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6年初中歷史總復習要點解析(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6年初中歷史總復習要點解析(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

資源簡介

2006年初中歷史總復習要點解析
【中國古代史部分】
先秦時期
一、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同時,商朝的四羊方尊是享譽中外的青銅藝術精品。總之,商周時期是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的鼎盛時期。
二、商鞅變法
1.商鞅變法是我國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進行的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統治改革。變法時間為公元前356年,其主要內容為:[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2]以軍功的大小來授予爵位、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3]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秦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實行了商鞅變法。當然商鞅變法能夠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順應了當時時代發展的要求。
3.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1]秦朝的封建統治得到了鞏固,經濟得到了發展,[2]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當時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
三、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各國掀起變法運動,最主要原因是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2.戰國時期,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3.總之,春秋戰國(東周分成的二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春秋時期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是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四、文字
1.“甲骨文”是商朝時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起來的,判斷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的依據就是記載了商朝社會生活的甲骨文。總之,文字的出現是我們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之一。
2.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這種文字叫“大篆”,秦統一后把“小篆”作為全國規模的文字。
五、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言論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2.孔子的學說主要有: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孔子另外還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就是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孔子的學說而發展起來的。
3.孔子教育思想的成就有:[1]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打破官府壟斷教育的現狀,注意“因材施教”;[2]要求學生按時復習,以便“溫故而知新”;[3]要求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謙虛好學。
4.孔子著名的教育言論還有:[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3]“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
總之,孔子的學說對后世影響很大,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就一直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我國沿襲了二千多年的歷史。
六、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思想,批評其它的學派,歷史上就稱為“百家爭鳴”。
1.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戰國初期魯國人,自稱為“賤人”,著有《墨子》一書,他主張“兼愛”,即:互助互愛。“非攻”,即“反對戰爭”,提倡節儉,主張選賢舉能。
2.儒家:代表人物:春秋時是孔子,戰國時是孟子。孟子,戰國時期鄒國人,他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反對一切戰爭;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主張“以德服人”;并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其弟子把他的言論編訂成《孟子》一書。
3.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戰國末期韓國人,反對仁政,提倡法治,認為歷史是前進的,后代總要勝過前代,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著有《韓非子》一書,其思想得到了秦王政的采納,后來遭到李斯所害。
4.兵家:代表人物:孫武,他是兵家的鼻祖,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等一系列作戰原則。著有《孫子兵法》這是世界上最早兵書。”
秦漢時期
一、秦朝為鞏固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無前221年,秦王贏政陸續滅了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
2.秦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封建統治,秦王嬴政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規定:在政治上,[1].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皇帝總纜一切;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2].在經濟上,統一貨幣,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3].在文化上,在全國統一使用規范的文字“小篆”,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
二、如何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一方面:他順應了歷史潮流,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了鞏固統一,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廣建宮殿陵墓、修筑長城,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還制訂了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毀了文化。總之,秦始皇有功也有過,但是功大于過。
三、張騫通西域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從此,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3.張騫出使西域的重大貢獻: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四、絲綢之路
1.經過: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經過今天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2.意義: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是當時中國通向西亞和歐洲的著名商路,
五、張衡
張衡是東漢時的偉大科學家,他發明了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探測地震的科學儀器---地動儀。
六、秦兵馬俑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品中的杰作,這一偉大奇觀引起全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七、紙的發明、改進及意義
1.西漢前期出現用于寫書和繪圖的紙,東漢時的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2.紙的發明的意義
[1]便利了人們的書寫和記載,[2]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3]有利于世界人類文化的傳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一、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目的: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
2.改革措施:[1].政治上: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貪污,貪贓絹一匹即處死刑;[2].經濟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文化上: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下令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漢話,改穿漢服等。
3.歷史意義:使北魏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二、圓周率
1.最早提出圓周率計算方法的是:三國時代的劉徽,當時稱為割圓術。
2.南朝數學家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面的第七位數字。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隋唐時期
一、科舉制
1.科舉是我國古代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科:是考試科目,舉:是指選拔人才。這一種制度始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到隋煬帝設了進士科,這樣科舉考試的辦法正式形成。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就可憑才學參加考試參政,這一制度為以后各朝代相繼沿用下來。
二、隋朝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于605-610年開通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到余杭,全長二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3.作用: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唐朝人稱贊大運河時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三、“貞觀之治”
1.我國封建社會的某些朝代曾出現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這常稱為“……之治”;“……盛世”。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1]注意吸取隋滅亡為訓,[2]明于知人,善于任使,[3]廣開言路,從諫如流。
3.“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的年號。他實行了一系列輕徭薄賦政策,出現了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歷史上就把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4.唐太宗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獲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
四、“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開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號。
五、武則天
1.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現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業績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六、唐蕃交往的主要史實
1.七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政治家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所起到的作用是: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發展了吐蕃經濟文化。
2.八世紀初,唐中宗接受了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的請求,把金城公主嫁給他,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
七、玄奘西行的主要史實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往來不絕,貞觀時,玄奘西游天竺,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使者
八、趙州橋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趙州,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歐洲出現類似的橋比趙州橋要晚七百多年。
九、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朝時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刷術的發明,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十、子午線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是第一次。
遼、宋、夏、金、元時期
一、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建立后,面對遼闊的疆域,統治者為了對全國行使有效的管理和統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把它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廣大地區。在其他地區設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或“省”,這一制度的設立對后世影響很是深遠。
二、元朝民族融合的主要史實
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許多漢族人來到了邊疆,為當地作出了貢獻,同時,邊疆各族也大批遷入中原地區,同漢族等雜居相處,許多民族經過長期與漢族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了什么差別。到元朝時,許多外國人又大批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等族長期生活在一起,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了一種新的民族--回族。
三、四大發明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十一世紀中期,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后來傳到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歐洲到十五世紀才有活字版,比畢升的發明要晚400年。
2.戰國時,我國人民已經發現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于是就用這種特性,制造成“司南”,這是我國最早的指南儀器。后來人們又制成了指南針,到北宋時,指南針被應用于航海事業;到南宋時,指南針由阿拉伯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
3.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們制造丹藥時發明的,唐朝時就能制成火藥了,到唐朝末年火藥作為武器開始用于軍事;到宋元時期,火藥大量的被應用于軍事。十三、十四世紀時,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為歐洲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造紙術在前面。
明清時期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顯示其國威!
