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1偉大的改革開放(上)教學設計【課題】偉大的改革開放(上)【課型】新授課【課時】一課時【教材分析】《偉大的改革開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的第一框,承接“中國站起來”,開始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使“中國富起來”。通過學習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前進中的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讓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學情分析】學生對改革開放的知識有一定積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史料詳實,生動感人,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貼近學生實際,要結合學生已具備的知識,過程要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歷程,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歷史必要性。能力目標: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通過展示成果環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和自我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改革開放的知識,使學生更加堅定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價值觀念,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做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科素養】政治認同:認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定“四個自信”。科學精神: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改革開放。公共參與: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教學重點】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歷程;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歷史必要性。【教學難點】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歷史必要性【教學方式】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等【課前準備】改革開放的史實資料;教學PPT;等【教學過程設計】程序設計學習環節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預設)媒體運用課堂預習列出預習問題提出預習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已有知識,找出預習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對找到的信息進行整合,繪制記憶表格或者列出知識要點。根據PPT展示的問題,在課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學會速讀課本的同時找準課本關鍵信息,對找到的信息進行整合,繪制記憶表格或者列出知識要點。多媒體基礎知識一、偉大的改革開放1.改革開放歷程:起步和全面展開階段(開啟標志;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關鍵事件)深入發展階段(標志、表現)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部署時間、表現)根據課前分組情況,依次邀請每組的發言人,展示該組合作學習的成果,檢驗預習效果。每組的發言時間不得超過3分鐘。其他組同學的補充或者異議在該組發言結束后進行,時間控制在1分半,特例依具體情況延長時間,總時長要調控好。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同學為發言人,展示本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其他未展示的同學認真觀看,待發言人結束發言后,對發言同學的發言內容進行修改或者補充。電子展臺合作探究探究一:結合史實和相關知識,談談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突出變化。衣食住行教育醫療交流工具探究二:結合史實和課本知識,談談我國為什么要進行改革開放?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給予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領悟。探究三:根據課本知識,簡述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開始和全面展開階段:標志:1978.12十一屆三中全會表現:對內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對外開放(1984.十二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格局形成)深入發展階段:南方談話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世貿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十八屆三中全會自由貿易試驗區十九大提示:貼合實際生活,從多角度出發,感悟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突出變化。注意以情動人,生活的最動人。提示:原因類試題可以從國內國際當前、未來等角度分析,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結合史實和自己的理解,組織好答案,答案用語簡介,邏輯清晰。提示:課本知識相對清晰,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整合成知識體系,便于理解記憶。同時要訓練學生的答題能力,獲取有用信息,提升答題技巧。根據探究問題,和本組內的同學展開討論,然后自己組織好答案,將答案草稿或者邏輯線羅列在草稿紙上,根據提問順序,展示自己的答案。多媒體體系形成多媒體課堂實戰1.“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__________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A.十一屆三中全會B.十二屆三中全會C.十九大D.十九屆三中全會【答案】A2.80年代初期農村盛傳一些民謠:“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業實行大包干,糧食年年都翻番?!边@反映出A.下放權力解放了生產力B.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C.市場經濟兼顧各方利益D.土地流轉有利于致富【答案】A【解析】A: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開始陸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農業經營自主權,農民勞動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A項正確。B:農民獲得土地承包權,所有權歸集體,B錯誤。C:材料沒有體現市場經濟兼顧各方利益,C不合題意。D:“農業實行大包干”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土地流轉,D錯誤。故本題選A。3.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的改革密切配合。這是因為①改革開放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②改革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給我國社會注入了生機和活力③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④改革開放能使我國迅速趕超發達國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改革開放的作用的正確認識,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考查。①:根據所學知識,我國現在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①觀點錯誤。②③: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給我國社會注人了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②③觀點正確。④:改革開放有利于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但該選項中迅速趕超發達國家的說法錯誤,④排除。故本題選B。4.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人類社會全部實踐活動,也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核心、最基本的容,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共八大和中共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了成功探索。兩次會議的共同之處是()①創立了鄧小平理論②決定實行改革開放③解放、發展了社會生產力④明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答案】C【解析】①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全黨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兩項不是兩次會議的共同之處,排除①②。③④: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是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可見也涉及社會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問題,這兩項都是兩次會議的共同之處,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多媒體板書設計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第一框偉大的改革開放一、改革開放的進程板書課后提升練習冊對應習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