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分析到位歸納詳盡12個專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分析到位歸納詳盡12個專題)

資源簡介

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九 中外歷史上的科學家及科技成就
一.中國古今歷史上科技成就。
1.東漢:
(1)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意義:促進人類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最早的造紙技術是西漢時期發明的)
(2)張衡發明地動儀(張衡不追求官位高低,官運的飛黃騰達);發明能“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世界公認最早地震儀器。
2.南朝; 祖沖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7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領先世界近1000年。
3.四大發明:(宋元時期科技的重大成就——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廣泛使用)
(1)造紙術: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造紙(蔡侯紙)。
(2)印刷術:①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督饎偨洝罚禾瞥≈?,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術:北宋的畢升發明,比歐洲早400年;元朝科學家王禎發明“轉輪排字盤”
(3)指南針:①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②北宋制成指南針(羅盤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③南宋廣泛用于航海,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
(4)火藥: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②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③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突火槍與今天火箭發射的共同點: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燒產生反作用力來推動火箭向前升空)
外國人用火藥制造子彈,中國人卻用它作爆竹敬神;外國人用羅盤針航海,中國人卻用它看風水;外國人用鴉片醫病,中國人卻拿來當飯吃…… ——魯迅《電的利弊》
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的什么問題?(舊中國的愚昧落后,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4. 新中國成立后:
(1)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1964年6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試驗成功;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點火發射,核彈頭在預定的地點上空實現了和核爆炸,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
③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五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2003年“神舟5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后的第三個成功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2005年“神舟6號”發射成功,)
(2)袁隆平
(1)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水稻專家袁隆平獲得第一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袁隆平在實踐中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秈型雜交水稻) ,實現了水道育種的歷史性突破,被國際農學界稱為“雜交水道之父”;他培育的雜交水道被稱為“東方魔稻”。
(3)863計劃:1986年3月,4位老科學家向中共中央寫了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一封信,指出:為應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向鄧小平建議發展高科技,得到批示。歷史上稱為“863計劃”。在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7個領域作為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第8個領域。
5.學習科學家的精神:
要學習科學家成功的經驗,適應時代需要,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勤奮學習,積極實踐,勇于創新探索,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重視品德修養,注重科技創新、刻苦鉆研。
二.列舉世界歷史上科學家及主要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機、“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電燈、牛頓的力學理論體系中“力學三定律”對自然科學貢獻最大、達爾文的進化論(以自然選擇為基礎,推翻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愛因斯坦(20世紀偉大科學家)的相對論,推動物理學革命,為原子彈和原子能運用提供理論依據,打開原子時代大門.(注意:2005年是愛因斯坦奇跡100周年和逝世50周年。)
三.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
比較內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第二次(電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完成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末20初 正在進行
主要標志 蒸汽機的發明、機器的發明和使用 內燃機的發明、電力廣泛應用,電氣化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工程,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標志性發明 蒸汽機的改良 電力的廣泛使用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理論基礎 牛頓的力學 法拉第的電磁學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領先國家 英國 美、德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實質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智能化
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進入的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網絡信息時代
交通工具 汽船(輪船)、火車 電車、汽車、飛艇、飛機 宇宙飛船
動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機(煤炭) 發電機和電動機(電力)、內燃機(石油) 核能
共同影響 1.改進了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3.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不斷調整;4.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形成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格局,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5.影響了世界工業布局,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思考、啟示 1.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對象的擴展,都要依靠科學技術,同時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4.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必須實行改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于西方。 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積極迅速發展,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是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如林則徐、魏源、洋務派。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思想上有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如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 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對于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發展民族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抓住機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有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傊?,我國應積極參與競爭,趨利避害。
啟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品質。
我國的對策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擴大開放,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一)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原因:①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主要原因:英國商品大量輸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供不應求。
(2)首先開始:英國的棉紡織之后擴展到冶金、采礦業
(3)開始的標志: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圖)
(4)標志性發明(最重大發明):瓦特改良蒸汽機(圖)
(5)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機械化。
