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自行車的使用與維修§第一節 常見的自行車教學目標1. 、介紹常見自行車的類型。2. 、讓學生了解自行車的分類。教學重點:常見自行車的類型教學難點:準確分辨常見的自行車.教學過程常見自行車:1、Cross Country(XC):越野自行車。繞圈賽專用車用 因騎乘里程長 , 需 耗 損 最多體力 , 故 設計取向輕巧 ,越野賽中主要是贏在爬坡之上 ,而不是在下坡 ,為了追求更有效率的姿勢,在騎乘時 , 把手比較低 。選擇比較窄的 車胎 。為了取得更快的速度 ,輪胎中間的胎紋盡量的減少 ,只保 留位 于外 胎 邊緣 的顆粒以增加轉彎的抓地能力 。這樣的山地車通常是使用80-100mm的減震前叉或者后減震,并且重量合適。為達到輕量化的目的,車架和配件通常使用重量輕的材料制造。所以XC自行車也通常比其他自行車要脆弱。前后的減震器使用氣壓為介質,這樣可以盡可能的減少重量。一些型號的XC自行車沒有減震,而是使用硬叉,在盡可能輕量的情況下,也更加依賴車手的技術來對抗復雜的地形。XC自行車的重量通常是9公斤至14公斤。XC騎行是最普遍的一種自行車騎行運動。典型的XC地形一般被認為是爬山多于下山,并且不包括任何的特技。2、Enduro(All Mountain,AM):全山地自行車。這樣的車比XC自行車重很多,重量一般在14公斤到16公斤之間。它們擁有更長的減震,通常是使用150mm前后減震,中高端車輛還可以調節減震的行程。來自Freeride騎行運動所開發出來的減震器,使這種車輛可以和XC一樣上山,下山。3、Freeride(FR):自由騎行山地車。此種車輛和Enduro(AM)有相似之處。但不強調輕量的需求,而是更加看重減震的效果。 算是 DH 和 XC 的 綜合 版 。FR自行車趨向于更長更好的減震,8寸或者更長的后減震都是很正常的配置。它的零件設計以強度為標準,因此整車重量更高。FR自行車比其他自行車更加”萬能“。然而在爬山或者低速時,由于頭管角度問題,整車的靈活性下降。FR車架的角度甚至大于DH自行車。這樣提高了越過小障礙物的能力。FR自行車提供了越過自然地形障礙物所需要的角度。FR自行車的重量通常是14公斤到20公斤。FR爬山通常是為了到達某一地區,所以FR車型在爬山時還是有一點效率的。一輛堅固的FR價格昂貴,同時在爬山時也不為車手提供舒適的騎行感受。下山時,它為FR騎士提供了更好的操控性,但FR騎士卻只能推著它上山。另 外當您 要 花 許多的時間 騎登山車的 時候,一個舒適的坐墊 就變得相當的重要 。 FR共分兩種 :多用途登山車 Multi-Track Bike,旅游登山車Touring Bikes。4、Downhill(DH):墜山自行車,落山自行車,速降自行車。它的重量更加高,通常超過20公斤,擁有8寸(200mm)或者更高的減震行程。雖然很重,然而DH比賽中的車輛卻是盡可能的輕量。它們強壯異常,擁有大而高的齒輪,柔軟的減震,只是為了下山而設計。減震常常調試得能吃進整個行程的40%(也就是很“軟”拉),在顛簸的彎道中提供足夠的抓地力。車頭部的角度通常在64度。DH山地車比賽是山地車科技創新最多的領域。許多制造商都有自己的贊助車手。DH騎行和它名字一樣,就是下山或者墜山。由于時常是高速下山,許多DH車輛只有一個齒盤,一個護盤和導鏈。