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請用一句話說說觀影感受。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無論我們走到多光輝的未來,都不能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習近平情境1: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億人口,人均口糧200公斤/年;工業基礎幾乎為0,外匯儲備為0,產業工人1000萬,合格工程師僅有4萬人;全國80%的人口為文盲,每年培養的小學生只有67萬;全國森林覆蓋率僅有8.7%,北方部分地區甚至僅有5%。思考: 1.用一個詞概括新中國剛成立時的狀況。 2.面對此情此景,中國人民最迫切的任務是什么? 3.為完成任務,我們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1)請用簡潔的詞匯概括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并說明黨在這個過渡期是采取什么方式(和平/暴力)進行的? 點撥: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黨在這個過渡期是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的。 情境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情境一:建國初期,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夠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夠種糧食,還能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迫在眉睫。情境二:只有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下面三幅圖片就反映了這三大改造的情景。探究與分享 情境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特點和重大意義。 點撥: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即建設與改造并舉。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為了在社會改革中保持“生產力”的同步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則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意義: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和意義2、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情境一: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 情境二:新中國之初,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最終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情境三: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 情境四:1950年中國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 面對新中國之初的經濟政治狀況,結合上面情境談談于1949—1956年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何歷史必然性? 情境一: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 情境二:新中國之初,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最終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情境三: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 情境四:1950年中國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經濟條件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改造積累了重要經驗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為社會主義改造提出了迫切要求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外部環境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其歷史必然性。3.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的重大意義情境:《社會主義好》歌詞節選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反動派被打倒,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共產黨好,共產黨好/共產黨領導中國富強了/人民江山坐得牢,反動分子想反也反不了/社會主義社會一定勝利,共產主義社會一定來到! 回憶歷史知識,并結合上述歌詞,思考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的重大意義。 (1)從革命階段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2)從社會制度看: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3)從社會面貌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初步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是個爛攤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從1840年到1949年,經歷了100多年的戰亂,國民經濟完全崩潰,一窮二白,一貧如洗,百廢待興。1.?工業基礎薄弱:解放前,我國的工業基本集中在上海。我國什么都不能造。連火柴、元釘都不能造。一切都是“泊來品”,洋貨占領中國市場,什么都是洋的。949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4.7萬噸,煤6000多萬噸。發電量30萬千瓦。汽車業,最大的一家工廠是長春的汽車大修廠,幾百人。2.?原始的農業: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億多噸。由于連年兵慌馬亂,土地大量荒蕪,水土流失。沙漠四起,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畝產只有幾十斤,許多地區連種子都收不回來。許多地區刀耕火種。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后。3.?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饑寒交迫:從1840年到各解放區解放前夕,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黑暗剝削,5億多農民一無所有,再加上連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災荒四起,流民遍地,餓殍遍野,人相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黨和國家又面臨哪些新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找到解決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得到了哪些重要結論?議一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一)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二)方向引領——中共八大中共八大對中國發展最重要的貢獻是什么?找一找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対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1.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是人民対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対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敵我矛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根本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探究思考1.在中共八大正確指導下,我們國家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2.在社會主義初步建設和探索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了怎樣的發展?3.我們的探索之路是一帆風順的嗎?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工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精神面貌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科學技術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三)探索成就——實踐建設探索成就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1.他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2.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3.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創造性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三)探索成就——理論建設探索成就(四)探索中的曲折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進,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1、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暢想:我為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獻禮 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馬列原理同中際的第一次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馬列原理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結束半殖半封的歷史實現最深刻偉大社會變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完成最深刻偉大社會變革翻天覆地變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案)一、教材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回望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路,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哪些變化?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將明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初步探索的艱辛、成就和走過的曲折的路。