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初三歷史與社會 專項歸類材料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史一、遠古時期的中國居民1、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木棒。遺址: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距今170 萬年前的元謀人;距今 70 萬一20 萬年前的北京人。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制作工藝更細,便于使用,種類也大大增加而且那時人們已懂得鉆孔技術,可制成復合型工具,更高效。2、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簡況:河姆渡人 距今7000 年 種植的農作物 水稻 房屋形狀 干欄式半坡人 距今6000 年 種植的農作物 粟 房屋形狀 地穴式他們能建造房屋,過起定居的生活;使用弓箭,制作骨器和陶器。半坡人燒制出紅褐色的陶器,稱為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干欄式房屋3、黃帝和炎帝A、炎帝(神農氏):傳說五千年前,炎帝領導的部落居住在今天的陜西西部,炎帝教人們掌握天時地利,制作農具,進行農耕。B、黃帝(軒轅氏):相傳黃帝教人們制作陶器,筑土造屋。黃帝族的人還發明了舟、車、歷法、養蠶和樂器等。華夏族主干的形成: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發展,通過涿鹿之戰將生活在黃河下游的蚩尤部落趕出中原地區。黃帝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炎黃部落逐漸構成華夏族的主干。4、堯舜禹和禪讓制:推舉賢人擔任首領的方法。(實行時期:堯、舜、禹時期。)“天下為公”二、中國古代政治史1、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1)青銅時代的王朝——夏商周時期①夏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建立:約公元前2070 年,建立者是禹?!笆酪u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統治中心: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②商朝(約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046 年)湯滅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商王盤庚時把都城遷到了殷。暴君“紂”:紂是商朝最后一個君主,也是著名的暴君,創制了“炮烙之刑”。青銅器:出現:夏商先民已能制造并使用青銅器。商朝代表我國青銅器的最高成就。已出土的青銅器:大部分是禮器,此外有兵器、飲食器、酒器、樂器(編鐘)、農具等。四川廣漢三星堆是青銅器文化的代表。③西周(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771 年)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率軍滅商,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史稱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Ⅰ、分封制的對象:宗室、功臣、先代貴族。Ⅱ、分封制作用: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王朝的區域,使周成為一個疆域遼闊的強盛王朝。利用“禮”規范貴族的等級。④東周(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21 年)周朝在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后,史稱東周。東周時期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因孔子修訂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時期(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221 年)因各諸侯國連年征戰而得名。A、春秋五霸:Ⅰ、出現原因:春秋時的周王室已經衰落,有實力的諸侯爭相稱霸,先后出現春秋五霸。Ⅱ、五霸通常指: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政,打出“尊王攘夷”旗號,首先稱霸)、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另一種說法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B、戰國七雄:Ⅰ、出現的原因:經過不斷的兼并戰爭,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Ⅱ、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C、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的原因:Ⅰ、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逐漸被使用推廣。Ⅱ、重要原因:各國諸侯為壯大實力先后革新政治、發展經濟、整修武備。(2)封建國家形成與鞏固的重要時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 年~公元220 年)①秦朝(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6 年),都城在咸陽,嬴政建立。對秦始皇功的評述:秦始皇(贏政)滅六國,完成統一,開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帝國時代。政治上: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車軌、貨幣、度量衡。軍事上:筑長城、修馳道、開靈渠。文化上:統一文字。秦始皇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是以后 2000 余年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對秦始皇過的評述:刑法太重,賦稅徭役太多,文化上實行焚書坑儒。②楚漢相爭(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③西漢(公元前202 年~公元9 年),都城在長安。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措施:漢武帝接受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始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國家的指導思想,(接受的原因:漢武帝為了鞏固政治統一。)影響:從而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④王莽篡政⑤東漢(25~220),建立者劉秀。(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 年~589 年)階段特征:中國歷史上一段以分裂對峙為主的時期.也有短暫的統一時期(西晉)。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其中,兩晉南北朝時期和后來的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沖突最頻繁的時期。(4)隋唐時期(581 年~907 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①隋朝(581~608),建立者是隋文帝楊堅,都城在長安。A、隋朝的歷史地位:結束了南北對峙局面,實現大統一。B、經過:前期社會經濟繁榮。隋煬帝當政后,濫用民力,激化社會矛盾,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滅亡。②唐朝(608~907),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淵,都城在長安。A、唐太宗和“貞觀之治”Ⅰ、“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總結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完善規章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重用人才,注意聽取大臣的合理建議,恢復發展經濟,緩和社會矛盾。Ⅱ、“貞觀之治”的影響:開創了唐朝的繁榮時代。B、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她的努力,貞觀之治得以繼續。C、唐玄宗和“開元盛世”Ⅰ、“開元盛世”:a、出現的原因: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勵精圖治,任用一批有革新精神的大臣。b、“開元盛世”的影響:把唐朝的繁榮推到頂峰。Ⅱ、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唐玄宗晚年政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D、唐朝的對外交往及世界影響a、隋唐時期,我國對外交往進入昌盛時期,與世界70 多個國家有經濟文化的交流。b、唐都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商業大都會,也是世界性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長安城中匯集了各國來賓,國子監接受大量的留學生,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在長安城約100 萬總人口中,僑民和外籍人在2 萬人以上。亞非不少國家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特別是日本13 次“遣唐使”成功來華,促進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日本文字的形成),中國成為東亞文明的輻射源,在世界上產生了重要影響。(5)宋元時代:由幾個民族政權并立到大統一的時代①五代十國②北宋:Ⅰ、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他原是五代最后一個政權后周的大將。通過發動兵變取得政權。定都東京(開封),史稱北宋,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朝中大將的兵權,中國開始出現“重文輕武”的局面。Ⅱ、北宋建立的影響: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Ⅲ、北宋、遼、西夏的對峙:與北宋同時存在的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和黨項族建立的西夏。遼與西夏學習吸取中原地區的制度文化,為開發邊疆作出了貢獻。北宋與遼、西夏經過數次戰爭,后來通過議和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局面③南宋:Ⅰ、南宋的建立的背景:在東北興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先后滅遼和北宋。Ⅱ、建立的過程:宋王室南遷,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Ⅲ、南宋與金的對峙:金與南宋長期對峙。金軍屢次南下使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遭到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韓世忠永受人民愛戴。③元朝: 建立過程:13 世紀初,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政權,史稱"成吉思汗”。忽必烈(鐵木真的孫子)建立元朝后不久,中國重新實現了大統一。(6)明清時期 階段特征:中國古代多民族統一帝國發展到頂峰①明朝:Ⅰ、明朝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Ⅱ、明成祖在位時遷都北京。Ⅲ、明朝的政治措施:統治者廢丞相、設內閣。強化皇權。②清朝:A、清朝的建立:Ⅰ、17 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史稱"后金"。Ⅱ、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并定族名為"滿洲¨。B、康乾盛世Ⅰ、背景:明末戰亂和清初的政策破壞了社會經濟。Ⅱ、過程: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恢復、發展,社會安定、國勢強盛,史稱康乾盛世。2、中國古代王朝對邊疆的管轄(1)秦朝: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今廣東南海),東北到遼東郡(今遼寧)。(2)西漢:公元前60 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這是西域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3)唐朝:西北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東北設黑水都督府(今黑龍江)。(4)元朝:元朝加強對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在西藏設宣政院,臺灣設立澎湖巡檢司(5)清朝:清朝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A、清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1885 年,建臺灣省。B、西北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C、西南設駐藏大臣,管轄西藏D、東北設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E、北方設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3、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元朝——行省制度4、中國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秦朝:政治:A、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 B、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經濟: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2)西漢: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國家的正統思想,出現大一統的格局。(3)北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削奪大將的兵權,出現了“重文輕武”的局面。(4)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強化王權。三、中國古代經濟史1、中國古代農業(1)古代農業①農作物品種的增加“五谷”是我國古代對糧食作物的統稱,五谷除黍、粟、小麥、大豆外,還有稻(或麻籽)。“六畜”指馬、牛、羊、豬、狗、雞,是古代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A、秦漢以前,重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北方主要農作物是粟。