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考點31: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一次偉大歷史轉折(b)◆對應教材:九年級《歷史與社會》(P23—25)◆知識梳理:(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 年12月。2008年12月18日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地位: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一個 。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變:第一次是 ,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 的建立;第三次是 ,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 、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這里的“轉折”是指黨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 上。3、內容:(1)恢復了 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 上來;(3)確立了 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四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分別是 、鄧小平、 、 。4、意義(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建設 的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 。中國共產黨人開創的兩條道路分別是有中國特色的 道路和有中國特色的 道路。這兩條道路最根本的共同點是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5、巨大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在我國迅速展開,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 的發展,使 大大增強, 得到迅速提高。改革開放(1979年開始)1、原因:(1)改革:原有單一的 制(所有制)和分配上的 主義極大地挫傷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嚴重阻礙了社會 的發展;(2)開放: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怎樣地大物博也不可能應有盡有,只有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才能互通有無,促進發展。2、改革的簡況:(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 展開, 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了 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被稱為中國農民的 。○新一輪土地改革: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胡錦濤在安徽省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時說,我要明確告訴鄉親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愿,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2)城市: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 為主體、 共同發展。3、開放的簡況:1979年我國對外開放從 地區開始。7月中央給福建、廣東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以特殊政策和優惠政策。在廣東的 、 、 和福建 建立 ,把它們作為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外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開放格局:沿海地區——內陸(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方位開放格局已形成。4、實質:(1)改革的實質是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 的部分,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開放的實質:是改革和建設比不可少的條件,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我們應當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國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5、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基本解決了 問題,90年代末人民生活由溫飽達到 小康水平;順利收回香港和 ;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申奧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被稱為“中國年”。6、意義:正是鄧小平所倡導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 、 、 的發展,也使中國人民的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7、啟示:(1)堅持 ;(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 , 是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捷徑。)(2)堅持以 為中心。(3)堅持 的領導。(三)專題探究:感動不平凡的變化1、深圳、浦東的變化(1)特點:深圳速度 ,而浦東變化 。(2)共同點:都位于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國家對這兩個地區都給予了優惠的經濟政策;兩地都是從相對落后的地區一躍成為南部和東部的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發展速度快、變化大。2、生活用品的變化(舉例:計劃經濟時代: ;市場經濟時代: 。)3、休閑方式的變化(舉例:過去: ;現在: 。)4、變化的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改革開放,改變計劃經濟體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功的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考點32:了解“一國兩制”的含義及其實踐(a)◆對應教材:九年級《歷史與社會》(P26—28)◆知識梳理:(一)“一國兩制”的含義:1、提出的依據: 的根本利益。2、提出的目的:實現祖國的 統一。3、提出者: 。4、含義:“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就是在 的前提(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 (主體),臺灣、香港、澳門實行 。香港、澳門回歸后實行高度自治,即香港、澳門原有的 、 制度不變,基本不變, 不變。(二)“一國兩制”的實踐:1、香港: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于 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7年7月1日零時,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 區成立。2、澳門:中葡兩國政府于1987年4月13日在北京簽訂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 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 區成立。今年是澳門回歸周年。3、香港、澳門回歸的意義(“一國兩制”的實踐意義):見教材P26第四段兩點。4、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 以后,中國經濟 ,綜合國力 ,國際地位不斷 。(三)臺灣問題1、香港、澳門問題與臺灣問題的由來的不同:見《精析》P682、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式: 方式和非 方式。最佳方式: 統一。3、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有利條件:見《精析》P68(1)國力(2)可行方案(3)范例(4)根本利益、共同愿望(5)國際(6)兩岸交往(7)法律依據4、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的不利條件(主要障礙):見《精析》P68(1)(2)5、黨和政府提出“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的原因:(1)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為了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黨和政府制定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基本方針。(3)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課堂演練:1、“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步入春天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是 ( )A.改革開放 B.經濟建設 C.發展農業 D.發展民主讀右圖,回答1—3題。2、圖中A、B、C、D四個城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 ( )A.都是特別行政區 B.都是經濟特區C.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都是中央直轄市3、“80年代后”主題博客(blog)中,可信的信息有①1981年,正在鎮小學讀書的我們第一次見到了金發碧眼、前來投資考察的外國人 ②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讓我們村里的農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車 ③1984年的一天,我們在廣播里聽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的喜訊 ④1984年紹興勞動路地攤上的喇叭褲、自動傘、電子表、打火機讓人們興奮不已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臺灣問題涉及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臺灣當局頑固堅持臺獨立場,不斷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某些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妄圖干涉中國內政。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A、盡量避免參與政治 B、制定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 ( )C、以實際行動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 D、積極宣傳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5、材料一:2009年是我國建國60周年。60年來,我們從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從得到承認發展成為一股新生力量。材料二: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相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嫦娥奔月實現了我們祖先幾千年來偉大的夢想,奧運會成功舉辦,圓夢百年……材料三: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根據上述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說明了什么?⑵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原因是什么?⑶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6、 材料一: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鄭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我們理解、信賴、關心*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材料二:2008年12月15日,我國徹底實現兩岸直接、雙向、全面“三通”, 正式結束了海峽兩岸敵對狀態,為兩岸政治和談開創了空間,從經濟、文化和人民交流等方面,將兩岸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1)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基礎是什么?(2)“和平協議”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表明什么?(3)要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中國應怎樣做?(4)青少年應該怎樣為實現祖國統一貢獻力量?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