(6)對社會面貌的影響: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飛躍,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創造了巨大生產力,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出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的階級,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1)最著名的科學家:美國愛迪生,被譽為“發明大王”;(2)代表性發明: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燈;(3)主要發明家及其成就:①愛迪生:美國的“發明大王”(研制成功耐用碳絲燈泡);②卡爾.本茨:德國人,發明“內燃機”于1885年試制汽車——“汽車之父”;③萊特兄弟:美國人,1903年試制飛機成功;④馬可尼:意大利人,發明無線電報;貝爾:電話
(4)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電氣化。
(5)科技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①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改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②汽車、飛機的發明和使用,擴大了人們活動范圍,縮短了人們旅行的時間,使出行更加方便,促進了運輸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③電話、無線電報的發明,縮短人與人的距離,加強了世界的聯系。
(6)給我們的啟示:(得出的結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們要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學習科學家成功的經驗,適應時代需要,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勤奮學習,積極實踐,勇于創新探索,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1)起源國家:美國;(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3)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4)信息時代到來的標志:國際互聯網的開通;(5)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6)基因工程中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術
(7)克隆技術的利弊、如何趨利避害:給人類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災難和問題,需制定法律加強管理,并嚴禁克隆人。
(8)特點:①涌現了大量科學成果,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②科技各領域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9)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自動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10)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并進一步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
(11)對我國的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也帶來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
(12)對我們生活和學習的影響: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人類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學習方式,使人們更便利、快捷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但中學生上網須有家長和老師的正確指導,對那些破壞中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中學生身心健康的網吧應堅決取締。
(13)我國如何應對: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青少年要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學習,立志成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14)舉例說明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為什么?怎樣興利除弊
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以為人類創造財富,造福人類,但利用不當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比如原子能可以建核電站,也可以造原子彈。克隆技術用于醫學,會造福人類,但克隆人會帶來社會道德問題。
②掌握科技,讓它為人類造福,加強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規范科技的運
用和操作。
【例題】
1.“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周期在19世紀 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縮短為7年,70年代以后只需3—5年?!边@反映了新科技革命的什么特點?
新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
2.科學技術一旦運用于生產過程中,就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20世紀初,科學技術在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占5%~10%,現在已達到50%以上,有的發達國家甚至達到80%以上。這反映了新科技革命的什么特點?
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3.據統計,1970—1979年美國的農業人口從占人口5%下降到3%;同時,從事制造業的人口從30%下降到13%;從事服務業和信息業的人口從15%上升到72%。這說明了什么?
新科技革命引起了經濟結構變化。
四.歷史上中國曾錯過了哪三次戰略機遇期?中國錯過的原因是什么?(我國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
(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是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與世隔絕,使我們錯過了機遇。
(2)第二次科技革命時:中國沒有能夠全面革新政治經濟制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中國又一次錯過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于社會動蕩(國共兩黨的內戰),再加上建國后左傾錯誤及十年文革,使我們再次錯過了發展的機遇。
五.21世紀頭二十年,我國應如何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我們如何應對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
發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擴大開放,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七 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探索和斗爭
一.中國近代化探索
1.中國近代化探索:(學習西方三步走)
①學習西方技術:封建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中央:奕?;掀起“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自救運動,維護清朝統治。
②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資產階級改良派(維新派);戊戌變法(開啟中國政治近代化);康有為,梁啟超;主張: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維護清朝統治。
資產階級革命派(民族資產階級);辛亥革命;孫中山;主張: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三民主義)
③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新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南陳北李);民主和科學。
2.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歷程。
由學習西方科技到效仿政治制度到學習思想文化。
3.魏源、洋務派、康有為和梁啟超、孫中山、新文化運動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康有為和梁啟超:主張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
4.2006年是孫中山逝世81周年,列舉他的最主要的貢獻。
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5.鴉片戰爭和五四運動后,中國社會在政治和文化領域分別發生的變化:
(1)政治: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2)文化:掀起了學習西方熱潮,從學習科技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其中魏源和洋務運動學習科技、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思想文化。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2.過程: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集會游行示威,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直接斗爭目標,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取消“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領導作用;②6月初運動中心轉移到上海,工人階級參加斗爭起了巨大作用(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③初步勝利(斗爭目標基本實現)——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3.歷史意義:它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
4.五四精神: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斗爭到底、不怕犧牲的民族主義精神。
5.如何弘揚“五四”精神?我們應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愛而奮斗。
三. 建黨、建軍
1.建黨:1921年7月,“一大”的召開。
2.建軍: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八一建軍節)