后來,小麥開始大面積種植,南方則以種植水稻為主。B、宋代,從越南引入的水稻優良品種,逐漸得到推廣。C、明代后期,從國外又引進了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明朝徐光啟在其著作中寫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②農業經濟重心的轉移A、秦漢以前,重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B、東漢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淮地區的開發。C、宋代,出現了"蘇(蘇州)湖(湖州)熟,天下足"的民諺,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的糧倉。這時中國農業經濟的重心已經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③中國古代的主要衣料:A、早期主要是麻和絲。B、宋元時期,麻被棉花所取代(原因:棉花種植逐漸在南北方普及)。④農學:Ⅰ民間:民諺,“二十四節氣”Ⅱ中國古代有重要影響的農業著作:A、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了秦漢以來農業生產經驗,提出了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思想。B、元世祖組織人編寫的《農桑輯要》指導了當時的農業生產。C、元朝王楨的《農書》,繪有當時生產工具的圖樣。D、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節》是一部大型綜合性農書。(2)古代農民①我國古代農民顯著的特點是:聚族而居,安土重遷。②我國古代農民四處流亡的原因是:是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著。“五逃”是造成農民流亡的主要原因:一日天(天災),二日官(政府的衙役),三日軍(供給軍隊的物資),四日錢(高利貸),五日愚(經營不善)。(3)農民起義:①原因:A、自然災害頻仍:水災、旱災、蝗災B、沉重的賦稅徭役 C、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②農民起義A、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Ⅰ、主要領導人:陳勝、吳廣。 Ⅱ、時間:公元前209 年(秦末)。Ⅲ、爆發地點:蘄縣大澤鄉。 Ⅳ、建立政權:"張楚”。Ⅴ、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B、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施耐庵借鑒民間創作的精華,寫成《水滸傳》。C、明末李自成起義Ⅰ、時間:1628 年(明末)。 Ⅱ、爆發地點:陜北。Ⅲ、口號:"均田免糧"。(反映了農民平均土地,減免賦稅的愿望)Ⅳ、建立政權:"大順"。2、中國古代手工業史(1)發達的手工業①冶鐵業A、春秋時期,用煉爐煉鐵,用木炭作燃料,用皮囊鼓風來提高爐溫,B、戰國時期,煉出鐵水在鐵范中澆鑄。C、西漢時期:用牛、馬代替人力壓動皮囊鼓風。D、東漢初年:杜詩發明“水排”(可利用水力帶動成排皮囊鼓風,比歐洲早了一千二三百年)。水排圖②瓷器制作(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它是從陶器演變而來):A、商朝時:工匠們用高嶺土制成陶坯,經高溫燒制成釉陶器,這是瓷器的前身。B、東漢時期:工匠們已完全掌握瓷器的制作,瓷器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東漢青瓷制作水平已經非常成熟。C、白瓷:制作約始于北朝后期。D、彩瓷:始于唐朝。唐朝越窯的青瓷"類玉"、"類冰",邢窯的白瓷"類雪"、"類銀"。E、江西景德鎮(原名昌南鎮)瓷器馳名世界,燒瓷始于南朝后期,北宋宋真宗景德年間改名為景德鎮,“影青”出名。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著名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盛名于世。③絲織業:A、地位:絲綢代表我國古代紡織業的最高成就。利用蠶絲紡織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可與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并論。B、代表:漢朝時巨鹿人陳寶光的妻子發明了一種有120 個鑷子的新織機,織成的綾絹特別華美。(2)中國古代工匠①我國古代工匠地位的變化:A、從商周到春秋,手工業基本被官府壟斷,工匠在官吏監督下勞動。B、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仍占主要地位,私人手工業作坊開始出現。C、秦漢時期,手工業工匠和商人一樣,被編入特殊的戶籍——市籍(有市籍的人和有罪的人一樣要受到許多限制)。D、明朝政府對手工業者的控制有所放松,工匠有了更多的生產自由。②"計日受值"A、出現原因:明朝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B、地區:在紡織業發展迅速的江南的蘇州、松江、杭州、嘉興等地區,出現了機戶雇傭機工進行生產,"計日受值"的雇傭關系。C、概況:明朝末年,蘇州從事紡織業的手工業長工有上萬人。機工們勞動非常繁重,就像當時歌謠里說的那樣,"雙臀坐不安,二腳蹬不直,半身人地牢"。機工們計日領取工資,"得業則生,失業則死"。③蘇州機工抗稅斗爭A、原因:明末,由于朝廷在各大城鎮肆意征稅, B、領導人:葛成。3、中國古代商業史我國古代政府對農業、商業的政策:中國古代統治者奉行”以農為本”的政策,把農業視為立國之本,對商業則采取抑制政策。(1)我國古代商業的繁榮①我國古代商業的發展簡況A、中國古代夏商時期已出現商業活動。(后人由于商朝人善于經商而把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B、春秋戰國時期,許多人因經商致富。白圭為商人的“師祖”C、西漢前期,出現了許多大商人。D、唐朝商業繁榮,本國商人足跡遍布各地,還有很多外國商人來中國。E、明朝中期以后,城鄉貿易十分繁榮,出現不少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吳興沈家被稱為江南第一富豪)。②城市與商業活動A、我國的城市很早就具有了商業功能。相傳,商朝的都城有九個集市。B、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C、西漢都城長安人口有100 多萬,是當時政治、商業、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D、唐都長安:居民住在”坊”(居住區)里,商業活動區是東市和西市,市、坊分開。E、宋代時,市坊制度被打破,城市商業活動比以前自由。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是全國的商業中心。南宋都城臨安出現早市和夜市。F、明清的繁華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期以后,除北京、南京外,繁華的城市有 30 多座,分布在沿海地區、長江沿岸和運河兩岸。當時有所謂”四大聚”(名馳遐邇的商品集散地):即北為京師(北京),南為佛山,東為蘇州,西為漢口。(2)中國古代商人①后人由于商朝人善于經商而把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②春秋戰國時期,許多人因經商致富。③西漢前期,出現了許多大商人。唐朝商業繁榮,本國商人足跡遍布各地,還有很多外國商人來中國。④明朝中期以后,城鄉貿易十分繁榮,出現不少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吳興沈家被稱為江南第一富豪)。⑤晉商與徽商:(明清時期兩大商人集團)A、出現:明清時期,山西籍和安徽籍的商人,分別形成晉商和徽商兩大集團。原因:人口稠密,耕地稀少。成就:晉商和徽商經商的足跡遍布各地。百姓中流傳著"無徽不成鎮"的諺語,晉商把生意做到國外。B、晉商、徽商經商成功原因:Ⅰ、依靠官府的支持,是他們經營成功的秘訣之一。Ⅱ、晉商與徽商在經商時,親戚和同鄉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Ⅲ、為了贏得尊重,晉商與徽商刻意追求一種儒商風范。晉商與徽商也非常重視子弟的教育,希望他們能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Ⅳ、晉商與徽商能注意處理好信譽和利益的關系,晉商說:"君子愛財,生財有道。"徽商說:"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四、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1、漢族的形成:華夏族從黃河流域農業區發展起來,秦漢時期形成漢族,后來發展成中華民族的主體。2、中華民族的形成:在長期的交往中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中國境內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3、我國古代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邊境貿易:兩宋時的“榷場”;遷徙雜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遷徙大融合時期官府和親:西漢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沖突戰爭:兩晉南北朝時期和宋元時期是民族沖突最頻繁的時期。①、唐蕃關系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自古賤夷狄,貴中華,朕獨愛之如一”。Ⅱ、文成公主人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帶去先進的技術和文化,促進了吐蕃社會進步,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系。Ⅲ、唐玄宗時,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上書說:"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政策Ⅰ、主要內容有:遷都洛陽;改穿漢服;改說漢語;改用漢姓……Ⅱ、影響:孝文帝通過改革促進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北魏國力一度十分強盛。4、少數民族的杰出代表人物①、政治家:有匈奴族的冒頓單于、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蒙古族的鐵木真與忽必烈、滿族的努爾哈赤、康熙帝玄燁等。②、文化:元代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創制《萬年歷》。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撰寫《農桑撮要》。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對西藏地區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5、少數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①、少數民族建立過的許多政權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進步,形成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了貞獻。②、少數民族積累的生產經驗,如匈奴的養馬術和驢騾傳入中原等,豐富了中華物質文化。③、許多少數民族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褲子、靴子、旗袍。五、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1、三家并立(儒、道、佛)A、孔子與儒學Ⅰ、孔子:是春秋時期人,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Ⅱ、孔子的思想主張:提出"仁"、"禮"的學說。(“仁"就是"愛人",就是要廣泛地體貼、理解別人。"禮"就是希望人們能夠自覺地約束自己,加強個人的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認為"仁"是做人的標準,要把"仁"和"禮"配合起來,用道德感化人,用禮儀規范人。Ⅲ、孔子的成就a 廣招學生,大辦私學:學生有3000 多人,其中特別優秀約有72 人。b 整理古代文獻??鬃油砟晗群髣h《詩》《書》,訂《禮》《樂》,修《春秋》。c 教學思想:孔子既注重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又提倡學思并重,舉一反三。(2)儒學:孔子的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等以后歷代學者的發揚,逐漸形成博大精深、體系完備的思想學說。B、儒學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Ⅰ、儒學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的原因:儒學一方面要求維護君主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又要求君主體察民情,愛護百姓,實行仁政。這有利于我國古代君主專制王朝的統治。Ⅱ、儒學成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的時間:從西漢武帝起,至清朝止,二千多年來一直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Ⅲ、儒學在世界上的影響:我國和東亞及東南亞一些受儒學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被稱為儒家文明圈。它和伊斯蘭文明圈、西方基督教文明圈一起構成世界上最具影響的三大文明圈。(2)道教和道家學派A 老子:春秋時期人,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道德經》是他的作品。Ⅰ、老子的主要思想:① 老子認為大與小、有與無、貴與賤、富與窮、強與弱、福與禍都是相對的,雙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轉化。② 老子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因此主張"無為",思想比較消極。道家的發展:經過莊子的發揚,成為與儒家并立的學派之一。B 道教:Ⅰ、道教的性質:是一種宗教,產生于我國東漢末期,尊奉老子為始祖。Ⅱ、道教主要內容:宣揚清靜無為,順應自然,成神成仙和長生不老,還非常注重靈丹妙藥的作用。(3) 佛教:Ⅰ、佛教誕生:古印度,Ⅱ、主要宣揚:人們現世的痛苦都是前生行為的因果報應,而要擺脫人生的痛苦就要消滅欲望,潛心修行。Ⅲ、佛教傳入我國:在西漢末年。Ⅳ、發展:南北朝時,佛教盛行。梁朝僧尼人數8 萬多人,北魏僧尼人數有200 多萬人。(4)三家并立的形成隋唐以來,儒、佛、道三家并立,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2、史學雙璧A、《史記》Ⅰ、地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Ⅱ、作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Ⅲ、內容: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止于西漢武帝共3000 多年的歷史。Ⅳ、寫此書的目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過人們的活動來反映歷史發展的規律。Ⅴ、后人評價:魯迅先生贊揚此書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B、《資治通鑒》,Ⅰ、作者:北宋司馬光主持編著,Ⅱ、地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該書是按照年、月、日的順序編寫的,它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 多年的歷史。