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考試大綱的說明(廣東卷)Ⅰ. 命題指導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有助于高??茖W公正地選拔人才,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切實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的目的。 命題以教育部考試中心《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科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和本說明為依據,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規律和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 試題以能力立意,將知識、能力、素質的考查融為一體,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實現。注重考查考生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學習能力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考查考生對政治、歷史、地理學科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運用“新材料、新情境”,強調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引導考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試題適用于使用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考生。 Ⅱ. 考試目標要求和考試范圍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內容,確定文科綜合科考試內容。 Ⅲ. 考試形式 閉卷、筆答。滿分為300分??荚嚂r間為150分鐘。 Ⅳ. 試卷結構 選擇題 都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每題4分,共35題,滿分140分。 1-11題 地理 11題 44分12-23題 歷史 12題 48分24-35題 政治 12題 48分 非選擇題36-37題 政治 2題 52分 共6題,滿分160分。38-39題 歷史 2題 52分40-41題 地理 2題 56分 全卷 共41題,地理、歷史、政治各100分,滿分300分。 Ⅴ. 內容比例政治經濟生活 約27% 時事政治的內容在相關試題中體現政治生活 約27% 文化生活 約18%生活與哲學 約28%歷史古代 約23% 近代 約39%現代 約38%地理自然地理 約32% 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 約68% Ⅵ. 試題難度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2011年廣東高考考試大綱(文綜)-政治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1.獲取和解讀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 2.調動和運用知識● 能夠根據從題目中獲取和解讀的試題信息,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做出必要的判斷。●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 能夠展現出檢索和選用自己“知識庫”中有關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闡釋事物●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學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 能夠應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比較和解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4.論證和探究問題● 根據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發現或者提出體現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問題。● 綜合使用題目提供的信息、課堂學習或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方法,提出比較必要的論據,論證和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用順暢的語言、清晰的層次、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二、考試內容*經濟生活1. 貨幣(1)貨幣的本質商品的基本屬性;貨幣的產生與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金屬貨幣與紙幣(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貨幣與財富;結算與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 2. 價格(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價值與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供給與需求;影響(均衡)價格的因素(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3. 消費(1)消費及其類型影響消費的因素;消費類型;消費結構(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消費心理;消費行為 4. 生產與經濟制度(1)生產與消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發展生產的意義;(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及其主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 企業與勞動者(1)生產的微觀主體――企業現代企業的組織形式;公司的類型;公司的組織形式;公司經營與公司發展;企業兼并與企業破產(2)勞動者勞動與就業;勞動光榮;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維護勞動者權益 6. 投資與融資(1)商業銀行利息、利率與本金;儲蓄存款;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商業銀行的業務(2)投資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股票;債券;商業保險(3)融資 7. 個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產決定分配;按勞分配及其作用;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與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8. 國家收入的分配(1)財政收入與支出財政收入的構成;稅收與財政的關系;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財政支出;財政支出的構成;財政收支平衡(2)財政的作用財政與基礎設施工程;財政與宏觀調控;財政與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稅與納稅(1)稅收及其種類稅收;稅收的基本特征;稅收的種類;稅收的作用(2)依法納稅納稅人;負稅人;依法納稅 1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市場經濟基本原理市場與計劃;市場調節及其弊端;市場配置資源;市場秩序(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宏觀調控; 11. 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要求(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2.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1)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跨國公司;經濟全球化的影響(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對外開放;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合作;“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政治生活1. 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國的國家性質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我國政府關于人權問題的觀點(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我國的選舉制度及其選舉方式;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我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利 2. 我國的政府(1)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我國政府的作用;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我國行政監督體系(3)政府的權威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3.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人大代表的產生;人大代表的職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2)我國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的宗教政策 4. 當代國際社會(1)國際社會的成員主權國家;國際組織;聯合國(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中國政府關于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5.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1)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國家的本質;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國際組織(2)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和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含義;民主集中制的特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歐盟;文化生活 1. 文化與生活(1)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與綜合國力(2)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2. 文化傳承與創新(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2)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3)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與借鑒、融合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3.