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三節測量電功率第十六章電流做功與電功率1課堂講解2課時流程實驗原理與操作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課后作業逐點導講練課堂小結當堂檢測思考:一盞小燈泡額定電壓為3.0V,如何測出它的額定電功率?知1-講1知識點實驗原理與操作實驗原理:P=UI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等于額定電壓,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測量它的電功率,這是它的額定功率。2.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低于額定電壓,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測量它實際的電功率。3.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高于額定電壓的1.2倍,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測量它實際的電功率。知2-講實驗目的測量小燈泡的額定電功率測量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實驗器材電源、開關、導線、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小燈泡(額定電壓3.0V)2知識點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知2-講實驗電路圖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改變燈泡兩端的電壓為了觀察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實際功率知2-講實驗要求移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分別為額定電壓、低于額定電壓、高于額定電壓(約1.2U額)。2.記錄電壓值,電流值,同時觀察比較燈的亮度有何區別。提示:注意電流表與電壓表的量程、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知2-講點擊畫面播放視頻知2-講實驗表格實驗結論電壓U實(V)電流I(A)電功率P實(W)小燈泡明亮程度U實=U額U實>U額U實知2-講某燈泡上標著“PZ220?40”,若燈泡的電阻恒定不變,把它連接在110V的電路中時,燈泡消耗的電功率是__________W。【例1】10知2-講【解析】解法一:公式法思路一:因為燈泡的電阻不變,先求燈泡的電阻,再求它的實際電流,最后求出它的實際功率。知2-講思路二:求出燈泡的電阻后,再用公式求解。解法二:比例法。知2-講解答這類問題既可以采用公式法,也可以采用比例法。(中考·蘭州)利用如圖所示的電路測量額定電壓為2.5V的小燈泡的額定功率。(1)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甲中的電路連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右移動時燈泡變暗。知2-練1(2)連接電路時,開關應________,滑片P應位于________(填“A”或“B”)端。(3)移動滑片P,使電壓表的示數為2.5V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________W。知2-練(中考·廣元)為了測定額定電壓為“2.5V”小燈泡的電功率,小明設計了圖甲所示的電路圖,實驗中各元件完好,電源電壓保持不變。(1)電路連接完整后,小明閉合開關,發現小燈泡不亮,但電流表、電壓表均有示數,接下來他首先應進行的操作是( )A.檢查電路是否斷路B.檢查電路是否短路C.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知2-練2知2-練(2)為了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應調節滑動變阻器,當電壓表的示數為______V時,燈泡正常發光,此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通過小燈泡的電流為______A,該燈泡的額定功率為______W。電功率間接測量(伏安法)電壓×電流電流表電壓表1.基本原理:用電壓表測量小燈泡的電壓,用電流表測量對應的電流,應用公式P=UI計算出燈泡的電功率。2.常見問題的設置:(1)將電路連接完整;(2)分析電壓表、電流表量程的選擇是否合理;(3)讀數,并分析處理數據;(4)分析發生故障的原因,并能處理故障;(5)知道燈絲的電阻隨溫度而變化,能區別這里測量三次實驗數據的目的與“伏安法”測定值電阻阻值不同。1圖是燈L1、L2的U-I圖像。由這兩條曲線可知,當電壓為100V時,燈L1的實際功率為_____W,(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燈L2的電阻。2有一種亮度可調的臺燈,燈泡與一個滑動變阻器串聯,改變滑動變阻器的阻值可調節燈泡的亮度,調節滑動變阻器時改變了( )A.電源的電壓 B.燈泡兩端的電壓C.燈絲的電阻 D.燈泡的額定功率3(中考·海南)小華在“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實驗中,所用小燈泡上標有“3.8V”字樣,電源電壓恒為6V。(1)根據圖甲所示的電路圖,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完成圖乙所示實物圖的連接;(2)電路安裝并調試好后開始實驗,小華調節變阻器滑片,直至燈泡正常發光,此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丙所示,該電流值為________A,則燈泡的額定功率為________W。(3)小華剛準備拆除電路結束實驗時,同組的小紅提出,在調節變阻器滑片使燈泡正常發光時,電壓表的示數很難準確達到3.8V,由此可能造成一定的測量誤差,她認為小華可以在前面(2)操作的基礎上,對電路稍作改動,就能提高測量數據的精確度。請你幫小紅補全測量步驟(補全步驟時必須準確闡述接法和操作要點):①斷開開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壓表的示數為________V,并讀出此時電流表的示數;③計算出燈泡的額定功率。請完成教材習題T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測定小燈泡的功率.wmv 第三節 測量電功率.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