DH山地車比賽已經成為山地車中最為鮮明的一種競賽類別。但是就算如此 ,很少有下坡賽的山地車能撐到賽季結束 ,大多數的dh到一半的時間就已經不能 使用了 !至于腳踏方 面 , 下 坡賽 的 選手 需 要 同時 考慮 到 自鎖腳踏與 能隨時移動的腳踏。以利需要時支撐保持平衡之用 。選擇什么樣的腳踏要看騎行的環境和需要5、Dirt Jumping,Urban and Street(DJ):街式自行車。此種車輛界于攀爬車,BMX和FR之間。它們通常很結實,前叉行程在75-100mm之間,沒有后減震。擁有9級飛輪,輪胎要求表面要求光滑或者半光滑。6、Trials:攀爬自行車。這樣山地車用途是很明顯的,攀爬。它們幾乎沒有減震。競賽規則要求車輛配置有多級齒盤,但是很多車手從來就不用換檔。許多非競賽車手使用低速,高扭矩的單速配置?,F在的攀爬車幾乎都沒有了坐墊。它們是山地車中極輕的一種,重量在6公斤至11公斤之間。這使得攀爬車的機動性更高。7、SingleSpeed:單速車,是最貼近生活的一種山地車。它只擁有一個齒輪比。在騎行中更多依靠車手的力量和技巧。輪組通常是29寸的。她常常是全硬,鋼架的車,需要身材合適的車手騎行于教平坦的路面上。附帶介紹----自行車運動分類自行車運動分為以下幾種項目:Road Bike (公路自行車) 分為公路賽和場地賽兩個項目. Mountain Bike (山地車) 分為(Cross Country)越野賽,(DownHill)速降賽以及(Dual Slalom)雙人彎道賽小結:自行車的分類及自行車運動后記:§第二節 自行車的使用與維護(共3課時)教學目標1. 、自行車的維護要求。2. 、自行車維護的方式。3 、 如何正確維護自行車教學重點:介紹維護自行車的理由,提出自行車的維護方式。著重講解自行車維護的方法教學難點:準確分辨常見的自行車.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為什么要進行自行車的維護?是否還記得你正騎著你的新車,興奮的在街道上沖刺;是否 你坐在家中,正想著出去騎車,但卻發現你的愛車,性能已經不 再如當日,它的煞車不再那么靈敏,它的變速性能不再那么的順 暢,騎著它,到處有嘰嘰嘎嘎的怪聲;是否你曾經在野外,發現你的車子無法再繼續騎乘,使得你必須走二十公里的路,牽著車 子回家。對于自行車的使用者而言,除非你有錢到每次車子出問題 時,能夠將它丟了,再買臺新車,否則自行車的保養與修理是不 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保養良好的車子,在騎乘時發生故障的機 率,也必然會降低。 在此所介紹的自行車維修技術,都是一般常用,且可以 DIY(Do It Yourself)的。一般自行車的維護,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正常騎乘使用短期(一周或十天)定期維護中期(一或二個月)定期維護長期(半年或一年)定期維護野外緊急修復在此做為劃分依據的時間,是以每日到一周兩次以上,進行 自行車運動者的使用情形來分的,如果你進行自行車騎乘的頻率 較低,或者你的自行車使用極為頻繁,那么可以將中短期的時間 略加調整,以適合不同的騎乘狀況。工具說明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進行自行車的維護工作, 使用正確的工具是必須的,如果使用了不適當的工具,可能會造 成工作上的困難,甚至自行車零件的損傷。