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3 政治與法治: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部編版思想政治必修3 政治與法治: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2份打包)

資源簡介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教學目標】
1.描述與分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過程和意義,描述新時代的歷史方位。
2.解釋與論證:理解建立新中國的重大意義,理解改革開放的目的和意義。
3.預測與選擇:擁護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
4.辨析與評價: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需要堅持黨的領導。
【教學重難點】
1.政治認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科學精神: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意義、改革開放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意義。
3.公共參與:自覺投身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建設中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教學過程】
一、基礎鋪墊
(一)建立新中國
中國人民站起來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2)1949—1952年,在著重完成包括土地革命、鎮壓反革命等在內的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致力于恢復被長期戰爭破壞了的國民經濟。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過渡時期
①時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②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①前提: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②標志: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
③意義: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3.艱苦探索
(1)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艱苦的探索。
(2)成就
①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中,中國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
②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判一判]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
(二)實行改革開放
走向民富國強
1.開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2.作用: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3.目的
(1)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黨的建設: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4.實踐成就
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辨一辨]
有人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你是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的?
提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共產黨發動、自己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自覺行為。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和方面。
(三)進入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
1.歷史方位: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歷史意義
(1)對中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對世界
①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②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新征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3.結論:實踐充分證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二、合作探究
(一)新中國、新制度
[創設情景]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曲,這些歌曲都是時代的縮影?!稏|方紅》是當年陜甘寧邊區新民歌的代表作。這首最早在陜北傳唱的歌曲以樸實的語言,唱出了人民群眾對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深情,歌詞簡單,情感真實,旋律好記,因此流傳極廣?!洞蠛:叫锌慷媸帧芬彩且皇赘桧灻珴蓶|思想的歌曲,反映了當時中國工農兵群眾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潮,也因此該曲在“文革”時期傳唱度極高。另外,該曲曾在第三世界相當風行,據統計,世界上曾有一百多個國家傳唱過該曲。這兩首歌曲既是在歌頌毛主席,實際上也是在歌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創作于1958年的《社會主義好》和創作于1973年的《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則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革命熱情。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政治認同)列舉第一代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歷史成就。
提示: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②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③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提高國際地位。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社會主義好》與《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既是同一時代的歌,也是不同時代的歌,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提示:①《社會主義好》與《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都是創作于新中國成立之后,都是歌頌社會主義的歌曲,所以是同一時代的歌曲。
②《社會主義好》創作于1958年。當時中國剛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其歷史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堆刂鐣髁x大道奔前方》創作于1973年,當時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歷史任務是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因此兩首歌也是不同時代的歌曲。
[探究總結]
1.建立新中國
(1)革命對象和革命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2)歷史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她依靠各族人民,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
(3)歷史結論: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2.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時間
1949年建國-1956年底
1956年-1966年
任務
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成就
完成三大改造,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確立
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提高
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會主義改造
性質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后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過程和組成部分
目的
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實質
對中國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意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典例]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我們黨在建國后的第一次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其歷史任務是總結七大以來的歷史經驗和成就,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由此可知這次會議上可能提到的問題有(

①確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③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開始進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④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
事件: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角度:可能提到的問題
審材料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審選項
從八大召開的時間來看,屬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基本結束,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時期,③④符合題意;確立對外開放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①錯誤;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②錯誤
定答案
C
【針對訓練】
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

①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②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筑
③繼續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④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制度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三大改造其實質就是為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向社會主義過渡,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制度基礎,
①④正確;②③錯誤。]
(二)實行改革開放
進入新時代
[創設情景]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輝煌歷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經過40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政治認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如何理解這一結論?
提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仍然存在不適應的方面。因此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2.(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提示:①在歷史階段看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②在國家層面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③在人民層面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④在中華民族層面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⑤在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層面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探究總結]
1.改革開放
開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性質
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指國家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寬政策,放開或者取消各種限制,不再采取封鎖國內市場和國內投資場所的保護政策,發展開放型經濟
地位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實踐
啟示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內涵: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即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又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3)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重要標志和特征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內涵
①在時代層面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②在國家層面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③在人民層面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④在中華民族層面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⑤在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層面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意義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②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③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結論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典例]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我國之所以高度重視改革,是因為改革能(

①推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②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
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④根本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基本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
事件:
高度重視改革
角度:
原因
審材料
改革的意義
審選項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所以②③正確;①推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說法顛倒了二者關系,說法錯誤;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④中“根本改變”說法錯誤
定答案
C
【針對訓練】
1.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開辟了________道路,形成了________體系(

