣介石暗中調兵遣將,將剛從孫傳芳方面投降過來的周鳳岐部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調來上海,準備讓他們充當屠殺上海工人的劊子手;他還限令不完全聽命的第二、六軍在4月6日前全部撤出南京,渡江北上。5日上午,蔣介石又舉行秘密談話,決定用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名義,咨請有關當局對共產黨人作?“非常緊急處置”。【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一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
(上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136頁】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并以?“清黨”為名,在東南各省大規模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同年7月15日,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并在其轄區內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搜捕和屠殺。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最終失敗。
從客觀方面看,國民革命的失敗是由于敵我階級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帝國主義、封建軍閥以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聯合力量,比剛剛興起的革命聯合力量強大得多,并且它們有更多的政治經驗。革命陣營內部掌握了相當大的領導權(特別是軍權)的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在革命的深入發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反革命陣營。一般中小資產階級在革命的關鍵時期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農群眾雖然有比較廣泛的發動,但是動員和組織的程度還很不充分,力量發展也很不平衡。
國民革命的失敗也與共產國際在緊要關頭的錯誤指導有關。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時,對中國國情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各國共產黨只能無條件地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國共產黨也是由共產國際直接領導的,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同樣產生了嚴重影響。1927年5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給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駐華代表發來兩次緊急指示,即
“共產國際的五月指示”。在國民革命的緊急時期,“五月指示”沒有指出中國共產黨應當做好與國民黨右派決裂的思想和組織準備,幻想在維持國共統一戰線的前提下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工農、改組國民黨、懲辦反動軍官,推動武漢國民政府向左轉。這樣一個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指示,在當時自然是無法執行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一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
(上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143頁】
從主觀方面看,國民革命的失敗是由于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在國民革命后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于農民群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當時,中國共產黨還是一個幼年的黨,缺乏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在群眾運動中表現出出色的組織才能,但缺少成熟的領導藝術;還缺乏統一戰線的豐富經驗,不善于識別和正確對待以各種面目出現的敵人和同盟者。同時,當共產國際對國民革命作出錯誤的指示時,中國共產黨還難以擺脫共產國際的那些錯誤思想,這與后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有直接關系。
(三)國民革命的意義
國民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的歷史意義不可磨滅。這場失敗了的革命,實際上是未來勝利的革命的一次偉大的演習。因為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工作,領導了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榮的一頁,同時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初步提岀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從大革命的失敗中汲取了嚴重的歷史教訓,開始懂得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經歷了這場國民革命,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裝。所有這些,為把中國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階段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6頁】
?
本章小結
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領導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再到第一次國共合作,短短的這幾年中,中國革命出現了新的面貌。雖然國民革命失敗了,但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為中國革命留下了星星火種。
拓展閱讀資料:
1.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1939年5月4日),《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1-569頁。
2.毛澤東:《永久奮斗》
(1939年5月30日),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9-195頁。
3.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40年1月9日),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2-711頁。
4.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
(1942年3月30日),
《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9-408頁。
5.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
(1949年9月16日),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09-1517頁。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
7.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9年。
8.胡繩、金沖及:《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9.彭明:《五四運動史》(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
1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
?
思考題:
1.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2.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
3.什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什么必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4.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呈現了哪些新面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措美县| 松原市| 平湖市| 嫩江县| 嘉峪关市| 盈江县| 台江县| 忻州市| 晋江市| 佛山市| 长沙县| 弋阳县| 河南省| 广平县| 中卫市| 虹口区| 余庆县| 南京市| 环江| 滨州市| 乌鲁木齐市| 台南市| 永春县| 渝中区| 清徐县| 通榆县| 漳州市| 禹州市| 大悟县| 通城县| 菏泽市| 桐庐县| 西乌珠穆沁旗| 清丰县| 休宁县| 英山县| 锡林郭勒盟| 达日县| 怀宁县|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