3.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
(1)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2)1927年10月建立井岡山根據地——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原因:城市敵人力量強大。井岡山位于湘贛邊界,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加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豐富;群眾基礎好)
(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與毛澤東兩軍會師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四.長征——2006年10是長征勝利70周年
1.長征的原因(背景):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2.開始時間和結束的時間;1934年10-1936年10月
3.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長征開始的標志
4.經過的省份:江西(瑞金)、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會寧)、陜西。
5.長征路線:湘江之戰,損失慘重;渡過烏江,遵義會議;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急渡金沙江,跳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
6.長征途中重要會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建黨以來的第一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會議;7.意義: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革命、挽救黨,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重大轉折。
8.勝利的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9.長征精神的內涵: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不怕吃苦、開拓等。
10.重走長征路的意義: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長征精神、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11.長征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五.抗日戰爭
1. 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1)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沈陽”制造“柳條湖事件”,引發了“九一八事變”。
(2)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被日本霸占。
2.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時間:1936年12月12日(民國25年),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2)目的:逼蔣抗日;
(3)中國共產黨解決事變的出發點和方式: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為爭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派周恩來到西安和平解決。
(4)和平解決的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4.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借口一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縣搜查,遭到中國駐軍的拒絕,從而挑起戰爭。
5.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之際,國共兩黨再次合作,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6.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軍攻陷南京,屠殺軍民“30萬人以上”。
7.抗戰中三大勝利
①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②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抗戰以來的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李宗仁指揮);③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彭德懷指揮)。
8.抗日戰爭勝利
(1)時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日本岡村寧次在南京簽定投降書,八年抗戰取得勝利(1937—1945年)。
(2)1945年10月25日,日本安藤利吉簽署投降書,臺灣也回到祖國懷抱(1895—1945年被日本霸占50年)。
(3)勝利的根本原因(決定性因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人民全民族的團結抗戰)。
9.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牽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六.國共兩黨關系變化(兩次合作、兩次分裂)
時期 時間 標志 統一戰線 影響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戰爭 1924-1927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革命統一戰線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導致大革命的失敗,內戰給日本侵略帶來可乘之機 蔣介石叛變革命,鎮壓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戰爭 1937-1945 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取得抗戰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戰爭 1946-1949 撕毀“雙十”協定,進攻中原解放區 祖國至今未能實現統一大業 蔣介石發動內戰,實行獨裁
胡錦濤與連戰會談,黨對黨的交流后,兩岸發展的趨勢 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啟示 和則中華民族興旺和崛起,分則對中華民族是戰爭和災難,兩黨為了民族利益,應當再次合作,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五 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一.列舉中國對地方加強管轄制度:
秦國:建立縣制(商鞅變法);秦朝:郡縣制;元朝:行省制度;清朝:冊封達賴、班禪制度。
二.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1)中央集權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2)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建立郡縣制;②經濟:統一貨幣,使用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小篆(文化);③思想: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議,“焚書坑儒,作用;束縛了思想,鉗制了文化;④軍事:北筑長城,南修靈渠。
(3)評價秦始皇:①功:前221年滅六國,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戰亂狀態;在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中,郡縣制的推行影響深遠;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統一;北筑長城,鞏固了北方邊防;開發南疆,為中原與兩廣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②過:焚書坑儒束縛了思想,鉗制了文化;繁重的徭役賦稅和殘酷的刑法,激起人們的不滿和反抗。
三.西漢: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唐朝:(1)“唐蕃和同為一家”,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后“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吐之間是——舅舅和外甥的關系);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意義: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2)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加強對新疆的管理。
五. 元朝:(1)設立行省制度: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2)元政府在中央設“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行政事務——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3)元政府設立彭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隋朝稱臺灣為“流求”)
六.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倭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七.清朝:
(1)1662年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里收復臺灣;(“開辟荊榛逐荷夷”)
(2)1684年:清朝康熙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清朝“順治帝”賜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后來“康熙帝”又賜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須經中央政府冊封。
(4)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規定其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
(5)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同時派兵駐扎——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理。
八.列舉我國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機構:
①新疆(西北邊疆 ):西漢(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意義新疆正式成為中國的行政區);清朝前期設伊犁將軍,1884年設新疆行省。
