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1.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從力學角度來說,結構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結構多種多樣且決定著事物存在的性質2.構件:一個較復雜的結構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通常稱為構件。3.根據構件的受力和變形的形式,我們可以將構件分為受拉、受壓、受剪切、受彎曲、受扭轉這五種基本形式4.結構的類型從力學架構與形態方面,通常有:⑴實體結構:結構本身是實心的結構。受力特點:外力分布在整個體積上⑵框架結構:結構體由細長的構件組成的結構受力特點:既能承受豎向重力荷載,也能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載⑶殼體結構:層狀的結構。受力特點:外力作用在結構體的表面上。5.組合結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本結構類型組合而成。e.g.埃菲爾鐵塔6.結構的穩定性是指結構在荷載的作用下維持其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荷載:外力7.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⑴重心位置的高低如果重心所在點的垂線落在結構底面的范圍內,就是穩定的,不會出現傾倒。⑵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支撐面越大穩定性越好⑶結構的形狀三角形構成穩定的幾何結構。★物體在靜止狀態與運動狀態下穩定性的條件也不相同。8.注意物體在靜止狀態下和運動狀態下的穩定性也是不同的9.人們可以利用不穩定的結構實現某些功能e.g.地動儀e.g.將啤酒瓶倒置在地上,利用它來感知地震現象10.結構的強度是指結構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壞的能力。11.內力:⑴當構件受到外力作用時,內部各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生改變,產生一種抵抗外力與形變的力,稱之為內力。⑵內力反映了材料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12.應力⑴應力就是構件的單位橫截面積上所產生的內力。應力=F/S⑵可以作為表示結構構件強度的基本指標。13.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⑴結構的形狀⑵結構的材料⑶結構的連接①鉸連接:被連接的構件在連接處不能相對移動,但可以相對轉動②剛連接:被連接的構件在連接處既不能相對移動,也不能相對轉動。14.結構設計的目標及要求——以一種或幾種功能的實現為基本目標——滿足設計規范,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15.結構的改變可以導致功能的變化13.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以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①技術:結構的使用功能的實現,結構的穩固耐用,結構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②結構的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應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特征等第二單元 流程與設計1.時序:時間上的先后順序時序分為可顛倒和不可顛倒的2.環節:完成某個具體目標、組成某項生產或某個活動過程的若干階段或小的過程。環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依據問題性質的不同,環節的劃分可能會有所不同3.流程:一項活動或一系列連續有規律的事項或行為進行的程序。4.流程可以用文字、表格、圖示等方式表達,有些還可用模型、動畫等方式表達。流程的表達一般采用流程圖的方式5.流程的作用和意義:⑴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如自動化生產流水線⑵使生活合理有序:如列車時刻表⑶使生活質量更高:如炒菜時要在出國前放碘鹽⑷使生活更安全:如要先做皮試再打針⑸使生活效率更高:如切菜、煮飯與炒菜的流程安排6. 流程設計的目標:①工作生活方面:如何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②生產活動:提高效率、提高質量、節省資源、安全生產、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管理水平7.流程設計活動應考慮的基本因素材料、工藝、設備、人員、資金、環境8.流程的優化:對流程的改進過程⑴內容①工期:縮短總工期②工藝:如法蘭的切削法和少切削法③成本:如郵遞員投遞線路的優化④質量⑤技術⑵條件建立在設備和工藝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建立在對流程內在機理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第三單元 系統與設計1.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稱為系統。2.要素是構成系統最主要的元素3.構成系統的條件⑴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才能組成系統⑵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個整體⑶整體的功能是局部所沒有的。4.系統有大有小,有復雜有簡單,根據一定的標準可以劃分為若干子系統4.系統的基本特性⑴整體性:最基本的特性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組成系統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⑵相關性: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或系統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⑶目的性:區別不同系統的標志⑷動態性:任何系統都是處在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的⑸環境適應性5.系統分析:為了發揮系統的功能,實現系統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系統加以周詳的考察、分析、比較、實驗,并在此基礎上擬訂一套有效的處理步驟和程序,或對原有的系統提出改進方案的過程。特點:完整地而不是零星地處理問題,考慮各種主要變化因素及其相互的影響,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6.系統分析的一般步驟⑴明確問題,設立目標⑵收集資料,制定方案⑶分析計算,評價比較⑷檢驗核實,作出決策7.系統分析的主要原則⑴整體性原則:如丁謂修復皇宮⑵科學性原則:如種水稻“三三進九不如二五一十—”⑶綜合性原則:如中西醫結合8.系統的優化:是指在給定的條件下,根據系統的優化目標,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統的目標值達到最大化。不同的目標對應著不同的優化結果。9.系統的優化手段——線性規劃目標: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等10.系統優化應考慮的三個因素目標函數、約束條件、影響因素第四章 控制與設計1、控制的定義人們依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通過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標發展2、控制三要素控制的對象、控制要達到什么目的、控制的手段3、控制的分類按照人工干預的情形:人工控制(手動控制)、自動控制按照執行部件的不同:機械控制、液壓控制、氣動控制、電子控制4、控制系統的定義朝著人們的意愿或目的發展的有機整體,一般由控制器、執行器和被控對象組成。分為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5、干擾的定義除輸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變化的各種因素干擾可以使環境引起的,也可以是人為地6、在一般的控制系統中,干擾是需要克服的;但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利用干擾因素實現某種目的7、反饋在自動控制系統中,將輸出量通過適當的檢測裝置返回到輸入端并與輸入量進行比較核心是通過反饋來減少被控量的偏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