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4單元第11課的第1框的內容。雖然第二、第三單元已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講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世界,但還沒有把如何正確看待社會和人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題進行討論。因此,本單元必然把社會歷史觀作為的邏輯起點是。本框分為三目,主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和實踐出發,認識社會歷史的真諦,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社會歷史發展趨向,進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的意識,為下面講價值觀和人生觀打下知識基礎和思想基礎。因此,本課在本課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3對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社會基本矛盾理論(2對矛盾,2對規律)1個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途徑;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能力目標:通過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學習,初步形成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看待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學習,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從社會存在出發理解社會意識,堅持思想領域的問題要到物質領域中去尋找根源,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并且讓學生能主動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去實踐,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本教教學重點: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之所以把這一知識點看成是教學重點,是由于它是歷史觀的核心問題。因為它構成了人類社會的起源和基礎,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揭示各種理論的根源。 2、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因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在于社會內部矛盾及其規律,只有理解這一原因,才能真正理解社會發展動力及其趨勢教學難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之所以把這一知識點看成是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難以理解社會存在的物質性,容易把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和哲學的物質概念混同,因而難以理解二者間的辯證關系。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1、 課題引入:幻燈片漫畫:小魚腦海里的奶牛的形象,設問:小魚的腦海中的奶牛為什么是這個樣子?你能從哲學上說明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嗎?引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2、 講授新課:、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概念。通過教師的講述、設問、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物質和意識兩個概念,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個新概念,明確社會現象的本質是社會存在。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兩個資料:農夫的故事,恩格斯,魯迅兩則名言,說明了什么道理?學生思考,得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通過設問、啟發引導學生,總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三方面內容:①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③人的社會意識受社會環境決定,與個人的社會地位、受到的教育、從事的職業密切相關;在階級社會帶有階級性通過問題:既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先進的社會形態中還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識?落后的社會存在也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引出:(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材料:日全食迷信影響股市,美國著名的“2061計劃”。設疑:為什么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中國人仍然對日全食有迷信的看法,甚至這種迷信思想影響到我國的股市?對彗星的許愿為什么催生了美國著名的“2061計劃”通過探究思考,使學生領悟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和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從而解決難點: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并引出: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設疑: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謎嗎?在哲學上的斯芬克斯之謎是是什么?人類為什么會迷惑?學生講授斯芬克斯之謎,歸納、探究人類在社會領域陷于唯心主義的原因。共鳴沒有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對社會歷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質生產實踐的局限)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原因,就是從實踐出發認識人類社會,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社會,找到了以物質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存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完成第一個教學重點。對比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自然就找到:4、舊的社會歷史論的局限性:認為社會歷史由人的動機、目的決定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這是本框的教學又一重點。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多媒體屏幕上顯示嫦娥奔月傳說和國家航天局局長的談話。組織學生探究思考問題:為什么嫦娥奔月在古代只是一個美好的神話夢想?通過探究思考,層層設問,使學生領悟到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材料: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論述,引導學生思考原因,從而總結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得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在多媒體屏幕上播發相關視頻,并聯系中國近30年的經濟發展探究思考問題:為什么上世紀70年代后期鄧小平說,中國不必上月球,而事隔30年后,中國花14億巨資讓“嫦娥”奔月?通過探究思考,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領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得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決定生產力 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 反作用反作用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制度和設施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本部分不是本框重難點,略講。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分組討論,理清框架,結合事物發展、矛盾的觀點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兩種實現途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