因此在此首先介紹自行車維護的工具。 必備基本工具 活動扳手或開口扳手:一般五金行便可購得,開口扳手使用上較方便,但是購買時須注意一般自行車所用的多為公制螺栓;而有一支活動扳手,在許多工作上是必須的。內六角扳手:一般五金行均可購得,注意一般使用的均為公制。 螺絲起子:有一字與十字兩種,五金行即可購得。拆胎桿:拆卸外胎時使用,可在車店購得。補胎膠與補胎片:補胎用,可在車店購得。打鏈器:拆卸鏈條使用。鋼絲扳手:調整輪圈鋼絲張力用。 潤滑油:雖不是工具的一種,但是是維護自行車時所必備的,要 準備黃油﹑鏈條油﹑及一般滑潤油三種。特殊工具(非必要,但有最好) 套筒扳手:使用于拆卸曲柄的固定螺栓,一般為14或15mm的。曲柄拆卸器:用于拆卸曲柄或大齒盤。鏈條扳手:將飛輪的鏈輪分解使用。 飛輪拆卸器:將飛輪拆下使用,不同廠牌的飛輪須用不同的拆卸器?;ü陌馐郑簽楸∑瑺畹拈_口扳手,用來分解花鼓軸及軸承,一般為13mm至16mm。前叉碗扳手:薄片狀的開口扳手,用于裝卸調整前叉碗,依前叉碗的尺寸不同而有不同。橡膠錘:用來敲擊卡住的零件,使其松脫。 剪線鉗:鉗口呈圓弧形,剪內線時才不會散開。 BB工具組:用來拆卸調整中天心,依不同形式的中天心而有不同形式。工作臺:用于將自行車架起,以便進行維修工作。 調輪架:調整輪圈鋼絲張力使用。 第三手工具:用于夾住煞車皮,在調整煞車時很方便。洗鏈器:清潔鏈條使用很方便。 正常騎乘使用 (top of file) 正常的騎乘使用是不須要任何技術的,但卻是在自行車的維 護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一項,在騎乘前,對自行車的車況加以 檢查,是很重要,也是常被遺忘的,因此在騎車前,記得做以下 的檢查: 檢查騎乘姿勢尺寸:如果你騎的不是專屬于自己的車,記得在騎車前將座墊調至適當高度。 檢查各部位螺絲松緊:檢查前后輪及座墊桿的快拆是否鎖緊了,檢查車手是否已固定好,其它螺絲是否有松脫情況。檢查輪胎:檢查胎壓是否足夠,不足的話將之打到適當壓力,檢查胎壁是否有裂痕、割傷,胎紋是否已經過淺,如果必 要則須更換外胎。 檢查煞車:試拉前后煞車,檢查煞車是否可以確實煞停。檢查前叉碗:煞住前煞車,將車身前后搖動,如有感到有晃動的間隙,表示前叉碗須重新調整。檢查變速器:起步后先試著分別變前變速與后變速,是否可以順暢的變到各檔速,是否會有奇怪的怪聲。小結:自行車的維護原因及使用工具后記:第二課時:自行車維護的方法-------短期定期維護 (top of file) 短期的維護是經常進行的,如果正常的使用自行車,在此階 段的維護上,是相當簡單的,而此維護能夠使你的車子常保良好 狀態,因此絕不可輕忽。 清洗車子:除了讓你的車保持新車時的耀眼外,清洗車子也同時避免車架的銹蝕,而如果你在一場大雨中或泥濘中騎車,在騎完之后應盡快進行清洗的工作, 洗車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如果車身上的污泥不多,或多是灰塵而已,可以使用抹 布擦干凈,或是用大毛刷刷干凈。 不可使用高壓水柱來清除車身上的污泥,這方法雖然很 有效率,但是可能將污水逼入軸承中,如此會造成軸承的損壞。在車身上污泥很多的情況下,應使用刷子以及肥皂水將 污泥洗凈后,用清水沖干凈,再用布擦干。