A.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B.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理論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D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D正確。]
2.從新中國建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到改革開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當代歷史的每一次進步無不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智慧,這說明(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
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③中國共產黨堅持改革開放是正確的選擇
④中國共產黨具備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和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材料強調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變遷,不是救中國的歷史階段,而是富中國,強中國的歷史階段,②不符合材料主旨;③與材料不相關,材料強調的是從中國當代歷史得出的結論;從材料體現的國家發展的歷史成就中可以看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和正確的選擇,也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具備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和水平,①④正確。]
三、課堂總結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人民群眾擁護黨和人民政府的原因)
2.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為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之后,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必須在實踐中進行艱苦的探索。
(應用示例:①用于分析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②用于分析社會主義的艱苦探索)
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改革開放的意義)
4.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新時代及其意義)
【板書設計】
【課堂練習】
1.改革是最大的紅利,這是被中國40多年的改革實踐所證明的?!案母锛t利”的釋放也是支撐中國未來10年7%~8%中速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之所以強調“改革紅利”,是因為(

①通過改革可以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②改革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③改革可以決定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
④改革可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與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①②④指出了“改革紅利”,是改革的意義,應選;③“改革可以決定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說法錯誤。]
2.居民老張是懷舊的人,雖然退休了,還依然保留著過去家庭的記賬本,三十年前的記賬本里寫著家庭消費內容與支出,在食品方面包括面條、豆腐、土豆、白菜等普通食物,很少記錄肉類。三十年后的今天,他已經開始用電子記賬本,上面的食物支出更多的是魚、蝦、肉,甚至還有外賣?;瘖y品也從廉價的雪花膏變成了韓國品牌化妝品。而由國企退休的他,現在受聘于一家外企,收入早就今非昔比。老張家的這些變化(

①說明社會整體文化程度提高了
②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③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
④反映出中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材料通過個別居民的家庭飲食消費支出結構的變化,生活日用品的變化和就職單位與收入的變化,展現了我國社會的巨大變遷,這是改革開放的巨大勝利,②③正確,符合題意;材料內容中沒有反映出社會整體文化程度提高了,雖然這是個事實,但與材料無關,①錯誤;中國尚未實現全面脫貧,現正處于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④與客觀事實不符。]
3.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帶領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完成了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歷史重任,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以后,我們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正是改革開放,極大調動了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社會活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快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并由此實現了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目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30%,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引擎,正在由過去的“趕上時代”變為“引領時代”。中華民族徹底擺脫了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實現了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這一飛躍,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1)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2)結合材料,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意義。
[解析]
第(1)問,認清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的事實,從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角度認識20世紀中國的這一次歷史性巨變;第(2)問,需要從三個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意義。
[答案]
(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2)①從中華民族的維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②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維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③從全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維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2
-
/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教學目標】
1.描述與分類: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
2.解釋與論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3.預測與選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4.辨析與評價:評析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教學重難點】
1.政治認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科學精神:明確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
3.公共參與:通過查閱資料或社會調研體驗黨的初心和使命。
【教學過程】
一、基礎鋪墊
(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1)原因: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
(2)國情: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
(2)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3.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
(1)決定因素: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2)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辨一辨]
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人民大眾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提示:人民大眾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是整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人民大眾和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1.三種建國方案
代表
政治主張
實踐結果
第一種
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
極力維護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種
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
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
第三種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
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成立:1924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
(2)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3)意義: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
(4)前景: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
(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1.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
(1)社會條件:中國在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其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2)出現:隨著官辦和外國人開辦的工業企業的創建,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
(3)特點
①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
②他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具有革命性。
③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先進性。
④中國產業工人成為一支日趨重要的社會力量。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擔當
(1)成立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2)目標: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3)使命: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4)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5)成就
①推翻了三座大山。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③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④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3.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
[判一判]
(1)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
(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
二、合作探究
(一)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創設情景]
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一是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二是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這種基本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和歷史任務。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結合材料說明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主要矛盾。
提示:這一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時期。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面對當時的國情,中國面臨什么樣的歷史任務?
提示: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探究總結]
1.正確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1)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及其性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階級矛盾。
(2)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往往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
2.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
任務
第一,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關系
兩大歷史任務是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特別提醒】
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主要任務的調整
(1)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行為主體,面臨不同的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的不同,導致主要任務、工作重點的不同。
[典例]
蔡和森于1922年9月在《統一、借債與國民黨》一文中,明確使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兩個概念。1939年12月,毛澤東主持撰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書,指出認清中國大陸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和主要矛盾,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認清社會的特點和主要矛盾后,主要任務有(

①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
②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③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④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同樣幸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
事件:主要任務
角度:“有”,即要求列舉
審材料
認清中國大陸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和主要矛盾,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
審選項
當時社會特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①②③是相應任務;④錯在“同樣”,否認了收入差距的客觀性和合理性
定答案
A
【針對訓練】
1.近代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是(

