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 極 管
一、晶體三極管的結構和類型
晶體三極管,是半導體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電流放大作用,是電子電路的核心元件。三極管是在一塊半導體基片上制作兩個相距很近的PN結,兩個PN結把正塊半導體分成三部分,中間部分是基區,兩側部分是發射區和集電區,排列方式有PNP和NPN兩種,如圖從三個區引出相應的電極,分別為基極b發射極e和集電極c。
發射區和基區之間的PN結叫發射結,集電區和基區之間的PN結叫集電極。基區很薄,而發射區較厚,雜質濃度大,PNP型三極管發射區"發射"的是空穴,其移動方向與電流方向一致,故發射極箭頭向里;NPN型三極管發射區"發射"的是自由電子,其移動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故發射極箭頭向外。發射極箭頭向外。發射極箭頭指向也是PN結在正向電壓下的導通方向。硅晶體三極管和鍺晶體三極管都有PNP型和NPN型兩種類型。
電壓須在外部施用,以使晶體管操作。施用電壓以使電流朝著發射極箭頭的方向移動。施用電壓時,發射極電流Ie、集電極電流Ic和基點電流Ib將產生以下的關系:
Ie = Ic+Ib
晶體管類型:
按材料分類,可分為:硅晶體管、鍺晶體管
按電極分類,可分為:NPN晶體管、PNP晶體管
按功能分類,可分為:光敏三極管、開關三極管、功率三極管
二、三極管的封裝形式和管腳識別
常用三極管的封裝形式有金屬封裝和塑料封裝兩大類,引腳的排列方式具有一定的規律,如圖對于小功率金屬封裝三極管,按圖示底視圖位置放置,使三個引腳構成等腰三角形的頂點上,從左向右依次為e b c;對于中小功率塑料三極管按圖使其平面朝向自己,三個引腳朝下放置,則從左到右依次為e b c。
電子制作中常用的三極管有90××系列,包括低頻小功率硅管9013(NPN)、9012(PNP),低噪聲管9014(NPN),高頻小功率管9018(NPN)等。它們的型號一般都標在塑殼上,而樣子都一樣,都是TO-92標準封裝。在老式的電子產品中還能見到3DG6(低頻小功率硅管)、3AX31(低頻小功率鍺管)等,它們的型號也都印在金屬的外殼上。我國生產的晶體管有一套命名規則,電子愛好者最好還是了解一下:
第一部分的3表示為三極管。第二部分表示器件的材料和結構,A: PNP型鍺材料 B: NPN型鍺材料 C: PNP型硅材料 D: NPN型硅材料 第三部分表示功能,U:光電管 K:開關管 X:低頻小功率管 G:高頻小功率管 D:低頻大功率管 A:高頻大功率管。另外,3DJ型為場效應管,BT打頭的表示半導體特殊元件。
目前,國內各種類型的晶體三極管有許多種,管腳的排列不盡相同,在使用中不確定管腳排列的三極管,必須進行測量確定各管腳正確的位置,或查找晶體管使用手冊,明確三極管的特性及相應的技術參數和資料。
三、三極管的放大及開關作用
1、三極管最基本的作用是放大作用,它可以把微弱的電信號變成一定強度的信號,當然這種轉換仍然遵循能量守恒,它只是把電源的能量轉換成信號的能量,如下圖:
三極管有一個重要參數就是電流放大系數β。當三極管的基極上加一個微小的電流時,在集電極上可以得到一個是注入電流β倍的電流,即集電極電流。集電極電流隨基極電流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基極電流很小的變化可以引起集電極電流很大的變化,即
IE = IB + IC ( 符合克希荷夫電流定理)
IC ≈ IB ×β ( β稱為電流放大系數,可表征三極管的電流放大能力)
△IC ≈ △ IB ×β
由上可見,三極管是一種具有電流放大作用的模擬器件。
放大原理:
(1)發射區向基區擴散電子:由于發射結處于正向偏置,發射區的多數載流子(自由電子)不斷擴散到基區,并不斷從電源補充進電子,形成發射極電流IE。
(2)電子在基區擴散和復合:由于基區很薄,其多數載流子(空穴)濃度很低,所以從發射極擴散過來的電子只有很少部分可以和基區空穴復合,形成比較小的基極電流IB,而剩下的絕大部分電子都能擴散到集電結邊緣。
(3)集電區收集從發射區擴散過來的電子:由于集電結反向偏置,可將從發射區擴散到基區并到達集電區邊緣的電子拉入集電區,從而形成較大的集電極電流IC。
2、晶體管的開關作用
轉換晶體管一般用作空調的電子控制。轉換晶體管具有以下特征:
(1)假如基點發射極電壓Vbe偏低
晶體管內一種稱為屏障勢能的電阻存於集電極電流Ic的移動。一旦充作開關器,對開關器觸點作出反應的集電發射極C-E基于沒有電流移動而啟開,晶體管的開關則關閉。
(2)假如Vbe是0.6-0.8V
C-E間隙將會發生短路,電掣開著,而集電器電流開始流動。Vbe 將是0.6-0.8V。
晶體管可被視為電子繼電器。當最初的電壓是0V,繼電器關閉。當最初電壓是0.6至0.8V,繼電器啟開。
晶體管開關作用
晶體管發揮繼電器功用
四、晶體三極管樣圖
NPN型三極管
PNP型晶體管
五、晶體三極管的三種工作狀態
截止狀態:當加在三極管發射結的電壓小于PN結的導通電壓,基極電流為零,集電極電流和發射極電流都為零,三極管這時失去了電流放大作用,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相當于開關的斷開狀態,我們稱三極管處于截止狀態。
