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上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和發展;掌握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背景和表現;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過程。2.過程與方法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口號轉變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由材料中獲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樹立一份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重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和發展,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口號轉變的原因及影響。【教學難點】理解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口號轉變的原因及影響明確民族觀念的轉念與中華民族形成的意義。【教學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設問導入)出示圖片:民族地圖設問:歷史上大約有160個民族,到現在56個兄弟民族。少數民族哪兒去了?二、新課學習(一)感受“多元一體”春秋前:已出現中華夏、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戰國時:經兼并、爭戰,諸族融合,華夏成穩定的族體。秦漢時:秦統一中國,以華夏為核心,形成統一民族。漢始,“漢”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多媒體課件展示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融合的史學資料教師總結:漢族在生活習慣上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在服飾上吸收漢族文化。民族融合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重點強調:民族融合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斷融合,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教師設疑:你在八年級的學習中了解到哪些少數民族?請說出至少3個民族的名稱,如匈奴、羌。學生:鮮卑、羯、氐、吐蕃、女真、蒙古等。教師設疑:你知道這些少數民族后來的發展情況嗎?請舉例說明。匈奴、鮮卑、羯和氐在不斷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經不再單獨存在,而羌族現在仍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匈奴:興起于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為了抵御匈奴,秦朝征集民眾修筑長城,后又派大將蒙恬攻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匈奴在西漢初期最為強大,已經擁有西到現在的阿爾泰山,東到現在外興安嶺一帶的廣大疆域,對西漢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漢武帝時期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攻擊匈奴,將匈奴趕到漠北。東漢時期,朝廷又派大將竇固、竇憲再次攻擊匈奴,使匈奴分裂成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來南匈奴歸附漢朝而北匈奴遠遷到遙遠的西方,傳說遷徙到現在的歐洲多瑙河一帶,建立強大的匈奴王朝。(一)探究“驅除韃虜”1.民族意識覺醒的背景教師設疑:清朝后期,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有?學生回顧舊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教師設疑:在你看來,哪一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沖擊特別大?為什么?甲午中日戰爭,歷史上看:中日之間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影響日本文化;影響上看:甲午戰爭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教師引導總結:清朝后期,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2.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多媒體課件展示康有為和梁啟超的發言甲午中日戰爭后,保國保種呼聲高漲。1898年,康有為等發起成立保國會。在成立大會上,他痛陳民族苦難,呼吁變法自強。>>>多媒體課件展示20世紀初列強在中國邊疆地區的侵略擴張教師設疑:想一想,面對列強的侵略擴張,中國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被分裂的危險?學生1: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家軍事實力學生2: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注重愛國教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實現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他們從歷史中尋找依據,激發人們的斗爭熱情。回顧舊知: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什么?它的誕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革命綱領:“驅,恢,創,平”背景:①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后清成工具,民族危機加重。②民族資義發展,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建立共和國。③改良失敗,人民愈對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政府不滿。目的:回顧舊知,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加深理解。教師設疑:當時有人將同盟會革命綱領中“恢復中華”理解為在漢族聚居的18個省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恢復中華指的是恢復漢人統治的中國,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漢族人的共和國。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政府不作為引發了人們對“恢復中華”的渴望,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從有人對“恢復中華”內涵的理解看,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僅不能團結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專制制度,還會導致國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三)走向“五族共和”1.背景在反帝反專制的斗爭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多媒體課件展示梁啟超和孫中山的觀點2.形成過程梁啟超認為中華民族應該由漢族等國內眾多民族共同組成,通過國內各民族的聯合,建立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區分國際上的其他民族國家。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已經脫離了狹隘的民族框架,變得成熟起來。他把斗爭矛頭明確指向清朝專制統治,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進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多媒體課件展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部分內容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離,對于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總結得出“五族共和”的意義:漢、滿、蒙、回、藏各族聯合起來共建中華民國,是謂“五族共和”。這一說法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中華民族的名稱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多媒體課件展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教師設疑:旗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實現了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和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大轉變。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1.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國家是( A )A.英國B.俄國C.日本D.法國2.認為“……在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C )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李大釗3.關于以下兩幅圖片,說法正確的有( D )①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國旗 ②十八星旗的紅底、黑九角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③五色旗的五種顏色從上至下按順序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④從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觀念的轉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五、作業布置1.背誦本課知識點2.做練習冊【板書設計】一、感受“多元一體”二、探究“驅除韃虜”三、走向“五族共和”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8張PPT)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新知導入歷史上大約有160個民族,到現在56個兄弟民族。少數民族哪兒去了?一、感受“多元一體”新知講解春秋前:已出現中華夏、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戰國時:經兼并、爭戰,諸族融合,華夏成穩定的族體。秦漢時:秦統一中國,以華夏為核心,形成統一民族。漢始,“漢”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民族融合新知講解少數民族的胡床、方凳、圓凳等家具傳入中原北魏身著漢服的官吏漢族在生活習慣上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在服飾上吸收漢族文化。民族融合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新知講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新知講解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斷融合,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新知講解鮮卑、羯、氐、吐蕃、女真、蒙古等。你在八年級的學習中了解到哪些少數民族?請說出至少3個民族的名稱,如匈奴、羌。新知講解匈奴、鮮卑、羯和氐在不斷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經不再單獨存在,而羌族現在仍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你知道這些少數民族后來的發展情況嗎?請舉例說明。新知講解匈奴匈奴興起于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為了抵御匈奴,秦朝征集民眾修筑長城,后又派大將蒙恬攻擊匈奴,收回河套地區。匈奴在西漢初期最為強大,已經擁有西到現在的阿爾泰山,東到現在外興安嶺一帶的廣大疆域,對西漢產生了巨大的威脅。漢武帝時期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攻擊匈奴,將匈奴趕到漠北。東漢時期,朝廷又派大將竇固、竇憲再次攻擊匈奴,使匈奴分裂成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來南匈奴歸附漢朝而北匈奴遠遷到遙遠的西方,傳說遷徙到現在的歐洲多瑙河一帶,建立強大的匈奴王朝。新知講解1.民族意識覺醒的背景二、探究“驅除韃虜”清朝后期,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新知講解清朝后期,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在你看來,哪一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沖擊特別大?