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學生分析] 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于剛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容易將生活中某些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學中應從具體事例入手,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思路。[學生任務]布置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幾個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語、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學方法:1.討論法、啟發式教學2.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教學重點、難點: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設計: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一、創設情境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學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 自由與紀律…… 2、教師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組賽的比賽錄像,激發學生興趣,并啟發設疑:“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哪些矛盾現象?”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如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教師扣住“對立”、“統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剛剛舉辦的世界杯球隊的配合加以點評。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系。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回答略。老師總結: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 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運用: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老師提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第一,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設計情境: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請問:(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提示: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3、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如大家所舉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同化與異化;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設問: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提示: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分析學生所舉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是什么關系。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利用學生課前準備的矛盾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從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第二,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第三、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提示: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設計情境:下面的漫畫你能認出他們是誰? 影星:成 龍 歌星:周 杰 倫 節目主持:李 詠 影星:張 曼 玉 設問:(1)看了上面五張名人的漫畫,從辯證法角度,你發現了什么?(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都體現了針對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辦法,你還知道那些類似的成語?通過這個事例來講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都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農業、商業、工業矛盾不同,班里同學樣子,愛好也不同(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個人的成長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雙方各有特點——關于西部大開發東部是“人口眾多” ,而且人口已經多到成為經濟發展的壓力和阻力;西部則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開發利用,“物博”也仍是潛在的資源財富。 運用課本71頁探究活動,導出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多媒體播放: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故事;漫畫“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水果 蘋果、橘子、雪梨…… 馬 白馬、黑馬、黃馬……(共性) (個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你能舉例嗎?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個性)(個性) (共性) 全球人類(共性)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個性) 歸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4、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義。學生運用: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