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州三中金山校區復習提綱
2008年歷史中考重熱點分析
重大周年歷史事件歸納
時 間 世 界 時 間 中 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320周年) 1898年 戊戌變法,北大成立(110周年)
1818年 馬克思誕辰(190周年) 1928年 井岡山會師,紅軍成立(80周年)
1848年2月 《共產黨宣言》發表(160周年) 1938年 臺兒莊大捷(70周年)(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140周年) 1948年 1948、9-1949、1三大戰役開始(60周年)
1918年 一戰結束 1958年 大躍進(50周年)
1928年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30周年)
1938年 慕尼黑會議召開(綏靖政策) 1978年 《中美建交公報》發表(30周年)
1948年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2003年 神州五號發射成功
1993年 歐盟成立 民族團結問題(西藏問題)
臺灣問題
中共十七大
人物: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周恩來(外交)
3.24 ( http: / / baike. / view / 477550.htm" \t "_blank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 ( http: / / baike. / view / 1013264.htm" \t "_blank )傳遞儀式正式拉開序幕。8.8 ( http: / / baike. / view / 477799.htm" \t "_blank )到8.24 ( http: / / baike. / view / 286279.htm" \t "_blank ),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評價歷史人物的評卷標準
關鍵在于:史論結合,有理有據。同時應當注意:應將歷史人物置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評價;應抓住歷史人物歷史活動的主要方面進行評價;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上。 (滿分10分):第一層次,沒有答題或完全離題,得0分;第二層次,有史無論,簡單羅列史實,但未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評述,得1—4分;有論無史,只談自己的觀點,沒有用史實加以證明,得1---4分;第三層次,有史有論,且史論基本準確合理,但在知識和認識上有少量錯謬,或條理不夠清晰,邏輯上不夠嚴密,語言上不夠優美,得4--- 7分;第四層次,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論述合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文辭優美,有自己的觀點,并與具體史實相結合,得7---10分。如學生語言富有個性魅力,觀點有獨到創新之處,可酌情加1---2分,但總分不超過10分。
評價秦始皇 [正面][史:如何統一中國]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中國,[論:統一中國的意義]結束了諸侯長期格局混戰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史:如何鞏固統一]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論:鞏固統一的意義]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論:肯定]秦始皇對我國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巨大影響。//[反面][論:否定]但他又是個殘暴的皇帝,[史:秦始皇的暴行]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統治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大一統格局。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采納大臣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司隸校尉,在地方在13個州部設刺史。軍事上:出擊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脅。在與少數民族地區的交往方面: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在對外交往方面:開拓了絲綢之路。總之,漢武帝統治期間,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統治期間,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唯才是舉,同時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政治上,唐朝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管具體政務。經濟上,在賦役制度方面,唐朝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并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賦役,使人身束縛逐漸松弛。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對待國內民族關系方面,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稱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天可汗”。綜上所述,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美國歷史上的三位著名總統
總統 歷史背景 主要貢獻
華盛頓 獨立戰爭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擔任大陸軍總司令,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1789年,當選美國第一任總統,連任兩屆總統后,放棄了繼續擔任總統的權利,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林肯 美國內戰(南北戰爭) 18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同情黑人的悲慘處境,反對并希望逐漸廢除野蠻的奴隸制度。南北戰爭期間( 1862年),先后頒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兩個重要法令,大大調動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局,使南方軍隊徹底陷入了絕境。
羅斯福 1929---1933世界經濟大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后開始實行以《全國工業復興法》為核心和基礎的新政。“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危機。
世 界 史 重 熱 點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比較表
歷史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目的 剝奪王權,保留王位 為民族獨立而戰 為爭取“民主”“共和”而戰
重要文件 《權利法案》(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護國會的權利) 《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人權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財產權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
制定機構 國會 大陸會議 制憲會議
歷史作用 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使英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同時,迅速波及其他歐州國家,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被譽為“歐洲范圍的革命”。 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大事件
英國革命大事件 爆發:1640年,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議員們要求限制王權,掀開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內戰:查理一世挑起內戰,克倫威爾領導的議會打敗王軍,取得了勝利。成立共和國: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斷頭臺,英國成立了共和國。曲折:查理二世復辟,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結束: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史稱“光榮革命”),推翻專制統治。
美國革命大事件 獨 立 戰 爭爆發:1775年4月來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建軍:1775年5月組建大陸軍,華盛頓為總司令;獨立: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 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承認: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成立政府: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
南 北 戰 爭(內戰)焦點:黑人奴隸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轉折點:1862年,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影響: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經濟危機下的美國羅斯福新政 為對付經濟危機,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根據《全國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戰后美國 戰后美國經濟發展迅猛(主要原因是有效的政策,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后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軍事經濟實力的增強等);(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帶動下)高新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并成為支柱產業,外向型經濟,對外直接投資增加,跨國公司飛速發展,資本輸出不斷擴大。
法國革命大事件 爆發: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始。發展:資產階級掌握政權,頒布《人權宣言》建立共和國:1792年,廢除君主制度,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高潮: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權,打退外國軍隊進攻,平息國內叛亂,把革命推向高潮。結束:1794年7月,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日本明治維新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稱為“明治維新”
