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歸納
一、遠古時期
1.元謀人:距今約170多萬年,我國境內出現最早的原始人類,居住在長江流域附近,當地為云南,地形為云貴高原,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距今約20-70多萬年,用打制石器,并開始使用天然火。
3.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居住在長江流域附近的浙江省,地形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種植水稻,居住在干欄式的房屋中,開始使用磨制石器。
4.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居住在黃河流域附近的陜西省,地形為黃土高原,種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使用磨制石器,燒制了彩陶。
5.黃帝(軒轅氏)與炎帝(神農氏)為華夏族的主干。
6.禪讓制:實行在堯舜禹時期,內容為推舉賢人任部落首領,當時是“天下為公”。
二、夏商周時期
1.建立
(1)夏:約公元前2070 年,建立者是禹。“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統治中心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是湯,他定都于亳。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到殷。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滅商,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
(4)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也稱春秋戰國時期。
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因孔子修訂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②戰國時期(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221 年)因各諸侯國連年征戰而得名。
2.商鞅變法——戰國初期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目的:富國強兵。
(3)支持者:秦孝公。
(4)內容:打破舊貴族對土地壟斷,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設立縣制,國君任免縣令;輕罪重刑,實行連坐。
(5)影響:秦國社會安定、經濟富足,軍事實力大大提高,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3.農業:我國農業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發展起來的。
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修建都江堰。
4.手工業
(1)青銅器:夏商先民已經能夠制造并使用青銅器。青銅時代指夏商周時期。
(2)冶鐵:春秋時期——煉爐煉鐵
戰國時期——大批鑄造農具、工具和車具
(3)絲綢:西周時期——設立機構管理
5.商業:夏商時期——出現商業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活動活躍
6.士人:西周——貴族序列中最低的等級
春秋時期——廣招學生,大辦私學;著書立說,施展政治抱負
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具有外交才能,自詡“以天下為己任”,強調人格的獨立
7.婦女:商周時期——“七出”的規定
8.杰出人士
(1)孔子
①春秋時期,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②提出“仁”的學說。“仁”即為“愛人”,就是要廣泛地體貼、理解別人。“禮”是人們自覺約束自己,加強個人的修養,使自己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孔子思想經孟子、荀子發揚,又形成了“仁政”。
③儒學文明圈:我國和東亞、東南亞。
(2)老子:春秋時期,原名李耳,作品是《道德經》,創立了道家學派。主張“無
為”(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和“辯論”。
(3)孫武: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作有《孫子兵法》。
(4)孫臏:戰國時期杰出的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應用于桂陵之戰中。
9.甲骨文:商代的先民首先使用,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今天的文字由此發展。
10.周代制度
(1)分封制
①時間:西周時期
②對象:宗室、功臣、先代貴族
③義務:鎮守疆土,保衛周王室;
服從國王;
納貢;
管理地方事務。
④影響:確立了周王的權威;
擴大了周王朝的區域;
使周成為一個疆域遼闊的強盛王朝。
(2)宗法制
①內容:是分封制的基礎,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利的制度。
②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3)禮樂制
11.選官制度:國家大小官職主要由貴族世襲。
12.東周時期社會特征
①周王室衰微,諸侯稱霸爭雄,戰亂;
②社會急劇變革,革新變法圖強;
③生產水平提高,鐵制器具推廣使用;
④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空前繁榮。
13.春秋時期——春秋五霸:①原因:周王室已經衰落,有實力的諸侯爭相稱霸。
②通常指: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政,打出“尊王攘夷”旗號,首先稱霸)、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另一種說法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①原因:經過不斷的兼并戰爭,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