2. 1405年到1433年,鄭和前后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達到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3.歷史意義:[1]表現了我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術,[2]是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首次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3]促進了我國同西亞各國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4.評價: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顯示了中國當時的強盛,但是并沒有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產生多大的影響,明朝中后期起,對外政策趨向閉關鎖國。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
1. 1624年,荷蘭侵占我國的臺灣;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決心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經過激烈的戰斗,鄭成功終于打敗了在臺灣長達38年之久的荷蘭;1662年,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那里設置臺灣府,其意義為: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三、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及影響
1.閉關政策的含義是:嚴厲限制對外貿易。
2.原因:[1]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是造成閉關自守的根本原因。[2]清朝統治者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接觸,會“滋擾生事”推翻它的統治。
3.影響:正面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反面影響,它使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由于與世界隔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四、《本草綱目》
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收入了上萬個醫方,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
五、《農政全書》
是明朝中后期科學家徐光啟寫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了西方科學知識,這部書在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六、《天工開物》
是明朝末年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一部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還反映了明朝時期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被譯為幾國文字,國外稱其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
1.經過:1840年6月,英國派兵到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鴉戰開始,7月攻占浙江定海后北犯大沽炮臺;1841年派兵強占了香港,1841年2月攻陷虎門,5月炮擊廣州。1841年秋,攻陷廈門,再次進攻定海,1842年,進犯吳淞,1842年8月清軍求和,到1842年8月29日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
2.《南京條約》
A.簽訂時間:1842年8月,
B.主要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英商進出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巨大的影響
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火燒圓明園
2.《北京條約》等條約以及俄國侵占領土
洋務運動與甲午中日戰爭
一、洋務運動
1.定義:洋務運動是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的“自救”運動。
2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3 .口號:前期的是“自強”;后期的是“求富”。
二、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三、甲午中日戰爭
1.經過: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中國運兵船,8月,清軍對日宣戰,戰爭爆發,平壤戰役后,日軍占領平壤,黃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受損,日本取得了制海權,遼東戰役后日軍攻入遼東,占了大連,旅順,并在旅順進行了大屠殺,威海衛之戰時,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2.性質與結果: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而結束。
3.《馬關條約》
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談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工廠等。《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4.為什么《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這個條約關于割地、賠款、四口通商,在華設廠等內容極大地破壞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主權,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另外,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了占領中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總之,它使中國半殖民地化大大的加深了。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一、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舉人們一起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2.戊戌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標志著戊戌變法運動的正式開始.由于這次變法是從6月11日到9月21日共經歷了103天,所以歷史上又稱這次變法為“百日維新”。
3.“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榮祿發動了政變,囚禁了光緒帝,廢除變法詔令,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被逮搏殺害,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4.性質及歷史意義
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歷史意義:戊戌變法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也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5.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A.維新派沒有實力,又不能發動群眾,依靠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B.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
6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二、義和團運動
1898年,趙三多豎起“扶清滅洋”大旗,率領義和團拳民攻打當地教堂,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扶清滅洋”這一口號反映了當時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帝國主義的認識也是處在表面上),1900年春,義和團涌進京津地區,1900年6月義和團包圍了北京東郊民巷外國公使館,主和團運動達到高峰。到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外逃后下令斬殺義和團,這樣,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三、《辛丑條約》
A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法國、美國、俄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等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作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B.《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1].巨大的賠款使中國人民更加貧困,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2].“使館界”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3].清朝官吏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幫兇,[4].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四、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比較
[1]. 起義的原因:太平天國爆發的原因更多在于清政府的腐敗內政,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而義和團運動則是民族危機的產物.
