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湖泊概述歷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現代的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由最大時的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鄱陽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超過而成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來加強了對湖泊區域的保護,實行退耕還湖。現在天然湖泊面積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單退堤垸高水還湖擴大湖泊面積1343平方千米,總共3968平方千米。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均處于振蕩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屬于構造湖泊。湖區位于荊江南岸,跨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兩省。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4口。南和西面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經城陵磯排入長江。通常年分4口與4水入湖洪峰彼此錯開 洞庭湖經歷了由小到大,再由大變小的歷史演變過程,依其特點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洞庭湖形成初期(秦漢以前)。長江洪水出三峽后,入云夢澤調蓄,當時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塊小水域。 2.洞庭湖逐步擴大與荊江大堤形成時期(秦漢以后至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由于長江及漢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云夢澤逐漸淤積,演變成大面積的洲灘及星羅棋布的小湖群,由九穴十三口作為荊江兩岸入湖洪水的通道。 南岸的太平口、調弦口大量洪水入湖,又使洞庭湖不斷擴大。 3.洞庭湖與荊江河道相對穩定時期(1542—1860年)。1542年郝穴堵口,荊江大堤形成,江水被約束在單一的荊江河槽內,不能再向江漢平原分流,促使荊江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江水南侵致使洞庭湖逐年擴大,至全盛期,方圓八九百里。1825年最大水面為6000多平方公里。 4.洞庭湖逐步衰亡與下荊江九曲回腸形成時期(1860—1949年),由于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湖區洲土迅速擴展,湖面逐步衰減,水面從全盛期的6000多平方公里減少到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 5.通江湖泊堵閉時期(1949—1967年)。洞庭湖的水面在大面積圍墾及多年來泥沙大量淤積中急劇減少,水面約剩2740平方公里。 6.近期(1967—2003年)。由于泥沙不斷淤積,目前,水面面積僅剩2625平方公里,調蓄能力減少,河道泄洪不暢,洞庭湖防洪情勢越來越嚴重。洞庭湖的發育過程因河流入湖三角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不斷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縮小,湖區邊緣出現洲灘與分隔的湖群。隨后洞庭湖繼續緩慢沉降,洞庭湖水系受長江分流南下影響,洞庭湖一直向東擴展。到了洞庭湖到達全盛時期,周極400余公里,洪水湖面達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來,長江數次大水往 南潰決,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湖泊迅速淤塞萎縮,現有水域不及全盛時期之半,退居為全國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澤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化演變。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底質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江、沅江、澧江四水、長江三口、汩羅江、藕池東支、華容河。洞庭湖發育過程氣候與水溫影響 湖區年均溫16.4~17℃,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原減少。4~6月降雨占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北有分泄長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東、南、西三面有湘、資、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對稱的向心水系,水量充沛,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期長而洪澇頻繁。汛期(5~10月)徑流量占年均徑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億立方米,占汛期徑流總量48.5%。然而,眾水匯聚湖中,僅有城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積,淤積在洞庭湖的泥沙較鄱陽湖大十幾倍。隨著三口口門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殊巨,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2米,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飄尾延伸至君山。因此,西洞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調蓄功能趨向衰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