②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
14.發明:指南針——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司南發明了指南針。
木風箏——春秋時期魯班制作
三、秦漢王朝
1.建立:(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主要包括秦朝、西漢和東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與鞏固的重要時期。
(1)秦:公元前221年,變革中強大起來的秦國逐漸滅掉其他六國,由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都城在咸陽。開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帝國時代,他認為自己的功業“德兼三皇,功包五帝,”便以“皇帝”為君主的新稱號,自稱“始皇帝”。
(2)西漢:公元前202年,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3)新:西漢末年,外戚王莽趁社會矛盾激化奪權建立新朝。
(4)東漢:公元25年,經過戰亂,西漢宗室劉秀恢復漢朝,定都洛陽。
(5)三國兩晉南北朝:指從東漢末到隋朝統一前,一段以分裂對峙為主的時期。
2.秦始皇活動
(1)政治: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制度,是以后2000余年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統一車軌、貨幣、度量衡。
(3)軍事:筑長城、修馳道、開靈渠。
(4)文化:統一文字。
(5)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控制思想。
(6)評價: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暴君(刑法太重,賦稅徭役太多)。
3.民族交流:秦漢時期——形成漢族
兩晉南北朝時期——沖突戰爭集中時期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內容:①遷都洛陽。
②穿漢服、說漢語、用漢姓。
③和漢族聯姻。
④用漢族的官制、律令、禮法。
(2)意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5.皇權
(1)稱謂:周代——“天子”
秦朝及以后——“皇帝”
(2)作用:①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看作私產,對臣民的生命和財產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②有權任免、監察官吏,直接控制全國的軍隊。
③制定法律,可以超越法律,為所欲為。
(3)皇位不僅是終身的,而且是世襲的。皇儲的選擇大多不是擇優遴選,而是采取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歷史上是昏君多,明君少。
6.官僚機構
(1)中央:秦朝——設丞相
(2)地方:秦朝——郡、縣兩極制
東漢后期——州、郡、縣三級制
(3)監察:漢朝:京城——司隸校尉
地方——州刺史
魏晉時期——御史臺
7.選官制度:漢代——察舉(自下而上)、征辟(自上而下),選官的主要標準是士人的品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按出身門第分等,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現象。
8.農業: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9.陳勝、吳廣起義——秦末
(1)時間:公元前209年夏。
(2)人物:陳勝、吳廣同900余名貧苦農民。
(3)目的:推翻秦朝的統治。
(4)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
(5)結果:陳勝自立為王,并建立了“張楚”政權。后來,兩人相繼被害。
10.手工業:東漢時期——杜詩發明了水排
秦漢時期——手工匠被編入市籍
東漢時期——工匠掌握了瓷器的制作
11.商業:西漢前期:①出現了許多大商人
②都城長安是當時政治、商業、文化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2.婦女:西漢時期——三從四德
東漢時期——詩人蔡文姬寫《悲憤詩》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設計領導了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13.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西漢時期
(1)西域:指陽關、玉門關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亞地區。
(2)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時間:公元前138年。
②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時間:公元前119年。
②目的:聯合烏孫攻打匈奴。
(4)影響
①打通西域與漢交往的通道。
②開辟了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通道,即為絲綢之路。
③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5)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南亞——大秦
(6)對張騫的評價: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西漢著名冒險家,外交家;“鑿空”西域,功垂名史的功臣。
(7)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代名詞。
14.發明——造紙術
(1)經過:西漢時期——發明了麻紙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2)貢獻:使知識的普及成為可能,對文化的進步起了重要作用。
15.長城——秦朝、漢朝
(1)作用:①防御敵人。
②促進了沿線各民族的交往和經濟的發展。
③保護商旅、使節和通訊。
