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看圖片,大河流域的亞非文明古國,依據所學知識回答圖中A、B、C、D分別是哪一個文明古國?第3課古代印度學習目標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2.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辨證看待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古印度現今印度古代印度和今天的印度位置和范圍的比較1、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位于南亞次大陸,印度河和恒河是其主要的河流。氣候溫暖濕潤,肥沃的土壤和豐沛的河水使得這里發展農業的條件十分優越。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摩亨佐·達羅哈拉帕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奴隸制城邦。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最著名。(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2)約公元前23世紀至前18世紀,出現哈拉帕文明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2、古印度文明出現時間古代印度地圖(3)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印度,逐漸在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印度北部出現許多小國家。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2、古印度文明出現時間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了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實現了統一。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4)鼎盛時期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小結:古印度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產生:古印度文明成就印度有“黃金之國”的美稱,也是“大象之國”,象兵古代印度的主要兵種。“阿拉伯數字”起源于印度。印度黃金廟印度象兵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在古印度社會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了一種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種姓制度。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種姓制度”形成2.主要內容:分成四個等級①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②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③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④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二、森嚴的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祭司貴族國王、官吏、武士農牧民、手工業者、商人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掌握神權把持國家軍政大權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二等級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和奴役,從事最低賤的職業等級名稱社會階層職責和義務3、種姓制度的特點:(1)種姓制度各個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2)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3)不同等級不得通婚。二、森嚴的種姓制度4、影響(1)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統一和團結。種姓制度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2)經濟上:種姓制度影響印度經濟的發展。種姓制度今天仍然影響著印度社會,阻礙了印度的進步與發展。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背景:2、誕生時間及創始人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教的產生古印度釋迦國的一位王子。青年時代的王子在皇宮里過著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但是,他也同時看到人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惱,諸如生、老、病、死,貧富懸殊,爭戰掠殺,天災人禍等等。他決心要找出一種方法,來解除人世間的一切苦惱。在他29歲那年,他的獨生子剛出世不久,毅然拋妻離子,離開王城,舍棄貴族生活,出家修道,成為一個苦行者,企圖尋求他的答案。后來他坐在一棵菩提樹下苦思冥想,大徹大悟,終于悟出了一整套道理,也就是成佛。佛教的創立3、創立佛教的目的:4、佛教的教義:宣揚“眾生平等”(政治目的:)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它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達到“極樂世界”。獲得解脫生、老、病、死等苦難的辦法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如何評價佛教“眾生平等”?佛教宣揚“眾生平等”,意在反對古印度的等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要求,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但是佛教許給人們的只是虛幻的平等,而不是現實世界的平等;它用來世的幸福來安慰今生不幸的人;它要求人們服從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要忍耐順從,不要反抗,這對剎帝利種姓有利。佛教成了統治階級奴役和統治勞動人民的精神工具。★佛教的興盛和向外傳播思考:◆阿育王對佛教有哪些貢獻?◆統治階級為什么要宣揚佛教呢?麻痹廣大群眾從事積極斗爭,維護其統治。佛教成了統治階級奴役和統治勞動人民的精神工具。佛教文化的成語莫高窟中國東南亞5、佛教的傳播云崗石窟緬甸仰光寺龍門石窟朝鮮日本作用: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玄奘西行歷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玄奘(本名陳祎,602年-664年),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因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后玄奘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法顯(334年—420年),東晉高僧,平陽郡(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余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4年,于義熙九年歸國。法顯、玄奘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南沙群島有法顯暗沙以示紀念。義凈,(635~713)唐代著名高僧。高宗咸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蘇門答臘巴鄰旁,Palembang)至印度,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后又至蘇門答臘游學七年。歷游三十余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并首傳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備載印度南海諸國僧人之生活、風俗、習慣等,系了解當時印度之重要資料。南沙群島有義凈礁以示紀念。課堂總結同步檢測1.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古老印度國家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A.公元前4000年B.公元前3100年C.公元前2300年D.公元前1894年C2.古印度社會有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羅門”和“剎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羅”社會地位低下,這種制度被稱為()A.世襲制B.分封制C.種姓制度D.中央集權制度3.在古印度種姓制度中,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屬于()A.吠舍B.剎帝利C.首陀羅D.婆羅門CA3.下圖反映了古代印度的()A.種姓制度B.封建專制C.奴隸制度D.中央集權制度A4.上古亞非文明的共同特點有()①都處于大河流域②都存在著階級壓迫③都有規模宏大的建筑標志④都有自己的等級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①③5.下列與古代印度文明無關的是()A.種姓制度B.阿拉伯數字C.佛教D.《天方夜譚》AD6.下列河流中孕育了人類最早文明的有()①尼羅河流域②兩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會生活的電影中,符合印度種姓制度的史實是()A.剎帝利命令婆羅門率兵出征B.婆羅門在主持祭祀活動C.吠舍在法庭上審判犯人 D.首陀羅在自家的農田里勞動DB8.下列對印度等級制度敘述不正確的是()A.等級之間界限森嚴B.低級種姓不允許從事高級種姓的職業C.不同種姓之間的男女不能通婚D.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D9.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的廣泛使用也直接促進了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對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創制作出重要貢獻的有()①印度人②中國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臘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0.有一首歌這樣唱道:“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道……”其中的“經”產生于()A.公元前6世紀B.公元6世紀C.公元前3世紀D.公元3世紀BA11.古代印度有一戶人家,有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開了一家店,同時銷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認為這戶人家所屬的等級是()A.婆羅門B.剎帝利C.吠舍D.首陀羅12.如果你生活在古代的印度,下列情況中,你最有可能碰到的是()A.那里的人們最早開始種植粟B.商人的女兒與官吏禁止通婚,等級制度森嚴C.很多手工業者從事青銅鑄造業D.柏拉圖在和學生們探討哲學問題CB13.某班級準備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下面臺詞中不正確的是()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殿堂。A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摩奴法典》規定,首陀羅辱罵了婆羅門,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首陀羅,則罰款12帕那。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凈一次身就行了。材料二:《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繁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呆在同一個房間內,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的水。材料三: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材料四:低級女子高攀,第七代子女才與父親同等級。高級女子下嫁,永遠低級。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么?你認為它對印度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實質就是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等級界限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嚴重地阻礙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古代印度》課件(共36張PPT).ppt 佛教音樂-大悲咒(男聲版).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