[2] .指導原則和組織方式:太平天國運動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并且有綱領性文件作為行動指南,而義和團基本出于自發、分散狀態,沒有統一的領導和指揮,也沒有革命綱領。
[3].與宗教關系:太平天國領導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為“我”所用,而義和團運動則利用本土的多種宗教聯合群眾;打擊外來侵略,實現“扶清’。
[4].對外關系:太平天國領導人以是否信奉上帝劃線,容易模糊敵我界線,產生認敵為友的錯誤,而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易被清政府利用。
[5].結局:這兩次革命都因為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
[6].影響:雖然運動失敗了,但其反抗救國的精神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同時也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與中國同盟會
1.孫中山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
2.1894年11月,孫中山成立了興中會,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3.孫中山為了集中革命力量,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于1905年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4.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選孫中山為總理,建立了領導機構,同時決定創辦《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刊物。
5.中國同盟會的性質: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6.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稱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二、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1日,湖北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三、中華民國成立
1.武昌起義后,革命形勢要求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關,于是在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是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的日子,從這天起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族的主要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居住、出版、言論、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彈劾總統的權力。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
四、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1.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意義:[1]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3]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4]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是行不通的,革命必須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建立獨立武裝,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一、新文化運動
1.歷史背景:中華民國建立后,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但是,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孫子之道為修身大本”新舊思想發生沖突。
2.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
3.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
4.歷史意義: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在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絕的消息傳到國內)
2.經過:[1]1919年5月4日,北大等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要求懲辦賣國賊;[2]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全國各地的學生紛紛響應;[3]6月初,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斗爭中心移到上海。
3.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還我青島”“保我主權”。傳單:“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4.結果:迫使北洋軍閥政府放了被捕的學生,罷除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
5.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6.歷史意義
[1].在這次運動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2].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共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
[3].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4].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三、中共“一大”
1.召開時間:1921年7月23日。
2 .主要內容:[1]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2]通過了黨的綱領,[3]確立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4]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
3.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四、中共“二大”
1.召開時間:1922年7月。
2.主要內容:制訂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重申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最終目標是建設共產主義,在現階段民主革命時期,黨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3.意義:這次會議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國民革命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
1.中共“三大”
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制訂了國共合作的方針,實行黨內合作的方式,幫助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等聯盟的政黨,有巨大有歷史功績,但是,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2.國民黨“一大”
國民黨“一大”于1924年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國民黨新的黨綱,黨章和改組的具體辦法,同意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到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3.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同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正式成立,它開始領導國民革命運動。
二、黃埔軍校
1924年5月,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培養軍事干部。
三、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1.1926年,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想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把革命推向全國,北伐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2.北伐軍,尤其是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奮勇沖鋒,連克汀泗橋,賀勝橋,為第四軍獲得“鐵軍”的稱號。
四.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A.由于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B.由于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C.在國民革命的后期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以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地組織人民反抗。
工農武裝革命與紅軍長征
一、南昌起義
A.時間: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勝利后,革命軍南下廣東遭到挫折,損失嚴重。
B.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從此誕生,后來把8月1日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二、八七會議
1.目的:為了總結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1927年8月7日,共產黨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了緊急會議,稱為“八七”會議。
2.主要內容: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決定在這一年的秋收時發動武裝起義。
3.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三、秋收起義
A.“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在湘贛邊領導起義,起義軍公開打出中國工農革命軍的旗號,分三路軍進攻長沙受挫,在文家市作出了放棄奪取城市,向山區進軍的決策。
B.起義軍到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歷史上稱為“三灣改編”,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四、井岡山會師
1.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部隊到井岡山地區,在那里建立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3.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分南昌起義部隊也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的隊伍勝利會師,之后,把軍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4.南昌起義后,毛澤東先后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一系列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中國革命要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這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的。
五、長征
1.長征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長征的主要史實:
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轉向貴州進軍――強渡烏江――解放遵義城――召開了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河――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會寧會師。
3.長征的結束,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經過長征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4.長征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到來。
六、遵義會議
1.召開時間:1935年1月。
2.主要內容:集中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3.歷史意義:
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
一、“九一八”事變
1.1931年9月8日夜,駐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他們以此為借口,炮轟東北軍駐地大營,占領沈陽城,這就是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2.“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下令張學良進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入日本手中,到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傀儡政權,想把東北三省從中國分裂出去。
二、瓦窯堡會議
1.1935年,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其主要內容是:號召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2.1935年,中共中央在瓦窯堡開會,主要內容是: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會議提出全國人民組成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一主張得到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擁護。
三、“一二 九”運動
1.經過:為了挽救華北危急局勢,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首先開展抗日救亡斗爭,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幾千人舉行大規模游行示威,高呼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上內戰,一致對外!”、“反對華北自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二 九”運動
2.性質:中共領導的一次反帝愛國的學生運動。
3.意義: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政策,揭露了日本滅亡中國的陰謀,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四、西安事變
1.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同紅軍和解停戰,并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但是蔣介石堅持“剿共”計劃,張楊多次勸說無效,卻遭到無理訓斥。
2.經過: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一天是12月12日,所以又稱為--“雙十二事變”。
3.和平解決: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經各方面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
4.歷史意義:
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對峙到合作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聯合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七七”事變
1、1937年7月7日夜間,日本侵略軍向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進攻,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隊奮起了抵抗,這樣,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盧溝橋事變”又稱為“七七”事變。
2、“七七”事變第二天(7月8日),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日本侵略者驅出中國。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準備抗戰的方針。
3、根據國共兩黨協議,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到1937年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了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這樣, 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候,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
二、幾次大戰役
名稱 時 間 地 點 結 果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 上海及周圍 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 平型關 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臺兒莊大戰 1938年春 臺兒莊 抗戰以來國民黨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
百團大戰 1940年 華北地區 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百團大戰:1940年,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先后組織了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 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歷史上稱為“百團大戰”。其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敵人的據點。其歷史意義是: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字取得了輝煌戰績,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三、南京大屠殺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占領南京之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大屠殺,據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統計,日本軍隊占領南京后6周之內屠殺了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四、洛川會議
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召開了著名的“洛川會議”主要內容是:會上決定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成全面的抗戰,會議決定在敵人后方放手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通過這次會議,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全面抗戰路線――人民戰爭的路線,得到了實行,在全面抗戰路線的指引下,黨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艱苦的斗爭。這樣,中國的抗日戰爭很快地發展成全民族的抗戰。
五、中共“七大”
A.時間: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就是中共“七大”。