Ⅲ、作用: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對治理國家很有好處。遂起名叫《資治通鑒》C、“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上二十四部著名史書的總稱。內容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和《明史》二十四部史書,連續地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明朝末年長達4000 多年的歷史。《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作者是東漢的班固。3、中國古代文字甲骨文:因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得名,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文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過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主要出自今河南安陽"殷墟",清朝時稱龍骨,王懿榮發現)。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將小篆作為統一的字體。甲骨文第二部分 中國近現代史一、近現代以來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史1、鴉片戰爭(1840~1842 年)①背景:A、15 世紀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西方各國對貨幣及市場的需求急劇增加,開始積極向外進行殖民和擴張。B、清政府在很長時間里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準廣州一地對外貿易。②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迫切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英國能充當侵略中國的急先鋒的原因: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是19 世紀上半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③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決定發動對華戰爭。A、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是: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出超。英國對中國的正當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B、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目的是: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從中國掠走大量白銀。C、中國開展禁煙運動的根本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林則徐等上書道光帝說:"鴉片流毒于天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D、禁煙運動:1839 年6 月3 日,林則徐下令將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④戰爭爆發:1840 年6 月,英國侵略中國。關天培在虎門抗英,英勇犧牲,⑤結果:1842 年8 月,清政府被迫議和。雙方正式簽訂《南京條約》。A、《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Ⅰ、割讓香港島;(割地)Ⅱ、賠款2100 萬銀元;(賠款)Ⅲ、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Ⅳ、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商定。(協定關稅)B、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嚴重破壞。從此,中國從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⑥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年)①根本原因:英法等國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侵略權益。②過程:A、第一階段:a、1856 年10 月,英法等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陷廣州,大肆搶劫,又北上攻到天津。b、1858 年,英、法、俄、美分別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天津條約》《天津條約》的內容:規定開放 10 個城市為通商口岸(看圖:鎮江、南京、漢口、九江……B、第二階段:a、1860 年,英法聯軍再次發動進攻,咸豐帝逃往熱河。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焚燒了圓明園。b、1860 年,英、法、俄三國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 圓明園《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Ⅰ、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Ⅱ、并增加了條款: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Ⅲ、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Ⅳ、對英、法的戰爭賠款增加到各800 萬兩白銀。③俄國趁火打劫:從中國(東北、西北)割去150 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侵占中國領土最多)3、中法戰爭(1883~1885 年)原因:19 世紀中期,法國侵略越南,威脅我國西南邊境。時間:1883 年底,爆發了中法戰爭。4、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年)①導火線:朝鮮爆發農民起義②經過:豐島海戰、黃海海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慘案)、威海海戰③結果:簽訂《馬關條約》內容:Ⅰ、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Ⅱ、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Ⅲ、賠償日本軍費2 億兩白銀; Ⅳ、開放重慶等4 處外通商口岸;Ⅴ、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④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 年)①發動:1900 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奧(指奧匈帝國)組成八國聯軍,發動對華戰爭。②罪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聯軍統帥瓦德西公然縱容官兵搶劫。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珍奇,掃地遂盡。”又有“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亦屬不少?!?br/>③結果:1901 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A、《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是:Ⅰ、清政府向各國賠款4.5 億兩白銀,分39 年付清,本息合計達10 億兩左右;Ⅱ、拆除大沽炮臺; Ⅲ、禁止中國人民一切形式的反帝斗爭;Ⅳ、劃定使館區并由各國駐兵保護等。B、《辛丑條約》的影響:《辛丑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對中國危害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6、抗日戰爭①九一八事變:A、原因:為轉嫁經濟危機,1931 年,日本大舉入侵中國東北地區。B、經過: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關東軍悍然向沈陽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C、影響:此后半年內,日軍占領了我國東北三省。1932 年初,扶植清廢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②七七事變: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也叫盧溝橋事變。影響:抗日戰爭全面爆發。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A、原因:隨著日本加緊侵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B、基礎:國共進行第二次合作。C、西北地區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在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八路軍和新四軍臂章葉挺任軍長。④兩個戰場的抗戰A、國民政府組織的四次會戰(影響:奮勇抵抗了日軍的進攻)戰役:凇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a、凇滬會戰經過:1937 年8 月13 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發動了八一三事變。影響: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b、太原會戰:八路軍115 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 多人,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首次大捷。c、徐州會戰: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堅守半個月后實行全線反擊,殲敵1 萬余人,臺兒莊之戰是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B、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有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根據地。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延安。C、抗戰進入相持階段:Ⅰ、標志:1938 年秋,武漢、廣州失陷后,Ⅱ、原因:由于戰線延長,日本侵略軍被迫停止大規模進攻,抗日戰爭進人相持階段。Ⅲ、在正面戰場,國民政府軍隊的廣大愛國將士繼續抗戰。Ⅳ、百團大戰a、時間:1940 年8 月至1941 年1 月,b、參戰軍隊:八路軍。c、過程:在從石家莊到太原200 千米長的鐵路線上,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交通破襲戰。d、中共"七大":1945 年4 月召開,會議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人黨章。⑤日軍暴行:A、南京大屠殺:1937 年12 月l3 日南京淪陷后,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6 周的血腥大屠殺,30 余萬中國人遇難。B、731 細菌部隊:元兇:石井四郎。(地點主要在東北)⑥抗日戰爭的勝利(1937~1945 年)A、時間:1945 年8 月15 日B、原因:在中國人民(主要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C、意義:是中國百年來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洗雪了百年來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擔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7、抗美援朝①原因: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侵略朝鮮,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威脅中國的安全。應朝鮮政府要求。②時間:1950 年10 月,中國政府決定出兵朝鮮,③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軍隊名稱"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是彭德懷。)④結果:經過三年浴血奮戰,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⑤影響: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我國贏得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⑥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人物代表:邱少云、黃繼光、楊根思、羅盛教、楊連第等。二、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和民族自救史1、農民階級發動的運動(1)太平天國運動①起因:A、清政府為了支付巨額軍費和戰爭賠款而加緊搜刮,農民不堪重負。B、自然災害頻仍。②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用"幾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和"無處不均勻"的理想號召民眾。③起義的發動:1851 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了起義,起義軍稱太平軍。④發展:A、太平軍揮師北上,于1853 年攻占南京,以此為太平天國都城,改號為"天京"。B、太平軍又出兵北伐,北伐軍一度打到直隸,逼近天津。C、清政府起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組建湘軍、淮軍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⑤轉折:1856 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嚴重內訌,元氣大傷。⑥后期:洪秀全提撥李秀成、陳玉成負責指揮軍事;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⑦失?。?864 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失敗標志)。太平天國失敗。(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br/>(2)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北方民間秘密組織。