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中考生物易錯知識(全國通用版)考前再提幾分--2020.07.09一、藻類套現和蕨類植物相關知識(孢子生殖) 1、藻類絕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陰濕處,全身都浸沒在水中,全身都能吸收水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沒有根莖葉的分化也無輸導組織 2、苔蘚類植物有莖、葉的分化,有假根,其固定作用,不吸收水和無機鹽,葉只有一層細胞,容易受到空氣中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的侵害,可把它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卷柏可供藥用,滿江紅可當作綠肥和飼料,古代的大型蕨類是形成煤的主要植物二、種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相關知識(種子生殖) 4、被子植物也就是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種子植物 5、胚芽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位,胚根發育成根(首先突破種皮) 6、單子葉植物的種子儲存營養物質的部位是胚乳,雙子葉植物的種子儲存營養物質的部位是子葉 7、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將來能發育成完整植物體(幼苗) 8、松鼠的球果、銀杏的白果是種子而不是果實 9、單子葉植物的葉片多為平行葉脈,雙子葉植物葉片多為網狀葉脈 10、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水分 11、種子萌發必須具有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完整的胚,且自身不處于休眠期 12、種子的萌發過程:種子吸水→營養物質的轉運→胚根最先長出發育成根,胚軸伸長連接根和莖,胚芽最后長出發育成莖和葉 13、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靠伸長區的細胞生長使體積變大,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的是根尖的伸長區 14、葉原基→幼葉→葉,芽原基→芽→枝條,芽軸→莖 15、缺氮肥,葉片發黃瘦小,缺磷肥,植株矮小,葉片暗綠色并伴有紫色,缺鉀肥,莖稈細弱易倒狀,葉片邊緣暗褐色,呈焦枯狀,缺硼肥,植株就會只開花不結果 16、傳粉的概念: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傳粉 受精的概念:進入胚珠內部的精子與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受精 17、葵花籽、玉米粒、豆角是果實,西瓜子、南瓜子、綠豆是種子 18、空缺粒現象是由于傳粉不足引起,可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遇到陰雨天氣,因傳粉受到影響造成果樹減產19、子房→果實,子房壁→果實皮(可食用部分),胚珠→種子,受精卵→胚,珠被→種皮,受精極核→胚乳三、植物的三大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業)相關知識 20、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積,根吸收水的同時也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 21、植物所吸收的水大部分由蒸騰作用散失(氣孔),小部分參與光合作用 22導管位于木質部(內),由下向上運輸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 篩管位于韌皮部,由上往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23、木本植物的莖能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具有形成層(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 24、蒸騰作用的意義:①拉動水分和無機鹽在體內的運輸;②降低葉片表面溫度,避免植物被灼傷;③能夠提高大氣溫度,增加降水,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25、植物移栽時去掉些葉片是削弱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植物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用于蒸騰作用,只有少部分水用于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基礎知識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類。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高山上,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影響植物的分布。南橘北枳,也是溫度。沙漠里水影響植物的分布。光影響海帶的顏色。)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藻類與真菌的共生,根瘤與固氮菌的共生、蛔蟲與人的寄生) 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如:沙漠中的駱駝刺對缺水環境的適應、海豹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旗形樹對大風環境的適應)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答題時不能寫生物改變環境,只能寫影響! 3.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又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適應性有普遍性和相對性,不能永久適應?,F存的生物是環境對生物的自然選擇,自然界總是存在不利變異和不利變異,但是環境總是會選擇適應性強的有利變異。所以變異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如:自然界總是存在抗藥性細菌和非抗藥性細菌,但是藥物會選擇抗藥性細菌,所以抗藥性細菌越來越多,一代代選擇下來,所以會出現超級細菌。 4.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如:魚的形態結構,游泳是與它生活在水中相適應的。三、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一條河中所有的動物和植物,不能稱為一個生態系統,因為只有生物部分。 2.生態系統的組成: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食物鏈: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答題時注意有些吃與被吃關系最好填捕食關系 4.食物鏈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5.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構成了食物網。 6.食物鏈和食物網: ?、傥镔|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②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③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生產者數量最多,總能量最多;最高消費者數量最少,總能量最少。 ?、苡卸疚镔|沿食物鏈積累(富集),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越多;最高消費者有毒物質最多。 7.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越強,生態系統就越穩定。森林生態系統食物鏈和食物網最復雜,所以穩定性最強。四、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劃分只是大體的劃分,三者并不是截然分開)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綠色水庫,地球之肺)、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提供70%氧氣)、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最差)等。 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生態系統之間是彼此互相影響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中考生物知識重點 一、練習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鏡座:穩定鏡身;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鏡臂:握鏡的部位;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①粗準焦螺旋(找物像):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诩殰式孤菪?調清晰):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順降逆升)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轉換器:上面有低倍物鏡和高倍物鏡,轉動轉換器可選擇低倍鏡(視野亮)和高倍鏡(視野暗)。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使用凹面鏡。) 2.顯微鏡的使用 取鏡安放→對光(一轉轉換器,選低倍;二轉遮光器,選大光圈;三轉反光鏡,看明亮圓形視野)→觀察 (安放玻片-轉動粗準焦螺旋,下降鏡筒,眼睛看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上升鏡筒,找物像-微調細準焦螺旋) ?、儆^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上下顛倒,左右相反(b→q);物像在什么方向,玻片就往什么方向移動,從而使物像居于視野中央。 ?、趶哪跨R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顯微鏡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鄯旁陲@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3.目鏡長的放大倍數低,物鏡長的放大倍數高。顯微鏡放大倍數越高,視野中細胞數目(范圍)越少且變暗。 4.污點位置:玻片、目鏡、物鏡。光線入眼依次經過反光鏡→光圈→通光孔→玻片→物鏡→鏡筒→目鏡→入眼。 二、觀察植物細胞 1.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三種:切片——用生物體上切取下來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如細菌培養液、血液)經過涂抹制成 裝片——用生物體上撕下來的或直接用個體微小的生物如衣藻、水螅、青霉等制成 以上三種玻片,都可以制成永久的(永久玻片)和臨時的(臨時玻片) 2.制作洋蔥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擦→滴(清水)→撕→展→蓋→染(碘液) 3.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偌毎冢褐С?、保護②細胞膜(一般觀察不到):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③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④細胞核(遺傳信息庫):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萑~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洋蔥內表皮細胞沒有葉綠體!),線粒體:呼吸作用的 場所⑥液泡:在細胞質中,含有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類、尼古丁、色素(使花呈現不同的顏色)。 4.實驗避免出現氣泡的方法: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 5.《觀察植物細胞》實驗中使用碘液的作用:便于尋找和觀察細胞,可使細胞結構看得更清楚,染色最深的是細胞核! 三、觀察制作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動物細胞) 1.方法步驟:擦→滴(生理鹽水)→刮(口腔內壁)→涂→蓋→染(碘液) 2.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3.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4.《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使用生理鹽水的作用:保持細胞的正常生理狀態。王印堂--2020.07.0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