(2)意義: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3)著名關隘:山海關,居庸關。
16.漢武帝劉徹——西漢時期
(1)“大一統”:國家處于鼎盛時期,政治穩定,思想統一,經濟繁盛,疆域遼闊。
(2)確立儒家思想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持續了兩千多年。
(3)“罪己詔”。
(4)評價:明君,杰出的政治家。
17.道教產生于東漢末期。
18.佛教: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誕生于古印度,主張滅欲和因果報應。
19.《史記》——西漢的漢武帝時期
(1)作者:史學家司馬遷。
(2)影響: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3)內容:從黃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的上到帝王將相,下到社會底層的一系列歷史人物。
(4)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過人們的活動來反映歷史發展的規律。
20.《漢書》——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撰寫。
21.著名戰役
(1)淝水之戰: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為統一全國向東晉政權發動的戰役。
(2)赤壁之戰
①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攻打曹操。
②時間:208年。
③結果:以少勝多。
④影響: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2.秦朝邊疆的管理: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今廣東南海),東北到遼東郡(今遼寧)。
23.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是西域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
四、隋唐時期
1.建立
(1)隋:公元581年,隋朝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實現大統一。
(2)唐:公元618年,李淵建朝,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之一。
2.盛唐氣象
(1)原因
①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②許多有作為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
③隋的統一及政策為唐奠定基礎。
(2)表現
①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②疆域遼闊。
③對外交往。A.我國與70多個國家有經濟文化交流 B.都城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商業大都會,也是世界性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④成為東亞文明的輻射源。
⑤唐詩。
⑥經濟繁榮。
3.民族交流的方式:邊境貿易、遷徙雜居、官府和親。
4.官僚機構: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
5.科舉制度
(1)時間:隋朝開創。
(2)階段: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6.農業:唐朝——曲轅犁
7.手工業:唐朝:越窯——青瓷 邢窯——白瓷 唐三彩
8.商業:唐朝——都城長安規模宏偉,市坊分開,布局合理,地域、時間嚴格限制。
9.士人:唐朝詩人——“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
10.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進入繁盛時期。
11.玄奘西行——唐朝
(1)原因:他看到現有的佛經有許多誤譯、缺失和錯漏之處,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2)去國:印度。
(3)方式:個人陸路。
(4)目的:取經(學習他國先進文化)。
(5)結局:返回本國。
12.鑒真東渡——唐朝
(1)去國:日本。
(2)方式:群體海路,六次東渡才到達。
(3)目的:傳經(傳播本國先進文化)。
(4)結局:定居他國。
(5)與玄奘西行的相同點:時間均為唐朝;都是佛教徒;都促進了中外文化交往。
13.發明
(1)造紙術:傳播——唐代開始西傳(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
(2)印刷術
①唐朝——雕版印刷術
②貢獻:書籍大量出版,文化的傳播速度加快。
(3)火藥
①經過:煉丹過程中發現爆炸性——用于軍事(唐末)
②貢獻:引起軍事科技的重大變革。
(4)算盤:唐代——定形
14.運河——隋朝
(1)結構:一個中心——洛陽
兩個端點——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
三百多萬勞力
四段運河——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2)評價(作用)
①積極: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②消極: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加重老百姓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3)現實意義
①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運用部分:運河河段。
②南北水運,貫穿南北、連接東西的經濟大動脈。
③發電、灌溉、調節洪水。
(4)經過的省級行政區:北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
15.隋唐時期,儒、佛、道三家并立。
16.唐朝前期政治:唐朝的統治者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完善規章制度,重用人才,采取措施恢復發展經濟,緩和社會矛盾,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五、宋元時代
