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學設計一、背景在今天,當我們在提到民族區域自治的時候,我們想到的不僅僅是五個自治區,我們還會想到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盛典,我們更會想到青藏鐵路全錢通車的盛況。一想到青藏鐵路,我們就能感覺血液在身體里澎湃。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的神秘雪域高原,被稱作世界屋脊。英國《衛報》曾經載文:“西藏根本不可能修路”。但是,今天――2006年7月1日,中國人卻成功的把鐵路架到了世界屋脊。號成“天路”的青藏鐵路的開通,他是人類的一個偉大創舉,“它可以和長城媲美”。為什么在世界各國都說西藏不能修鐵路的情況下,我們卻成功的把鐵路修建到了西藏,修建到了這個被稱為世界上離太陽最近的高原?青藏鐵路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國家經濟實力的象征;青藏鐵路修建的成功,更得益于我國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為什么要在少數民族集聚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呢?那就不能不考慮我國民族的特點和國情。本框題我門結合西藏來講解,可以把抽象的國家政策和直觀的西藏現實結合起來。本課我們通過“走進西藏”,“了解西藏”,“西藏思考”和“西藏精神”四個環節,以直觀的從古至今,從內陸到邊疆的旅游形式來學習。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的利用網絡資源和學生已有的信息,落實素質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現實已經向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創新、素質。它要求我們懂得發展創造性、積極性和潛力的資源。今天,“我們國家的最高經濟利益,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創造才智”。所以,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在以往,我們過分強調課堂教學的嚴密性和系統性,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規律;我們只重視本學科的重要經典內容,卻忽視了知識與社會實際和學生會生活的聯系;照搬教材相對陳舊的知識,卻忽視了新的科技成果;片面強調學習和記憶,卻忽視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忽視了發展學生的情感。我們這些教學方法,從古沿襲至今,“它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向以“知識構建”為指導的方法轉變。即從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產生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逐步促成學生由“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過渡。二、教學目標:知識學習目標:知道我國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我國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的時間。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走進西藏”,“了解西藏”,兩個環節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歸納的能力;通過“西藏思考”這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通過“西藏精神”這個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情感體驗目標;通過“西藏之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高感,使學生明白,在我國這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偉大的祖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和優越性,自覺維護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維護國家的統一是每一個炎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鎖定重難點〕民族區域自治適合我國國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設計理念〕不容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多途徑、多角度的設計,引導學生收集、思考、歸納和整理有關西藏的歷史和現在,通過對西藏的變化的了解來理解和把握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運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加強課堂活動的生動性和感染力,讓學生通過“旅游”的愉快活動自己學習和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能力培養性。學生運用自己收集的資料討論和比較分析的教學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方法〕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現代素質教育要求,本課主要采用“知識建構”教學,包括啟發式教學方法、網上閱讀討論發、探究是式教學方法等。〔教學準備〕 網絡教學“先聲奪目”視頻資料導入(多媒體)(一)走進西藏“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期盼……”,一曲《青藏高原》讓多少人對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充滿向往。這是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從西寧至拉薩沿著青藏鐵路旅行,你既能感受到挑戰生命極限的刺激,也能飽覽青藏高原絢麗的自然風光,更能品味充滿濃郁宗教氣息的藏民族文化。教師設疑:同學們,你們去過西藏嗎?如果今天你區西藏旅游,你會選擇那種交通工具呢?為什么?今天的政治課,我們就一起“坐著火車去西藏旅游”。〔案例設計說明〕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成敗,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課,我采用代學生“坐著火車去西藏旅游”的方式導入,改變以往的傳統的說教是教學,給學生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旅游”!“去西藏旅游”!這些話題馬上會沖擊學生的感覺神經,把他們的興趣調動起來。美麗莊嚴神圣的西藏,吸引這無數人的渴望。今天,我們來到了西藏,我們可以一睹她神秘面紗之后的面貌,可以了解她。“邊走邊想”教師設疑:西藏為什么能夠在短短的50年實現有農奴社會向富強的現代化迅速轉變?(二)了解西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西藏夢。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過去的和現在的夢想變得離我們很近!才但卓瑪的歌聲、農奴強巴的倔強,曾經感染了眾多有志青年獻身邊疆;馬麗華、馬原、阿來的小說,《紅河谷》等影片,將高原的精神力量傾瀉在每個人的面前;聆聽《青藏高原》、《回到拉薩》,穿插著可可西里的殘陽,則使我們沉寂在今天乘坐列車穿行于高原的夢中。“自主.合作.探究”:在本環節,設置“高原回聲”、“高原新貌”、“高原資源”和“高原期望”四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都由學生通過網絡資源來搜尋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分組教學。在“高原回聲”環節,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把自己對西藏的了解和網絡知識有機的結合,全方面的了解西藏的歷史和過去,包括西藏的政治、經濟和交通文化。“ 高原新貌”環節中,學生的學習任務主要是了解今天西藏的變化,和歷史作比較。“古今對比”:為什么西藏從過去到今天用5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歸教材”〔難點突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思維回溯”:西藏等少數民族集聚地區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同特別行政區有那些區別和聯系?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和我們浙江省有那些區別和聯系?