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復習知識點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2)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最先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衛星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月食現象;觀看遠處駛來的帆船,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2、地球儀1.經線和緯線緯??????線緯線示意圖?經線??經線示意圖形???狀圓圈半圓指示方向東西南北長???度赤道最長,向兩極遞減等長條數無數條無數條2.經度和緯度項目緯度經度起始線赤道本初子午線?度數劃分①從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90°。②?0°~30°為低緯度地區;30~60°為中緯度地區;60°~90°為高緯度地區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和向西,各分180°。代號北緯_N__,南緯S東經E,西經W變化規律北緯:愈向北,度數愈大。南緯:愈向南,度數愈大。南極點和北極點各為90°東經:愈向東,度數愈大。西經:愈向西,度數愈大。東經和西經180°經線是重合的度數劃分示意圖3.半球的劃分(1)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2)東西半球的劃分: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160°,西半球20°W~160°W,西半球經度<20°,東半球20°E~160°E,東半球4.經緯網(1)概念:經緯網是地球儀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2)作用①確定位置:a(,),甲(,),乙(,)。②確定方向:甲點位于乙點的方。(3)應用:利用經緯網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軍事,以及氣象觀測等許多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第2節地球的運動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有自轉和公轉。二、自轉和公轉的比較:自轉公轉相同點運動方向自西向東不同點繞轉中心地軸太陽周期一天一年地理現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地方時)太陽東升西落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變化、五帶的劃分、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三、標出下列圖中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溫馨提示:北半球的四季分別是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南半球的四季與北半球正好相反,春季是9、10、11月,夏季是12、1、2月,秋季是3、4、5月,冬季是6、7、8月。公轉與四季的關系五帶【規律總結】1.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變化(1)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春分→夏至→秋分),北半球晝長夜短;反之,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秋分→冬至→春分),北半球晝短夜長。(2)太陽直射點北移過程中(冬至→春分→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反之,太陽直射點南移過程中(夏至→秋分→冬至),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和移動規律具體右上圖所示:第三節地圖1、學會閱讀地圖1.地圖的三大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2.比例尺定義比例尺指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表示方式線段式數字式1∶5000000或文字式圖上距離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比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小→比值越大→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越小圖幅相同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大;實地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比例尺越小范圍相同圖越大,比例尺越大3.方向地圖類別一般地圖指向標地圖經緯網地圖示意圖判斷依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箭頭指向正北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2、選擇適用的地圖1.根據使用目的選擇不同種類的地圖(1)去公園游覽,尋找景點——導游圖。(2)外出旅游,確定行程——交通圖。(3)了解某地地形——地形圖。(4)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件發生地點——世界、國家或地區地圖。2.根據需要選擇比例尺合適的地圖(1)如果查詢地區的范圍較小,應選擇大比例尺地圖,地理信息詳細,便于查詢。(2)如果查詢地區的范圍較大,應選擇小比例尺地圖。第四節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圖的判讀1.等高線地形圖(1)概念:等高線地形圖是指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2)認識常用名詞常用名詞定義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又叫絕對高度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的線等高距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距離等深線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知識拓展:等高線的特點——①閉合曲線。②同線等高。③同圖等距(3)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部位山峰盆地鞍部陡崖等高線示意圖(單位:米)判讀依據等高線閉合,海拔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減小等高線閉合,海拔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增大位于相鄰兩個山頂之間,呈馬鞍形多條等高線匯合重疊在一處地形部位山谷山脊緩坡陡坡等高線示意圖(單位:米)判讀依據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海拔高處凸出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海拔低處凸出等高線稀疏等高線密集②判斷地勢高低:等高線數值大,地勢高;等高線數值小,地勢低。③判斷坡度大小: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緩.地形類型海拔地表起伏特征山地500米以上峰巒起伏,坡度陡峻平原200米以下地面寬廣平坦丘陵200-500米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緩高原500米以上外圍較陡,內部起伏較為和緩盆地無一定標準四周高,中間低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3.相關計算(1)比例尺:注意單位的換算(2)海拔①位于等高線上的點海拔為等高線上的數值。如圖中h①=600米。②山頂海拔:假設最靠近山峰的閉合等高線海拔為M,等高距為d,則M<山頂海拔<M+d。如圖中700<h甲<700+100。(3)兩地的相對高度①等高線上兩點的相對高度等于兩點的海拔之差。如圖中①②兩地的相對高度h=600-300=300米。②不在等高線上兩點的相對高度:(n-1)d<h<(n+1)d,其中d為等高距,n為兩地之間所跨的等高線數量。如圖中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為(4-1)×100<h<(4+1)×100,即300<h<500。(4)海拔高度與氣溫的換算:一般來說,在近地面,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約下降0.6℃,計算公式為。4.選址/選線問題選址/選線原則公路一般選擇跨等高線較少、直線距離較近的地方修建,盡量少過河建橋,少占用農田登山路線等高線稀疏的地區(坡度較緩,易于攀登,安全系數高)水庫河谷、山谷地區的口袋形洼地或盆地壩址水量大、落差大、工程量小的峽谷處宿營地坡緩、無地質災害隱患處造紙廠、化工廠河流下游(保護水源)、城市常年風向的下風向(保護空氣)、荒棄土地(保護土地資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