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第四節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的世界1.實驗目的:練習使用________和______測算平均速度.刻度尺2.實驗原理:_________(公式).停表4.實驗步驟:(1)將斜面固定,確定起點位置.實驗中保持斜面較小的坡度,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測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測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3.實驗器材:_________、斜面、______、金屬片、小木塊、小車.刻度尺停表使小車運動速度較慢,便于測量復習與討論 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義? 2.如果想測量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測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動動手:練習停表的使用 老師將一個乒乓球從高處釋放.同學聽到乒乓球第一次撞擊地面的聲音開始計時,聽到第二次撞擊地面的聲音停止計時,并比較計時結果.知識點平均速度的測量實驗: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小車、斜面、停表、刻度尺實驗裝置組裝:如下圖 注意:調整斜面呈較小的坡度,使小車從靜止釋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會滑落斜面.注意:1.小車運動距離為車頭到車頭的距離.2.小車從斜面頂端要從靜止釋放.3.測量過程中不要改變斜面的坡度.(同組的兩名同學分別完成一次,并對比.)s2實驗記錄表格:(記錄結果要有單位)路程運動時間平均速度s1=t1=v1=s2=t2=v2=實驗進行中……實驗結論與分析:路程運動時間平均速度s1=t1=v1=s2=t2=v2=1.你的數據和其他同學相同嗎?為什么?討論: 不相同.因為斜面的坡度、選取路程等不同. 2.如何得出小車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據公式:計算. 3.實驗中你還有什么發現或疑問?總結:(1)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難點是計時結束要以聽到撞擊聲為準,即聽到聲音的同時記錄結束時刻.(2)在計算平均速度時,要注意物理量的對應,而絕不能認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嘗試實驗:1.測量正常行走、競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2.測量自行車的平均速度.實驗1:測量正常行走、競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參考方案)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停表或手表,卷尺,小紅旗(或發令槍)實驗步驟:①在操場上測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記號;②選出三位同學做計時員分別站在10m、20m和30m處;③選一名發令員,當小紅旗下落時開始計時;④另外三位同學分別采取正常步行、競走或跑步的形式通過30m的路程;⑤組內互相交換角色、重復實驗;路程s/m運動時間t/s平均速度v/(m·s-1)102030⑥將每一次的實驗數據填在記錄表格內:⑦根據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實驗2:測量自行車的平均速度.(參考方案)實驗原理:實驗器材:自行車、卷尺、停表或手表.實驗步驟:①用卷尺繞前輪一周測出輪子的周長l;②在自行車前輪某處拴一紅布條做記號,騎自行車在操場上行駛,從紅布條著地開始計時,邊騎邊數自行車前輪轉動的圈數,當數到n圈時停止計時,讀出車輪轉n圈所用的時間t;l/mn/圈t/sv/(m·s-1)③記錄實驗數據;④由公式求出平均速度.時間間隔相等,均為0.02s.圖甲中照片間隔距離相等,說明此物體速度一定,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圖乙中照片間隔距離依次增大,說明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從a到d所用時間t=0.06s,距離由刻度尺量得s=3.8cm,則此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答案:甲0.63m/s解析:分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利用脈搏跳動18次來間接求出爬樓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實際操作中爬樓時的劇烈運動會引起心跳加快,即脈搏跳動過快,因此實際爬樓的時間t必定小于15s,則用小華的方法測出的速度比實際速度偏小.解:這種方法測出的速度比實際速度偏小.4025(2)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_____.記錄時間大于實驗所用時間小(3)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確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資料:由于超聲波指向性強,能量消耗緩慢,在介質中傳播的距離較遠,因而超聲波經常用于距離的測量,如測距儀和物位測量儀等都可以通過超聲波來實現.倒車雷達超聲測速儀如何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如何分析實驗數據尊重測量結果、客觀分析123課堂小結課后作業1.從課后習題中選取;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flv 第四節 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