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崆峒區2019~2020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期末檢測卷生物、地理綜合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0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在答題卡上。生物部分(50分)、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包括15道題目,每題1分,共15分)1.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相同點是A.都能直立行走B.能制造和利用工具C.能用語言交流D.五官位置和面部表情迎長2.中國人黃皮膚黑眼睛,歐洲人白皮膚藍眼睛,決定眼球顏色的結構是A.角膜B.虹膜C.晶狀體D)視網膜3.精子和卵細胞產生以后的繁殖過程順序正確的是①受精②胚泡植入子宮內膜③受精卵分裂④分娩⑤形成胎兒A.②①③⑤④B.①②③④⑤C.③②①⑤④D.①③②⑤④4.能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一組營養物質是A.水、無機鹽、維生素B.水、無機鹽、脂肪C.糖類、蛋白質、無機鹽D.糖類、脂肪、蛋白質5.右圖是神經元結構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B.神經元包括①細胞體和②突起兩部分C.②的外表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D.神經元接受刺激后能產生和傳導興奮6.坐過山車時,因為害怕我們通常會把眼晴閉上,但仍舊能感覺到過山車的翻滾、左右轉動、加速和減速,與此有關的是A.前庭和半規管B.鼓室和半規管C.前庭和耳蝸D.鼓室和耳蝸7.下列不屬于青春期的發育特點的是A.身高突增B.性器官迅速發育C.神經系統的功能明顯增強D.身體迅速發胖8.鼻涕和痰液的主要成分是A.唾液腺和氣管的分泌物B.肺泡的代謝廢物和氣管的分泌物C.唾液腺和鼻腔黏膜的分泌物D.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和吸附的塵細菌9.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過度增長B.旱澇自然災害C.火山經常爆發D.地震頻繁發生10.下圖中箭頭表示血液流動方向,其中表示靜脈血管的是ABCD11.在某些山區,能見到經過很長時間也不變態的大蝌蚪。根據這一現象判斷,這個地區人們易患A.地方性甲狀腺腫大B.地方性侏儒癥C.地方性呆小癥D.地方性“甲亢”12.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心臟,右圖是哺乳動物的心臟結構及相連血管示意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③是左心室B.④中的血液可以流向②C.⑤中流的血液是靜脈血D.④和⑦之間的瓣膜是房室瓣13.右圖模擬的是人體呼吸運動的過程,下列描述錯誤的是A.③和④分別模擬胸廓和膈①B.①模擬的器官能使到達②的氣體變得清潔C.圖甲模擬吸氣過程甲乙D.圖乙模擬吸氣過程14.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一部分由泌尿系統排出,這部分的代謝廢物由以下哪些成分組成?()A.尿素、多余的水和無機鹽B.部分葡萄糖、多余的水和無機鹽C.部分蛋白質、多余的水和無機鹽加D.部分葡萄糖、尿素、多余的水和無機鹽15.酸雨被稱為“空中死神”,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以下不是酸雨對生物的危害的是()A.使土壤酸化從而影響植物生長或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葉B.使河流、湖泊酸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發育C.酸化的水源影響飲用,危害人類健康D.可導致水俁病、痛痛病等嚴重疾病,危害人類健康二、判斷題(本大題包括5道題目,每題1分,共5分)16.資源和環境問題都是由人口增長過快造成的。菌17.糖類是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生物、地理綜合試卷第2頁(共8頁)】20-07-RCCZ18a崆峒區2019~2020年第二學期七年級期末檢測卷生物、地理綜合試卷參考答案生物部分(50分)單項選擇題D2.B3.D4.D5.B6.A7.D8.D9.A10.C11.A12.C13.D14.A15.D判斷題16.×17.√18.×19.√20.×三、填空題21.森林古猿22.消化道和消化腺23.原尿24.胰島素25.同型血四、分析說明題26.(1)乙(2)食物的消化小腸(3)葡萄糖氨基酸27.(1)鼻支氣管(2)肺氣體交換氧氣28.(1)①垂體生長激素(2)⑥卵巢(3)血糖⑤胰島29.(1)鼻、咽、喉、器官和支氣管鼻腔內的鼻毛、黏液和毛細血管能清潔、溫暖和濕潤空氣(2)肺泡毛細血管壁(3)6肺靜脈C左心房0.(1)酸雨是否會影響植物葉綠素的含量(2)對照(3)單一變量(4)5.5降低【生物、地理綜合試卷·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答案.pdf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