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1)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走進文化生活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生活與哲學1.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1)哲學是什么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哲學與時代精神; 哲學的作用(2)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3)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5)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7)實踐 實踐的概念; 實踐的特點(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9)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條件性; 真理和謬誤(10)認識過程 認識的反復性; 認識的無限性 3.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1)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2)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聯系的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聯系的多樣性(3)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系統優化方法(4)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發展的概念; 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狀態(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7)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否定;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8)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的社會作用 4.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6)人生價值 價值和價值觀;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 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價值的實現方式;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時事政治1.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2.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2011年廣東高考考試大綱(文綜)-地理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包括與下列內容相關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有關內容。 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1)地殼物質循環(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3)大氣受熱過程(4)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5)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6)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7)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2)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3)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4)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文地理1.人口與城市(1)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2)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4)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6)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1)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2)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4)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1)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2)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區域可持續發展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1)區域的含義(2)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3)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1)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2)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3)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4)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5)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6)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l)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2)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3)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數字地球的含義城鄉規劃1.城鄉發展與城市化(1)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2)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及形成原因(3)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2.城鄉規劃(1)城鄉規劃對于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2)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3)在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3.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1)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2)不同的城市交通網絡的特點 環境保護1.環境與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成因及危害(2)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1)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形成過程(2)生態環境問題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3)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4)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環境污染與防治(1)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2)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3)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預防措施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文科綜合歷史科考試大綱的說明(廣東卷)歷 史一、考核目標與要求1. 獲取和解讀信息● 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 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2. 調動和運用知識● 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 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 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3. 描述和闡釋事物● 客觀敘述歷史事物。● 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 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闡釋。4. 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使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試內容古代古代中國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2.古代中國的經濟(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業的發展(3)商業的發展(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3)宋明理學(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1)科技成就(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3)文學成就(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5.中國古代的重大改革(1)商鞅變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希臘、羅馬1.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羅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啟蒙運動2. 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1)新航路的開辟(2)荷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3)工業革命3.