①興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更加深人,一些外國教會勢力庇護不法之徒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欺壓中國人民。②義和團興起的導火線:反“洋教”斗爭。③旗幟:“扶清滅洋”。④興起:19 世紀末,山東、河南、直隸一帶的群眾舉起“扶清滅洋”旗幟,掀起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在列強的壓力之下,清政府派袁世凱到山東,對義和團血腥鎮壓。⑤發展的原因:慈禧太后和頑固派企圖控制利用民眾力量反對外國,承認義和團合法。⑥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略)2、地主階級(統治階級)發動的自救運動(1)洋務運動(19 世紀60—90 年代)——地主階級①興起背景:A、19 世紀60 年代,一部分統治階級有識之士意識到要挽救危局必須"師夷長技"。在他們推動下,洋務運動興起。B、1861 年,清朝設立了負責涉外事務的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用:這一機構對于洋務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影響。),由恭親王奕 主持工作。②時間:19 世紀60 年代—90 年代。③代表人物:奕 (中央)、李鴻章(地方)。④目的:挽救危局(維護清朝統治),"師夷長技"。⑤內容:A、以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為中心,B、興辦了許多近代企業,C、組建了中國新式海軍。D、創立了新式學校(中國第一所近代學校——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⑥作用:由此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2)清末新政①新政A、時間:1901 年。B、原因:迫于國內外嚴峻的形勢,慈禧在西安宣布推行新政。C、新政主要措施:政治:中央增設外務部、商部、學部等機構;軍警:舉辦警政,建立中國近代警察;編練新軍,裝備新式槍炮;教育:宣布廢除科舉制(1905 年),頒布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學制;經濟:允許民間自由設廠開礦,國家獎勵興辦企業。②預備仿行立憲:A、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立憲"。B、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仍規定皇帝有至高無上的大權。C、“皇族內閣”:1911 年5 月,第一屆責任內閣成立,閣員中皇室成員占了很大比例。這使清廷大失人心。3、民族資產階級發動的救國運動(1)洪仁玕和《資政新篇》(是有學習資本主義的內容)①代表:洪仁玕(先進的中國人)提出《資政新篇》②目的:試圖在制度方面進行種種新探索。③特點: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④結果:但限于當時的社會條件,《資政新篇》流于空想。(2)維新變法運動(1895—1898 年)——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①背景:甲午戰爭失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競相爭奪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②主要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③主要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④變法運動提供理論依據的是:嚴復的《天演論》⑤經過:A、1890 年,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宣傳變法維新。B、“公車上書”:1895 年春,正值會試,《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康有為、梁啟超隨即聯合1300 多名舉人 康有為和梁啟超,上書光緒,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練兵”四項主張。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C、1895 年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在全國各地創辦報紙,組織學會,設學堂,大力宣傳西學,鼓吹變法。D、論戰:頑固勢力仇視和反對變法,與維新派展開了激烈的思想論戰。(維新派認為中國應該“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E、百日維新:1898 年6 月11 日,光緒帝正式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⑥結果:9 月21 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捕殺維新志士。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外,其余新法全部被廢除,變法失敗。A、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原因:變法觸犯了慈禧太后和頑固派的利益。B、戊戌政變后維新派主要人物的結果:Ⅰ、康有為、梁啟超避往國外。Ⅱ、譚嗣同被殺害。(“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3)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①準備:A、中國同盟會的成立:Ⅰ、原因:19 世紀末,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認為只有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Ⅱ、時間:1905 年8 月Ⅲ、地點:日本東京Ⅳ、總理:孫中山Ⅴ、政治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Ⅵ、機關刊物:《民報》。Ⅶ、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革命黨人將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將同盟會的 孫中山和民報政治綱領解釋為"民族、民權、民生"簡稱為三民主義)。B、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Ⅰ、革命黨人秋瑾,在浙江紹興準備發動起義。被俘后英勇就義。Ⅱ、1911 年4 月,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爆發。(孫中山曾經這樣評價黃花崗起義:"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不半載而武昌起義之大革命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起義之役并壽。)②爆發標志:武昌起義A、時間:1911 年10 月10 日晚。B、經過: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發動起義,沖出營房,奔向軍械庫,打響了革命第一槍。C、影響:武昌起義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國,不到兩個月,全國半數以上省份宣布獨立,清王朝統治風雨飄搖。歷史上把這次革命稱為"辛亥革命"。③中華民國成立:A、時間:1912 年1 月1 日。B、首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C、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并組建臨時政府,。D、成立后的措施:Ⅰ、參議院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定了新國家為共和國的性質。Ⅱ、清帝退位:1912 年2 月12 日,6 歲的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統治隨之結束。(影響:中國歷時2000 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退出歷史舞臺。)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A、辛亥革命推翻了歷時260 余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了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即中華民國。B、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人人心。C、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⑤最終結果:辛亥革命后,中國仍舊處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所以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 (原因:辛亥革命由于帝國主義的破壞、嚴重的脫離群眾以及封建勢力的強大等因素,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br/>(4)新文化運動(1915—1919 年)——激進的民族資產階級①領袖:陳獨秀、李大釗。(人們常以“南陳北李”并稱兩位新文化運動的領袖)② 口號:"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陳獨秀語)③核心刊物:《新青年》④運動前期的主要內容:李大釗、陳獨秀和《新青年》陳獨秀、李大釗等提倡用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君主專制,以科學反對迷信。⑤運動前期的意義:是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追求民主科學,反對封建禮教的大潮中,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洗禮。⑥運動后期(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主要內容: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介紹和歌頌十月革命,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三、近現代以來中國政府的更替1、晚清時期:1840 年~1912 年2 月12 日(清朝的后期),6 歲的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統治隨之結束。2、北洋軍閥政府(1912~1928)①開始:1912 年3 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②期間大事:A、袁世凱建立獨裁統治過程:袁世凱上臺后通過種種手段打擊堅持民主共和的政治力量,他指使親信暗殺了同盟會的領袖和國民黨的創建者宋教仁,又以武力鎮壓了國民黨反袁的"二次革命"。B、袁世凱自立為帝:袁世凱自任"中華帝國"的皇帝,宣布1916 年為“洪憲”元年。(為了取得日本對帝制的支持,袁世凱幾乎全部接受了“二十一條”。)C、“83 天皇帝夢”的結束Ⅰ、反袁: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堅決進行反對帝制的斗爭。蔡鍔、李烈鈞在云南成立護國軍,兵分三路進軍四川、貴州、廣西,全國紛紛響應。Ⅱ、結果:袁世凱內外交困、眾叛親離,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結束了"83 天皇帝夢"。D、張勛復辟:袁世凱帝制倒臺一年后,張勛抬出清朝廢帝溥儀,又演出了一場復辟丑劇。但是僅僅十二天就破產了。E、軍閥割據: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所投靠的帝國主義國家直系 馮國璋、曹錕 江蘇、江西、湖北 美國、英國滇系 唐繼堯 云南、貴州 美國、英國桂系 陸榮廷 廣東、廣西 美國、英國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東、福建 日本奉系 張作霖 黑龍江、吉林、遼寧(奉天) 日本③結束:1928 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局面結束。3、南京國民政府1927 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1949 年4 月23 日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4、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年10 月1 日開國大典至今,中間經歷了1949 到1952 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3 到1956 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7 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1966 年到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1978 年以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四、近現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的會議1、中共一大(1921 年)①中共一大的時間:1921 年7 月②地點:上海法租界(見課本大會會址圖),會議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舉行③主要內容:正式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通過了黨的綱領和章程,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④中共一大的代表:參加大會的正式代表有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12人,列席代表l 人。 中共“一大”會址⑤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2、遵義會議(1935 年)①背景: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1934 年10 月開始長征。②時間:1935 年1 月。③地點: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④主要內容:批判了當時的軍事領導人的嚴重錯誤,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⑤意義: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會址3、中共七大(1945 年)①時間:1945 年4 月在延安召開。②主要內容:會議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年)①時間:1978 年1 月。②主要內容:A 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B 決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C 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③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束縛,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標志著我國的歷史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中共十四大(1992 年)①時間:1992 年10 月。