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年中考歷史重點熱點專題復習要點分析2009年5月目 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2.二 、十七屆三中全會與“三農”問題—————————三、北京奧運開幕式 中國文化驚艷“鳥巢”—————四、 歷史性的會晤與臺灣問題————————————五、 西藏設“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民主改革50周年)——六、 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七、 永不熄滅的圣火點燃者:馬克思—————————八、 2008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系——————————九、 中俄關系(中俄國界之爭 不再延續“仇恨”)———十、 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 中國軍艦赴索馬里海域護航——十一、中法關系——————————————————十二、中國人實現首次太空漫步 ( http: / / / z / 2008shenqi / index.shtml" \t "_blank )————————————中國古代史專題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古代史專題二、我國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中國古代史專題三、中國古代經濟————————————中國古代史專題四、中國古代科技文化——————————中國古代史專題五、古代中外關系————————————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熱點背景: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了《共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的新年賀詞,他指出:2009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歷史意義的年份。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新紀元。60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6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解放初期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列入世界大國行列;從科技上的一無所有,到今天神七上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正在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只有不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只有不忘歷史,才能助我們前行。新中國成立60年的風雨,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誤的教訓。中國人對60數字的青睞,08年的汶川地震、奧運會的舉辦大大激發了中國人的民族感情,使得祖國的60華誕更加引人注目,將舉行盛大閱兵式。知識梳理:(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背景、條件、意義背景:國際:(1)美蘇戰時聯盟結束,冷戰開始;(2)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敵視、封鎖;(3)二戰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國內:(1)國民黨反動政府已被推翻,人民解放戰爭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2)中國共產黨已為建國做了充分準備;(3)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支持、擁護(二)延伸考查:1、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與教訓:(1)“一五”期間: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把重心轉向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上來,到1956年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奠定了基礎,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時期: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以及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但由于受當時國際形勢的影響、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經濟建設急于求成,加上又缺乏建設的經驗,中國又未能迅速擺脫蘇聯的經濟模式,因此八大提出的路線和正確方針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工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階級斗爭上來。受其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系列“左”的錯誤,如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但通過對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3)十年文革時期:1966年文革開始,政治動亂很快擴展到經濟領域,造成巨大損失。全國人民和各級干部堅決抵制“左”的錯誤,使我國國民經濟仍有一定發展。(4)改革開放以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把工作重心再次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它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在城市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而且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以后的十二大、十三大,逐漸形成并完善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2、建國以來經濟建設取得成就的原因:①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②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熱情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得到發揮,黨的領導干部及群眾能及時糾正工作中出現的失誤。③相對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取得的成就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3、建國以來經濟工作失誤的原因:對中國國情認識不清: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急于求成;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民主與法制不健全。4、經驗教訓:應該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來;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實事求是,注意綜合平衡,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三)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結合列寧領導的“新經濟政策”與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的相似點,或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的蘇中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不同命運,考查改革開放相關內容,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更好地面對未來,如何繼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一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以蘇聯解體,社會制度隨之改變。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轉入低潮為主題。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煉學科綜合能力。二 、 十七屆三中全會與“三農”問題熱點背景: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十七屆三中全會系統回顧總結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和經驗教訓,部署新一輪農村改革。30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開啟了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大幕,30年后的今天,中國農村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縱觀中共黨史,歷屆黨代表大會之后的三中全會往往留有特殊意義,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性的決策,多是在三中全會上做出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十二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十三屆三中全會——治理整頓 深化改革;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屆三中全會——建設新農村;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由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現代史上具有重要的轉折意義,所以歷來就是考查的重點,歷屆黨的三中全會往往留有特殊意義,歷來備受國人乃至世界的關注,為未來中國的發展定下基調,本次三中全會關注的三農問題也是中考歷史關注持續熱點。“三農”問題是近年來持續關注的熱點,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更是將農民增收問題列為頭等大事,故對此專題應格外關注。三農指農業 、農民、農村。農業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指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指小城鎮建設。知識梳理:1、中國共產黨在在建國后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結果影響建國初期,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即土地改革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建國后我國農業發展狀況的曲折過程及其原因。