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中國:一、鞏固新生政權1、措施:抗美援朝、肅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級人民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土地改革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為了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3、試從當時的世界形勢、力量對比、軍隊士氣、地理因素等方面說說美國將軍所說的:“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美國軍隊遠離本土作戰,戰線過長,而且對地形和作戰條件不如中國軍隊適應。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暴,勇于犧牲;在作戰方面訓練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戰;敢拼敢打,充滿氣勢和決心。侵朝戰爭是非正義的,而抗美援朝是正義戰爭。二、進入社會主義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農業合作社)、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這表明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2、一五計劃(1953——1957)工業成就:中國逐步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如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交通運輸業: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三十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三、失誤與挫折1、錯誤的表現:1958年,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大躍進”運動中,出現了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1966年——1976年發動了地場“文化大革命”。2、錯誤出現的原因:由于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又急于求成,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很大的曲折。3、危害:大躍進造成了國民工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路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到破壞,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遭受嚴重踐踏,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深受迫害。4、啟示: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同時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四、改革開放的年代1、為什么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2、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改革開放。3、改革:從農村開始,1979年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4、對外開放地區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的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改革首先從沿海開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在這些地方設立特區的作用:可以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五、“一國兩制”與統一大業1、什么是“一國兩制”?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2、香港回歸的意義:宣告了英國在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的終結,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3、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說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和中國‘一國兩制“政策的正確性。4、中國為什么要照顧香港、澳門、臺灣的歷史與現實?香港從1842年起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定要實現香港的主權回歸;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經濟開始騰飛,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也是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自由港,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保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香港可以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一國兩制”就是基于香港的歷史與現實情況而提出的。1949年國民黨退居臺灣后,臺灣與祖國大陸關系對立。在國民黨統治期間,臺灣經濟也出現了較快增長。“一國兩制”就是考慮到臺灣的特殊情況,允許臺灣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5、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有什么不同?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讓給英國,澳門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強占,兩地分別淪為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統治;而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1949年國民黨退居臺灣,建立政權,但大陸與臺灣屬于國家內部事務,與香港和澳門被侵占截然不同。6、目前妨礙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1)臺獨”勢力;(2)國際反華勢力嚴重阻礙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7、中國政府對于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是什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8、中美關系的變化:50年代:美國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國,中美關系敵對、緊張;1971年:美國代表團訪華,雙方開始接觸,關系出現轉機;1972年:關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9、為什么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華態度有所轉變?中美關系出現好的勢頭?美國方面看,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已經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報告中曾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7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要建立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從中國方面看,與美國關系正常化可起到牽制蘇聯,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兩國關系是雙方的共同要求。尼克松與周恩來握手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周恩來總理的外交才能贏得了對手的尊重;同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兩大制度的對立逐漸為美蘇爭霸替代,所以才出現了中美關系史上的這一難忘的鏡頭。六、新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1、為什么說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新世紀的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各是什么?機遇:一方面,在和平與發展的進步潮流中,爭取較長時間的國際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圍內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挑戰:另一方面,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其實質是經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科技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如果不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3、我國的發展現狀:當人類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人民的生活已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總體達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4、展望前景:我們要在新世紀的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達、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5、對青年的要求: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著眼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6、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居住條件:雖然人們的居住條件與改革開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設相對落后等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積和居住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GDP仍處于較低水平。世界: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一、“冷戰”后的和平主題1、冷戰后絕大多數國家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反對建立一國獨霸的單極世界,國際社會祈盼和平,維護和平的力量日益壯大,爭取世界和平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2、冷戰后的國際形勢。(1)恐怖主義作為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給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帶來嚴重的威脅。(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也有新表現。(美國)總體和平,局部戰亂,是當今世界的基本態勢。3、根據2019年美國對南聯盟的轟炸、2019年9。