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物理學史必修11.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論證了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并用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必修23.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了開普勒行星運動的三個定律4.1687年,牛頓發現和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5.1789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6.20世紀初,愛因斯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得出了一些不同于經典力學的觀念和結論7.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驗證了閃電是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并發明了避雷針8.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律9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現象,稱為電流的磁效應10.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11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倫茲力)的觀點12.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獨立發現了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一楞次定律13.在1907~1913年間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多次做了油滴實驗,比較準確地測定了電子的電量14.法拉第提出場的概念,并用畫電場線、磁感線的方法描述電場和礒場15.安培提出分子電流假說,能夠解釋磁化、退磁等現象16.1895年,洛倫茲提出了洛倫茲力公式17.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了霍爾效應,由此制成的霍爾元件是一種重要的磁傳感器18.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選修3-219.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20.1832年,亨利發現了自感現象21.1834年,楞次發現了楞次定律選修3-423.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計算單擺周期的公式23.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發現由于波源和規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24.1621年,荷蘭物理學家斯涅耳總結出光的折射定律25.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觀察到了光的千涉現象2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是光的電磁說27.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28.關于光的本質有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29.1818年,法國科學家泊松計算出了圓扳衍射泊松亮斑30.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倫琴射線)選修3-522.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認為微觀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把物理學帶進了董子世界23.1887年,赫茲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以后愛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說和光電效應方程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24.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25.1897年,湯姆孫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再分,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并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26.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進行了a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并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m27.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28.1918-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發現了康普頓效應,表明光子除了能量之外,還具有動量,揭示了光的粒子性,29.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假設: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λ和動量p符合下列關系式:λ=,這種與實物粒子相聯系的波叫德布羅意波30.1919年,盧瑟福用a粒子轟擊氪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并發現了質子N+e→3O+H31.1932年,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了中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4Be+2He6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