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1高考文化生活知識整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1高考文化生活知識整合

資源簡介

2011高考文化生活知識整合
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1. 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 文化的特點?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2)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產品。
(3)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屬于文化。
(2)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
4. 概括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所表現出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5. 概括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關系的特點?
(1)在經濟的基礎上,相互影響。
(2)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相互交融。
6. 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的特點?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7. 如何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
(1)文化與經濟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文化與政治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1. 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 如何理解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出的特點?
(1)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
(2)深遠持久的特點。其一,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持久的。其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3. 概括文化在塑造人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 文化在當代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5. 我國在當前國際競爭中提高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性?
(1)從國際社會的總體局勢看,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在文化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
(2)從中國發展來看,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6. 文化競爭力的含義及其表現?
(1)含義:所謂文化競爭力就是各種文化因素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產生的凝聚力、導向力、鼓舞力和推動力。
(2)主要表現為:①文化創新能力②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③高素質的人才。
7. 什么是“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文化的生產、交換、消費進入市場體系,由市場調節的產物,包括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產業。經濟管理部門把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些列活動。”
8. 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1)發展文化產業,直接創造了物質財富,增加經濟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發展文化產業,創造了大量的精神產品和精神財富,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有意義。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
2. 文化多樣性的作用?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3. 簡述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1)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
(2)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個性: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個性: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4.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5.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6.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則?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7. 什么是文化傳播?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8. 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和教育。
9. 什么是大眾傳媒?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成為大眾傳媒。
10. 大眾傳媒的特點?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界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1. 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1)可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2)使外域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臭味相投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3.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留和發展。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4. 簡述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1)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繼承對傳統文化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同時,又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傳承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5.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的發展。
6.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保存、傳遞和活化傳統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選擇、整理傳統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創造文化的功能。
第五課 文化創新
1. 簡述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注:含有文化創新的作用)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 如何理解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1)文化具有引導、制約社會實踐發展的作用。
(2)文化創新的基本使命是服務于社會實踐的發展。
(3)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和檢驗標準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3. 如何理解文化創新的途徑和創新過程?
(1)立足于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即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4. 簡述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1)一方面,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2)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5. 簡述文化交流、借鑒、融合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1)通過彼此交流,可以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本民族文化;
(2)通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能夠共同發展各民族文化;
(3)通過交流、借鑒和融合,能夠形成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6. 如何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
(1)要具備包容的胸懷和能力(2)要能正確對待文化競爭與文化合作(3)應有享受世界文化創新成果的愿望(4)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7. 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傾向。
(2)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大膽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第六課 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特征?
(1)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文化因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而日漸衰微?
(1)以科技為核心的生產力落后,導致了經濟的落后,從而使文化喪失了發展的動力。
(2)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嚴重阻礙了文化的發展。
(3)閉關鎖國,人為切斷了與世界的聯系,失去了文化交流的機會,從而失去了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
(4)國人的盲目樂觀和驕傲的態度,表現為不思進取,缺乏創新意識,不利于文化的發展。
4.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征?
(1)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國文學藝術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絢麗的內涵、鮮明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長期處在世界的前列,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2)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的差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5.如何理解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1)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3)各族人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6.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2)所謂“求同存異”是指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
(3)所謂“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4)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7.如何弘揚中華文化?
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有體現時代性。
第七課 中華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2.中華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2)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4.如何理解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1)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2)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3)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4)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5.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體現在: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
(1)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2)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6.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7.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
1.如何理解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對文化生活的影響?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為:①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④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
(2)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①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②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的名義,迎合低級趣味;③有些媒體熱衷于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
(3)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2.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是什么?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3.如何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要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必須做到兩點:
(1)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眾需要,都應得到發展。
(2)不同層次社會群體的生活,都應當在文藝中得到恰當的反映。
4.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①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現為: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③措施: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②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③措施: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沖擊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
④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處的地位、作用?
(1)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第九課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發展先進文化的內涵?
發展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對傳統文化: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
(2)對外來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一方面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4.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
(1)最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2)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5.在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如何科學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3)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有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4)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什么?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7.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8.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1)教育: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學: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
(3)文化事業:發展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第十課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1.思想道德建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4.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
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
5.如何理解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
(1)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2)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知識文化修養。
6.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1)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2)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3)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4)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阳县| 西盟| 延庆县| 临颍县| 南澳县| 宁城县| 开原市| 儋州市| 武安市| 芜湖市| 九龙县| 韩城市| 康保县| 杭锦后旗| 长岛县| 临朐县| 泸州市| 华宁县| 明光市| 甘南县| 凌源市| 若羌县| 诸城市| 长治县| 碌曲县| 临澧县| 吴江市| 文山县| 资源县| 绥棱县| 万安县| 新龙县| 闻喜县| 额尔古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安宁市| 巴中市| 道孚县| 驻马店市| 夏邑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