二、教學目標【必備知識】識記:(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標志;(3)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歷史意義。理解:(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的?(3)中國共產黨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輝煌成就?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4)如何評價中國共產黨在艱辛探索中的前進?【關鍵能力】能運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認識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評價中國共產黨在艱辛探索中的前進?【核心價值】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在中國確立的過程,認識到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認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巨大歷史意義,以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社會主義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從而增強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信心,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科學精神】辯證的看待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歷史意義;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及歷史任務。2.教學難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及歷史任務。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視頻:70周年閱兵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無論我們走到多光輝的未來,都不能忘記我們為什么出發。——習近平情境1: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億人口,人均口糧200公斤/年;工業基礎幾乎為0,外匯儲備為0,產業工人1000萬,合格工程師僅有4萬人;全國80%的人口為文盲,每年培養的小學生只有67萬;全國森林覆蓋率僅有8.7%,北方部分地區甚至僅有5%。思考: 1.用一個詞概括新中國剛成立時的狀況。 2.面對此情此景,中國人民最迫切的任務是什么?3.為完成任務,我們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情境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請用簡潔的詞匯概括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并說明黨在這個過渡期是采取什么方式(和平/暴力)進行的?點撥: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黨在這個過渡期是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和意義情境一:建國初期,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夠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夠種糧食,還能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迫在眉睫。情境二:只有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下面三幅圖片就反映了這三大改造的情景。情境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特點和重大意義。點撥: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即建設與改造并舉。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為了在社會改革中保持“生產力”的同步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則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意義: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2、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情境一: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 情境二:新中國之初,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最終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情境三: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 情境四:1950年中國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面對新中國之初的經濟政治狀況,結合上面情境談談于1949—1956年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何歷史必然性?3.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的重大意義情境:《社會主義好》歌詞節選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反動派被打倒,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共產黨好,共產黨好/共產黨領導中國富強了/人民江山坐得牢,反動分子想反也反不了/社會主義社會一定勝利,共產主義社會一定來到!回憶歷史知識,并結合上述歌詞,思考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的重大意義。(1)從革命階段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從社會制度看: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3)從社會面貌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初步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是個爛攤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從1840年到1949年,經歷了100多年的戰亂,國民經濟完全崩潰,一窮二白,一貧如洗,百廢待興。1.?工業基礎薄弱:解放前,我國的工業基本集中在上海。我國什么都不能造。連火柴、元釘都不能造。一切都是“泊來品”,洋貨占領中國市場,什么都是洋的。949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4.7萬噸,煤6000多萬噸。發電量30萬千瓦。汽車業,最大的一家工廠是長春的汽車大修廠,幾百人。2.?原始的農業: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億多噸。由于連年兵慌馬亂,土地大量荒蕪,水土流失。沙漠四起,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畝產只有幾十斤,許多地區連種子都收不回來。許多地區刀耕火種。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后。3.?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饑寒交迫:從1840年到各解放區解放前夕,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黑暗剝削,5億多農民一無所有,再加上連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災荒四起,流民遍地,餓殍遍野,人相食。議一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黨和國家又面臨哪些新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在找到解決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付出了哪些努力?得到了哪些重要結論?(一)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二)方向引領——中共八大播放視頻:中共八大思考:中共八大對中國發展最重要的貢獻是什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対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1.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是人民対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対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根本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探究思考:1.在中共八大正確指導下,我們國家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2.在社會主義初步建設和探索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了怎樣的發展?3.我們的探索之路是一帆風順的嗎?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三)探索成就——實踐建設探索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三)探索成就——理論建設探索成就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1.他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2.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3.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創造性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四)探索中的曲折1、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暢想:我為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獻禮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六、課堂小結七、教學反思本課采用設置情景和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與積極性,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本節課由于學生課前準備不足,出現分享不足,討論不足,無法說出教師預設目標,教師要充分做好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課前充分準備,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學設計高一上政治(新教材).docx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高一上政治(新教材).pptx 240秒快看國慶大閱兵,每一秒都是驕傲與自豪.mp4 中共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進_在綜合平衡中_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