B.主要內容是:其中心任務是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解決勝利后中國要將走什么道路的問題。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必須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必須團結全國人民,鞏固和擴大抗日力量,另外,大會制定了政治路線,那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C.歷史意義:這次中共“七大”是團結的大會,是勝利的大會,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六、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扭轉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洗涮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作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人民解放戰爭與新中國的成立
一、重慶談判
A.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和王若飛的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在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始終不承認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合法地位。
B.1946年初,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決議,重慶各界人民在較場口集會慶祝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破壞,造成了“較場口血案”,這樣蔣介石公開撕毀了政治協商會議的決議,不斷的向解放區進攻。
C.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二十萬人,對中原解放區發動了瘋狂進攻,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
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1947年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直插敵人心臟――大別山區,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之后他們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
三、三大戰役
名稱 時間 殲敵 地點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 1948.11 47萬人 錦州,長春,沈陽 攻克沈陽,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52萬人 以徐州為中心 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55萬人 華北地區 使華北全境得到了基本解放
三大戰役里,人民解放軍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四、渡江作戰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向中人民解放軍下達進軍的命令,等候在長江北岸的解放軍百萬雄師,從江蘇江陰到江西湖口五百多公里的戰線上分三路渡江作戰。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崩潰,到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人民達22年之久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新中國的成立與新中國政權的建設和鞏固
一、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目的:為迎接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新中國的成立。
2.時間和地點: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
3.主要內容:毛澤東指出,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開始了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革命勝利后,黨的總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意義:這次會議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于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舉行,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等各階層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是全國人民大團結的盛會。
B.主要內容:[1]大會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為《共同綱領》,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還規定了建設新中國的總政策和總原則。《共同綱領》的性質是: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C.大會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確定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把北平改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采用公元紀年。
三、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了開國大典。樂隊奏起《義勇軍進行曲》,毛澤東主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四、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條件
1.解放戰爭基本勝利。
2.國民黨反動派已被推翻。
3.七屆二中全會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準備。
4.全國人民熱烈擁護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五、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1.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
2.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也使亞非拉美人民增強了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信心.
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
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一支由黨領導的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組織了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戰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
六、抗美援朝
1.1950年夏,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以武力干涉,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侵略朝鮮,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美國第七艦隊開到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2.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由于中朝軍民的沉重打擊,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3.抗美援朝的勝利,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保衛了朝鮮的獨立和中國的安全,中國的威望空前提高,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七、鎮壓反革命
A.時間:1950-1951年。
B.必要性: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留下了大批的反革命分子進行破壞活動,朝鮮戰爭爆發后,氣焰更加囂張。
C.意義:基本上肅清了國內反革命勢力,社會秩序空前安定,社會風尚為之一新。
八、土地改革
A.時間:1950-1952年。
B.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標志土地改革開始。。
C.意義:使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了,地主階級也被消滅了。
九、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義專政,為即將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A.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團結全國人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聚集一起共商國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三大改造
A.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B.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義改造。這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出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從此,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中共“八大”
1.時間與地點:1956年,北京。
2.主要內容: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全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
3.意義: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四、“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之后全黨全國人民在生產建設中發揮了高度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當時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經驗和對國情認識不夠,忽視了客觀規律。黨中央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這就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起來。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大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重大的損失。
文化大革命十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一、文化大革命
1. 背景:[1]“左”傾錯誤發展嚴重,[2]毛澤東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為防止資產階級復辟,發動了“文化大革命”[3]林彪、江青等 野心家助長且利用了毛澤東的錯誤。
2.導火線:1965年夏,上海發表了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點名批評吳晗的《海瑞罷官》。
3.標志:1966年,毛澤東發表了大字報《炮打司令部》。
4.《炮打司令部》這一大字報實際上指出鄧小平,劉少奇是所謂的黨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代表人物,為了發動群眾,毛澤東連連接見外地來京的紅衛兵和群眾,全國掀起了“大連串”的高潮,“文化大革命”全面開展起來。
5 .“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劉少奇被開除出黨。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兩大反革命集團
1.林彪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以來,林彪一伙 逐漸形成一個反革命集團,1972年,他們策劃謀害毛澤東,發動反革命政變,被毛澤東覺察,于是粉碎了他們的反革命計劃,9月 13日林彪等人坐飛機出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墜毀,這就是“九 一三事件”,標志著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2 .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勾結起來結成“四人幫”進行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逝世,舉國哀慟,北京群眾悼念周恩來,痛斥“四人幫”遭到鎮壓,之后,朱德、毛澤東先后逝世,全國人民無限悲痛,江青集團卻加緊篡黨奪權,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采取斷然措施,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被粉碎標志著“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
1.召開: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
2 .主要內容:[1]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總結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全會還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嚴肅黨紀。
3.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完成了黨在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思想開始形成,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形成。
四、改革開放
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和政府決定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方針。這就是改革開放。
1.對內改革,是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體制和科技體制等各方面進行改革,改變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更加的發展。
2.對外開放,是為了引進境外資金、先進科學技術和修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3.現在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由開放沿海城市發展到開放邊疆城鎮,開放地區由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4.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因為它是立國之本,是一個整體,其中共產黨是領導核心;社會主義道路是主向;人民民主專政是保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是指導思想。總之:四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
五、“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1.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尊重臺灣現狀,實現臺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這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統一祖國創造了條件。得到國內外人士的普遍稱贊,稱“一國兩制”是“天才的創造,令人神往的構想”,到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這一政策。
2.香港、澳門回歸
[1].1984年12月,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中國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了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特別行政區。
[2].中葡1987年4月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中國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隆重舉行了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在澳門設特別行政區。
3. “一國兩制”構想及其特定含義
[1].“一國兩制”是指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實行“一國兩制”是指在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實行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有根本的區別。
[3].實行“一國兩制”國家主權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4].實行“一國兩制”有憲法和法律保證,在一些地區實行不同的制度有較長的時間穩定性。
六、“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1 .1987年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
2.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3 .199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指明了方向。
現代中國的外交工作和民族工作
一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由于中國在解決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的決議。1972年美國總統訪問中國,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2年,日本首相來中國訪問,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二、民族區域自治
1.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反對民族歧視和壓迫。
2.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由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務。 現在,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一樣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
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為了促進我國和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同這兩國總理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準則。后來,這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四.總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實行對外開放,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中國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世界史部分】
資本主義的興起
一、新航路開辟
1.過程
十五世紀時,隨著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財富的渴望更加強烈,于是迫切希望發現前往東方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由于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又希望獲得海外財富,于是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支持的航行目標向東, 1487年,迪亞士船隊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繞過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然后進入印度洋,1497-1498年,達伽馬船隊沿迪亞士開辟的航線,然后穿過印度洋,最后到達印度,找到通行東方的新航路.西班牙支持的航行目標向西,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越過大西洋到達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船隊橫渡大西洋,穿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最后又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環球航行,證實了地圓學說.新航路開辟取得了初步成功.