11事件、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說說導致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了世界力量對比的失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推行,恐怖主義力量的增長,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貧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間的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等。4、在這些事件中美國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北約轟炸南聯盟、巴以沖突和轟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國依靠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國際社會的反戰呼聲,干涉其他國家事務,以霸權、強權的野蠻行徑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價值觀念。它既是戰爭的組織者,又在戰爭中推波助瀾,使地區沖突加劇,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襲擊就是恐怖分子對美國政府的一次報復,但它卻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世界和平造成極大威脅。二、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的另一個主題。(1)戰后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動,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2)存在的現實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懸殊,落后、危機、債務,困擾著占世界人口2/3的發展中國家。(3)發展問題的突出表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問題,也叫南北問題。(4)南北問題的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這些發展中國家獨立后,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沒有改變(——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5)冷戰結束后,南北關系的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6)怎樣才能解決南北問題?需要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這就需要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懈努力。(7)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爭取民族獨立、主權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消除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三、經濟全球化1、含義:隨著世界性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全球化趨勢”。其實質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2、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和條件:(1)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2)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3)各國國情不同,要求在經濟上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3、經濟全球化趨勢有哪些具體表現:(1)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額迅速增長;(2)世界貿易組織成立;(3)跨國公司影響增大,國際分工不斷加強;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利: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時間范圍內組織經濟活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弊:發展中國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境地。①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②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加大。5、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防范風險。)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積極地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學習國外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同時要制定防范風險的有效政策。6、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我國充分利用外國資本與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我國民族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較弱,技術相對落后,市場發育不夠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制約,增加了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難度。7、中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①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范風險的有效政策;③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⑤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⑥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8.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與對策:⑴共同的問題:資源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毒品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核武擴散問題,戰爭威協問題,網絡犯罪問題。⑵對策:①堅持可持續發展,這是幫助人類社會從工業化弊端中擺脫出來,走向新文明的一個有效途徑;②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努力,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③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作用;:9、南北差距逐漸拉大的主要原因:第一、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第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第三、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是發達國家發展速度加快,但發展中國家發展緩慢,甚至有些國家出現倒退。10、解決南北問題的根本辦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目前主要靠外援來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思考:“由于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并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面造成富國愈富,窮國愈窮。”——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注解】材料所述基本符合史實,造成貧富懸殊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為此需要共同努力建立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積極參與世界經濟,順應全球化;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應對挑戰。四、世界多極化1、當今國際形勢的特點: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2、國際格局多極化表現:美國:惟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日本: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中國:正在日益的和平崛起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前身是歐共體;1993年成為歐盟;是一個經濟政治實體;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3、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作用:第一、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第二、推動多種力量并存,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三、有利于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第四、有利于實現各國人民對新世界的美好追求。4、聯合國與《聯合國憲章》(1)、聯合國扮演的角色:國際關系規則的制定者(2)、對聯合國的形成有重大影響的會議:雅爾塔會議。(3)、成立目的:為了維護人類的持久和平(4)聯合國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禁止對他國使用武力或進行武力威脅;集體協作,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不干涉他國內政。(5)聯合國的作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經濟社會發展(6)聯合國的曲折歷程:初期;美蘇爭霸時期;第三世界的興起;冷戰后。(7)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作用: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5、世界貿易組織(扮演的角色: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者)(1)、前身:1948年成立的叫關貿總協定成立時間:2019年1月1日,有“經濟聯合國”之稱。(2)、基本職能:制定并監督規則的執行;組織談判;解決爭端(3)、重要作用:降低關稅水平;推動貿易發展;促進貿易有序進行(4)、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間:2019年12月11日影響:有利于經濟發展(5)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與弊:教材160頁。中國與世界: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不斷變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發展現狀:世界人口數量,總趨勢在不斷增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高的原因:發展中國家政治面目上的獨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民族經濟的發展,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高。)