“繁榮背后的思考”(重點落實):通過“高原資源”和“高原期望”兩個環節的探究學習,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我國要在西藏等少數民族集聚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即引導出課的重點知識:民族自治政策的適合我國的國情。〔設計說明〕理論課教學,說到底就是兩個字:“說理”。而單純的說理教學,難免不枯燥、空洞。所以在講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理論知識時,我把它的歷史兼容性(“高原回聲”)、時代容涵性(“高原新貌”)和邏輯展開性相結合,運用他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顯示感和巨大的邏輯感構成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自身魅力。“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以教師只有以堅實的理論功底講出所具有的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感和巨大的邏輯力量,學生才能全神貫注甚至進入忘我的理論享受的境界。(三)高原思考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前,居住在這里的藏族先民就與生活在中原的漢族有著聯系。以后 ,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多部落逐漸統一,成為現在的藏族……西藏脫胎于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社會,舊西藏只有一座92千瓦的電站、一家小軍械廠和小造幣廠。由于經濟基礎十分脆弱,加上高寒缺氧、地處偏僻等先天不足的條件,西藏經濟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思維順推”:從西藏的變化,我們在看到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適合我國的國情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學生順者前面兩個環節的比較和思考,會輕松的想到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四)高原精神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本科我們設置了第四個大問題,也是“青藏之旅”的最后一站。“顛峰對絕。思想碰撞”:學生以小組為活動伙伴,為西藏和其他少數民族自治區發展獻計獻策。A:如果你是一位藏民,你認為西藏今后該從那些方面發展?〔結合西藏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B:如果你是自治區的干部,你會從那些方面來發展西藏?〔充分發揮中共共產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貫徹國家政策〕C:如果你是黨中央或這國家中央機關,你會為西藏的在發展作協什么、〔完善國家職能,加強完善黨的執政能力,實現共同富裕〕D:如果你是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家,你又會如何為西藏發展盡力?〔構建和諧社會,全國齊動員,建設富裕中國〕放飛情感,結束新課:今天,我們坐著火車去西藏旅游,我們了解了神秘高原的歷史與現在,從這種古今變化中,我們看到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和現實性。我們相信,我國的西藏和其他民族自治區會在黨的領導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會更加富強!三:課后反思: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特別是我們浙江省從今年秋季開學就開始了新課程的教學。如何適應新課程的的教學要求呢?我們教師在積極探索,我們對新課程投入了萬分的熱情。也許我們對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尚未完全尚未的消化和吸收,但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每一節課能夠聯系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總是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夠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心中有夢就要行動,所以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實現我們的教育目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這就對我們的傳統教學方法提出了質疑。我們必須積極地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是傳統的單向傳輸教學變成雙向互動教學。這種改變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改變,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改變,而是存在深刻的內在動因。在這個信息爆炸、知識呈幾何基數增長的時代,知識是無窮盡的,在怎么教也教不完,所以我們教師教授給學生的只是遠遠沒有比教授給學生一種掌握只是的方法重要。“給予金子”只能保證一時之缺,“授之點金之指”則終身受益。“理想的教學主要是講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識”,但必須在“這些知識中,支架著科學的體系”。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就是一位導游,我把本課的知識框架作為自己的“景點”來講解介紹,而關于這個知識點的詳細內容,則讓學生會自己去“游覽和思索”;除了教的方法要改之外,學的方法也要有所變動。有人說過,21世界的文盲也許不再僅僅之那些沒有文化的人了,還包括那些沒有掌握學習分方法的人。在我看來,這話說得并不算嚴重。現在的信息量之大,更新之快,沒有人能夠在多多的幾年之間掌握,所以,我們不僅要學東西,而且要了解怎樣去學,如何才能學到。知識是死的,而方法是獲得,學會了方法,就懂得怎樣去學,面對這種知識和信息的飛速更新就不會束手無策。我們的頭腦不是填裝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化和信息的加工和處理中心,他應該理解知識和信息如何處理和分類,所以,在本節課。我們把課程設計為“走進西藏”,“了解西藏”,“西藏思考”和“西藏精神”四個環節。在每個環節中,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合作,網絡探究等鍛煉自己的自學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情感的影響。學生在心理上,還和我們成年人不同,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情感的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最好從正面去評價他們的行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凈土,孩子的凈土面積更廣,所以我們要多給予其善意的引導。無論他們的回答正確與否,都不要用苛刻的語言評價。教師的一句話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3、反思教學準備軍事上講究知己知彼,戰略戰術上的積極準備。其實我們老師上課也一樣。要想把每一節課上好,我們必學要有充分的準備。那么如何去準備一堂政治課呢 首先,我們必須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教材是我們上課的藍本,我們所要傳導的一切都要依托教材的理論知識。現在有些教師在上課前,幾乎是很少看教材,只是瀏覽大量的教學網站,收集大量的教學素材,然后組裝,其實這樣的課上起來看上去感覺形式新穎,花樣百出,當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他沒有什么更多的內涵,學生們跟著老師走馬觀花,沒有什么更多的收獲。所以我們必須熟悉教材。其次,研究教材。我們的教材在設計上,前后是有嚴密的邏輯聯系的。我們要把這種聯系挖掘出來,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然后再搜集資料,進行加工組織。最后,改善教案設計。一個人的思路必然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佛教曾講,要想讓一滴水永不干涸,只有把它放入海洋。所以,在我們上課之前,最好和同行多加以討論,以求進一步的完善。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不斷的升華。思想政治教學必須經隨時代腳步,把握時代的脈搏和氣息。通過思想政治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政治敏銳性,以及透過現象認清事物本質的能力。通過課堂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國家的一些政策,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熱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