政 治 “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經 濟 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社會生活 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作 用 “明治維新”是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軍事等各個領域。
政治上的改革結束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統一控制和管理
經濟上的措施,使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實現了近代工業化,經濟力量迅速增強;
社會生活方面的措施,傳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打破了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促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
總 結 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世 界 大 戰
戰 爭 軍 事 集 團 導 火 線 著名戰役
一 戰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德意奧&英法俄) 薩拉熱窩事件 凡爾登戰役(一戰轉折點)
二 戰 法西斯邪惡軸心&世界正義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39.9.1德國進攻波蘭9. 3英法對德宣戰 莫斯科保衛戰: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二戰轉折點諾曼底登陸:西線戰場開辟攻克柏林戰役:歐戰結束
戰爭啟示:戰爭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災難,先進技術反而變成了吞噬生命的殺人武器。我們應爭取和平,遠離戰爭,以談判等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間的沖突和爭端,正確利用科學技術來造福人類。三次科技革命比較表
名稱 開始時間 發明者 主要發明(成果) 標志(意義)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紀60年代 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真正近代意義上的機器) 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瓦特 改進了蒸汽機
史蒂芬孫 火車機車(以“蒸汽機”為動力機)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70年代 愛迪生 電燈、留聲機、蠟紙、油印機 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
卡爾·本茨 汽車(以“內燃機”為動力機)
萊特兄弟 飛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機)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電子計算機應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術 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
歐 盟
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的目標是政治經濟一體化,如經濟上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歐盟的成立有利于各成員國經濟的發展,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世界經濟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際局勢趨于緩和,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逐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是: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增長;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便于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還有利于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但由于發展中國家在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方面不及發達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境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世界各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發出了挑戰。中國:機遇&挑戰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隨之瓦解,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注解:"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世界主題:和平&發展
世界發展趨勢回顧與展望
時間 世界各地區文明交往的特點 代表性事件
古代世界 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孤立發展,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交往方式有暴力沖撞、也有和平交流。 亞歷山大東征(暴力沖撞)馬可·波羅來華(和平交流)
近代世界 歐洲許多冒險家,通過海外探險,開辟新航路,將世界各個地區連成一體。新航路的開辟影響:推動了海外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同時打破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封閉和孤立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首次環球航行
當今世界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交通與交往手段的發展,世界走向全球化,人類進入“地球村”時代。 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全球性經濟組織、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
世界關系發展(世界格局)
一戰后P15 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世界新秩序。
二戰后P86 美國以杜魯門主義為起點,美國在經濟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在軍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以美蘇爭霸為主要標志的兩極格局由此形成。
現 代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注解:"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中 國 史 重 熱 點
閉關鎖國與對外開放比較表
對外開放 時間 表現 歷史作用
漢朝 絲綢之路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造紙術的外傳 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唐朝 遣唐使 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鑒真東渡 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
玄奘西行 第一個系統地將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了中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宋朝 指南針傳入歐洲 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明朝 鄭和下西洋 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推動了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后 1980年,我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 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聯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先進科學技術。-----鄧小平
閉關鎖國 清朝 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雖有防御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閉關自守最終不能扭轉中外力量的對比,不能從根本上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反而進一步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
三個階段 名 稱 領導者 歷史作用
學習西方軍事器物 洋務運動 洋務派(恭親王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備注:本次中考注意戊戌變法同日本“明治維新”比較
領導者 康有為、梁啟超
內容 “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經濟、政治、軍事、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內容)改革政治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等。P33
影響 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愛國政治運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維新派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的緊要關頭,要求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戊戌維新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
辛亥革命 孫中山 清朝的統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于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運動 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 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中 日 關 系
日本發展簡史及啟示 1、古代日本:向中國隋唐學習,進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2、近代日本:向歐美學習,進行了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家。3、現代日本:二戰后,日本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會,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并且重視培養人才,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4日本的成功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何啟示 要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堅持改革開放,國家才能強大進來;要倡導科教興國戰略,努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要堅持對外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技;發展經濟的時候要保持社會的穩定.