1.建立:宋元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民族政權并立到大統一的時代。
(1)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
(2)遼:公元947年,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都城上京,后被金所滅。
(3)北宋:公元960年,大將趙匡胤通過發動兵變取得政權,定都東京(開封),史稱北宋。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朝中大將的兵權,中國開始出現“重文輕武”的局面。北宋建立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后被金所滅。
(4)西夏:公元1038年,黨項族建立的政權,都城興慶(今銀川),被元所滅。
(5)金: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的政權,都城為中都,被元所滅。
(6)南宋:公元1127年,宋王室南遷,趙構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
(7)元:公元1271年,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中國實現了大統一。
2.北宋、遼、西夏的對峙:遼與西夏學習吸取中原地區的制度文化,為開發邊疆作出了貢獻。北宋與遼、西夏經過數次戰爭,后來通過議和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局面。
3.南宋與金的對峙:金軍屢次南下使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遭到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韓世忠永受人民愛戴。
4.“重文輕武”的影響:經濟繁盛,文化繁榮(《清明上河圖》)。
5.13世紀初統一蒙古的鐵木真建立政權,他被稱為“成吉思汗”。
6.元朝疆域的管轄
①首創行省制度。
②中央政府對西藏(宣政院轄地)、臺灣(江浙行省)等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開發,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兩省在元朝正式歸屬我國。
7.民族交流:宋元時期——沖突戰爭集中時期
8.科舉制度:宋代——糊名、譽錄來防止作弊
9.慶歷新政——北宋中期:公元1043年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進行了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
10.王安石變法——北宋中期: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了以富國強兵為核心的更全面的改革。
11.農業:元朝——元世祖組織人編寫的《農桑輯要》
王禎的《農書》
12.城市商業活動:北宋——打破市坊,商業活動更自由,城市也更繁榮
13.士人:北宋——多才多藝的文學家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
沈括的《夢溪筆談》
宋朝——朱熹注重教書講學,曾重修白鹿洞書院
14.唐詩和宋詞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兩座豐碑。
15.婦女:五代——纏足
宋代——倡導貞節觀,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要求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
元代——紡織能手黃道婆,促進了內地棉紡技術的普及
16.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創作于北宋末年,反映當時社會各階層生活狀況和城市風貌的偉大現實主義作品,畫的地域背景是首都汴梁(今開封)。
17.宋元海外貿易
(1)主要港口: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杭州、明州、揚州。
(2)路線:商船從港口出發,北到朝鮮、日本,南經南海,穿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到達阿拉伯地區和東非。
(3)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又稱“陶瓷之路”。
(4)繁榮的原因:陸上的“絲綢之路”被西夏的所控制,因此陸路不安全,所以很繁榮。
(5)影響:使科學技術和藝術的交流發展了起來。
18.發明
(1)印刷術
①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奠定了近代印刷術的基礎
②傳播:朝鮮,元代時經波斯傳至歐洲。
(2)指南針
①南宋——運用于航海
②傳播:宋元時期——經阿拉伯商人傳至歐洲
③貢獻: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創造了條件。
(3)火藥:元代——傳至阿拉伯和歐洲
(4)算盤:宋代——普及
(5)舊中國社會愚昧落后,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19.運河——元代
(1)與隋朝運河的不同點
①截彎取直,修筑會通河,縮短航程。
②修通惠河,直通都城。
(2)經過的省級行政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
20.《資治通鑒》——北宋時期
(1)作者:司馬光。
(2)影響: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3)內容:它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全書近300卷,主要是講國家的興亡,以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主。
(4)宋神宗評價:鑒于往事,又資于治道。
21.《資治通鑒》和《史記》并成為我國古代史學成就的“雙璧”。
22.杰出人士:北宋——清官包拯
六、明清帝國
1.建立: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多民族統一帝國發展到頂峰。
