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5.1社會歷史的本質》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一框社會歷史的本質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1)理解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2)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科學精神】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通過事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3.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教學難點: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4.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什么?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總趨勢,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群眾觀點。本節課我們學習社會歷史的本質。(二)講授新課社會歷史的本質(板書)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板書)閱讀與思考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談到勞動的重要性。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后者和前者雖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隨著腦的進一步的發育,腦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覺器官,也進一步發育起來。正如語言的逐漸發展必然伴隨有聽覺器官的相應的完善化一樣,腦的發育也總是伴隨有所有感覺器官的完善化。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勞動是人類產生的決定因素,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以制造工具為特征的勞動,是人類形成的標志。生產勞動對人類生存的意義還在于它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生產勞動不斷創造人們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沒有生產勞動就沒有人類的延續和發展。生產勞動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礎,人類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勞動,離不開物質資料的生產。為什么說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學生: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教師:如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學生: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板書)閱讀與思考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早在古代社會就有了關于自然界的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總體上說來并沒有貫徹到社會歷史研究領域中去。即便像費爾巴哈這樣在自然觀上相當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一旦進入社會領域,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為什么人們可以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卻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發展完全是自發進行的。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從而陷入唯心主義。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還很落后,使當時的人們認識社會受到了限制.馬克思處在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那時的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為馬克思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創造了條件。馬克思能夠從實際出發,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識人的本質,認識社會發展的運行規律。實踐觀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教師: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學生: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教師: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是什么?學生: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閱讀與思考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說:“假如牛、馬和獅有手,并且能夠像人一樣用手作畫和塑像的話,它們就會各自照著自己的模樣,馬畫出、塑出馬形的神像,獅子畫出、塑出獅形的神像了。”費爾巴哈曾對各國信仰的神進行認真的考察,發現各國的神,無論其形象、衣著、使用的語言,還是發號施令的方式,都同那個國家的現實生活極為相像,幾乎是該民族現實生活的翻版。于是,他發現了一條隱藏在神圣光環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別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別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馬克思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恩格斯說:“宗教按它的本質來說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個內容,把它轉給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發慈悲,又反過來使人和大自然從它的豐富寶庫中得到一點東西。”宗教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有什么關系?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與實際生活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宗教所描繪的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其內容來源于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繪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繪的事物是對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創造。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是對實際生活超脫、虛幻的反映。沒有具體的實際生活就不會產生相關的不切實際的念頭與思想。教師:如何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學生:(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閱讀與思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貪污腐敗、拜金主義、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現象還時有發生。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仍然還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5.2社會歷史的發展》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二框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1)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3)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4)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堅信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科學精神】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通過事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分析問題。3.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教學難點: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4.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什么?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總趨勢,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群眾觀點。本節課我們學習社會歷史的發展。(二)講授新課社會歷史的發展(板書)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板書)閱讀與思考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許多注重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孔子主張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物質生產在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決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閱讀與思考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手推磨為標志的生產力產生的是封建制的社會(生產關系);蒸汽磨為標志的生產力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生產關系)。因此,這句話揭示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教師: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包括哪幾個方面?學生: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教師:如何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學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閱讀與思考《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會起著束縛或解放生產力的作用,起著阻礙或發展生產力的作用。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相適合時,它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教師:如何理解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學生: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教師總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這一普遍規律的發現,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歷史領域之謎,使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板書)閱讀與思考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人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階級斗爭實現,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改革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總之,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地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教師: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方法是什么?學生: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教師: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辦法是什么?學生: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教師: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辦法是什么?學生: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教師總結: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5.3社會歷史的主體》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三框社會歷史的主體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1)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理解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自自覺樹立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科學精神】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通過事例,能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有關知識,分析社會問題。3.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教學難點:理解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4.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什么?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總趨勢,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群眾觀點。本節課我們學習社會歷史的主體。(二)講授新課社會歷史的主體(板書)一.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板書)閱讀與思考梁啟超認為,“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按照這一觀點,中國歷史完全是由孔孟老莊、秦皇漢武等大人物創造的。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各解放區人民以無比巨大的熱情,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以空前規模的支援。據統計,僅為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陳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說、準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教師:人民群眾的含義、范圍、地位是什么?學生:(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2)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3)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閱讀與思考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閱讀與思考《格薩爾王傳》是在藏族古老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集體創作而成。它以恢宏的氣勢、高超的藝術技巧,反映了藏族發展的歷史。千百年來,我國藏族、蒙古族等民眾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了這部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閱讀與思考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演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經驗的取得和積累,都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創造。結合以上論述,查閱相關資料,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改革開放中的作用。學生回答: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二.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板書)閱讀與思考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為什么毛澤東特別強調群眾路線?群眾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中起了什么作用?結合身邊的事例,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黨的群眾路線。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毛澤東特別強調群眾路線,是因為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教師: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內涵是什么?學生:我們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教師: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是什么?學生: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教師: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學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