②主要內容: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③目的: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6、中共十五大(1997 年)①時間:1997 年。②主要內容: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另外還有 1924 年中國國民黨“一大”、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一共八次會議都需要掌握。五、近代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1 年,中共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2、國民大革命時期1924 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合作,在國民革命時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組建黃埔軍校、北伐戰爭斗立下了功勞。3、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奮起反抗,通過經過幾次起義的經驗,中共找到一條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A、南昌起義:Ⅰ、時間:1927 年8 月1 日。地點:南昌Ⅱ、主要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 (見課本指揮部舊址)。Ⅲ、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八一南昌起義指揮部B、秋收起義與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Ⅰ、秋收起義:1927 年9 月,毛澤東領導。Ⅱ、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者:毛澤東)a、選擇的原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b、建立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C、紅軍前四次反“圍剿”斗爭Ⅰ、作戰方針:“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Ⅱ、結果:粉碎了敵人的四次圍剿。D、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Ⅰ、結果: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Ⅱ、失敗的原因:由于當時黨的領導人實行錯誤的路線,反“圍剿”的方針是“御敵于國門之外”。E、長征:Ⅰ、原因: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Ⅱ、過程:a、1934 年10 月開始長征。b、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c、1935 年10 月抵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d、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1936 年10 月,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4、抗日戰爭時期(1)“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組織東北抗日聯軍抗日。1936 年,在中國共產黨調停下,和平解決西安事變(2)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全面侵華。中共和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合作,到1945 年8 月15 日取得勝利。5、解放戰爭時期(1)重慶談判A、背景:在美國支持下,蔣介石準備發動內戰。B、蔣介石連續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原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逃脫發動內戰的罪責)C、中共參加談判的原因:為了人民的利益,爭取和平民主,力圖避免內戰。D、經過:1945 年8 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飛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E、結果:10 月10 日,雙方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簡稱雙十協定)(2)解放戰爭:A、全面內戰爆發標志:1946 年6 月,蔣介石調集30 萬兵力,圍攻中原解放區。B、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標志:1947 年6 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一舉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魯西南,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C、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1948.9 一1948.11 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東北野戰軍)共殲敵47 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1948.11 一1949.1 淮海戰役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人(中原、華東野戰軍)殲敵55 萬人,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1948.11 一1949.31 平津戰役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東北、華北野戰軍)殲敵52 萬人,華北絕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Ⅰ、勝利保證:農民們的支前是取得三大戰役。Ⅱ、主要意義:使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喪失殆盡,加快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D、渡江戰役:1949 年4 月,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線,迅速占領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統治中國 22 年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大陸結束。6、新中國的成立:A、準備: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B、成立:開國大典。(1949 年10 月1 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有30 萬軍民參加。)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人一個新紀元。中華民族從此走上獨立、統一的道路,我們偉大的民族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東方。六、北伐戰爭(又稱國民革命或大革命)1、條件:A、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B、黃埔軍校的建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Ⅰ、是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成立。Ⅱ、校址:廣東黃埔。Ⅲ、主要負責人:蔣介石任校長,共產黨員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 黃埔軍校舊址Ⅳ、黃埔軍校的作用:為國民革命運動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干。2、目的: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把革命推向全國?!按虻沟蹏髁x”、“打倒軍閥”。3、過程①開始:1926 年5 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②先鋒:北伐軍以共產黨員葉挺指揮的第四軍獨立團為先鋒。③進程:Ⅰ、三戰消滅吳佩孚主力:葉挺獨立團先后攻克汀泅僑、奪取賀勝橋、占領武昌城,消滅了吳佩孚的主力。Ⅱ、北伐軍在湖南、湖北消滅了吳佩孚的主力,在江西、福建戰場打垮了孫傳芳的軍隊。Ⅲ、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上海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解放了上海。Ⅳ、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四一二政變:蔣介石于 1927 年4 月12 日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屠殺共產黨人。七一五政變:1927 年7 月15 日,汪精衛發動政變(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反動口號)。正式宣布與中國共產黨決裂。4、勝利進軍意義: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5、1928 年北伐和東北易幟Ⅰ、對象:奉系軍閥張作霖。Ⅱ、結果:張學良改易旗幟,服從中央政府的管理。史稱“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七、兩次國共合作1、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 年1 月國民黨一大~1927 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Ⅰ、背景: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決定對國民黨進行改造。Ⅱ、時間:1924 年1 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Ⅲ、主要內容:大會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Ⅳ、方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Ⅴ、影響: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Ⅵ、實現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2、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后~1946 年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原因:隨著日本加緊侵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成就:抗戰全面爆發后,形成了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經過8 年抗戰,于1945 年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八、近代史上兩次學生的愛國運動1、五四運動①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的收回山東權益、廢除"二十一條"、取消列強特權等正當要求被無理否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②時間:1919 年5 月4 日③地點:北京天安門④主要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⑤發展(比較前后期的不同):在 6 月3 日前是北平學生運動,6 月3 日后,上海等地的工人罷工,商界罷市,發展成為全民愛國運動。⑥結果:初步勝利(表現::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去運動矛頭所指的賣國賊的職務,中國代表最終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⑦影響: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一二·九運動①背景: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三省以后,又將侵略矛頭指向華北,加緊策動"華北五省自治"。②經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③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④影響: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九、張學良兩次愛國行動1、東北易幟(1928)①主要人物:張學良②意義:國民黨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2、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①背景: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而國民黨仍然"加緊剿共"。②經過:1936 年12 月12 日清晨,張學良和楊虎城扣留蔣介石等人,進行“兵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③結果:蔣介石被迫答應了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④和平解決的原因: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⑤和平解決的影響:結束了十年內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十、中國社會主義建設1、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1)恢復國民經濟A、措施及其影響: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采取措施打擊投機商,結束了十多年物價持續上漲的局面。Ⅱ、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村中進行土地改革,解放農業生產力。Ⅲ、在城市中合理調整工商業,發展生產。B、結果:到1952 年底,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2)三大改造A、含義:是指從1953 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B、結果: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影響:標志著我國進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區域自治: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在統一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國策。