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3-2 觀念的變化 一、學習目標 掌握近代中國人們觀念的變化;知道觀念變化的原因;理解觀念變化的總體特征。 二、課前自主學習 一、精神生活的變化 1.___________以后,現代意義的報紙傳人中國。 2.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3.新式報刊報道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國內時局,報道及時,覆蓋面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___________。 二、思想觀念的變化 1.辛亥革命后廢除跪拜禮,改為_______________。 2.20世紀初的中國,___________開始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三、問題探究 1.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折射出社會進步和近代化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閱讀《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簡表》 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的新變化 長袍馬褂 中山裝、西裝等 中餐 西餐 馬車、轎子 人力車、火車、電車、汽車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戀愛、新式婚禮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會城市,出現了所謂“四合院歐化”,即在保留傳統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點洋化: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選自《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 (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至少三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并分析導致變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紀末,大眾傳媒發展迅速,報紙和文化出版機構相繼出現。分別寫出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和以編印新式教科書為主的出版機構。 (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 課堂檢測 一、選擇題 1.下列哪一社會現象,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不可能出現( ) A.張某閱讀《申報》,知道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悲憤萬分 B.劉某沿著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坐火車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 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軍通過電報傳遞軍情 D.1913年的南京街頭,一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熱烈握手 2.下列現象和近代前期的社會生活有關,其中有一項的敘述與當時的史實不符合,它是( ) A.張某在閱讀《申報》時獲知日本強占臺灣的消息,他悲憤萬分 B.戊戌變法期間,李某在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 C.《辛丑條約》簽訂后,王某一家被迫從世代居住的東交民巷搬出 D.劉某乘坐火車,沿著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 3.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們出行乘坐汽車 ②報紙上刊登德國投降的消息 ③留學生搭乘輪船回國 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與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話記錄: ①“大人,你何時回來?”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爺,北京的女學生自由戀愛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請您換一件中山裝。 通話記錄中符合該時期時代特點的是( )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廢除跪拜是希望在人際關系中樹立( ) A.法治觀念 B.平等觀念 C.博愛觀念 D.互助觀念 二、非選擇題 6. 試概括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的總體特征 參考答案 課前自主學習 一、1.鴉片戰爭 2.《申報》 3.精神生活 二、1.鞠躬、脫帽握手 2.婦女 問題探究 (1)服飾、飲食、交通、婚姻禮俗等。 (2)特點: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傳統,又吸收西方優點。外部因素:受西方外來因素的影響。 (3)報紙:《申報》;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 (4)積極影響: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改變了人們思想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傳播知識,開啟民智;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和近代化進程等。 課堂檢測 1.B 2.D 3.C 4.C 5.B 6.答: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深刻反映了近代社會發生的巨變,同時也折射出社會生活變遷的畸形和不平衡性,深深烙上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印記。 _21?????????è?????(www.21cnjy.com)_ _21?????????è?????(www.21cnjy.com)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