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2010-2011學年下學期高二期末專題復習——社會發展的規律(人教版必修四)【命題猜想】①高考一般以考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為主;②題型以主觀題為主;③背景材料以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國家重大發展舉措等社會熱點內容為主。【考生應注意的問題】考生在復習本題時,應注意的問題: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并非相互決定;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并不是并列的。此外,解題時考生要注意看設問是否要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回答問題。【押題1】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仁義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就遵循的規律是A.對立統一規律B.質量互變規律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D.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是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故選D。【押題2】清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榮辱倒錯,是當前各種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說明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C.以恥為榮、以廉為恥的錯誤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D.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解析】材料主要敘述了不知廉恥、榮辱倒錯的危害,對廉恥和榮辱的認識屬于社會意識,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的社會意識的阻礙作用。A、D觀點正確,但與題意不符。C觀點錯誤,任何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本題選B。【押題3】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切實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從哲學上看,“以人為本”體現了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②聯系具有普遍性③唯物史觀的要求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④不符合題干中“從哲學上看”的要求,排除。本題選A。【押題4】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詞語不斷涌現,例如,“神馬”“浮云”等,這些新詞語的出現主要說明A.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B.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C.人類具有超凡的創造力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促進作用【解析】新詞語的出現體現的是社會的發展變化。A不符合題意;C與題意無關;D說法錯誤,只有先進的社會意識才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本題選B。【押題5】材料一2010年9月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成就,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成果,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生動縮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印證。材料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設問要求運用“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進行分析,因此,考生要捉住歷史唯物主義中有關社會發展的知識要點,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歷史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等方面組織答案。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主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深圳經濟特區的成就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得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實踐成果。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這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