古代中日關系 古代中日之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1.隋時,日本遣使來中國。唐時更加頻繁,日本到唐留學的學生,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來日本的僧人中,最有影響是鑒真和尚。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2.但到明朝時,日本倭寇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抗倭,平息倭寇,他訓練的軍隊稱為“戚家軍”,戚繼光成為民族英雄。
近代中日關系 到了近代,日本多次侵犯中國,嚴重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1.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戰后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2. 1900年日本參加八國聯國侵華。3.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從而揭開侵華序幕。中國局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1937年12月,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殺害中國人民達30萬人以抗戰開始4.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上。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的恥辱。
當代中日關系中兩個最重的問題:歷史問題和臺灣問題
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 遼沈戰役 解放東北全境。人民解放軍人數增加到三百萬人,開始在數量上取得優勢。
淮海戰役 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淮海戰役 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戰役 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勝利原因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違背民意,發動內戰,堅持獨裁,失去了民心;中國共產黨努力爭取和平與民主,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日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擁護與支持;人民解放戰爭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解放軍作戰英勇,并采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
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
大事件 1、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南昌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3、西安事變,周恩來赴西安,和平解決此事件。(下一頁還有)
4、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5、1972年,尼克松訪華,與周恩來歷史性握手,中美關系正常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與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 內 容 思想路線 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 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路線 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作用 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 改 革 農村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安徽鳳陽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后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
城市 國有企業改革
開 放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起四個經濟特區(此后增加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深圳在短短的幾年內,建成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其他兩次重要會議
會議名稱 時間地點 內容 歷史作用
中共一大 1921年上海 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
遵義會議 1935年遵義 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民族問題
西藏與中央政府關系簡史
歷史時期 主要事件及影響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清朝 1727年,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新中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決西藏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新疆與中央政府關系簡史
歷史時期 主要事件及影響
漢 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清朝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設伊犁將軍,加強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1876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新中國 解決新疆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臺灣問題
臺灣與中央政府關系簡史
歷史時期 主要事件及影響
明末清初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
清朝 中日《馬關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新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 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的主體部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前景。
香港問題
香港回歸和“一國兩制”
時 間 1997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旗 紫荊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歷史證明 香港平穩回歸十周年,證明了鄧小平“一國兩制”設想的正確性,“一國兩制”是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它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目的)
“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首先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而首先得到運用的解決香港問題。“一國兩制”內容: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我們國家的主體部分堅持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特別行政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
歷史遷移 1842年《南京條約》英國割占中國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英國割占香港九龍1898年,西方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將香港的新界強行租借,租借期99年經過鄧小平同志與英國政府多次談判后,終于在1997年7月1日從英國政府手中收回香港主權。
中國近代屈辱史
戰爭 簽訂的條約 條約的主要內容 影 響
鴉片中戰英爭 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中戰午爭 《馬關條約》(《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及半殖民化程度。
侵八華國戰聯爭軍 《辛丑條約》 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農問題:農村、農業、農民
相關鏈接 1.1950年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翻身獲得解放,分到田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的發展2.1956年底,對三大改造的完成(在農業方面走合作化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展,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發展措施: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要制定相應的政策,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要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要重視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古今中外重大歷史事件及其意義(標志)一覽表
歷史事件 意義(標志著什么)
《辛丑條約》的簽訂 清政府完成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運動拉開了序幕
辛亥革命 清王朝被推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民族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五四”運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
南昌起義 中國共產黨開始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
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 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九一八事變 中國開始局部抗戰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渡江戰役 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11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我國從此走上了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 美國誕生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法國大革命的開始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1917年十月革命 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慕尼黑協定》 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 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正義力量攜手聯盟
雅爾塔會議 要求戰后成立聯合國,戰后形成形成美蘇兩級格局的雅爾塔體系
諾曼底登陸 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歐洲戰事以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歐盟成立 歐盟對外“用一種聲音說話”加強政治經濟等方面合作。歐元發行歐洲正朝著經濟政治一體化目標邁進
“杜魯門主義” 美蘇冷戰正式展開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蘇東(蘇聯及部分東歐國家)巨變 兩極格局的結束
古今中外“八字方針”一覽表
漢武帝推行大一統措施,在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口號之一是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什么精神的集中體現 百折不撓,自強不息
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提出的主張是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是 剝奪王權,保留王位
世界各民族各地區文明交往的方式是 和平交流,暴力沖撞
杜魯門主義具體指的是 遏制蘇聯,稱霸世界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是 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PAGE
第 10 頁 共 10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