車一清潔干凈后,記得檢查烤漆是否有剝落,鋼制車架 烤漆剝落后會開始銹蝕,鋁合金或碳纖維以及鈦合金車 架則不會銹蝕,只會影響美觀。在使用水洗過車子后,記得鏈條要擦干,并重新上油。檢查煞車皮:將煞車皮上的雜物加以清除,以保證其煞車力,若其磨耗已很嚴重,則須更新。 將線管重新上油:如果煞車或變速的動作不良,可能是內外線的摩擦過大,將外線由止管的部位取下,把內線涂布黃油,再重新裝回,如果如此后動作仍然不順,則考慮更換內外線管。鏈條上油:將鏈條上滴上潤滑油之后,約十分鐘之后,將鏈條外側的油擦干凈,鏈條只要內部動作的部份有油就夠了,外部多余的潤滑油會黏住灰塵,增加清潔的麻煩,因此最好擦干凈。另外,如果使用噴罐式的潤滑油,記得在上完油后,把滴到其它部位的油擦干凈。中期定期維護 (top of file) 你的車已經為你服務了好一段時間了,現在應該將一些平時 較常忽略的部位加以確實檢查,以使其保持良好狀況。 檢查鏈條:鏈條在長期使用后會發生拉長的情況,鏈條的節距為0.5英寸,測量24節鏈條,長度應為12英寸,若其長度已經超過正常長度1/8寸,則應更換鏈條。清洗鏈條:如果你的鏈條內部有許多的油泥,也許該清洗了,清洗鏈條可以使用洗鏈器,或是把鏈條拆下,找一個容器,裝滿溶劑油,置入鏈條后,搖晃使其洗凈,最后取出晾干上油。檢查飛輪及大齒盤:若更新鏈條后,如果飛輪會有跳齒的情況,則更新飛輪,若大齒盤的齒磨耗甚大,產生卡煉的情況,也應更換,檢查大齒盤的固定螺絲,若松動則須重新鎖緊。檢查輪圈:檢查氣嘴孔及鋼絲孔附近,是否有細微的裂痕產生,若有裂痕,則盡快更換輪圈,將輪子抬起,旋轉輪子,觀察輪圈是否會摩擦到煞車皮,如果會,則須重新調整輪圈。檢查鋼絲:檢查前后輪的鋼絲是否有斷裂的情形,若有則更換之,換鋼絲后須重調輪圈,調整輪圈時,觀察輪圈偏擺的方向,如向右偏,則將輪圈該處附近的右側鋼絲放松,左側鎖緊,向左偏則反之,輪圈左右的偏擺幅度應小于2mm。檢查車手:檢查車手是否在車禍中發生變形,是否在立管鎖緊的部位產生裂痕,如果是,則更新車手。檢查座墊及座墊桿:取下座墊桿,檢查是否有變形或裂痕,若無則上一層薄黃油后裝回,檢查座墊是否有損傷,底下的支架是否完好,如果有問題,則加以更換。長期定期維護 (top of file) 你的車已經使用了這么長的一段時間,它經歷了各種狀況, 陪你到現在,應該是將那些一直在運轉的部位加以大檢查的時候 了。 檢查花鼓:取下前后輪,檢查鋼絲孔附近是否有裂痕,如有則馬上更換,用手轉動花鼓軸看看,再加以上下搖晃,如有感到間隙,或是非常的松動,則將花鼓軸分解,將內部的油清理干凈,再重新裝入新的黃油,把花鼓軸重新組合,記得調整軸承應調至軸可順暢轉動,但不會有上下搖晃的間隙。檢查中天心:取下鏈條,抓住曲柄左右搖晃,如有晃動,鎖緊固定螺絲,若還會晃動,則須調整天心軸承;將耳朵貼于座墊上,旋轉曲柄,聽到的聲音應是「呼-呼」很順暢的聲音,如果聽到嘎拉嘎拉或其它的怪聲,則表示軸承已損壞,應更換中天心。檢查踏板:拆下踏板,使用15mm的開口扳手,注意左邊的踏板是左牙的,拆時不要拆錯,踏板軸承不太須要調整,但仍須加以檢查,如果使用的是卡式踏板,則檢查其機構動作是否正常,并上油潤滑。檢查變速器:檢查變速器的各個動作部位是否會晃動,如果會,表示變速器的磨損已相當嚴重,應該更換了,如果不會則在動作部位上油潤滑。