(1)過渡時期(1949~1956年):1950年實行的土改,實質是農民個體所有制;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政府先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運動,后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農業合作社,把生產資料所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1957~1966年):八大二次會議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中央開始在農村糾“左”,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3)十年“文革”(1966~1976年):由于過分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農業生產停滯不前,后在周恩來和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國民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4)“文革”結束后初期(1976~1978年):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犯“左”傾錯誤,在經濟建設上又急于求成,出現了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后經過整頓,國民經濟得到較快恢復,某些方面甚至有發展。(5)改革開放以來(1979年至今):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三、北京奧運開幕式 中國文化驚艷“鳥巢”熱點背景:北京時間8月8日晚,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大幕,隨著29個焰火腳印從用永定門逐漸走向鳥巢,第29屆奧運會的開幕式在中華文明史的卷軸中展開序幕。在這個長卷上,中國文化從歷史深處盡情流淌出來,用中國古代文明的畫軸形式,向人們展開了一幅美妙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和文化長卷,擊缶、日晷、飛天、書法、繪畫《清明上河圖》、禮樂、文房四寶、太極、京劇、四大發明、絲綢之路、孔子儒家文化……如夢如幻、充滿激情。“給中國十七天,還世界五千年”,這是我們自信而鄭重的承諾。而一個濃縮中華文明的開幕式正是踐諾的最佳開端。 北京奧運會,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激情相擁,文化是最好的語言。世界讀懂了它,世界看到了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知識梳理:中國古代文化1.思想:孔子儒家思想,孔子弟子整理了記錄孔子思想言論的《論語》。2.科學技術 走向世界的四大發明造紙術: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3.雕塑藝術: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大部分開鑿于隋唐時期的敦煌莫高窟繪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畫,是世界最大藝術寶庫之一。4.文字、書法藝術:商朝的甲骨文;商周青銅器上 “金文”;西周晚期“大篆”;戰國時帛書。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東晉王羲之書法獨創一體,代表作是《蘭亭集序》。5.繪畫藝術: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6.文學 元曲:元朝出現的元雜劇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熔于一爐,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元雜劇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關漢卿,悲劇《竇娥冤》是其代表作。7.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 作用:加強了中外聯系,促進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國家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四、 歷史性的會晤與臺灣問題熱點背景:2008年11月3日,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日子。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率團踏上美麗寶島臺灣,兩岸中國人期待的第二次“陳江會”終于拉開大幕。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是大陸最高級別的對臺事務負責人首次訪臺,也是兩會首次在臺灣舉行協商談判,標志著“兩會”互動從以前的單向‘登陸’變成有來有往;顯示兩岸交往已進入制度化協商階段,它不僅富有象征意義,也表明兩岸關系已有實質性突破。 “汪辜會談”過后,兩岸關系經歷了一段蹉跎歲月。兩岸在走過一段近九年的風雨歷程之后,終于迎來了“雨過天晴”的“陳江會談”。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兩岸關系發展正如一道彎彎曲曲的長江之水,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特別提示:臺灣問題及國共關系:根據臺灣問題引起的廣泛關注(兩岸大三通的實現、贈臺大熊貓赴臺、《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等)和課程標準的要求,2009年中考會繼續對相關知識點的考察,使考生了解臺灣的歷史及與大陸不可分割的關系,牢固樹立“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圣的使命”的思想。臺灣問題的由來;“兩國論”的反動本質及危害;臺灣問題中的中美關系;“一國兩制”的提出及實施。國共關系:國共關系的演變、中共對國民黨的政策的演變、對國共關系的分析認識、國共兩次合作的異同點、比較兩黨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關系各產生的影響知識梳理:一、臺灣問題的由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三國時( 230 )年吳國孫權派衛溫到達夷州,夷州即臺灣。2.元朝政府設立“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3.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4.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 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古代臺灣的別稱:夷洲(三國)——流求(隋唐)——琉球(元)——小琉球(明)——臺灣(清)二、臺灣與祖國的三次分離:1.臺灣與祖國的第一次分離和回歸:1624 年, 荷蘭 殖民者人侵臺灣;1662 年, 鄭成功 率軍打敗 荷蘭 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2.臺灣與祖國的第二次分離與回歸:1895 年,中日簽訂《 馬關條約 》割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 年,二戰(中國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后,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3.臺灣與祖國的第三次分離:1949 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自此,臺灣再次陷入與祖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這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區別:1、2是殖民侵略、3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三、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1.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提出“ 一國兩制 ”的科學構想。2.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 和平統一 , 一國兩制 ” 的對臺基本方針。四、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1.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原則:堅持“一國兩制 ”的原則。2.中國政府的立場:努力爭取 和平統一 ,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國際反華勢力和“ 臺獨 ”分子。五、 西藏設“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世界人權史上的里程碑熱點背景: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表明西藏人民經受了拉薩“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后,更加認清了達賴集團的反動本質,堅定了永遠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在美國前總統林肯1863年1月1日正式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奴獲得自由近百年之后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大地上的西藏依然籠罩著封建農奴制的陰影。然而這一切隨著1959年的民主改革而畫上了句號。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解放,世界上最后一塊主要的奴隸制堡壘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偉大貢獻,是人類文明史上光輝的一頁。西藏問題:在2008年這個特殊的年代的特殊時間,西藏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在痛斥少數分裂分子及西方某些政客干預中國內政的同時,也要反思我們在西藏主權、人權的問題上宣傳不夠,在國際上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話語權。2009年3月,西藏將迎來第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日。因此關于西藏問題將會受到歷史中考的青睞。試題設計可以聯系西藏的歷史、民族政策、西部大開發、和諧社會、恐怖行為、中國統一等知識點。知識梳理:西藏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1.唐朝: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相繼入藏和親,唐蕃合同為一家。2.元朝: 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屬宣政院管轄。3.