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政府:國家行政機關教學設計一、設計理念本節課通過采用新的課堂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二、教材分析《政府:國家行政機關》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第一課。現代社會,人們的社會生活離不開政府的組織和管理,政府是執行國家權力的機關。第二單元的主題內容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分析政府與人民的關系。而本框則通過講述政府的五個方面的主要職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們的生活接受政府的管理,又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從而體會到我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初步明確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學情分析(一)認識層面:高一學生對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對政府有以一定的了解,但是普遍認為政治離目前的生活比較遙遠,對政府的認識停留在具體的職能部門上,不關注而且興趣比較小。本節課主要由生活入手由淺入深的理解政府,感悟政府的發揮的作用。(二)情感層面:高一學生目前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感知到政府發揮的作用,但是有時候受到網絡上的負面消息影響,對政府的認知有一-定的偏差。通過本課對政府性質職能講解,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四、教學目標(一)知識素養引導學生明確政府的性質和職能(2)能力素養(1)培養學生歸納與分析的能力。歸納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為“管理與服務”。用政府職能的知識分析、評價我國政府部門的作為;分析我們公民與人民政府的關系。(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初步探究學習的能力。(三)情感素養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進而支持政府和監督政府,從而意識到我國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5、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我國政府的性質和職能2.難點:我國政府的職能和建設服務型政府6、教學方法合作探究,講授法7.教學流程環節一:導入和自主學習展示材料: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思考以下問題:(1)李克強總理為什么要向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2)體現了我國政府和人大是什么關系?(3)政府性質和我國國家性質有什么關系?環節二:精講點撥師明確:一、我國政府的法律地位1、我國政府的性質(法律地位):(1)是人民的政府(2)是國家行政機關(行政權)(3)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原因: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精講點撥:展示國家系統簡表,理解政府、人大、國家關系環節三:拓展延伸,合作探究國務院下屬部門(25個):外交部、國防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地方政府部門:發改局、經濟局、財政局、建設局、審計局、統計局、安監局、農牧林業局、國土資源局、水務局、生態辦、人事勞動局(社保、就業局)、民政局、計生衛生局...合作探究一:展示港獨,食品安全,中國撤僑及國內、學校周邊安全的圖片,思考下列問題1、上述資料表明我國政府履行了哪些職能?2、政府履行職能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師明確政府的職能區分政府職能注意:1.關于政府經濟職能的兩個主要內容經濟職能宏觀調控:側重運用各種手段進行調節經濟、平穩經濟運行,例如:包括經濟增長目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標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調控物價、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市場規則(如食品安全、打擊哄抬物價、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2.文化職能與社會建設職能有交叉。易考、易錯錯點點撥:對政府職能的認識合作探究二:(1)我們的政府承擔重要職能,政府能包辦一切嗎?(2)有人的企業因經營不善虧損了,要求政府指導經營,可以嗎?為什么?師明確:政府不是全能的,不是管的越多越好,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履行職能的要求:(1)各級政府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2)政府履行基本職能,有效發揮作用,并不意味政府包辦一切。(3)深化機構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三、政府的作用(1)人們的社會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2)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環節四:學以致用試試看:你知道找哪個部門嗎?環節五:課堂小結八、教學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加以適當點撥,使得課堂氛圍溫馨而和諧。同時,我既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