避震器保養:油壓避震前叉應該拆卸,更換新的避震油,優利膠形式的則檢查優利膠是否已有裂痕或變形,如有的話則更新之,避震器的維修,應洽詢原購買廠商進行之。檢查車架:檢查所有烤漆,如有銹蝕狀態至車架穿孔,則須更換車架,如果車架受到沖擊發生變形,則也應更換。更新所有內外線管:所有的線管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已經磨損,因此建議加以更換,以維持其性能表現。小結:自行車的短期定期維護、中期定期維護與長期定期維護后記:第三課時本節課重點講述自行車的野外維護:野外緊急修復 (top of file) 當你在野外騎車時,車子發生了故障,使得你必須走路回 家,實在是非常掃興的事情,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去騎車 時千萬記得要帶著工具,不要認為意外不會發生,有備無患總是 好的。以下介紹在野外常見到的故障狀況以及修復的方法: 爆胎:這是常常發生的事情,發生爆胎時,拆下輪子,用拆胎桿卸開外胎,取下內胎,如果有攜帶備胎,那么直接裝上備胎即可,如無備胎,便須要補胎了,補胎時先找出破洞,用砂紙或粗糙的東西將破洞附近略為研磨后,涂上補胎膠,稍待等其接近半干時,將補胎片貼上,加以壓牢,然后打氣檢查是否還會漏氣,最后裝回內外胎,將氣打足即可。 掉鏈或卡鏈:當鏈條掉出大齒盤的外側或里側,若未卡住,且車仍在前進,可將前變速器變向反方向,繼續踩踏,可使鏈條回歸原位;但是若已經停下,則將后變速器向前推,把鏈條置回齒盤上;如果鏈條嚴重卡住,則須用打鏈器打斷,抽出鏈條后重新裝回。斷鏈:雖然不常發生,但是在非常激烈的使用之下,鏈條還是有斷掉的可能存在,當鏈條斷掉之后,找出損壞的該節鏈條,用打鏈器打掉,然后再接回去,雖然少了一節,但仍然可以使用,不過要注意的是,由于鏈條變短了,所以在最大片大齒盤時可能無法變到大片的飛輪,因此在變速時要多加小心。 大齒盤松脫:一般都是平時保養的疏忽,沒有將大齒盤確實鎖緊所致,發生此種情況時,記得找回掉落的大齒盤固定螺栓,如果有帶工具的話,就可以直接將大齒盤裝回鎖緊,如果沒有工具,就只好將大齒盤裝回原位,找塊木頭把大齒盤敲緊,不要使用石頭,因為可能會打壞大齒盤,敲緊了應能夠將車騎回去,但此時大齒盤可能會再松動,因此騎乘可得小心。 車禍:當車禍發生后,首先先注意自己是否受傷,對于傷口先做緊急的護理,使其不會惡化,然后再想法子修復車子,以求可以騎回家,一般車禍后,車子常會發生以下兩種損壞情況。 輪圈變形:如果變形不甚厲害,那么使用鋼絲扳手重新調整輪圈即可,如果變形甚大,使得輪子無法轉動,則須將輪子拆下,用力將其扳回原形,可以用體重輔助,將輪圈壓回去,再用鋼絲扳手調至可騎的程度。變速器故障:一般是后變速的鉤爪變形向內彎,使得變速器卡到鋼絲,此時須用力將變速器向外拉,以使其不會卡到鋼絲,如果后變速器已經嚴重損毀,無法使用,那么可能須將鏈條用打鏈器打斷,然后取下后變,再將鏈條截短裝回,改為單速車騎,雖然沒了變速可能不太好騎,但總比走路好。以上所介紹的,都是較常見的意外故障情況,但其實在野 外,自行車的每一部位都有發生問題的可能,因此最重要的還是 預防重于治療,保養良好,功能正常的自行車,出意外的可能也 越低,因此,絕對不要輕忽該有的保養。