清朝: 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代表中央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4.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組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0世紀60年代初,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進入社會主義階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5. 我國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65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區。作用: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六、 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熱點背景:2008年9月15日,有著158年歷史的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雷曼破產,立即引發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金融市場相互作用影響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使全球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風險,很難有國家能在這種情況下獨善其身。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各國政府、央行紛紛緊急出臺救市措施,聯手應對危機。熱點解讀:2009年是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80周年,每年各地中考命題中,大多對“周年話題”很是青睞,中考命題不回避學生身邊的生活及國際社會的熱點問題,時政熱點和周年類問題的結合也會成為中考命題的側重點。知識梳理: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2.羅斯福新政3.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市場的形成、新航路的開辟、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是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特別是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后,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的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新航路開辟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發展共經歷了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16~18世紀,開始形成時期。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還推動了海外擴張、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主要知識點是新航路的開辟。 第二時期是19世紀前期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搶占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加緊殖民擴張,奴役當地人民。確立了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主要知識點是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的擴張和爭奪、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三時期是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全球化趨勢加強。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主要知識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以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四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主要知識點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最終動力,社會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更是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七、 永不熄滅的圣火點燃者:馬克思----金融危機讓德國人想起了馬克思熱點背景:華爾街金融危機的蔓延,讓自由資本主義走入了死胡同,人們再次對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巨著《資本論》發生了興趣,產生了閱讀這部鴻篇巨制的熱情。《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經典巨著,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100多年前,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現自然界的進化規律一樣,馬克思的《資本論》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知識梳理:1.由空想到科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2.由理想變成現實。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3.由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 隨著二戰結束,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世界上許多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50年代,形成了地跨歐亞的12個國家的社會主義陣營。4. 挫折發展20世紀80年代,蘇聯和東歐改革受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八、 2008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系熱點背景:奧巴馬:從黑人草根到政治精英。1.2008年,每一個關心國際政治的人都不會錯過美國大選這場政治大戲。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貝拉克·奧巴馬在4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對手約翰·麥凱恩,當選第56屆美國總統。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 http: / / / w / 2008-11-05 / 132416594077.shtml" \t "_blank )。2.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從1979年1月1日起兩國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這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3. 2008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開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作為兩國元首的特別代表共同主持對話。4.中美兩國首腦承諾要共同應對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知識梳理:1.簡述“三角貿易”的基本內容,①從16世紀起,歐洲開始從非洲向美洲販運黑人。②歐洲從非洲向美洲販運黑人的全程航線史稱為“三角貿易”。2.評價華盛頓: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又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為開國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華盛頓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3.評價林肯:美國內戰期間,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并為美國躋身于世界列國之列奠定了基礎。4.評價羅斯福對美國和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貢獻一:實施了“新政”(結合措施和影響)貢獻二:參與和領導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二戰“三巨頭”之一。(簡述二戰后期大事如:對日宣戰、《聯合國家宣言》、開辟第二戰場、雅爾塔會議等)5. 中美關系中美關系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國家雙邊關系之一,是當代國際關系史上極其重要的主要國家雙邊關系。(1)扶蔣反共,控制中國。20年代后期積極扶植蔣介石政權,從而實現了控制中國(20余年)的目的。 “二戰”期間,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卷人戰爭。為打敗共同敵人,中美建立起合作關系。美國從軍事、經濟等方面援助中國的抗戰,中國戰場的抗戰有力配合著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的作戰。二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為增強,憑借強大的實力,美國力圖稱霸世界。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1950年派遣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撓我國對臺灣的解放。(2)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走向對抗。1949年新申國成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拒絕承認,并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致使中美關系走向全面對抗。(3)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進道路,一波三折。20世紀70年代蘇美爭霸,美國處于守勢。尼克松上臺后,美國對外戰略進行收縮。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訂上海公報,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國同意在臺灣間題上的"斷交、撤軍、廢約"三原則,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關系。