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年時政熱點復習改革開放30年專題及精選試題一、改革開放成為復習熱點的原因1、時政熱點:30周年紀念、十七大、歷史地位2、高考特點:不回避熱點,史鑒功能2007年山東文綜試卷關注社會現實和時政熱點(1)第27題“社會保障制度”:關注民生——和諧社會;(2)第12題“抗日根據地”: 七七事變七十周年;(3)第16題中美關系;(4)第10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490周年;(5)隱含熱點:第33題王安石變法措施涉及民生;35題二戰后西歐國家團結發展,成為中日關系的借鑒。二、專題知識的達標度:1、知識清單十一屆三中全會 聯產承包責任制 國有企業改革 社義市場經濟背景:時地:內容:意義: 原因:概念:意義: 中心環節基本內容改革目標意義: 鄧小平十四大十五大意義2、專題知識的深度:重點和難點突破例1: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1、戰略地位: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直接影響中國穩定;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直接影響社會發展 ;2、歷史原因:人民公社化體制壓抑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造成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民生活貧困;3、現實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安徽等地農民已經成功地自發實行了包干到戶實驗。例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農業合作化前的農民個體經濟有何不同? 生產資料所有制根本不同②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方式不同③產品的分配方式不同④影響不同例3:人民公社體制在經營管理和分配制度上的弊端當時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體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謂大,就是規模大,一般一鄉一社,有四五千戶以至一二萬戶。所謂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財產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實行部分的供給制(辦食堂,吃飯不要錢)。公社經常無償地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的房屋、家具。這些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使農民驚恐和不滿,紛紛殺豬宰羊,砍樹伐木,造成生產力極大的破壞。到1978年仍有2億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經營管理——高度集中;分配——過于平均例4:故事1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的措施,當時的降溫措施主要是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即使采取這樣的措施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故事2 沈陽有兩個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這兩個廠一墻之隔,但電纜廠歸機械部門管,銅廠歸冶金部門管,冶金部門把銅調到較遠的其他地方去,電纜廠需要的銅又要從云南等地調進,造成了運輸上的大量浪費,時間上的浪費,本來兩個廠發展橫向聯合,通過簽定合同就可以解決,但是不行。請根據兩個故事說明國有企業為什么要改革?管理體制:高度集中所有制:單一的公有制分配上:平均主義例5: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歷程1、第一階段從1985年開始,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2、第二階段從1992年開始,以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為主要內容,改革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階段 項目 改革前 改革后政策調整階段 管理體制 高度集中 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所有制 單一公有 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分配制度 平均主義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制度創新階段 產權制度 國有制 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例6: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1、前提:堅持社會主義制度;2、內容: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一系列環節;3、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例7:計劃經濟體制⑴建立: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于“一五計劃”末期,隨著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逐漸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國家以行政手段調節經濟運行⑶積極作用:在共和國早期,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國家重點建設,促進“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保證市場穩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發揮過重要作用。⑷消極作用: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種商品的生產計劃和銷售價格都由中央統一制定,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例8、市場經濟體制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宏觀調控:綜合運用計劃與市場等經濟杠桿,促進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多種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2、積極作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3、消極作用:市場不是萬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兩種市場經濟體制比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思想解放 南巡講話: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確立目標 十四大:改革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新階段 十四屆三中全會:改革目標具體化初步確立 十五大: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形式問題深化完善 加入世貿組織、十六大和十七大例9: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重要意義?1、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缺乏活力等深層次問題;2、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現代化建設;3、有利于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接軌。例10、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點?經濟特區 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 開放浦東 內地特點:從經濟特區開始,逐步向沿海、沿邊、沿江、內陸中心城市擴展,逐漸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的格局專題知識的深度:例11開放的縱向比較例11、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與挑戰機遇:1. 為中國經濟創造了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2. 可以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機遇;3. 有利于維護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權利;4. 世界市場對中國的開放,將使中國享有各國開放市場帶來的機會和好處,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加快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挑戰:1. 隨著關稅降低和市場的擴大開放,國外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將大量涌入中國 ,這將使中國落后的企業和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2.面對西方高科技、高技術產品的競爭,中國會有許多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的企業遭到淘汰;3.中國的失業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3、專題知識的廣度:(1)小專題歸納例1:建國后農村經濟體制有哪四次調整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農民)農業合作社:1953——1956年(私有——共有)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小——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集體——個體)例2:建國后我國經濟體制的變化1、1949—1956年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2、1956—1978年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3、1978—1992年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4、1992十四大后,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5、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例3:中共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 背景 內容第一次 大革命失敗后,黨決定開展土地革命,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 開辟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第二次 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上。 