2.新航路開辟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產生所起的作用
  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同時引發了西歐國家積極擴張海外殖民地活動,使得這些地方越來越貧窮落后.
3.新航路開辟概述表
目標 航海家 時間 意義
迪亞士 1487年 繞過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然后進入印度洋.
達伽馬 1497-1498年 穿過印度洋,最后到達印度,找到通行東方的新航路.
哥倫布 1492年 哥倫布越過大西洋到達美洲.
麥哲倫 1519-1522年 橫渡大西洋,穿過麥哲倫海峽, 完成了環球航行.
二、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思潮的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產生文藝復興運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
1.但丁 但丁是意大利一位偉大詩人,代表作是<<神曲>>,表達了自己對天主教會的厭惡,他被稱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
2.達芬奇 達芬奇是意大利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師,是“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最大成就是繪畫,還擅長于其他很多學科,代表作有<<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
3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一生寫下了30多部劇本和詩句,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其中<<哈姆雷特>>被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
4.文藝復興對歐洲資本主義產生所起的作用
文藝復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它是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內容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要求,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
資產階級革命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
A:重大事件:(1)爆發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封建專制的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2)導火線是蘇格蘭人民的起義;(3)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是1640年召開的議會;(4)1649年,英國成立了共和國;(5)1688年英國發生宮廷政變,歷史上也叫做“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6) 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政體。
B:重要人物:(1).詹姆士一世;(2).查理一世 (3).查理二世;(4).詹姆士二世。
二、美國獨立戰爭中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
A:重大事件(1)英國遏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而引起的革命(這是北美爆發獨立戰爭的根本原因);(2)獨立戰爭的任務是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統一的國家;(3)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北美獨立戰爭的導火線.(4)1774年英屬北美殖民地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5)1775年爆發的來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6)1775年5月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7)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8)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9)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10)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這就是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11)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也就是說美國獨立戰爭有雙重的性質。
B:重要人物:華盛頓(1732-1799),他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他對于美國獨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被美國人民稱為“美國國父”、“開國元勛”。
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A: 重大事件:(1)爆發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2)1789年5月召開了三級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就成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發動了起義,攻占了巴士底獄,這事件是法國資產階級開始的標志.(4)制憲會議就通過了<<人權宣言>>,(5)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6)拿破倫1804年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到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被推翻。
B: 重要人物:(1)路易十六;(2)羅伯斯庇爾;(3)拿破倫。
四、簡述<<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
1.<<權利法案>>
A.<<權利法案>>由英國議會(頒布機構)于1689年頒布的,目的:為了限制王權, 歷史意義: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國王不能為所欲為.它的頒布標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專政(就是君主的權利受到法律嚴格制約和政治制度)。
B.主要內容: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此法律的執行,國王也無權征稅,也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議會必須定期召開,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
2.<<獨立宣言>>
A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頒布機構)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的誕生.B.主要內容: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民的名義和權力宣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
3.<<人權宣言>>
法國制憲會議(頒布機構)通過了<<人權宣言>>,主要內容: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意義: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制度的思想。
五、初步認識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A.它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b.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c. 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d.它的爆發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2.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意義
通過戰爭使美國獲得了國家的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a.掃蕩了法國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b.人民群眾積極參加,挽救了革命,使革命得以徹底的進行;c.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一次革命,結束了法國的封建制度;d.為以后各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有世界意義。
六、英、法、美資產階級命比較
國別 爆發根本原因 導火線 開始標志事件 頒布文件 頒布機構
英國 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議會的召開<<權利法案>>英國議會
法國 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三級會議的召開 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制憲會議
美國 英國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發展 波士頓傾茶事件 來克星頓的槍聲<<獨立宣言>>大陸會議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系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后,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1.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1)雄厚的資本,(2)充足的勞動力,(3)豐富的資源和原料,(4)海外貿易的迫切需要.其前提條件是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導致英國工業革命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要.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它的投入使用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2.工業革命大致發展過程是:(1)棉紡織機械的發明和改進,(2)改良蒸汽機,(3)冶金,采礦部門采用機器生
產和蒸汽作動力,(4)交通運輸革新。
3.工業革命中的重大發明:(1)1785年英國機械師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機,(2)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成第一艘汽船,1819年一艘美國輪船成功地橫渡大西洋,(3)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工業革命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機
4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我們人類社會的各方各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A 這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B 使社會日益分裂為二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C 也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東方從屬于西方.D 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開的整體.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第二工業革命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當時科學技術主要集中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2)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創制.(3)新通訊的發明,特別是新能源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進入了: “電氣時代”,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事件