中美正式建交后,雙方在廣泛的領域開始了合作關系,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美國始終末放棄霸權政策,在中美關系上圍繞著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等百般刁難中國,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臺灣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附:奧巴馬是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而正是當年的林肯解放了黑人奴隸,今天當年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后裔要來拯救美國了。請閱讀美國第44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2008年11月06日的競選獲勝演說詞(節選):今天晚上令我難忘的卻是在亞特蘭大投票的一名婦女:安·尼克松·庫波爾。她和其他數百萬排隊等待投票的選民沒有什么差別,除了一點:她已是100多歲的高齡。 她出生的那個時代奴隸制度剛剛結束;那時路上沒有汽車,天上也沒有飛機……她是黑人。 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國過去一百年間所經歷的種種:心痛和希望;斗爭和進步…… 當30年代的沙塵暴和大蕭條使人們感到絕望時,她看到一個國家用新政、新的就業機會以及對新目標的共同追求戰勝恐慌。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炸彈襲擊了我們的港口、暴政威脅到全世界,她見證了一代美國人的偉大崛起,見證了一個民主國家獲得拯救。是的,我們能做到。 ……人類登上月球、柏林墻倒下,世界被我們的科學和想像連接在一起。今年,在這場選舉中,她用手指觸摸屏幕投下自己的選票,因為在美國生活了106年之后,經歷了最好的時光和最黑暗的時刻之后,她知道美國如何能夠發生變革。是的,我們能做到。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文中那位106歲高齡的美國婦女出生的 “那個時代”指的是美國歷史上的什么時期?“結束”“奴隸制度”的重要法律文件是什么?美國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2)文中提到的“汽車、飛機”屬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請你列舉出這一時期的一位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或萊特兄弟(3)文中提到的“30年代”“大蕭條”指的是什么事件?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4)文中提到的“新政”領導人是誰? 羅斯福(5)文中“炸彈襲擊了我們的港口”指的是什么事件?這一事件有何標志性的意義? 日本偷襲珍珠港或珍珠港海戰;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進一步擴大(6)文中提到的選舉制度,主要得益于美國的哪部憲法? 1787美國憲法(7)“人類登上月球”“她用手指觸摸屏幕”,這是第幾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電子計算機九、 中俄關系(中俄國界之爭 不再延續“仇恨”)熱點背景:新華網消息:中俄雙方10月14日在黑瞎子島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黑瞎子島再一次成為中俄民眾關注的焦點。這個中國“金雞”版圖中的“雞冠”,回歸后將成為中國最早看見日出的地方,黑瞎子島的潮落潮起見證了中俄邊界的紛爭起伏,也見證了中俄關系的變遷發展。“黑瞎子島模式”將為21世紀的現代中國解決外交和領土爭端提供一種新思路:即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利益和領土完整,同時對目前已經造成的現實問題給予一定的承認。熱點解讀:1.中國和俄羅斯都是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俄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是《尼布楚條約》簽訂320周年。2.近幾年中俄關系空前活躍,兩國的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深化,如互辦文化年,為中俄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由于歷史遺產的消極性、各自利益的獨特性和各方發展的不平衡性,如果長時間不能改觀,也會阻礙中俄關系的順利發展。只有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實現共贏,才能使兩國關系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3. 2008年8月28日電,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八次會議在杜尚別舉行,中國與俄羅斯等與會國元首共同簽署并發表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杜尚別宣言》。4. 2008年7月17號到8月5號期間,有1000名來自四川、陜西和甘肅災區的中小學生前往俄羅斯的6家兒童療養中心度假療養,此舉在兩國社會各界引起廣泛反響。這1000名中小學生將成為中俄友誼的傳播者和中俄友好事業的接班人。5.中俄兩國于2008年10月14日在黑瞎子島舉行“中俄界碑揭牌儀式”,這標志著中俄長達四千三百多公里的邊界線將全部確定。黑瞎子島位于中俄邊界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中國又稱撫遠三角洲。該島地處中國最東端金雞版圖上雞冠位置,由銀龍島、黑瞎子島、明月島等三個島系組成,面積約327平方公里,相當于四個香港島,是珍寶島的500倍。自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后,黑瞎子島一直由前蘇聯以及后來的俄羅斯控制。根據2004年10月14日簽署的《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銀龍島歸中國所有;黑瞎子島一分為二,靠近哈巴的一部分歸俄羅斯所有。知識梳理:1.一貫偽裝友好,借機攫取權益,掠奪中國的領土面積最多。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先后占領我國東北和西北邊疆地區共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19世紀末20世紀初,致力于在中國東北的勢力擴張;辛亥革命時期,乘機控制外蒙古。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華行列。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成立,并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1924年,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運動。20世紀30年代,對中國革命進行過度干預,造成中國革命的重大損失(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被迫進行長征);“二戰”后期,與美英推行大國強權政治,簽訂雅爾塔秘密協定。3. 新中國成立后,10月2日,前蘇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新中國在政治上學習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外交上實行“一邊倒”政策,經濟上蘇聯幫助我國設計和建造一百多個大中型工程項目,對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60年以后,中蘇關系開始惡化,經歷了30年的緊張對峙后重新走向緩和與睦鄰友好,直到80年代中蘇關系才改善。說明:中俄關系中的三大友好跡象:一是邊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二是俄尊重我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1992年9月,葉利欽簽署了《關于俄羅斯與臺灣關系的命令》。此后俄恪守承諾,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不與臺灣建立官方關系。1996年3月,我在臺灣海域進行導彈試驗和軍事演習時,俄政府發表聲明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不影響兩國關系的發展。三是俄在人權問題上不同反對我國的其它國家唱一個調子,在西藏問題上不贊成西方用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十、 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 中國軍艦赴索馬里海域護航熱點背景:2009年4月23日,人民海軍迎來了她60周年華誕。為慶祝這一神圣而莊嚴的節日,海軍在青島海域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海上閱兵活動。近年來,亞丁灣、索馬里海域海盜問題成為一大國際公害,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各國可派遣軍隊打擊海盜的決議,中國三艘軍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2008年12月26日從海南三亞啟航,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首次組織海上作戰力量赴海外履行國際人道主義義務,也是我國海軍首次在遠海保護重要運輸線安全,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在此大約600年前,中國鄭和率領龐大的海軍艦隊遠航曾到過這個“非洲之角”。知識梳理:1.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為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外,還有宣揚國威和到南洋“取寶”的目的,不計經濟效益,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意義: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②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及經濟交流; ③促進了南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2. 戚繼光抗倭: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日益嚴重,日本武士、海盜和商人結成武裝集團,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進行走私貿易和劫掠騷擾,被稱作倭寇。戚繼光到浙江沿海抗倭,于1566年,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3. 1949年人民海軍建立,以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為例,說明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4.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現代世界尋求合作的原因:全人類面臨的反恐、能源、環保和防止核擴散等重大國際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解決,必須由各大國共同協商、合作并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十一、中法關系——中法建交四十五周年(1964年——200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宣言》發表220年(1789年——2009年))熱點背景:中法關系出現波折的原因之一是西藏問題。