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例4:歸納黨在歷史上的三代領導集體的形成領導核心 形成標志 思想成果第一代 毛澤東 1945年中共七大 毛澤東思想第二代 鄧小平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理論第三代 江澤民 1992年十四大 三個代表思想例5:歸納近代史上三次歷史性的巨變巨變 結果 任務1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維護共和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 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3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例6: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共重要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2008-02-27 新華網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的社會轉變;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例8.在國有企業改革中下崗職工增加,部分職工生活困難等。應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把企業推向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企業職工下崗是不可避免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以有利于改革的順利推進,以利于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例9.中外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改革,往往通過限制特權、追求社會公平與公正。1、梭倫改革:實行財產等級制度,打破了貴族依據血緣門第的世襲特權壟斷政權的局面,為工商業奴隸主開辟了分享政治權力的途徑;2、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按軍功受爵,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提高了新興地主階級地位;3、王安石變法:實行募役法,政府向應該服役而不去服役的人戶,按貧富等級收取免役錢,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服役,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權;例10.其他熱點1、時政性復習熱點思想解放與主流思想演變、工業化與能源、政治民主化、三農問題、社會保障與民生、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社會轉型和文明轉型等2、周年性紀念☆ “無敵艦隊”之戰,英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420周年☆ 光榮革命爆發320周年(168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即馬克思主義誕生160周年☆ 維新變法發生110周年(1898年)。☆ 中國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發生60周年(1948年)☆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實施60周年(1948年)☆ 中國北京電視臺試播,電視誕生50周年(1958年)☆ “大躍進”和人們公社化運動發生50周年(1958年)☆ 廣西壯族、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958年)☆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30周年(1978年)☆ 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30周年(1978年)☆ 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友好條約》30周年(1978年)☆ 海南經濟特區成立20周年(1988年)★試題精選1.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整整歷經30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奏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曲。閱讀下列相關資料,思考完成問題。材料一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1)“在改革解放生產力”過程中,鄧小平是怎樣引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材料二 近代以來世界歷史上先后出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模式和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已經席卷世紀……中國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國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也通過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國人民生活的同時,也造福了世界人民。”(查雯《中國要走自己的發展之路》)西方和蘇聯兩種工業化模式各是如何解決工業化過程中所需的資金、原料等問題的當時中國走上了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前兩種工業化相比,當時中國工業化的國際環境怎樣?(4)有專家指出,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解放思想的過程。3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今天。過去30年間,中國思想界形成了哪些偉大成果?解析:本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008年正好是改革開放30周年。題目的設置也具有一定的思維性,不是純基礎知識的考查,重比較能力的考查,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背景縱橫比較。答案:(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西方國家:掠奪和奴役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民。蘇聯:通過農業集體化犧牲農民利益的辦法來實現。(3)①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應對措施:①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②建立了全方位的開放格局。③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④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⑤提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只要答出4點即可)(4)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2.(文科綜合)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作出了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大幕拉開。近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發展;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動開放,開放也進一步促進改革。材料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經濟發展格局(如下圖)。讀圖,回答⑴—⑵題:(1)改革開放初期, 帶最早承接了國際產業轉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帶、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將逐步承接東部地區和國際上部分產業的轉移。試簡要分析產業轉移對這些地區帶來的影響。(2)簡要說明在我國“弓箭型”經濟發展格局中,長三角城市群地理區位的重要性。材料二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上的報告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⑶—⑷題:⑶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理論成果?它們著重解決了哪些重大問題?⑷在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新時期,為參與全球化,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的舉措?材料三:張某夫婦為電廠職工,1978年家庭月收入55元,一家人省吃儉用勉強度日,孩子的衣服老大穿過老二穿。電力系統因其行業優勢,職工工資福利迅速提高。2008年初,夫婦二人月收入超過2萬元,車子、電腦、大面積住房、健身器一應俱全,與朋友搓麻將、參與網上賭博成了夫妻二人的愛好。李某為某商場營業員,妻子為紡織廠工人,1978年家庭月收入75元,擁有自行車、手表當時的兩大件,工作之余可以經常到圖書館看書。2008初,夫婦二人月收入1800元,家中擁有電動自行車和一套57平米的住房,工休期間偶爾找朋友喝喝酒。⑸張、李兩家生活變遷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和問題?并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談談你的看法。⑹你認為張、李兩家應如何改變自身的文化生活現狀?參考答案:(1)(東部)沿海經濟 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可能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經濟、社會、環境方面各,)(2)位于沿海經濟帶和長江流域經濟帶的交匯處(沿海經濟帶的中間位置和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出海口位置);有利于發揮對外聯系便利、對內腹地廣闊的區位優勢,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其他答案合理即可)。⑶鄧小平理論。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⑷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或積極參與各種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活動)。⑸.①改革開放30年,由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職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行業之間職工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分配不公凸現。②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初次分配領域要確定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解決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過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實現社會公平。