A.帝國主義的侵略
B.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
C.封建主義的腐朽
D.反動勢力的聯合
A
[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符合題意,排除B.C.D.]
2.社會性質不同,主要矛盾就會不同,面臨的任務也就有所差異。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A.半殖民地→中外矛盾→推翻帝國主義→推翻地主統治
B.半殖民地→階級矛盾→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
C.半封建→階級矛盾→推翻封建主義→爭取人民解放
D.半封建→中外矛盾→推翻封建主義→實現人民幸福
C
[半封建社會涉及階級矛盾,需要推翻封建主義、爭取人民解放,C正確;“半封建”強調“階級矛盾”,D錯誤;半殖民地社會強調民族矛盾,要求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排除A.B.]
(二)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和黨的產生
[創設情景]
近代的歷史是一部苦難的歷史。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沉淪、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戰,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史詩。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的出路、前途和命運問題上,各種政治力量進行了異常激烈的較量,并相繼提出自己的方案。第一種方案: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要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種方案,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第三種方案,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前兩種方案為什么行不通?
提示: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規律,注定了第一種方案會失敗。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和不徹底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第二種方案也失敗了。
2.(解釋與論證、政治認同)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為什么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提示: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并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
[探究總結]
1.三種政治力量
(1)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其政治代表前期為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
(2)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
(3)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
【特別提醒】
近代中國各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與特點
地位
優點
局限性
農民階級
主力軍
人數多、革命性
狹隘性、缺乏科學理論指導
資產階級
同盟軍
革命性、進步性
兩面性、不徹底性
無產階級
領導核心
先進性、革命性、團結性
/
2.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1)第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主張繼續實行地主階級、買辦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使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
(2)第二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他們主張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3)第三是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主張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便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并逐步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3.中國共產黨產生
(1)重要意義: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2)近代史上的偉大歷史貢獻: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偉大歷史貢獻的意義在于,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典例]
2019年6月6日,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走進河南濟源,宣講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是(

A.實現共同富裕
B.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建設世界第一強國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
事件: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
角度:“是”
審材料
百場講壇宣講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審選項
中國共產黨立黨的使命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B正確;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排除A;經濟建設是現階段的中心工作,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排除C;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D錯誤
定答案
B
【針對訓練】
1.中國共產黨(英文名: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簡寫CPC),創建于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A.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C.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歷程
D.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B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B符合題意。]
2.《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到:“五四運動以后,新的宇宙觀、人生觀一齊涌來,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學地認識和闡明了下層群眾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這里的“下層群眾”主要是指(

A.農民階級
B.市民階級
C.工人階級
D.民族資產階級
C
[五四運動以后,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所以這里的“下層群眾”主要是指工人階級,C正確。]
三、課堂總結
1.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應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②用于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任務)
2.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最終贏得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3.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人民的斗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中國共產黨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同時又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揭示了中國最廣大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
(應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②用于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任務)
【板書設計】
【課堂練習】
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沒有堅強的革命政黨
B.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行不通
D.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C
[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行不通,A.B.D不是根本原因。]
2.“中國人民沒有也不可能通過全國投票選舉共產黨來領導革命,但是他們卻用送上前線的千千萬萬優秀兒女的血肉之軀和千千萬萬母親、妻子之心,用輾轉千里送糧、送藥的支前小車和無數扁擔,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边@表明(

A.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歷史形成的
B.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
C.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D.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政治代表
A
[材料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是怎樣形成的,其他選項與材料內容無關,A符合題意。]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劇烈運動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材料二
在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時,習近平說,在浙江工作期間,我曾經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
(1)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應運而生的?
(2)結合材料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大意義?
[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知識。第(1)問,作答時主要從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兩大重要歷史任務出發認識,圍繞中國共產黨解決了“為什么革命、怎樣革命”組織答案;第(2)問結合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貢獻即可。
[答案]
(1)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兩大重要歷史任務。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上歷史舞臺,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中國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就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
10
-
/
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霍林郭勒市| 乌什县| 胶州市| 崇州市| 宣汉县| 余姚市| 荃湾区| 丹阳市| 湛江市| 阿图什市| 义马市| 苍溪县| 津南区| 阜南县| 沙坪坝区| 清徐县| 上杭县| 镇江市| 旅游| 调兵山市| 肥城市| 乌拉特后旗| 永春县| 伽师县| 遂川县| 新竹市| 尉氏县| 都安| 拜泉县| 衡山县| 岗巴县| 阜平县| 炎陵县| 通海县| 略阳县| 湾仔区| 南涧| 隆德县| 宣威市|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