去年3月西藏拉薩打砸搶燒事件發生后,法國把北京奧運會與涉藏問題掛鉤,隨后巴黎市政府授予達賴“榮譽市民”稱號。此后法方不顧中方一再交涉,在中歐領導人會晤前夕,高調宣布法國領導人堅持會見達賴,使得中法關系陷入困境。2009年,中法建交四十五周年。然而,迎接這個本來值得雙方隆重慶祝歷史時刻的卻是中法雙邊關系前所未有的低谷。由于法國在西藏和達賴問題上嚴重損害中國利益,中國罕有的進行強力外交報復,取消了中歐第十一屆首腦會議,中止了中法之間巨額貿易合同的洽談。2009年1月底,中國總理溫家寶將第一次出席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并順訪瑞士、英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但卻單單避開歐盟另一大強國法國。這不僅是給法國難堪,更是兩國關系現狀的寫照。在經歷了長期的低谷之后,中法關系開始融冰。2009年4月1日兩國外交部共同發布的《中法新聞公報》,雙方重申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推動各領域合作。《中法新聞公報》以單獨段落闡述了法方在西藏問題上的立場,即“法國充分認識到西藏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堅持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表示法國拒絕支持各種形式的“西藏獨立”。2009年4月1日晚,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倫敦同法國總統薩科齊舉行會晤。知識梳理:法國是侵華較早的列強之一1.繼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之后,法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2.與英國一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法國通過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掠奪了更多的侵略權益。3.參與瓜分中國的狂潮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世界近現代史的法國(法國大革命、拿破侖、一戰和二戰時的法國等等)新中國與法國的交往1.新中國成立以后,1964年1月27日,法國同中國建交。法國是在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開創了中法交往的新篇章。2.法國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的西方國家,是最早與中國建立戰略磋商機制的大國,是歐洲最先反對連署反華人權提案的西方國家,是最早支持對華解除武器禁運的國家。十二、中國人實現首次太空漫步 ( http: / / / z / 2008shenqi / index.shtml" \t "_blank )熱點背景2008年9月25日晚,載有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27日16時41分至17時,航天員翟志剛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漫步,并在太空中展示五星紅旗。28日下午,“神七”返回艙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三位航天員自主出艙。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知識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同其他領域一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兩彈”的成功研制研制目的: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加強國防建設。成功研制: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意義: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2.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研制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1號。2008年,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行圓滿成功,中國宇航員首次進行了出艙活動。意義:中國躋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國之列。3.雜交水稻的培養與推廣培育時間: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歷史意義:雜交水稻為糧食大面積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中國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4.“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背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激烈。建議與決策時間:1986年3月。又名: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5.“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時間:20世紀90年代。主要內容: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明確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度拓展新中國60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次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說明了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動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靠保證。只有優先發展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的第一推動力,發揮教育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的巨大功能,才能加速增強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才能趕超世界先進發展水平而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建國60年我國科技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國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黨和政府重視科技,如制定“863”計劃、科教興國戰略等;一批海外歸國的科學家如鄧稼先、錢學森等為新中國科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周年紀念1.林則徐虎門銷煙170周年(1839年-2009年)2.京張鐵路通車一百年周年(1909年-2009年)3.五四愛國運動90周年(1919年——2009年)4.澳門回歸十周年(1999年——2009年)5.麥哲倫環球航行490周年(1519年——2009年)6.《權利法案》頒布320周年(1689年——2009年)7.達爾文誕辰200周年(1809——2009年);《物種起源》出版150周年(1859年-2009年)8.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0周年(1939年——2009年)中國古代史專題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含義:專制主義是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2.基本線索:戰國——提出(韓非子); 秦朝——確立兩漢——鞏固 隋唐——完善宋元——發展 明清——強化民國——結束(1912-2-12)3.發展過程:政治上:(1)戰國商鞅變法(推行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2)秦朝(秦始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a.皇帝至高無上;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c.地方:推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朝廷直接任免。(3)西漢漢武帝的大一統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 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 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 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這樣巧妙削弱了諸侯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4)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 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6)a.明太祖 朱元璋廢除實行了1500多年的 丞相制度 ,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加強了皇權。b.朱元璋對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別設立錦衣衛,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 東廠,明憲宗時又設立西廠。廠衛特務機構成為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7)清朝雍正時期,設 軍機處 ,成為皇帝發布政令、處理政務的樞紐,使君主旨意暢達無阻,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推翻。經濟上:(1)秦朝:車同軌、書同文,修馳道,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有利于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軍事上:(1)秦始皇為了防御匈奴進攻,修補燕、趙、秦三國北邊的長城,將其連為一體,西起 臨洮 ,東到 遼東 。(2)漢武帝相繼起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多次大敗匈奴。思想文化上:(1)戰國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 韓非子 ,主張實行“ 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用嚴酷的刑罰鎮壓反抗,鞏固國家的統治。