2、人口問題:(1)人口增長過快,會不斷引發人口與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諸如糧食供應不足、就業問題嚴重、人民生活貧困、交通擁擠、入學困難,總之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帶來沉重的壓力,同時還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2)增長過慢,使得新出生人口減少,再加上人口壽命的延長,會帶來老齡化問題。(3)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在我國經濟還不很發達的情況下,老齡化會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的壓力,如勞動力負擔加重,社會負擔加重,并且會給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帶來極大的沖擊,加重了家庭負擔。3、人口問題的危害:(1)人口增長過慢的負面影響:增長過慢,使得新出生人口減少,再加上人口壽命的延長,會帶來老齡化問題(2)人口素質偏低的負面影響:人口素質低,環境意識薄弱,不僅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的程度很低,還會破壞它們;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會受傳統生育觀念的限制,不利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3)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在我國經濟還不很發達的情況下,老齡化會給社會進步帶來很大的壓力,如勞動力負擔加重,社會負擔加重,并且會給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帶來極大的沖擊。4、怎樣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a.繼續實施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b.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c.努力做好優生優育工作,使人口發展同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5、請你為提出我國的人口素質提出幾個好建議?①要切實貫徹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②優先發展教育事業。③要做好優生工作,要認真貫徹執行《母嬰保健法》等法律法規。④要以廣大農村為重點,大力幫助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降低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二、日益嚴峻的資源問題1、自然資源分類: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等)和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2、世界自然資源短缺問題出現的原因:(1)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資源;(2)自然資源時空分布不均;(3)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4)人口的增加對資源需求量增加;(5)資源利用率不高,浪費損失嚴重。3、我國的資源問題的表現:表現為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少;開發利用不夠科學,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加劇了資源短缺;資源的分布不平衡,開發難度大;水資源還表現為污染嚴重。4、解決資源問題采取哪些措施?①開源與節流②緊緊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掘新資源,研制新材料③實施跨區域調配資源④依靠法律和制度⑤提高人們的資源保護意識,轉變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⑥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⑧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資源的意識。5、應對資源危機的具體措施:(1)“開源”與“節流”,是解決自然資源問題的重要措施(開源:不斷增加資源探明儲量和開發范圍;節流:節水、節能、節材。)(2)在“開源”和“節流”過程中,科學技術具有至關重要和作用。(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發掘新資源、研制新材料;加強資源的回收利用。)(3)對一些自然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解決我國資源區域性問題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4)加強立法工作。(《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6、青少年該怎么做?樹立和增強,節約資源意識;隨手關閉水龍頭,隨手關燈;盡可能循環利用廢物;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積極參加各種節約資源的宣傳活動;開展減卡救樹活動;向他人宣傳節約資源的重要性。7、為了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當地政府應該怎么辦?(聯系五水共治)(1)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嚴禁污染和破壞水資源的行為;(3)合理調整水價,引導公民節約用水;(4)通過廣泛宣傳,提高公民節水意識;(5)對污水進行處理;打井抗旱;(6)南水北調;(7)植樹造林;(8)改進灌溉方式;(9)循環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8、為了建立節水型社會,請你設計兩條宣傳標語A水是生命之源,請節約用水B節約用水從我做起三、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協調好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永恒主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2、世界環境問題:(1)史前社會:洪水、猛獸、林火、風暴等各種自然災害。(2)農業社會: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水土流失;環境退化。(3)工業社會:自然資源的大量損耗和破壞;“三廢”污染(工業廢水、廢氣、廢渣)。3、中國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1)主要表現:A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B環境污染問題(主要表現為廢水、廢氣及固體廢氣物污染)。(2)影響:①制約經濟發展;②影響社會安定;③危害人類健康;④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3)應對措施:基本國策:保護環境主要方針: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治理方向:生態建設;環境污染治理生態建設方面:1)建“三北”防護林(世界生態工程之最);2)防治荒漠化(生物固沙);3)恢復自然環境的本來面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牧)治理環境污染方面:1)治理大江大河水體污染;2)治理城市大氣污染;3)治理酸雨(4)從自己做起,當環境衛士:愛護花草樹木;植樹種草;多乘公交車;拒絕在街頭燒烤;不焚燒廢氣物。(5)城市污染現象:1)水體污染;2)大氣污染——灰霾天氣;3)固體廢氣物污染。大氣污染——灰霾天氣的原因: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排放。對策:1)大力發展公交事業,多乘公交車,少用私家車;2)報廢環保不達標的汽車;3)發展清潔燃料車;4)植樹造林。(6)白色污染:白色塑料泡沫、快餐盒、生活垃圾等。危害:1)危害生態環境,妨礙工業、農業生產;2)危害生物的生存;3)造成視覺污染,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7)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生活:是一種環保生活態度,就是生活中減低碳的排放。例如:使用節能燈照明;自行車出行;節能減排;節電、節氣、節水、節油;廢物回收利用。(8)氣候變暖對我國的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暖冬、干旱、高溫):A農業產量下降,B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變動,C農業成本和投資增加。對沿海地區的影響:A海平面上升,低洼城市被淹;B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C生態系統破壞;D城市排污能力下降;E海岸侵蝕等。(9)全球性環境問題:A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使大氣增溫);B臭氧層的損耗與破壞——南極上空臭氧空洞的發現;C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銳減——亞馬孫熱帶雨林遭破壞;D酸雨蔓延——德國黑森林被毀事件;E土地荒漠化——美國“黑風暴”事件(沙塵暴—植被破壞引起);(上述環境問題表現為自然資源的損耗與破壞。)F大氣污染——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工業革命時期燃燒煤引起)及美國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引起);G水污染---日本水吳病事件(甲基汞污染);F海洋污染——英國海域石油污染(原油泄露事件);G城市垃圾污染——美國拉夫運河事件(典型的固體廢氣物無控填埋污染事件)(上述環境問題表現為“三廢”污染。)四、發展的選擇1、PRED問題:人口(Population)、資源(Resources)、環境(Environment)與發展(Development)問題,簡稱PRED問題。這一問題反映的實質是:人口增長過快、自然資源短缺、全球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問題,它們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2、可持續發展(1)含義(核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能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要求人們必須有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環境基礎。(3)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4)總結:一個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三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四個國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改革開放。3.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生態農業”舉世公認;積極參加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國際合作。我國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所做努力:生態農業、關閉小煤礦小鐵礦(小礦存在環境污染嚴重、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事故高)等。第PAGE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