⑹.①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不斷提高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豐富個人精神世界。(2分)②參加健康有益文化活動,豐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③提高辨別優秀文化與落后文化眼力,拒絕不良污染。3.(文科綜合)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國從實際出發,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實行了改革開放,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材料一 首創包產到戶的小崗生產隊所在的安徽鳳陽縣,長期以來屬于貧困縣,22年沒有給國家貢獻1斤糧食,倒吃國家3.8億斤糧食。實行包產到戶后,1979年鳳陽全縣糧食產量比1978年增長49%,賣給國家糧食4450萬千克。——《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史》材料二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鄧小平文選》(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為什么會取得這樣的成效?(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代中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2分)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立足點是什么?讀圖10,回答(3)、(4)兩題。(3)描述第二批開放地區的地理分布特點,并說明其布局的主導因素。(4)目前一、二批開放地區的部分產業已向內陸地區轉移。試說明這種產業轉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并簡述這種產業轉移的積極影響。材料三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今天,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聯。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大量依賴進口;另一方面我國生產的部分工業制成品需要向國際市場出口。去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攀升,連續5個月同比升幅超過6%,這與國際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因素密切相關。國際市場能源資源性產品和農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不僅直接抬高了我國的進口成本,而且會通過各種渠道傳導到下游產業和其他相關行業,并最終影響到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5) 結合上述材料,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說明我國如何實現價格穩定、經濟穩定發展?(6)改革開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大量外來文化快速涌入我國。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過程中,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部分人還在思想觀念、民族節日等方面出現盲目崇拜西方的傾向。據此有人認為,我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應該多輸出民族文化、少輸入外來文化。請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評析這種觀點。參考答案:⑴成效:糧食大幅度增產,改善了農民生活和糧食供應。原因: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明確了農民生產的責任和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⑵原因:閉關自守導致中國長期停滯落后;當今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離不開世界。內容:吸收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立足點:對外開放須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3)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主導因素是交通(4)主要限制因素是協作條件需完善。積極影響:利于內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利于減輕遷出地的環境壓力(利于遷出地產業結構調整),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5)①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降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②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③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發展。(6)①對外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能夠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②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但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犯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③對待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4.(15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第一天起,應該說就擔負起100多年來受到嚴重阻礙的工業化重任。但是從1953年我國完成戰后的經濟恢復,轉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以后,資本(包括人力資本)和資源嚴重缺乏就開始困擾著中國共產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采取了集中有限資本和資源來加快建設重工業和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1)材料中“中國共產黨采取了集中有限資本和資源來加快建設重工業和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具體是指什么 (2)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為了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國共產黨在工業建設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舉措 結果如何 [材料二] 經過對建國50多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總結和對世界經濟發展認識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形成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針政策,完成了關于工業化認識上的轉變。2002年9月, 中共十六大將“新型工業化”道路正式概括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兩段材料皆據武力: 《中國共產黨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認識與實踐》(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工業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4)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關于工業化道路的認識有何變化 (不得照抄原文)分別概括這兩個時期影響中共關于工業化道路認識的主要國際因素。參考答案:(1)第一個五年計劃或過渡時期的總路線,(2)大辦工業或大煉鋼鐵。后果: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國家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造成環境破壞。 (答出2點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3)措施:發展鄉鎮企業;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答出3點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4)變化:由注重工業化的速度和數量,轉變為注重工業化的效益和質量。(其它表達,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國際因素:20世紀50年代;“冷戰”及兩極格局的影響,尤其是美國的威脅;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第三次科技革命及知識經濟的發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高度集中,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消極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促使“一五”計劃超額完成積極作用市場調節資源的配置行政手段調節資源的配置特征21世紀初一五計劃末期建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實現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經濟危機后果實現共同富裕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生產目的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所有制形式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喪失主權,嚴重阻礙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開放結果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更好的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全面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適應列強殖民主義的需要,反映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政策開放目的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列強侵略下的屈辱開放開放性質在平等交往、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在堅持國家主權的前提下,主動地開放。主權被嚴重侵犯開放前提現在的開放過去的“開放”比較第二批開放地區第一批開放地區圖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