(2)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統治,但也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3)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者: 董仲舒):從此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4)科舉制度:誕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隋煬帝 ——設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完善:唐太宗、武則天、 唐玄宗。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 明經科和 進士科 。影響:a.便于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b.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C.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d.他們中間的佼佼者進入統治集團后推動一系列改革,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嶄新局面,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危害: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實際能力,從而使科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廢除: 1905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 1300 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5)明清文字獄a.統治者對違背統治思想與觸犯皇帝威嚴的言行殘酷打擊。b.危害:這種文化專制統治使當時的文人不敢表露獨立的思想,遣詞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觸犯忌諱,思想界陷入“萬馬齊喑”的沉悶氣氛中。4.特點: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實行專制獨裁;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以“君權神授”來神化皇權以鞏固統治;以文化專制來鞏固政治專制;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伴隨著集權制度發展的始終。5.基本矛盾和發展趨勢一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其發展總趨勢是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二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其發展總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收歸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加強。6. 認識:(1)一方面,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2)另一方面,皇權專制極易造成暴政、腐敗,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中國古代史專題二 我國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一、總體概述:1. 秦朝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2.中國歷史上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四個朝代:秦、西晉、隋、元。秦漢、隋唐、元明清是中國三大主要統一局面。3.國家的三個分裂時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4.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個時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二、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1.發展過程(1)中華民族的起源: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黃炎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的主干。(2)多民族融合的開始: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與其他各民族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逐步融合,為秦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3)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的統一北方: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并修筑了萬里長城。南方:興修靈渠,連結 長江 水系與 珠江 水系,是溝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4)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 西漢 時期西域:a. 張騫 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在 前138 年和 前119年),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商旅。b.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 西域都護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C.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從 長安 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 歐洲 。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5)多民族的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魏 孝文帝 改革:遷都 洛陽 ,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 。(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唐朝時期a.在唐朝開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部對君主的稱呼,稱“天可汗”就是擁戴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b.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贊干布是吐蕃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在他做贊普期間,漢藏兩族之間的交往有很大的發展。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 唐太宗 答應把 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 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7)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宋元時期a.和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遼 、 西夏 、 金 ;和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金 、 西夏 、 蒙古 。b.金滅 遼 和 北宋 ;蒙古政權滅 西夏 和 金 ;元政權滅 南宋 。C.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 (鐵木真 成吉思汗)1271年, 忽必烈 (元世祖)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滅南宋;1279年,元統一全國。d.文化趨同原因:元朝的統一為中外交流以及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表現:民族融合,差異縮小;契丹人、女真人與漢人融合;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回族 。結果:在元朝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盛況。(8)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明清 時期a.1690年,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動叛亂,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康熙皇帝御駕親征,清軍大敗叛軍。后經過近七十年的斗爭,終于粉碎了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b.乾隆帝時,新疆天山南路回部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軍和當地人民一起平定了叛亂,設置伊犁將軍。c.清朝建立了對達賴和班禪冊封制度。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的封號; 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并規定以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要經過 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設立 駐藏大臣 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皇帝還制訂“ 金瓶掣簽 ”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必須用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由駐藏大臣親自抽簽。這些措施加強了清對西藏的管轄。2.歷代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的聯系和管轄臺灣:三國——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州,加強臺灣與內地的聯系。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的管轄。清初—— 鄭成功 從 荷蘭 殖民者(占領38年)手中收復臺灣。清朝——清前期(1684年),設置 臺灣府 ,隸屬 福建省 。新中國成立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從 日本 (占領 50 年)手中收回臺灣。西藏:唐朝—— 文成公主 與松贊干布成親。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事務,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清朝——清前期確立對達賴、班禪的冊封制度。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4 年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完全統一。