§第三 節 電動自行車的維護與保養教學目標講解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維護教學重點:電動自行車的安全保養教學難點:知識的掌握應用教學過程1、電動自行車使用前應調整好鞍座和車把的高度,以保證騎行的舒適性,減輕疲勞。鞍座和車把高度應因人而異,一般鞍座的高度以騎行者能夠單腳可靠著地為適宜(整車應基本保持直立),車把的高度以騎行者小臂平放、肩部和手臂放松為適宜。但鞍座和車把的調整應首先保證過管及把立管的插入深度必須高于安全標志線。 2、電動自行車使用前應檢查并調整好前后剎車。前剎車由右閘把控制,后剎車由左閘把控制。前后剎車的調整以左右閘把手柄達到一半行程時即能可靠剎車為適宜;閘皮過度磨損,要及時更換。 3、電動自行車作用前應檢查鏈條的松緊度。鏈條過緊腳蹬騎行時費力,過松則容易顫動、擦碰其他零部件。鏈條的垂度為1-2mm較適宜,一般不用腳蹬騎行時可以適當調緊。鏈條調整時,先松開后輪螺母,通過均勻旋進旋出左右調鏈螺釘,調整好鏈條松緊度,重新緊固好后輪螺母即可。 4、電動自行車使用前應檢查鏈條的潤滑情況。手感和觀察鏈條的鏈軸轉動是否靈活,鏈節銹蝕是否嚴重。如果銹蝕或轉動不靈活,應加注適量潤滑油,嚴重的應更換鏈條。 5、電動自行車騎行前,應檢查輪胎氣壓、車把轉向靈活性、前后輪轉動靈活性、電路、蓄電池電量、電機工作狀況以及燈光、喇叭、緊固件等是否滿足使用要求。 (1)輪胎氣壓不足,將增加輪胎和路面的摩擦力,從而縮短續行里程;還會使車把轉動靈活性降低,影響騎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氣壓不足時應及時補充氣壓,輪胎氣壓應按照《電動自行車使用說明書》中的推薦氣壓或輪胎表面上的規定氣壓。 (2)車把轉動不靈活,有卡滯、僵點或緊點時,應及時潤滑或調整。潤滑一般使用黃油、鈣基或鋰基潤滑脂;調整時,先松開前叉鎖母,旋轉前叉上擋,當車把轉動靈活性達到要求后,鎖緊前叉鎖母即可。 (3)前后輪轉動靈活性不好,將增加轉動摩擦力,增加電量消耗,從而降低續行里程。因此,一旦出現故障應及時潤滑和保養維修,潤滑一般使用黃油、鈣基或鋰基潤滑脂;如果是軸皮故障,可以更換鋼珠或軸皮,如果是電機故障應到專業維修單位維修。 (4)電路檢查時,打開電源開關,檢查電路是否暢通,插接件是否插接牢固可靠、保險管工作是否正常,尤其是電池輸出端子與電纜的連接是否牢固可靠。發現故障應及時排除。 (5)出行前,應檢查蓄電池的電量,根據出行的里程判斷蓄電池的電量是否充足。如果電量不充足,則應適當輔以人力騎行,避免蓄電池欠壓工作。 (6)出行前還應當檢查電機的工作狀況。起動電機并調整其轉速觀察和聽電機的運轉,如有異常現象,應及時維修。 (7)電動自行車使用前應檢查燈光、喇叭等,尤其是夜間出行。大燈應明亮,光束一般應落在車頭前方5-10米的范圍;喇叭聲音應響亮,不嘶??;轉向燈應閃爍正常、轉向指示正常,燈光的閃爍頻率為75-80次/分鐘;儀表顯示應正常。 (8)出行前應檢查各主要緊固件是否緊固,如把橫管、把立管、鞍座、鞍管、前輪、后輪、中軸、鎖母、腳蹬等的緊固件不應松動,如果出現緊固件松動或脫落,應及時緊固或更換。各緊固件的推薦力距一般為:把橫管、把立管、鞍座、鞍管、前輪、腳蹬為18N.m,中軸鎖母和后輪為30N.m。 6、電動自行車盡量不要使用零起動(即原地起動),尤其是在負重和上坡處更應禁止。起動時,應先用人力騎行,當達到一定的速度時再轉為電動行駛,或直接使用電助動行駛。