(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研制成功.(2)美國人愛迪生發明電燈泡.(3)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第一輛有軌電車(4)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設計出內燃機,1885年制成三輪汽車.(5)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6)有線電報,有線電話的發明成功.(7)意大利馬可尼制造出無線電通訊設備,并于1899年在英國向法國發報成功。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到來的標志
1.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
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電子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的迅速發展,(2)產生一大批新型工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3)推動了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交往和思維方式,(4)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了競爭和挑戰,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以求在國際競爭中取勝.(5)更加證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6)是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根本原因和基礎。
四、三次科技革命比較
次數 時 間 主 要 標 志
第一次 18世紀60年代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 19世紀70年代 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 20世紀四五十 年代 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 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誕生
一、<<共產黨宣言>>
1.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受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托,為同盟起草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
2.科學社會主義是對工人運動斗爭實踐的科學總結和高度概括,是工人運動和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指出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發生、發展的過程,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
4.<<共產黨宣言>>的歷史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新階段.社會主義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是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戰斗綱領,它對一代又一代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列寧主義
列寧主義誕生于二十世紀初(1903年),列寧主義是繼承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其誕生的標志就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列寧主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十九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的革命及改革
一、美國南北戰爭
1.戰爭經過
1860年11月,主張限制奴隸制發展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接著南方發動了動亂,到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了內戰,歷史上又稱為“南北戰爭”;林肯當選總統就是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2.美國南北戰爭中頒布的重要文件
戰爭發生后由于南方早有準備,初期北方連連戰敗,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扭轉戰局,到1862年林肯政
府通過了二個重要的文件:一是<<宅地法>>,二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二個法令起到的作用是: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積極性,扭轉了戰爭局勢,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
3.林肯的主要活動
1860年10月林肯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擔任總統期間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他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同情黑人奴隸,反對奴隸制度,內戰結束后他被刺殺死,他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促進了美國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受人愛戴的總統.被美國人稱為“黑奴解放者”
4.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南北兩種經濟的形式矛盾不斷激化,其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起止時間為1861年-1865年
5.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俄國農奴制改革
1.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有所發展,但是速度不是很快,主要原因是受到農奴制的阻礙。面對日益嚴重的農奴制危機,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維護貴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被迫于1861年進行了改革.歷史上稱為俄國1861年改革(也稱為俄國農奴制改革)。
2.主要內容: 法令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法令還規定,農民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農民贖買份地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
3.性質: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歷史作用: 農奴制的廢除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雖然這次改革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俄國畢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它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三、日本明治維新
1867年,日本倒幕力量從年幼的天皇手中取得了討伐幕府的密詔,1868年初,倒幕武裝在京都附近的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幕府統治在日本統治結束,幕府滅亡后,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這些改革是在明治年間進行的,因此稱為“明治維新”。
1.主要內容: [1]在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在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3]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2.探討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淪為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不徹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的東西世界
一、1871年3月18日革命
1870年夏,普法戰爭法國的戰敗,巴黎人民聞訊后發動起義,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新的共和國; 1871年3月18日政府軍企圖奪取國民自衛軍的大炮,巴黎人民奮起反抗,起義開始,當天打垮了政府軍,巴黎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
二、巴黎公社
1.1871年3月18日革命取得勝利之后,國民自衛軍宣布,政權將由選舉產生的巴黎公社掌管,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布成立.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公社成立后在政治、軍事和社會經濟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但是資產階級政府不甘心失敗,于是進行反攻,巴黎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由于敵我力量的差距,最后失敗。
2.巴黎公社的性質:是一個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
3.巴黎公社的歷史地位
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是世界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導致兩大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進行了瘋狂的擴軍備戰,終于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具體原因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直接原因是:1914年6月發生在巴爾干半島上的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
3.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7月,全面爆發,交戰的雙方是同盟國和協約國,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后來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作戰,戰爭開始之后在歐洲形成了西、東、南三條戰線。
4.一戰共發生三次大的戰役,列表如下:
戰役名稱 發生時間 發生地點 交戰國家 影響
馬恩河戰役 1914.9 巴黎馬恩河附近 英法對德 德國速戰速決計劃破產
凡爾登戰役 1914.2-7 法國的凡爾登 法對―德 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索姆何戰役 1914.7 法國的索姆河 英法對德 英國首次用新武器坦克。
4.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事件有:
俄國革命的勝利及退出戰爭,美國于1917年對德參戰,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交戰各國的革命運動空前高漲。
5.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起止時間為(1914年7月---1918年11月)。