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新疆:西漢——公元前 60 年設置西域都護,新疆正式隸屬中央管轄。清朝——清乾隆皇帝時,設伊犁將軍。1881年,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設 新疆省 。三、認識:1.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結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暫的。2.國家統一的影響:①保持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②加強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各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3.歷史上統一的實現對我們今天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①提高民族素質,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②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鞏固了國家的統一;③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中國古代史專題三 中 國 古 代 經 濟一、 農業問題1.歷代中央政府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1)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2)戰國:秦國商鞅變法,獎勵耕戰,生產糧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業者活動,禁止棄農經商。(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西漢:漢高祖、文帝、景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戒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出現了“文景之治”)(4)三國:曹魏,重視興修水利;魏建國后,統治者繼續重視農業和興修水利。(5)唐朝: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出現“貞觀之治”);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史稱她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統治前期,重視農業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6)北宋: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在江南地區推廣。(7)元朝: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8)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等措施;從國外引進農作物推廣種植。(9)清朝:從康熙統治中期起,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2. 歷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1)春秋: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開始出現鐵農具。(2)戰國: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牛耕得到推廣;各國興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國的都江堰。(3)秦朝:中原鐵器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珠江流域(今廣東、廣西),逐漸為越族人民所掌握。(4)西漢:鐵農具向邊疆傳播,西域開始使用鐵器;發明和使用了播種工具——耬車;張騫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鐵器,還學會內地鑄造鐵器的技術;西漢西域傳人的作物品種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羅卜等。(5)三國: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6)南北朝:賈思勰總結北方人民長期生產經驗,寫出《齊民要術》這部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農書。(7)隋唐:為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隋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造了曲轅犁;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8)北宋: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種植,政府把它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9)南宋:棉花種植從廣東、福建向北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0)元朝:棉花種植區域進一步推廣到全國。(11)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煙草等作物傳入我國。3.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1)影響因素:①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②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生產工具。③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過程: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逐漸開發,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②隋唐時期:唐朝中后期,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③南宋時:南移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4.古代農業發展的共同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如漢唐時期都曾出現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些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如漢初高祖、文帝、景帝在位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漢初經濟發展起來,出現文景之治。▲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如西漢武帝時調集幾萬民工治理黃河;漢唐兩朝都十分重視生產工具的改革,漢朝發明了耬車,唐代制成曲轅犁、筒車等。▲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如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時期,江南經濟之所以能得到發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勞動人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與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結果。▲新制度的確立。如戰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民族融合的加強。民族融合加強推動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經濟發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元朝的統一等。▲對外交往的加強。如宋朝引進推廣占城稻、明朝引進大量農作物,有利于經濟發展。上述因素中,對某一朝代來講,可能有兩種或更多種起著作用,要根據實際而定。二 、商業和城市(1) 隋唐: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也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都城東京、南宋都城臨安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貿易發達,泉州、廣州、明州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元朝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都市。(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中國古代史專題四 中國古代科技、文化一、中國古代科技文化1、四大發明:(1)造紙術—— 西漢 時期出現用麻做的最早的紙;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稱為“ 蔡侯紙 ”。后來造紙術逐漸傳到朝鮮、日本和中亞各國,又經阿拉伯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起了巨大促進作用。(2)印刷術——隋唐時發明 雕版 印刷術;唐朝印制的《 金剛經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 畢昇 發明 活字 印刷術,比歐洲早約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發明后,向東傳到了朝鮮、日本,向西傳到了埃及與歐洲。活字印刷術經濟、省時,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3)火 藥——是我國古代煉丹的人發明的,唐代孫思邈在《 千金方》中有火藥配方的記載,唐末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廣泛用于軍事戰爭。南宋發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槍”;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后來由阿拉伯傳入歐洲。火藥的發明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管形火器的發明,開創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4)指南針—— 戰國 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定向工具—— “司南” ;宋朝發明 人工磁化法,制成“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指南針用于航海,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也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與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2、 思 想:春秋:孔子: 儒家 學派創始人,主要思想是“仁”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仁政德治”。