(1)明:公元1368年,貧民出身的朱元璋滅元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明成祖在位時遷都北京。
(2)清:17 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史稱“后金”。公元1636年,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并定族名為“滿洲”。
2.康乾盛世——清朝
(1)背景:明末戰亂和清初的政策破壞了社會經濟。
(2)經過: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的恢復、發展,社會安定、國勢強盛,史稱“康乾盛世”。
3.清代奠定了今天祖國疆域的基礎。
4.閉關自守(閉關鎖國)——清朝前期
(1)原因
①擔心國家領土受到外國侵略。
②擔心沿海居民對外交流頻繁不利統治穩定。
(2)影響
①阻礙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②對西方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
5.廠衛制度(東、西廠和錦衣衛)——明朝
(1)目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監督百官,設置錦衣衛作為軍事特務機構。
(2)職責:錦衣衛——管轄侍衛、緝捕和刑獄,由皇帝直接指揮
東廠、西廠——由宦官統領,不僅監督官民,還監督錦衣衛,權力更大
6.文字獄——清朝
(1)目的:為打擊反清思想,推行文化恐怖政策,大興文字獄。
(2)時期:文字獄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乾隆統治時期最盛。
(3)特點:數量多、規模大、株連廣,治罪嚴酷。
7.皇權制度——明清時期
(1)措施
①廢丞相,設內閣。
②廠衛制度。
③文字獄。
④八股取士。
(2)影響: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對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御外來侵略有重要作用,對于重大工程的實施有決定性作用。造成中國古代昏君多,明君少,貪官多,清官少。
8.科舉制度
(1)歷史影響
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員,是比較完備嚴密相對公平的選官制度,為讀書人創造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人才。提高了官員隊伍的素質;有利于全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
明清以后: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試格式為八股文,不允許發表個人見解,讀書人只能讀死書、死讀書,遏制了創造力,培養了順從性,消磨了讀書人的意志。
(2)從唐代到清代,歷代政府共錄取進士10萬多人。這些人成為中國1000多年歷史上官吏的主體。
9.張居正改革——明朝中期
(1)背景:財政入不敷出。
(2)目的:挽救統治危機。
(3)支持者:明神宗。
(4)內容:丈量土地,按實際田產征稅;把賦稅和徭役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征收,實行“一條鞭法”。
(5)影響:使賦役不均的現象有所緩解,國家財政收入狀況明顯改變。
(6)結果:改革觸動了一些豪勢之家的利益。他不斷地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誹謗和圍攻。去世后被滿門抄家,家人慘遭滅門之禍。
10.農民起義
(1)原因
①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旱災、蝗災等。
②官府沉重的賦稅徭役。
③官僚地主瘋狂兼并土地。
(2)李自成起義——明朝末年
①時間:公元1628年。
②爆發地點:陜北。
③口號:“均田免糧”。
④建立政權:大順。
⑤結果:1643年3月,攻下北京,明朝滅亡。后被清軍打敗。
(3)農民起義的沖擊,使新建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這些政策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1.手工業: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著名的制瓷中心
明朝中后期——出現“計日受值”的雇傭關系。
明朝末年——朝廷在各大城鎮肆意征稅,在蘇州引發了技工抗稅斗爭
12.商業
(1)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明朝中期——城鄉貿易十分繁榮,除北京、南京外,繁華的城市還有30多座。這些城
市大多集中在江浙地區,以及沿海地區和運河沿岸
(2)晉商與徽商——明清時期
①形成原因:由于山西和安徽人口稠密,耕地稀少,一些人便外出販賣貨物。
②歷史背景:明初軍事防御區,邊防重鎮。
③地理環境:地處山區,人多地少,游牧區與農耕區結合部。
④成功原因:政府支持;地理特征;誠信經營,重義輕利。
13.士人:宋元明清時期,士人創作了大量的通俗小說,計有800余種。當時的小說已達到了很高水平,出現《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等傳世之作。
14.鄭和下西洋——明朝
(1)時間:公元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
(2)西洋:文萊以西包括整個印度洋或更西的地方。
(3)曾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的地區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4)目的:發展官方貿易,宣揚明朝聲威。
(5)帶去了絲綢、瓷器,帶回了香料、珍寶、顏料等物品。
(6)歷史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規模大,時間早,技術新)。此舉使中國在海外的影響擴大。中國和西洋各國的貿易發展起來,也促進了南洋的開發。
(7)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勞民傷財,消耗人力、物力、財力,對國家無益。
15.大規模修建長城——明朝
16.元明清時期演變為以省領路、府、州、縣的三級或多級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