B、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 年成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廣西壯族目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 年成立)。(以上自治區按成立時間先后排列)(5)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A、時間:1953 一1957 年。B、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武漢長江大橋、第一汽車制造廠都在這時期建成,農業生產也有所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6)大躍進和人民公社A、 大躍進時期的宣傳畫開始的時間:1958 年。B、原因:出現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進傾向。C、表現:Ⅰ、工業方面的大躍進以全民“大煉鋼鐵”運動為中心。(大煉鋼鐵運動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破壞了環境,國家財政出現了赤字。)Ⅱ、在農業方面,提出了不切實際的糧食生產計劃指標,農村中開始大辦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規模很大,在生產和分配中大搞平均主義,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影響: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地破壞了我國的生產力,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59 一1961 年我國經歷了連續三年的困難時期。(7)國民經濟的調整A、時間:1960 年冬,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B、結果:經過五年調整,國民經濟形勢逐漸好轉。2、"文化大革命"(1)原因:由于“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對國內外形勢的錯誤估計。(2)開始:1966 年5 月,毛澤東發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3)紅衛兵運動的興起A、最先出現于:北京中學生中的紅衛兵進行全國性“大串聯”。B、表現:學校停課“鬧革命”",還進行了所謂的“破四舊”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運動。C、影響:文化大革命逐步走向高潮。(4)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文化大革命中,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打成“叛徒、內奸、工賊”,“永遠開除出黨”。(5)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林彪野心膨脹,企圖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后倉惶出逃,機毀人亡(史稱“九一三事件)”。(6)四五運動A、過程:1976 年1 月,周恩來逝世,人民無限悲痛。這一年的清明節前后,數以百萬計的群眾自發地匯集到天安門廣場,悼念周恩來,痛斥“四人幫”,形成了強大的抗議浪潮,這就是四五運動。B、影響:四五運動表達了全國人民的人心向背,為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群眾基礎。(7)粉碎"四人幫"A、原因:1976 年9 月,毛澤東逝世,“四人幫”(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加緊篡黨奪權。B、經過:1976 年10 月,華國鋒、葉劍英等采取緊急措施,一舉粉碎“四人幫”。C、影響;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3、改革開放(1)十一屆三中全會(略)(2)改革開放A、對內改革的措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逐步展開。B、對外開放的措施:興建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突破口。1980 年,中央首先批準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深圳被美國人稱為“一夜崛起之城”。(3)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核心: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核心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搞上去。(4)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A、時間:1992 年10 月,中共十四大B、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目的: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5)法制建設:A、措施:20 世紀90 年代以后,我國許多新的法律出臺,被稱為“立法駛人快車道”。B、影響:人們的法制觀念明顯加強,“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6)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共中央提出了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7)“一國兩制”的構想:A、提出:1982 年,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即一國兩制的構想。B、成功實踐:香港、澳門的回歸。1997 年7 月1 日,中英兩國在香港舉行了政權交接儀式,香港回到祖國懷抱。1999 年12 月20 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8)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1997 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第三部分 世界史一、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戰爭人類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先聲:是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三大事件。1、前提條件:新航路的開辟(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A 西歐人對黃金和香料的渴求(主因);B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影響·C 到東方去的陸上商道都因戰亂而阻斷;D 當時科技的發展(地圓學說、航海技術、羅盤的傳入)使西歐人具備了海上遠航的能力。(2)過程:最早探索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他們發現了那個時代從非洲南端(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最短航路。A、1487 年,葡萄牙人迪亞士航行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B、1497 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西海岸(葡萄牙)。C、1492 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D、16 世紀初,葡萄牙人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委托,進行了首次環球航行(西班牙)。(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A、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開始了殘酷的殖民掠奪進程,殖民者把從亞洲、非洲、美洲掠奪到手的財富轉化為經商和開辦企業的資本。B、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人在全世界安家落戶,打破了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各民族相對隔絕的狀態,使各族各地逐漸聯系起來,開啟了全球化的進程。2、西方列強的世界殖民過程(1)瓜分世界的急先鋒——英國:①、原因:A 、英國是第一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B 、18 世紀中葉(60 年代),英國先于其他國家近半個世紀開始工業革命,至19 世紀中葉,已成為"世界工廠"。它在國際貿易中遙遙領先,成為機器設備的主要生產國,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②、過程:英國殖民掠奪始于新航路的開辟,至工業革命前,其殖民地已遍布新舊大陸。③、結果:19 世紀70 年代后期,英國殖民地遍及東西兩半球,號稱“日不落帝國”。(2)資本主義各國加緊對全世界征服:①自19 世紀70 年代起,西方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為爭奪原料產地和市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結果:到20 世紀初,世界土地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列強建立起對全球的統治,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3)資本主義擴張的歷史作用:資本主義的擴張對世界歷史產生巨大影響。A、消極影響:它破壞了殖民地經濟,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B、積極影響:客觀上也為當地近代工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3、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世界殖民爭霸戰爭)(1)原因:①19 世紀末,以德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后來居上,迅速趕上英、法等名牌強國,提出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英、法等國毫不相讓。② 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形成:A、同盟國集團:以德國、奧匈帝國為首。B、協約國集團:英、法、俄等國建立。(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①導火線:1914 年6 月,奧匈帝國王子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塞族青年普林西刺殺(“薩拉熱窩事件”)。②過程:A、1914 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打響。戰爭迅速演變為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廝殺,B、大戰分西線、東線、巴爾干三個戰場。C、西線的凡爾登戰役是戰爭的轉折點,法、德交戰。史稱“凡爾登絞肉機”。影響:法軍最終奪回了大部分失地,德軍從此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權。D、1917 年,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退出戰爭。美國對德宣戰,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E、1918 年,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德國相繼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A、這場戰爭殃及五大洲,38 個國家,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是19 世紀所有戰爭總損失的10 倍。B、一戰中出現了許多新式武器,如遠程火炮、潛艇、坦克、飛艇、飛機、毒氣等。工業文明的先進技術變成了吞噬生命的殺人武器。C、第一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俄國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歐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資本主義國家,被壓迫民族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運動。D、戰后的世界:列強爭霸的局面依然如故。一戰戰敗國受到嚴厲懲罰。戰勝國根據自身實力,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完成了對世界的重新瓜分。4、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慕尼黑陰謀:A、綏靖政策:20 世紀30 年代英法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采取姑息退讓、避免武力對抗的政策,這種政策被稱為"綏靖政策"。B、慕尼黑陰謀Ⅰ、原因:德國準備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兩國企圖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與希特勒達成妥協。Ⅱ、時間:1938 年9 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場。Ⅲ、《慕尼黑協定》的內容:將屬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塊領土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Ⅳ、影響:英、法為圖一時茍安,出賣小國利益,結果反而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① 戰爭初期A、開始的標志:1939 年9 月1 日凌晨,德國閃擊波蘭。B、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9 月3 日,英、法對德宣戰。C、法國潰敗:1940 年德國兵鋒西指,繞過"馬奇諾防線",取道法國與比利時邊境,突入法境。意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法軍潰不成軍,德軍進占巴黎,法國投降。D、不列顛之戰Ⅰ、背景:法國投降后,德國因為海軍力量不足而企圖與英國妥協,被英國首相丘吉爾嚴詞拒絕。Ⅱ、開始:1940 年7 月,雙方在不列顛上空展開了大規??諔?。Ⅲ、不列顛空戰的目的:以爭奪海峽制空權。Ⅳ、結果:不列顛之戰以英國勝利而告終。②軸心國同盟的形成Ⅰ、條件:德國在歐洲的勝利刺激了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它們分別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區進一步擴張。Ⅱ、形成:1940 年9 月,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協定,形成了"柏林一羅馬一東京"軸心國同盟。