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 論語 》一書。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知之為知之”的學習態度,“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戰國——“百家爭鳴”(出現原因:處于 社會大變革 時期)墨家:創始人 墨子 ,主張“ 互愛互利 ”、“ 反對不義戰爭 ”。儒家:代表人物是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道家:代表人物是 莊子 ,主張“ 樂天安命 ”,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順其自然。法家:代表人物是 韓非子 ,主張以法治國,加強中央集權,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3、 史 學:《史記》:西漢 司馬遷 著,記述了從 黃帝 到 漢武帝 時期的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資治通鑒》:北宋 司馬光 著,是一部 編年體 通史,敘述了從 戰國 到 五代 的歷史。4、 文 學:《詩經》與“楚辭”《詩經》匯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詩歌,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創造出新體詩歌“楚辭”,代表作是《離騷》。唐詩李白 ……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豪邁奔放,想象豐富,手法夸張,人們稱他為“ 詩仙 ”。(浪漫主義)杜甫 ……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朝代,他的詩反映了那個復雜動蕩的歷史年代,被后人稱為“ 詩圣 ”。 (現實主義)宋詞蘇軾……他的詞豪邁奔放.(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 ……詞風委婉含蓄,清新淡雅。代表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辛棄疾…… 詞風慷慨激昂,豪邁悲涼,充滿憂國憂民的愛國豪情.(豪放派) 代表作:《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元曲元雜劇 和 散曲 合稱為 元曲 。最杰出的劇作家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明清小說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水滸傳》, 《西游記》,《紅樓夢》。(《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5、文字和書法:文字的演變: 甲骨文-----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 商朝 開始的。小篆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全國規范文字。后來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 隸書。書法:東晉 王羲之 ,代表作《 蘭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后人稱為“ 書圣 ”。漢字的演變:甲骨文(商朝)— 金文(西周)— 大篆(西周晚期)— 小篆、隸書(秦朝)— 楷書、草書、行書(魏晉時期)(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5、 醫 學:華 佗(東漢)----制成全身麻醉藥物“ 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被人們譽為“ 神醫”。(外科鼻祖)張仲景(東漢)——《 傷寒雜病論 》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被尊為“ 醫圣 ”。李時珍(明代) ——《 本草綱目 》,被譽為“ 東方醫學巨典 ” 。6、數 學:祖沖之 (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后第 7 位數字,領先世界近 1100 年。7、藝 術:秦兵馬俑; 石窟藝術: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京劇的形成。8、科技: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齊民要術 》:北魏 賈思勰 所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天工開物 》:明末清初 宋應星 所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9、建筑:都江堰 是戰國時期李冰在 岷江 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趙州橋 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屹立在洨河上,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奇跡.設計者是隋朝著名工匠 李春 ,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筑的先河。故宮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秦長城西起 臨洮 東至 遼東;明長城東起 鴨綠江 西至 嘉峪關。10.地理學:北魏酈道元著有《水經注》,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11、宗教:佛教起源于 古代印度 , 西漢末年 經 中亞 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第一座佛教寺院 白馬寺。道教興起于 東漢 時期,它是將 神仙巫術 和 道教思想 相結合。(佛教注重來世,道教注重今生今世)1. 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封建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2)明清統治者加強文化專制統治(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3)封建統治者從根本上的對科技的不重視二、啟示(1)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2)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才能發展,才能創造出自己燦爛的文化。中國古代史專題五 古代中外關系一、古代對外關系史實西漢:張騫通西域(漢武帝)第一次:公元前 138 年。目的:聯合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 119 年西域都護:時間: 公元前60 年,意義: 這是今新疆地區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時)①條件: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西域都護 的設立------加強了對西域各國的管轄,有效地保護了商旅的往來。②路線:長安往西——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 大秦 ;③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唐朝:(1)“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如 日本大化改新 。(2)鑒真東渡—— 唐朝 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 日本 ,至第六次才成功。主要任務是講授 佛法 。他精心設計的 唐招提寺 ,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唐風洋溢奈良城)(3)玄奘西游—— 唐朝貞觀初年,玄奘前往 天竺 。貞觀后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他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 大唐西域記 》。元朝:馬可·波羅來華,《馬可波羅游記》。明朝:(1)鄭和下西洋。(2)戚繼光抗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清朝:(1)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 年鄭成功收復被 荷蘭 占領長達38年之久的臺灣。 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 福建省。(2)雅克薩反擊戰:在康熙帝時,清政府于1685年和1686年與 沙俄 進行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取得了戰爭的勝利。(3)尼布楚條約: 1689 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的主權。(4)外交政策: 閉關鎖國 (含義:清政府嚴格限制 對外貿易)二、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特點:西漢、唐朝:積極主動 開放 明朝:開放→ 禁閉 清朝:閉關鎖國三、啟示:(1)開放國興,閉關國衰。開放,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強盛;閉關,阻礙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落后。(2)加強聯系,相互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進步,反之則會走向衰亡。(3)對于外國的東西要吸取精華,剔除其糟粕。四、中國古代史上各民族間戰爭的性質以及民族戰爭與對外戰爭的區別①民族掠奪戰爭,這是掠奪其它民族財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現為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民族的掠奪。如匈奴與秦漢之間,突厥與唐之間,契丹、女真、黨項與宋之間,蒙古與宋、明之間都發生過這樣的戰爭。②民族征服戰爭:這是一個民族政權為征服其它民族政權而進行的戰爭。如金滅遼、金滅北宋、元滅南宋等。其結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權的喪失,但不是民族的滅亡,反而加速各民族的融合與發展。③平定民族叛亂的戰爭;這是中央政府為鞏固統一反對分裂所進行的戰爭。如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④這兩種類型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民族戰爭是特定歷史環境下我國兄弟民族間內部的事情。如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等,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沒有侵略與反侵略之別。而對外戰爭是我國各族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維護護國家主權的問題。如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戰爭。PAGE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