6.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一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它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大戰歷時四年多,牽涉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5億人口,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3]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垮了德、俄、奧、土四大帝國,同時也削弱了英、法、意三國的力量。
四、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俄國1917年爆發了“二月革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發動武裝起義,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到1917年8月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武裝起義的方針,11月6日列寧到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到7日彼得格勒起義取得了勝利,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任主席。并且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頒布了《土地法令》;到1918年3月把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這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過程。
五.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1]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了新紀元,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的新時代;[2]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3]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
六.蘇聯的成立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領土上的各民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1922年各共和國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為“蘇聯”。當時加入的聯盟共和國只有五個,到1940年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巴黎和會
為了重新占領世界,1919年1月18日,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當時操縱巴黎和會的國家是英國、美國、法國三國,到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2.凡爾賽體系
1919---1920年協約國列強相繼同奧地利等國簽訂了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其作用是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3.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到1946年聯合國成立后就宣告解散,國聯的本質是帝國主義列強維護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
4.華盛頓會議
A.為了協調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九國代表在華盛頓召開了會議,這次會議起主要作用的國家是美國、英國、日本三國代表,此次會分別簽訂了三個條約:<<四國條約>>、<<九國公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其中<<九國公約>>是九國代表于1922年簽訂的關于中國問題的條約,這條約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B.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作用是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通過這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協約國簽訂一系列的條約,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這一統治秩序就是帝國主義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如何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只是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系,但是,這一秩序是不鞏固的,因為它不可能削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間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長期維持下去。
二、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1.經濟危機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引起的。
2.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又稱為“三十年代大危機”,是世界資本主義歷史上一次空前嚴重的世界性的生產相對過剩危機,最早發生在美國,然后發展到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這場經濟危機的特點是:一.范圍廣、二.時間長、三.破壞大。
4..經濟危機的影響:
A.造成了工人大量失業,廣大勞動人民流離失所;B.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各國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C.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
三、羅斯福新政
1.定義:為減輕經濟危機帶來的損失,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之后對美國經濟進行了全面干預,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宣布實施“新政”,歷史上稱為“羅斯福新政”。
2.主要措施:A.首先整頓改革危機最深的金融業,恢復銀行的信用;B.整頓農業;C.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整頓;D. 新建很多公共工程。
3.目的: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
4.特點:采取國家干預和指導經濟的辦法消除經濟危機。
5.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而作出的政策調整,“新政”實施后,美國的經濟恢復過來,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緩和了階級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穩定,但是,它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四、德、意、日的法西斯過程
 “法西斯”的原文來自拉丁語“束棒”一詞,指的是古代羅馬執政官表示權威的標志棒,后來“法西斯”一詞被專用為“獨裁統治”的代名詞。
1.德國的法西斯過程
A.世界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德國,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組織納粹黨趁勢發展起來,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不久又集總統于一身,稱為“國家元首”,希特勒上臺執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B.納粹黨就是“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是德國法西斯政黨,其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德國工人黨”。
2.意大利的法西斯過程
A.一戰后,意大利中央政府無力控制經濟衰退、政治不穩的局勢,黑索里尼趁機組織了法西斯黨,1922年,法西斯黨向羅馬進軍,這樣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獨裁統治。
B.“法西斯黨”的前身是黑索里尼于1919年組建的武裝組織,1921年正式成為法西斯黨,是一個專門從事破壞和暗殺活動的反動政黨,于1922-1943年統治意大利。
3.日本的法西斯過程
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的打擊同樣嚴重,為了擺脫經濟和政治危機,日本以軍部為主力的法西斯好戰分子發展起來,積極向外侵略擴張,1936年受到軍部控制的內閣上臺.標志著日本軍事法西斯專政基本建立起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標志著走向法西斯化。
4.軸心國集團
軸心國集團是1937年德、意、日三國結成的侵略性的軍事集團,這一集團稱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它的形成使世界和平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破壞,人民在戰爭中打敗了法西斯,沉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殖民地半殖民在人民的力量在戰爭中得到了壯大,許多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起止時間為:1939年9月--1945年8月。
1.慕尼黑陰謀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十天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歷史上就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
2.二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是二戰全面爆發的標志性事件。
3.二戰規模擴大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了進攻,發生了莫斯科保衛戰,這是德國開戰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失敗.標志著二戰的規模擴大。
4.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A.1941年12月7日,日本機群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
B.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擴大。
5.反法西斯同盟
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法西斯,1942年初,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6 .二戰的重大轉折
1942年7月,德軍集中進攻蘇聯斯大林格勒,蘇軍進行了反攻,1943年2月被圍困的殘余德軍向蘇軍投降,從此,德軍再也無力向蘇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蘇德戰場發生了重大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
7. 二戰中召開的四次重大會議比較表
名稱 時間 地點 參加國家 主要內容
開羅會議 1943年初 埃及開羅 美中英發表<<開羅宣言>>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必須歸還
德黑蘭會議 1943年 伊朗德黑蘭 美蘇英 確定對德作戰方針,準備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雅爾干塔會議 1945年 蘇聯雅爾塔 美蘇英 [1]三國將派兵分區占領戰敗后的德國,[2]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后三個月內對日本作戰,[3]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8 德國波茨坦 美蘇英 以中美英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投降