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A、蘇聯衛國戰爭Ⅰ、標志:1941 年6 月22 日,蓄謀已久的德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Ⅱ、主要領導人:斯大林。Ⅲ、影響:蘇德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B、太平洋戰爭的爆發Ⅰ、原因:日本在亞洲的頻頻侵略危害了美國的利益,美日矛盾尖銳化。日本決定先發制人。Ⅱ、時間:1941 年12 月7 日,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本宣戰。Ⅲ、影響:太平洋戰爭爆發。C、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成立Ⅰ、原因: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促使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Ⅱ、正式成立:1942 年1 月1 日,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26 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成立。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轉折Ⅰ、轉折戰役: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戰、瓜達卡納爾戰役、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Ⅱ、影響: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轉折。⑤、戰爭的結束Ⅰ、意大利投降1943 年7 月,美英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墨索里尼被迫下臺。1943 年9 月3 日,意大利投降。(影響:標志軸心同盟瓦解)。Ⅱ、德國投降1945 年4 月,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5 月8 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Ⅲ、日本無條件投降德國投降之后,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 月,美軍先后在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軍也對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進攻。1945年8 月15 日,日本宣告投降,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A、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6 年,人員傷亡總計達到5000 多萬。其中,600 萬猶太人在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下遭到有計劃的集體殘殺,數千年的文明成果幾乎毀于一旦。后世人們應該銘記人類用鮮血得來的教訓。B、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再次證明帝國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近現代戰爭的主要根源,也驗證了古老的諺語"多行不義必自斃"。二、中外思想解放運動1、文藝復興:(14~16 世紀)(1)、興起:14 世紀首先在意大利。(2)、武器:人文主義。(3)、涵義:由于當時資產階級還很弱小,沒有形成自己的完整思想體系,只好像一切初學者一樣,模仿被教會視為異端的古希臘羅馬文化,這在人們看來,似乎古希臘羅馬文化在經過基督教會近千年的壓制后又復興了,因此,這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就被稱為“文藝復興”。(4)、發展:16 世紀,文藝復興之風吹遍歐洲。(5)、文化巨人及其代表作:①文學先驅:但丁,著有長詩《神曲》。②“美術三杰”: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拉斐爾的名畫《西斯廷圣母》。(6)、作用:文藝復興樹立了人的自尊、自信,肯定了人對今生幸福生活的追求,弘揚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意識。從此,人們試圖在今世的地球上建立人間天堂。(7)、文藝復興運動的地位:是歐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啟蒙運動(18 世紀)(1)、時間:18 世紀法國。(2)、主將:伏爾泰、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的學說)、盧梭(最激進的啟蒙思想家)。(3)、大旗:“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科學”。(4)、作用:為法國大革命鍛造了思想武器。(5)、地位:是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3、宗教改革運動:①背景:教皇不僅牢固地控制著人們的思想,而且是歐洲最大的封建地主和政治權威。教皇將分裂的德國視為"奶牛"和"搖錢樹",還派人到德國兜售"贖罪券",激起了強烈不滿。②領導者及其主張:向教皇權威提出公開挑戰的是馬丁路德,認為只要虔誠信仰,就能·得救,主張建立廉儉教會,反對繁瑣的宗教儀式。③結果:形成了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這就是今天與天主教、東正數并存的“新教”。4、中國的戊戌變法(略)5、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略)“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革命、改革、統一戰爭)(一)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原因: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2)開端:1640 年,英國國會重新召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查理一世激烈對抗。國會強調"議會治國",要求大幅度限制君主權力。(3)杰出領袖:克倫威爾(在革命中建成"新模范軍",多次打敗王黨軍,并于1649 年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宣布廢除君主,建立共和國。)(4)光榮革命:1688 年,國會迎立荷蘭執政威廉為王,將詹姆士二世趕出英國。這場政變未費一槍一彈。史稱"光榮革命"。(5)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1689 年,國會提出《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革命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勝利告終。(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光榮革命以后英國政局長期穩定,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到19 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2、法國大革命(1)啟蒙運動:18 世紀,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鍛造了思想武器。(2)原因: 1789 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準備用武力鎮壓制憲議會(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3)開始的標志:巴黎人民于 1789 年7 月14 日發動起義,法國大革命爆發。起義者一舉攻克象征封建專制統治的王家監獄——巴士底獄。(法國人以這一天作為國慶日)(4)《人權宣言》的頒布:法國制憲議會討論通過《人權宣言》(它規定"在權利方面,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平等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處死路易十六:1792 年,廢除君主制,處死路易十六,成立法蘭西共和國(6)雅各賓派統治:A、代表人物:羅伯斯比爾為首。B、措施:實行恐怖統治。C、影響:鞏固了革命成果,標志法國大革命達到高潮,但也招致普遍不滿,不久遂被推翻。(7)拿破侖上臺后的貢獻:A、以鐵腕手段鞏固了革命的成果,建立法蘭西帝國。B、組織編纂《拿破侖法典》(充分體現了公民平等、個人自由、宗教寬容等大革命成果,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立法規范。)3、美國獨立戰爭(1)根本原因:北美東海岸原是英國的殖戰地,英國力圖把北美13 州變成它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因而處處限制當地經濟的發展(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經濟的發展)。(2)主要領導人:華盛頓(北美獨立戰爭主要領導人,大陸軍總司令;1789 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歷史上首任總統,拒絕了終身制。)(3)過程:①、導火線:1773 年,波士頓傾茶事件②、開始:1775 年,“來克星頓的槍聲”③、《獨立宣言》:Ⅰ、起草人:杰佛遜、富蘭克林等。Ⅱ、時間:1776 年7 月4 日。(這天后來被定為美國國慶日)Ⅲ、頒布機構:大陸會議。Ⅳ、意義:宣告北美13 個殖民地脫離英國,建立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4)結果:美國人民展開了艱苦的獨立戰爭,在英國的敵手法國、荷蘭的道義和軍事支持下,最終迫使英國于1783 年正式承認美國獨立。(5)性質和意義性質:既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意義: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使美國贏得了國家獨立,為本土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外部障礙。(6)1787 年美國憲法(第一部美國憲法):確立了三權(立法、司法、行政)分立的政治制度。4、美國南北戰爭(1)美國的領土擴張:方式:贖買、武裝顛覆、入侵。結果:美國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出現了“西進運動”。(2)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由于獨立后南北方實行不同的經濟制度,南方的奴隸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的發展。(3)戰爭爆發A、導火線:1960 年,林肯當選為總統。B、開始:1861 年,南方宣布獨立,南北戰爭爆發。(4)《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布:A、原因:戰爭初期,北方一度失利。B、目的:為扭轉戰局,爭取民心。C、時間:1862 年。D、頒布者:美國總統林肯。E、內容:宣布自1863 年1 月1 日起解放叛亂諸州的黑人奴隸。F、作用: 凝聚了人心,黑人踴躍參軍,黑奴大量逃亡,有利于打敗叛軍。(5)葛底斯堡戰役(1863 年):A、歷史地位: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最大的一次會戰。B、作用:聯邦軍隊擊敗叛軍,從此轉入全面反攻。(6)結束: 1865 年,南軍投降,戰爭結束。(7)美國南北戰爭的意義: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唯一次內戰,它制止了國家分裂,廢除了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內部障礙,美國迅速成長為世界強國。(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二)改革5、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1)根本原因:內因: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俄國落后的主要原因。外因:1856 年,俄國同西方國家爭奪土耳其失敗。(2)時間: 1861 年.(3)改革者: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4)內容:廢除農奴制(5)影響:是俄國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6、日本明治維新(1)救亡圖強的原因:外因:19 世紀中葉,日本同亞洲其他國家一樣,面臨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嚴重威脅。(美國首先打開日本國門)內因:幕府統治激化了日本的社會矛盾。(2)倒幕運動:A、目的:為抵御外侮和平息內爭。B、主要力量: 下級武士。C、結果: 1868 年,德川幕府權力被剝奪,(3)明治維新:1868 年開始,天皇政府(年號為“明治”)實施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A、內容:內憂外患內憂外患政治:實行中央集權,廢藩置縣;經濟(富國):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軍事(強兵):實行征兵制,建立西方化正規軍;教育:推行教育興國戰略,實施義務教育法。)B、影響:救亡圖強運動(明治維新)使日本因此成為當時亞洲唯一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命運的國家,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三)統一戰爭7、德意志的統一(確立資本主義制度)(1)德意志統一的原因:19 世紀中期,德國由幾十個邦組成,處于四分五裂狀態。分裂始終是德意志實現強國夢的障礙。(2)承擔統一使命的邦和領導人:普魯士邦、俾斯麥(“鐵血宰相”)(3)方式: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最終統一了德意志。(4)結果:1871 年,德意志帝國成立。(5)統一的影響:德意志政治、經濟實力躍進式發展,很快超過法、英,成為歐洲第一大國。四、三次工業(科技)革命(一)科學革命1、第一次科學革命(16 到17 世紀)A 天文學、哥白尼(波蘭天文學家)與《天體運行論》Ⅰ、《天體運行論》的主要內容:提出太陽中心說,向教會宣揚的地球中心說發起挑戰。Ⅱ、太陽中心說提出的影響:將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引發了世界史上第一次科學革命。B 物理學:“巨人中的巨人”牛頓(英國科學家)《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Ⅰ、最杰出的貢獻:發現了力學三大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Ⅱ、牛頓力學的影響:為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牛頓被稱為“力學之父”。2、第二次科學革命(19 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A、物理:① 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Ⅰ、發現的科學家:焦耳等人。Ⅱ、影響:這是牛頓力學建立以來物理學取得的最大成就。