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① 大抗議書② 內戰③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3)法國共和制的確立(4)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獻①《獨立宣言》②《人權宣言》4.俄國和日本的重大改革(1)俄國農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維新5.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1)《共產黨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學技術(1)經典力學(2)進化論(3)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近代中國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1840—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2)戊戌變法(3)辛亥革命(4)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5)新民主主義革命(6)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2.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維新思想(2)新文化運動(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現代現代世界1.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1)俄國十月革命(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3)“斯大林模式”(4)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2.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2)羅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2)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3)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3)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的加入5.現代科學技術(1)相對論和量子論(2)現代信息技術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1)文學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4)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現代中國1.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3)“文化大革命”(4)改革開放以來民主與法制的建設(5)“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2)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開放的決策(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4)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3)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br/>(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1)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2)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3)大眾傳媒的發展5.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2)毛澤東思想(3)鄧小平理論(4)“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6.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1)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3)教育事業的發展Ⅲ.考試形式閉卷、筆答。滿分為300分??荚嚂r間為150分鐘。Ⅳ.試卷結構題型 題號 考查內容 題量 題分 備注選擇題 1~11題 地理 11題 44分 都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每題4分,共35題,滿分140分。12~23題 歷史 12題 48分24~35題 政治 12題 48分非選擇題 36~37題 政治 2題 52分 共6題,滿分160分。38~39題 歷史 2題 52分40~41題 地理 2題 56分全卷 共41題,地理、歷史、政治各100分,滿分300分。Ⅴ.內容比例學科 內容 占滿分值比例 備注政治 經濟生活 約27% 時事政治的內容在相關試題中體現政治生活 約27%文化生活 約18%生活與哲學 約28%歷史 古代 約23%近代 約40%現代 約37%地理 自然地理 約32%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 約68%Ⅵ.試題難度試卷包括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以中等難度題為主。Ⅶ.題型示例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1.下列選項中,能反映商朝農耕生產的是A B C D 答案:C12.君主專制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A.戰國時秦國以王為首,統一后秦王稱皇帝B.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隋代實行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制C.唐代決策、審議、執行權分離,宋代中央機構實行全面的權力牽制體系D.明初皇帝廢除丞相,清初“軍國政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 答案:D13.“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A.明朝 B.清朝 C.民國 D.新中國 答案:B14.1918年孫中山致電新建立的俄國蘇維埃政府,對十月革命表示極大的敬意,“更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團結一致,共同奮斗”。這一行動表明孫中山A.重視十月革命的國際意義 B.已經接受了列寧主義C.希望在中國建立蘇維埃政權 D.確立了“聯俄”政策 答案:A15.下列說法體現了“雙百”方針內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爭論會引起黨內思想不一致”C.“讓樣板戲占領革命舞臺”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辮子” 答案:D16.1959年某部門根據歷年全國工業生產的統計數據制訂了下表。從表1推出的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表1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增長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A.工業生產基礎比較雄厚 B.工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C.中國已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D.工業生產的最高增長率是最低增長率的近12倍 答案:B17.某論文把巴拿馬運河開通、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等作為重要證據。該論文的主題最可能是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B.美國經濟的崛起C.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 D.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擴散 答案: A18.馬克思、恩格斯說:“由于階級對立的發展是同工業的發展步調一致的,所以這些發明家不可能看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于是他們就去探求某種社會科學、社會規律,以便創造這些條件?!薄鞍l明家”是指A.科學社會主義者 B.第一國際領導人C.巴黎公社領導人 D.空想社會主義者 答案:D19.1929—1933年發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A.“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C.“整個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靜” D.“為共渡難關各國變得親如兄弟”答案:B20.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指的是A.蘇聯解體導致全世界獨立國家數量增多B.兩極對峙變成了歐、美、中、日、俄勢均力敵的格局C.美國日益受到歐、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約D.區域集團化使世界分裂成幾個相互隔絕的地區 答案:C二、非選擇題36.表4是某中學研究性學習課上,三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結論。表4組別 材料 結論東漢組 史料記載,東漢桓帝是中國第一位實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譯佛經和其他佛教活動?!獡耪馈稄奶焱鮽鹘y到佛王傳統》 佛、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宋代組 游酢和楊時去拜訪老師程頤,程頤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楊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頤發覺?!獡祆洹督间洝?中國古代有尊師傳統。晚清組 孫家鼐建議京師大學堂應“以中學(中國傳統學術與政治思想)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獡O家鼐等《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1896年) 這份奏折中,孫家鼐認為中學比西學重要。(1)上述各組的結論,哪些是從材料可以直接推導出來的?(2)上述各組的結論,哪些是不能從材料直接推導出來的?你認為應補充怎樣的材料或者應修改成怎樣的結論,才能使結論與材料相符?(若修改結論,不得照抄材料)(3)本堂課的主題是“中國傳統主流思想的演變”。請結合所學知識,緊扣主題,重新分析各組的材料,建立材料與主題的聯系,說明中國傳統主流思想在東漢、宋代、晚清三個時期的變化。參考答案:(1)晚清組。(2)①東漢組、宋代組。② 考生可從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結論兩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與結論必須相符。如:東漢組的結論可修改為“東漢恒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響比較大。” 宋代組可增加其他朝代學生尊敬老師的典型事例、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尊師思想等。(3)東漢:佛教和道教成為某些帝王治國理念,漢武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被動搖,反映佛、道產生了較大影響。