8.法西斯國家在二戰中投降的順序
A.1943年7月美國,英國軍隊為主的盟軍進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垮臺,不久意大利新政府宣布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B.雅爾塔會議之后,盟軍對德發動了更為猛
烈的進攻,不久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
標志著歐洲戰場的戰事的結束。
C.1945年8 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二顆原子彈,蘇聯對日作戰,亞洲各國人民也向日本發動了猛烈的進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9. 二戰的性質和結果
性質: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結果:是德、意、日法西斯國家潰敗,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取得最終勝利的一場戰爭。說明“多行不義必自斃”。
兩級格局下的世界
一、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歐洲共同體成立的背景
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一些國家感到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發展,有必要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2.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967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發起建立了歐洲共同體組織.歐洲共同體是由1952年成立的“歐洲煤鋼聯營”;1958年組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組織合并而成的。
3.歐洲共同體的作用:
[1]員國相互間的合作日益密切;[2]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3]提高了歐洲共同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4.歐洲聯盟
1993年,歐共體發展成為歐洲聯盟,成員國關系更加密切,到1995年其成員國達到15個國家。
二、日本的崛起
原因:日本在美軍占領下實行非軍事化政策,進行了土地改革,美國的扶植,訂貨,援助,刺激經濟恢復和發展,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政局穩定,重視人才的培養,得當的管理體制,調整統治政策。表現: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來7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三、 歐、日、美、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在美國的市場,技術和資金的大力援助之下,歐洲各國,日本經濟實力快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后,資本主義世界開始形成歐洲共同體體、日本、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四、“黃金時代”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高速增長的時期,歷史上稱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五、美國霸權政策
1.杜魯門主義
A.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要領導“自由世界”(指:“資本主義國家”),“遏制共產主義”這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B.杜魯門主義的實質就是美國要稱霸世界,它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政策開始。
2.“冷戰”政策
A .二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 “冷戰”政策。
B.“冷戰”政策的實質就是反社會主義,推行全球霸權政策。
3.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經濟軍事條件
A. 經濟條件:美國的實力在資本主義主義世界中占很大的優勢。
B.軍事條件:美國除擁有龐大的陸海空軍之外,還壟斷了當時生產原子彈技術。
4.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A. 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政策的開始。
B.經濟上:1947年美國通過了提供經濟援助,控制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
C. 軍事上:1949年,為了進一步控制西歐,包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5.如何評價“冷戰”政策
美國的“冷戰”政策一方面表現為兩種社會制度的尖銳對立,又表現為蘇美對東西歐及對東西方世界的爭奪, “冷戰”初期,蘇聯的行動具有自衛性質,是正義和進步的,隨著蘇實力的加強,美.蘇“冷戰”則主要表現為對立世界霸權的爭奪,是非正義的,直到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冷戰”政策才結束。
6.兩極格局:北約(1949年)和華約(1955年)成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它們的性質是政治軍事集團,是爭霸世界的組織。
二、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
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國力的增強,美國,蘇聯為謀求世界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到60年代出現了令世界矚目的“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后期,蘇聯想建立在南亞和波斯灣地區的霸權,美國提出“星球大戰”,80年代中期后,蘇聯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被迫改變了稱霸政策。
第三世界的興起
1.第三世界就是亞、非、拉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
2 .亞非會議(又稱為萬隆會議)
A.1955年,獲得獨立的亞非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我國的代表團是由周恩來率領的,他在會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原則,保證了會議的成功。
B.這次亞非會議最后通過了<<最后公報>>,體現了反對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亞非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
3.不結盟運動
A.興起的原因:20世紀50年末60年代初,許多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不愿介入美蘇爭霸之間,而希望在兩極化的國際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B.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會議召開,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C.政策:奉行的政策是:獨立、自主、非集團。
D. 作用:成為國際事務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已發展到一百多個國家。
世界格局的新變化
一、東歐劇變
  1.過程:20世紀80年代后期,東歐各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中,各國共產黨或工人黨的領導人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實行政治多元化,反對派通過選舉取得了政權,社會制度隨之改變,國家也更改了名稱。
2.實質:劇變的實質就是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指由社會主義制度變為了資本主義制度,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
 3.重大事件: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南斯拉夫一分為二,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
 4.劇變的原因:A 是各國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B 歷史上長期受蘇聯的影響;C.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的影響。 
二、蘇聯解體
1.原因 A.歷史原因:體制上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起許多矛盾。
B.主要原因:領導人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這是直接和主要的原因。C.外部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的影響。
2.經過:1991年8月,蘇聯領導人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之后發生了政變,蘇共被排擠出政權 ,國家政權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占領導人簽署協定成立了獨聯體,此后,獨聯體擴大到絕大多數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了。
三、世界格局新變化
1.世界格局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際上各種基本力量對比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和體系.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東西方兩 大軍事集團(北約和華約)和冷戰政策對峙兩極格局結束了.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極化在不斷發展。
3.在新的多極化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前,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多個世界強國并存的一超多強的局面將較長時間存在下去,在新舊世界格局交替的過程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嚴重地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導致了地區沖突和民族沖突不斷發生。
四、世界經濟的新變化
1.經濟全球化
二次大戰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發展很快,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來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形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經濟全球化。
2.經濟全球化中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其利益和風險是不均衡的,它是一把雙刃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昭苏县| 基隆市| 江川县| 开化县| 奎屯市| 甘孜| 信宜市| 沙洋县| 鲁甸县| 县级市| 同仁县| 平定县| 年辖:市辖区| 宽城| 共和县| 济源市| 根河市| 察雅县| 嘉定区| 西吉县| 恩施市| 西吉县| 馆陶县| 长宁区| 东阿县| 新田县| 涟源市| 新乡县| 万载县| 柳州市| 珠海市| 蕉岭县| 姜堰市| 东丰县| 三台县| 聂拉木县| 安泽县| 盘锦市| 双辽市| 鹤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