放大狀態:當加在三極管發射結的電壓大于PN結的導通電壓,并處于某一恰當的值時,三極管的發射結正向偏置,集電結反向偏置,這時基極電流對集電極電流起著控制作用,使三極管具有電流放大作用,其電流放大倍數β=ΔIc/ΔIb,這時三極管處放大狀態。
飽和導通狀態:當加在三極管發射結的電壓大于PN結的導通電壓,并當基極電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時,集電極電流不再隨著基極電流的增大而增大,而是處于某一定值附近不怎么變化,這時三極管失去電流放大作用,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的電壓很小,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相當于開關的導通狀態。三極管的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飽和導通狀態。
六、三極管的主要參數
1、共射電流放大系數β
三極管有一個重要參數就是電流放大系數β
β的定義為集電極電流與基極電流的變化量之比,即
當三極管的基極上加一個微小的電流時,在集電極上可以得到一個是注入電流β倍的電流,即集電極電流。集電極電流隨基極電流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基極電流很小的變化可以引起集電極電流很大的變化,這就是三極管的放大作用。
2、共基電流放大系數α
α的定義是集電極電流與發射極電流的變化量之比,即
3、集電極和發射極之間的穿透電流ICEO
表示當基極b開路時,集電極c和發射極e之間的電流。測量ICEO的電路如圖:
(a)ICBO (b)ICEO
上述兩個反向電流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ICEO=(1+)ICBO
ICBO和ICEO都是由少數載流子的運動形成的,所以對溫度非常敏感。當溫度升高時,ICBO和ICEO都將急劇地增大。實際工作中選用三極管時,要求三極管的反向飽和電流ICBO和穿透電流ICEO盡可能小一些,這兩個反向電流的值愈小,表明三極管的質量愈高。
七、測判三極管的口訣
三極管的管型及管腳的判別是電子技術初學者的一項基本功,為了幫助讀者迅速掌握測判方法,筆者總結出四句口訣:“三顛倒,找基極;PN結,定管型;順箭頭,偏轉大;測不準,動嘴巴。”下面讓我們逐句進行解釋。
(一)三顛倒,找基極
測試三極管要使用萬用電表的歐姆擋,并選擇R×100或R×1k擋位。萬用表的紅表筆所連接的是表內電池的負極,黑表筆則連接著表內電池的正極。(數字萬用表紅表筆所連接的是表內電池的正極,黑表筆連接著表內電池的負極。)
假定我們并不知道被測三極管是NPN型還是PNP型,也分不清各管腳是什么電極。測試的第一步是判斷哪個管腳是基極。這時,我們任取兩個電極(如這兩個電極為1、2),用萬用電表兩支表筆顛倒測量它的正、反向電阻,觀察表針的偏轉角度;接著,再取1、3兩個電極和2、3兩個電極,分別顛倒測量它們的正、反向電阻,觀察表針的偏轉角度。在這三次顛倒測量中,必然有兩次測量結果相近:即顛倒測量中表針一次偏轉大,一次偏轉小;剩下一次必然是顛倒測量前后指針偏轉角度都很小,這一次未測的那只管腳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基極。
(二)PN結,定管型
找出三極管的基極后,我們就可以根據基極與另外兩個電極之間PN結的方向來確定管子的導電類型。將萬用表的黑表筆接觸基極,紅表筆接觸另外兩個電極中的任一電極,若表頭指針偏轉角度很大,則說明被測三極管為NPN型管;若表頭指針偏轉角度很小,則被測管即為PNP型。
(三)順箭頭,偏轉大
找出了基極b,另外兩個電極哪個是集電極c,哪個是發射極e呢 這時我們可以用測穿透電流ICEO的方法確定集電極c和發射極e。
(1)對于NPN型三極管,用萬用電表的黑、紅表筆顛倒測量兩極間的正、反向電阻Rce和Rec,雖然兩次測量中萬用表指針偏轉角度都很小,但仔細觀察,總會有一次偏轉角度稍大,此時電流的流向一定是:黑表筆→c極→b極→e極→紅表筆,電流流向正好與三極管符號中的箭頭方向一致(“順箭頭”),所以此時黑表筆所接的一定是集電極c,紅表筆所接的一定是發射極e。
(2)對于PNP型的三極管,道理也類似于NPN型,其電流流向一定是:黑表筆→e極→b極→c極→紅表筆,其電流流向也與三極管符號中的箭頭方向一致,所以此時黑表筆所接的一定是發射極e,紅表筆所接的一定是集電極c。
(四)測不出,動嘴巴
若在“順箭頭,偏轉大”的測量過程中,若由于顛倒前后的兩次測量指針偏轉均太小難以區分時,就要“動嘴巴”了。具體方法是:在“順箭頭,偏轉大”的兩次測量中,用兩只手分別捏住兩表筆與管腳的結合部,用嘴巴含住(或用舌頭抵住)基電極b,仍用“順箭頭,偏轉大”的判別方法即可區分開集電極c與發射極e。其中人體起到直流偏置電阻的作用,目的是使效果更加明顯。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