② 電磁學理論體系的形成:Ⅰ、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并提出相關定律,德國赫茲驗證了電磁波。Ⅱ、影響:為人類使用電提供了理論基礎.B、生物:系統的進化論Ⅰ、提出者:英國學者達爾文。Ⅱ、影響:掀起一場生物學的劃時代革命,徹底打破了上帝“創世記”的神話。C、生命科學:細胞學說的創立Ⅰ、創立者: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Ⅱ、影響:為生命科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D、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Ⅰ、發現者: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Ⅱ、影響:奠定了無機化學的基礎。3、第三次科學革命(20 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A、物理學Ⅰ、相對論:愛因斯坦創立,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突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Ⅱ、量子力學理論:與相對論并稱,它把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B、天文學:大爆炸理論C、地學:板塊構造理論D、生命科學:遺傳物質的結構的發現,是生命科學發展的新里程碑,為解決人類生存和發展問題開辟了新途徑。(二)工業革命1、第一次工業革命(18 世紀60 年代)(1)興起時間:18 世紀60 年代,(2)興起的國家:英國(英國是這場革命的搖籃)。(3)實質: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4)過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具體過程:① 英國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棉紡織部門(表現:珍妮紡紗機……的發明)。② 新型蒸汽機的發明:Ⅰ、發明者:是英國人瓦特。Ⅱ、蒸汽機的作用: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Ⅲ、新型蒸汽機發明的影 瓦特和蒸汽機 史蒂芬遜和蒸汽機車富爾頓和蒸汽輪船影響:這是人類生產技術的一次巨大飛躍,推動工業革命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人們將這場偉大變革稱為“蒸汽革命”。③ 新型交通工具的發明:Ⅰ、蒸汽機車的發明者是英國工程師史蒂芬遜,從此改變了陸路交通的面貌,距離開始"縮短"了。Ⅱ、第一艘實用蒸汽輪船的發明者是美國人富爾頓。(5)工業革命的影響:人類從此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具體影響:Ⅰ、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點是技術創新和社會需求相結合,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制取代了手工工場,產生驚人的生產力。Ⅱ、工業革命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Ⅲ、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變化。Ⅳ、工業化及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這是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Ⅴ、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最深刻的社會后果是社會上出現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直接產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2、第二次工業革命(19 世紀70 年代)(1)特點:科學突破和技術創新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原因:1870 年以后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生產,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滾滾涌來。(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①“電氣時代”的到來及其主要發明:Ⅰ、格拉姆和發電機:1870 年,比利時人格拉姆根據電磁學理論發明發電機。(電力開始成為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Ⅱ、愛迪生和電燈: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白熾燈。(從此電燈進入千家萬戶,人類開始告別油燈和蠟燭的時代。)Ⅲ、電報:英國人科克和惠斯通借助電磁波理論,研制出第一臺電報機;美國莫爾斯發明無線電報碼,人稱“莫爾斯電碼”。Ⅳ、電話: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方式距離不再是人們相互交談的障礙。影響: 電的廣泛使用標志著世界從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②“汽車時代”的到來及其發明Ⅰ、內燃機:19 世紀后半葉,德國人戴姆勒發明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Ⅱ、柴油機:狄塞爾發明以柴油為燃料的柴油機。Ⅲ、汽車:本茨研制出一輛三輪汽車,被譽為“汽車之父”; 戴姆勒制造出四輪汽車)。Ⅳ、流水線作業:美國人福特成立福特汽車公司。影響:汽車時代撲面而來。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20 世紀四五十年代)(1)概述:20 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開始了一場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2)新技術的表現及影響:A、原子能:能源是當今社會的血液,原子能發電技術改變著人類能源結構,美國是核電站最多的國家。B、電子計算機和萬維網:電子計算機是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1946 年第一臺算機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90 年發明的萬維網將人類帶入“信息時代”。C、航天:20 世紀50 年代,蘇聯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1961 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阿波羅計劃”,1969 年,“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首次完成載人登月創舉。D、新材料:合成纖維、合成塑料等新材料不斷涌現。第一種人工合成纖維是尼龍E、交通工具:高速列車、超音速客機等新工具的使用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F、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初步揭開了人類生命之謎。G、海洋產業興起。原因是世界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銳減?!案!薄ⅰ澳翝O”時代來臨。五、20 世紀30 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1、1929---1933 年的經濟危機A、開始時間:1929 年。B、爆發的發源地:美國。C、爆發的標志:紐約股市的崩潰。D、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特點:Ⅰ、持續時間特別長長:4 年(1929 年—1933 年)Ⅱ、波及范圍范圍特別廣: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歐美、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演化為世界性經濟危機;范圍波及到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Ⅲ、危害性特別大:與危機前相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下降了三分之一,國際貿易額減少了三分之二,物質損失甚至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羅斯福新政(1)開始時間:1933 年,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開始實施新政。(2)主要措施:穩定金融;振興工業;調整農業政策;推行“以工代賑”。(3)新政實質:就是用國家調節這只看得見的手,緩解資本主義內部的矛盾。(4)新政的效果:美國經濟回升,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5)影響:大膽借鑒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避免了法西斯上臺。3、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①、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專政:1922 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專政。②、希特勒建立納粹暴政Ⅰ、時間:1933 年,Ⅱ、條件:希特勒在德國一些大資本家西門子、蒂森等的支持下上臺,Ⅲ、希特勒上臺后的措施:確立了國家元首的絕對權威,組織秘密警察,實行一黨專政,并制定"先大陸后海洋"的擴張策略,逐漸把德國拖進戰爭深淵。Ⅳ、希特勒的上臺影響:標志著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2)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日本軍國主義的猖獗:明治維新后,日本不斷在亞洲對周圍地區進行侵略。a、日本于1894 年挑起中日戰爭。b、1931 年,日本大舉入侵中國東北地區(九一八事變),接著把魔爪伸向華北(策動華北五省自治)。(原因:為轉嫁經濟危機,主張加緊侵略擴張的法西斯分子占了上風。)(2)、法西斯上臺1936 年,廣田宏毅受命組閣。a、措施:通過了所謂"國策基準",決定"確保帝國在東亞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b、影響:日本成為亞洲的戰爭策源地。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誕生原因:新興的工人運動迫切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新興的工人運動的典型代表:19 世紀前半期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目的:為改善生存條件,歐洲工人階級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斗爭。斗爭形式的變化:早期斗爭以搗毀機器為主。后來,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政治斗爭表現: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馬克思、恩格斯和《共產黨宣言》誕生標志:1848 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發表了《共產黨宣言》誕生的影響: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辟了國際工人階級革命的新紀元。2、法國巴黎公社①標志:1871 年3 月18 日,巴黎工人發動武裝起義,占領巴黎。②巴黎公社的成立時間:1871 年3 月28 日。③巴黎公社的性質(歷史地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的政權。④巴黎公社防止腐敗的規定:所有公職人員均由選舉產生,接受群眾監督,不稱職的隨時撤換,還規定最高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平均工資。⑤結果:失敗。⑥《國際歌》:A、時間:公社失敗后。B、編寫:公社委員鮑狄埃作詞。工人作曲家狄蓋特為它譜曲。C、影響:從此《國際歌》成為被壓迫人民的戰歌,響徹世界各地。3、俄國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1)十月革命①背景:A、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沙皇俄國的腐朽落后,在革命浪潮沖擊下,1917 年3 月,沙皇統治被推翻(史稱“二月革命”)。B、俄國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代表無產階級的蘇維埃政權,一個是代表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②原因: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③時間:1917 年l1 月6 日。④經過: 列寧領導革命群眾,發動武裝起義7 日晚攻進臨時政府最后一個據點——冬宮,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史稱"十月革命"。⑤影響:十月革命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人階級當家作主的政權,它以消滅剝削、實現共產主義為崇高目標。(2)蘇聯社會主義建設①開始: 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蘇俄人民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②建立起以國家計劃為特點的經濟制度的原因: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性給社會帶來深重災難,因此社會主義的締造者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建立,建立以國家計劃為特點的經濟制度。③計劃經濟的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④過程:A、1922 年,俄國境內部分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B、1924 年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C、蘇聯開始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為迎頭趕上歐美強國,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國家工業化。⑤結果;到1937 年,蘇聯工業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二。⑥影響:蘇聯是計劃經濟的樣板,人稱“蘇聯模式”。(3)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①艱難改革的原因:A、缺少活力是計劃經濟的最大缺點。B、社會主義雖然消除了生產過剩危機,卻受到物質短缺的長期困擾,蘇聯模式成了"短缺經濟”的代名詞。②過程:1953 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在赫魯曉夫領導下,開始了艱難的改革。③結果:其中失敗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