這是因為起動時,電機必須首先克服靜摩擦力,此時電流較大,接近甚至達到阻轉電流,使蓄電池大電流工作,加速蓄電池的損壞。 7、電動自行車騎行時盡量使用人力助動或電助動方式,尤其是上坡、負重、迎風行駛或路面坎坷不平時一定要人力騎行相助。這樣,可以避免蓄電池較長時間大電流放電,損壞蓄電池,有利于提高一次充電的續行里程,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8、電動自行車不適應坎坷不平或坡度過陡(一般應≤8°)的道路。如遇此種道路,應緩慢駕駛或下車推行。在該種路面下行駛,電機、控制器、蓄電池等的工作環境差,將降低使用壽命并容易損壞。 9、電動自行車行駛時應避免頻繁剎車和起動,剎車前或同時應將調速轉把回位,在道路擁護的區域盡量使用人力騎行。這樣,可以避免起動時大電流對蓄電池的損壞。 10、電動自行車的標準載重量為75公斤,應盡量避免超載。如果超載行駛,應使用人力騎行、人力助動方式。 11、寒冷天氣使用電動自行車,應盡量人力助動或電助動行駛;并且還應當注意蓄電池的電量及電壓指示,一般天氣寒冷時,應適當降低蓄電池的放電深度,切不可欠壓狀態行駛。這是因為,天氣寒冷時蓄電池的荷電能力、放電能力均有所降低。 12、電動自行車不怕雨雪天氣。但是,涉積水時水位高度不能超過電動輪轂軸承座的下沿,以防止電機進水造成損壞。雨雪天騎行后,應盡快擦拭干凈;如果電器件浸水,還應該用吹風機將其干燥。以免造成鐵件腐蝕和電路漏電、短路等故障。 13、雨雪天騎行,行駛速度應適當降低,剎車注意增加制動距離,防止側滑和掉頭等,以免危及人身安全。 14、電動自行車應避免長時間日光曝曬,存放時應置于陰涼處。日光曝曬會加速油漆、塑料件、橡膠件和電子元件的老化,降低其使用壽命和可靠性。 15、蓄電池充電時應使用配套或廠家指定型號的充電器,不可混用;充電時,蓄電池和充電器應位于通風陰涼處,放置穩妥,應遠離易燃易爆品,避免高溫、潮濕和水淋,禁止用物品覆蓋,禁止嬰幼兒童接觸。充電時應首先確認電網電壓和頻率符合充電器的要求,然后將電池與充電器輸出端連接,充電器輸入端與電網相連接;充電完成后,先斷開電網連接再斷開充電器與電池的連接。鉛酸蓄電池充電一般需6-8小時。 16、蓄電池達到欠壓狀態應停止使用,并及早充電,禁止使用蓄電池的回升電壓,禁止蓄電池深放電和過放電,最好隨用隨充,使其始終處于豐電狀態。建議至少每天充電一次。 17、蓄電池存放時應放置在陰冷、空氣濕度適中的地方,蓄電池應保持直立;長時間存放應先充足電并且應定期補充電量,一般每月充電一次。鉛酸蓄電池長時間存放,可以加注幾滴蒸餾水,以抵消水分蒸發,減輕極板的硫化。 18、初次使用電動自行車應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了解電動自行車的性能。不要借給不會操縱電動自行車的人騎行。 19、精神病患者、酗酒者和其他不適宜騎行的殘疾人禁止使用電動自行車;心臟病、癲癇患者以及色盲者等騎行時應謹慎。 20、電動自行車屬非機動車,騎行時應遵守交通規則,在非機動車道或當地規定車道上行駛。 21、電動自行車應存放在陰涼、通風、干燥、遠離腐蝕性液體和氣體的地方;存放時要將整車直立,輪胎氣壓充足;車體上不可加載重物;并且蓄電池應分開存放。小結:電動自行車的定期維護與保養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