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碰撞可能性的判斷技巧問題緣起大部分高中物理資料中,關于二體對心碰撞可能性判斷,往往提出的是三個判據:其一,動量守恒判據,其二,能量守恒判據——碰后系統總動能小于等于碰前系統總動能,其三,現實可能性判據—碰前追得上,碰后不對穿。不過,這種判斷方法,一方面要用代入法逐個判斷,另一方面是計算量大,而學生往往顧此失彼,甚至記不清有三個判據需要全面考慮筆者通過對大量這類習題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思路,在此與大家分享,并期與同行交流基本結論所有碰撞的可能,都介于彈性碰撞和完全非彈性碰撞之間。即:先計算彈性碰撞和完全非彈性碰撞,得出兩種情況下物體碰后的速度值,則物體的速度只可能介于這兩個值之間而:完全非彈性碰撞(碰后共速)好算,彈性碰撞(動能不變)也好算—用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出的結論式v+1=V2+v2(即牛頓速度公式:n2-v=v1-V2),聯立動量守恒即可三、結論推導1、彈簧模型如右圖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物塊B向右以速度m運動,碰上 BlAw連有彈簧的物塊A(1)彈簧壓縮階段,ν一直大于ν,對應碰撞過程的壓縮階段,這種情況下,A、B不可能分(2)當ν=ν時,彈簧壓縮最短,對應完全非彈性碰撞。(3)彈簧恢復階段,ν大于ν,這之間任意時刻鎖定彈簧,彈性勢能無法全部釋放出來轉化為兩物塊動能,這對應一般碰撞。(4)彈簧恢復原長,這對應彈性碰撞。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B動量變化(速度變化)最小的是完全非彈性碰撞,A、B動量變化(速度變化)最大的是彈性碰撞,所以先計算彈性碰撞和完全非彈性碰撞,得岀兩種情況下物體碰的速度值,則物體的速度只可能介于這兩個值之間注意,此處我假設A靜止,若A有初速度,可以以“與A初速度相等的坐標系”為參考系,從而仍用這個模型分析,將得出相同的結論。用此模型還可以得岀所有碰撞中,完全非彈性碰撞,系統動能損失最大——彈簧彈性勢能最大2、恢復系數牛頓通過對大量碰撞實驗的總結,提出了恢復系數的概念恢復系數是反映碰撞時物體變形恢復能力的參數,它只與碰撞物體的材料有關。其定義為碰撞前后兩物體接觸點的法向相對分離速度與法向相對接近速度之比:V1-V2很顯然,彈性碰撞時,ε=1,材料變形可以完全恢復:完全非彈性碰撞時,ε0,材料變形完全不能恢復;其他情況下,0(v1-v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