宋代:程頤吸收佛教的某些修習方法和思想,與其他思想家一起創立的理學逐漸成為中國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官員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學影響,西學對中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3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鄧實:《國粹學》(1902年) 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鄧實:《古學復興論》(1905年)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二十世紀則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則猶之希臘七賢也。土耳其滅羅馬圖籍,猶之嬴秦氏之焚書也。舊宗教之束縛,貴族封建之壓制,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呼!西學入華,宿儒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復興,非其時耶?——鄧實:《古學復興論》(1905)(1)概括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2)鄧實認為“亞洲古學復興”猶如歐洲文藝復興。評析這一觀點。(3)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參考答案:(1)同:反對儒學獨尊。異:鄧實:倡導國粹立國,認為西學與傳統文化相通。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認為傳統文化禁錮思想,阻礙社會進步。(2)評分標準:(1)答案應包括四個方面:①對文藝復興的認識;②對“亞洲古學復興”論的看法;③分析兩者異同;④總體評價。(3)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有理。(4)歷史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漸;探索救國之路;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導致復古守舊,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機。38.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概括為“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過程,主張以這一基本線索作為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準則。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來,有些學者注重從現代化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來中國發生的錯綜復雜的變革,可以用“從傳統到現代”這一思路作解釋。問題:(1)按照材料一的觀點來研究中國近代史,可能會對1840—1911年間的哪些重要事件評價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評價辛亥革命。(3)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影響。參考答案:(1)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爭。(2)辛亥革命 ① 政治: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 經濟: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習;④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推動現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3)新中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完成,為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①政治: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進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時代,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②經濟:建立了新的經濟制度,為經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思想文化:確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面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39.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社會群體的興衰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密切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市民群體在宋代有較大發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結合史實,簡述市民群體的發展對宋代文學藝術的影響。(2)近代中國留學生群體產生于洋務運動時期。早期的留學生主要前往歐美,20世紀初興起留日熱潮。為何日本此時成為中國人留學的主要目的地?(3)近代中國工人群體產生于19世紀中期。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工人階級為何能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歷史背景是什么?(4)中國“農民工”群體在1978年后迅速擴大,主要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商品經濟發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藝作品大量出現,如《清明上河圖》、宋詞、話本等。(2)明治維新,日本富強;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嚴重;清政府推動,留學日本較為便利。(3)“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工人力量壯大;中國工人階級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機、學生運動、十月革命影響下,政治上覺醒。新中國成立,確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工業化。(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村出現了剩余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40.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當一個國家開始規定選舉資格的時候,就可以預見總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規定,只是到來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已。——(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問題:(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權利?(2)近代以來,英美兩國選舉資格的規定有怎樣的變化?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這些變化的原因。(3)選舉資格規定的變化,反映了近代以來民主政治演變有怎樣的趨勢?答案要點:(1)外邦人、婦女和奴隸等。(2)英國不斷降低財產要求,成年男子最終都獲得選舉權。美國黑人從沒有選舉權到擁有選舉權。英美兩國婦女從沒有選舉權到擁有選舉權。原因:① 政治方面:沒有選舉資格的人不斷為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如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前新興資產階級爭取選舉權;憲章運動中工人階級爭取普選權;黑人和婦女爭取選舉權等。②經濟方面: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③ 思想文化方面:啟蒙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3)少數人的民主逐漸變為多數人的民主。41.閱讀以下材料并回答問題。圖9 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圍示意圖(1)讀圖9,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圍發生了什么變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材料一 1992年是哥倫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強烈不滿。他們打出的一條標語上寫著:“你們慶祝的是我們的苦難”。(2)結合所學知識,全面評價哥倫布航行到美洲的歷史影響。材料二 有人描述20世紀初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情況時指出,倫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邊喝下午茶,一邊打電話訂購世界上任何產品,想訂購多少悉聽尊便,并放心地等著這些東西運到自家門口;同時,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財富投資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資源開發和新的冒險事業中,例如非洲的礦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價和舒適的交通工具,立即動身去任何國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適的旅館;他隨身攜帶的金幣可以在世界各個地方兌換成當地貨幣而通行無阻。(3)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初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表現在哪些方面,從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國家。材料三 對于冷戰結束后迅猛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態度。(4)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并簡要說明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答案要點:(1)范圍不斷擴大;擺脫相對孤立,聯系不斷加強。(2)哥倫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歐亞大陸和美洲聯系在一起,對各地區、各民族間的交往作出重要貢獻;西方殖民者開始入侵美洲,對美洲實行長期殘酷的殖民統治和掠奪。(3)商品、資本、人員和貨幣在世界范圍的流動;英國等少數資本主義國家。(4)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各國經濟的互補,加入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發展經濟之路;但在經濟全球化中,發達國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加入,趨利避害。圖例了解的范圍未了解的范圍公元1年 1600年1800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