為什么?甲午中日戰爭歷史上看:中日之間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影響日本文化;影響上看:甲午戰爭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新知講解2.民族意識覺醒的表現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甲午中日戰爭后,保國保種呼聲高漲。1898年,康有為等發起成立保國會。在成立大會上,他痛陳民族苦難,呼吁變法自強。康有為梁啟超新知講解20世紀初列強在中國邊疆地區的侵略擴張想一想,面對列強的侵略擴張,中國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被分裂的危險?新知講解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家軍事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注重愛國教育想一想,面對列強的侵略擴張,中國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被分裂的危險?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實現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他們從歷史中尋找依據,激發人們的斗爭熱情。新知講解背景:①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后清成工具,民族危機加重。②民族資義發展,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建立共和國。③改良失敗,人民愈對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政府不滿。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什么?它的誕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革命綱領:“驅,恢,創,平”新知講解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政府不作為,引發了人們對“恢復中華”的渴望。但如果將“恢復中華”理解為“恢復漢人統治的中國”,這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建立漢族人的共和國,不僅不能團結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專制制度,還會導致國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當時有人將同盟會革命綱領中“恢復中華”理解為在漢族聚居的18個省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新知講解三、走向“五族共和”在反帝反專制的斗爭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強瓜分中國。1.背景新知講解2.形成過程梁啟超認為中華民族應該由漢族等國內眾多民族共同組成,通過國內各民族的聯合,建立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區分國際上的其他民族國家。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已經脫離了狹隘的民族框架,變得成熟起來。他把斗爭矛頭明確指向清朝專制統治,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進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新知講解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離,對于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漢、滿、蒙、回、藏各族聯合起來,統一于中華民族。內地和邊疆的蒙古、西藏統一于中央,共建中華民國。漢、滿、蒙、回、藏各族聯合起來共建中華民國,是謂“五族共和”。這一說法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中華民族的名稱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共識。新知講解資料十八星旗圖案由紅底、黑九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紅底、黑九角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顆小黃圓星,代表當時內地18行省,示意國家統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圓星呈金黃色,表示與“韃虜”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湖北軍政府成立后,使用其為政府代表旗幟。十八星旗新知講解資料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初期(1912-1928)的國旗。旗幟圖案按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五色旗觀察上述兩幅旗幟的圖案,結合它們各自表達的含義,議一議,旗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新知講解十八星旗五色旗實現了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和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大轉變。“驅除韃虜”“五族共和”小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課堂小結到“五族共和”從“驅除韃虜”感受“多元一體”感受民族多元感受民族一體探究“驅除韃虜”列強的入侵驅除韃虜口號的提出走向“五族共和”民族的看法五族共和課堂練習1.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圖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國家是( )A.英國B.俄國C.日本D.法國A2.認為“……在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李大釗C課堂練習3.關于右邊兩幅圖片,說法正確的有( )①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國旗 ②十八星旗的紅底、黑九角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③五色旗的五種顏色從上至下按順序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④從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觀念的轉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D課堂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一、學習目標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和發展;掌握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背景和表現;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過程。二、課前自主學習一、感受“多元一體”1.漢族的前身是________________。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趨勢,“________________”一詞出現。3.后來,人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二、探究“驅除韃虜”1.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轉折:_____________后期,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從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2.民族意識覺醒:______________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_____________后,保國保種呼聲高漲。1898年,______________等發起成立保國會。3.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____________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三、走向“五族共和”1.孫中山把矛頭明確指向_____________,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從湖北軍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國初期五色旗的變化,形象地說明了從“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轉變。2.“五族共和”的含義:即“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諸族為一人”,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三、問題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后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孫中山材料二 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材料三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學說是“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創新”。(1)材料一中的“韃虜”“我民族”分別指的是什么?(2)比較材料一、二,談談孫中山在民族觀念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在民族觀念上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這種變化有何積極影響?(4)結合相關史實,說明孫中山是中國“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課堂檢測一、選擇題1.首次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的人是( )A.康有為B.梁啟超C.孫中山D.毛澤東2.使“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名稱的是( )A.戊戌變法B.洋務運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3.下圖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中外交往B.國家統一C.經濟發展D.民族交融4.使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從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的歷史事件是( )A.清軍入關B.李自成起義C.列強侵略中國D.日本全面侵華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人們用“從多元走向一體”來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二、非選擇題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年元旦,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月10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使用五色旗作為臨時國旗。五色旗是一面由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旗幟,五色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回答:五色旗代表了當時什么樣的時代特點?參考答案課前自主學習一、1.華夏族2.中華3.從多元走向一體二、1.清朝2.民族危機甲午戰爭康有為3.革命派三、1.清朝專制統治驅除韃虜五族共和2.漢、滿、蒙、回、藏問題探究(1)“韃虜”:清政府。“我民族”:漢族。(2)由材料一中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轉變為材料二的主張,即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3)原因:孫中山對民族主義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民主共和。影響: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中華民族的名稱從這時得到廣泛傳播。(4)創建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維護民主共和。課堂檢測1.B2.C3.D4.C5.D6.答:反對封建專制統治,提倡民族平等,主張民主共和。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導學案).doc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課件).pptx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