②西藏(西南邊疆):元朝設宣政院,西藏正式成為中國的行政區;清朝先建立冊封達賴、班禪制度,1727年設駐藏大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大陸獲得統一)。
③臺灣(東南邊疆):元朝設澎湖巡檢司;清朝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九.列舉明清時期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斗爭。
戚繼光抗倭;鄭成功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
十.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1.經過: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為紫荊花;1987年中葡簽署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區花為蓮花。
2.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3.香港、澳門問題順利解決的根本原因:成功地運用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4.啟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祖國的日益強盛,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沒有中國三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如果沒有鄧小平理論的指引,就不可能順利實現香港、澳門的回歸。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十一.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①三國時,東吳孫權派大將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②隋朝時,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臺灣);③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④明朝時,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⑤1943年《開羅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均在國際法上明確確認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簽署投降書,臺灣也回到祖國懷抱。
十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①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域。②清朝順治帝、康熙帝分別冊封達賴五世、達賴喇嘛形成冊封制度;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務;③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區。
十三.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①西漢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隸屬中央;東漢的班超經營西域;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后,設置伊犁將軍;清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③1955年設立新疆自治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十一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戰后世界政治格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1)時間:1914-1918年;(2)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3)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德國 奧匈帝國 意大利)、三國協約(英國 法國 俄國);(4)導火線: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一?;鹦恰?;(5)巴爾干半島成為火藥桶;(6)最殘酷的戰役:凡爾登戰役(絞肉機);(7)性質:帝國主義侵略戰爭;(8)影響:①規??涨埃瑧饒鲇勺畛鯕W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30多個國家卷入戰爭。 ②性質為“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③一戰后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一戰”與拿破侖戰爭的比較:
戰爭性質 作戰范圍 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戰爭 由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拿破侖對外戰爭 初期是正義的民族戰爭,后期是侵略戰爭 歐洲 既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也損害了他國人民利益,激起反抗
【例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怎樣?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
(1)狀況: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2)后果:它們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分割世界,從而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即同盟國和協約國。這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的國際政治格局)
1.巴黎和會(1919年1月—6月)
(1)操縱國(三巨頭):法國(克里孟梭)、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
(2)戰勝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內容:領土(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賠款和殖民地(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3)巴黎和會的性質:分贓會議;最能體現性質的內容:殖民地問題——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4)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德國在“中國山東”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
(5)中國外交失敗的說明道理及啟示:①道理:“弱國無外交”,帝國主義列強的外交政策是實力政策,半殖民地中國在外交上沒有獨立權。②啟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們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6)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
2.凡爾賽體系
(1)含義:1919—1920年,協約國分別同“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的和約與《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
(2)確立的國際秩序:帝國主義在“西方”即“歐洲、西亞、非洲”統治新秩序
(3)確立的和平秩序或和平制度無法長久的原因:《凡爾賽和約》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依靠《凡爾賽和約》建立的一戰后帝國主義世界和平秩序是極不穩固的,是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
(4)列寧與福的講話及準確性的原因: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距離《凡爾賽和約》簽訂的1919年正好20年。
3. 國際聯盟——“一戰”后建立的國際性政治組織
(1)時間:1920年1月
(2)宗旨(目的):維護和平,制裁侵略
(3)實質:帝國主義維護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4)操縱的國家:美國沒有參加,實權被“英、法”控制
(5)總部地點:日內瓦
4.聯合國——“二戰”后建立的國際性政治組織機構。
1945年2月,為確保戰后的和平與安全,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在蘇聯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成立聯合國,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俄、美、英、法。
5.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
(1)背景:日本和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矛盾尖銳;“美國”倡議,九國參加。
(2)操縱國:日本、英國、美國
(3)《九國公約》的內容及實質:表面: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實質(性質):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4)確立的國際秩序:帝國主義在“東方”即“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5)評價:此會議表面上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實際上肯定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中國是此會議的最大受害國。
6.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戰勝國建立新的國際關系(和平制度)
(1)含義:通過“凡爾賽會議”和“華盛頓會議”建立的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新秩序。
(2)實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
(3)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條約:《九國公約》
(4)兩個有損中國利益的條約:《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
(5)對歐洲關系作出調整的條約:《凡爾賽和約》
三.經濟危機和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1)首先的爆發地點:美國
(2)特點:①涉及范圍特別廣(席卷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農商和金融部門”危機);持續時間較長(前后共5年);破壞性特別大
(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4)資本主義國家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美國是羅斯福新政、德國與日本是建立法西斯專政
(5)與這次經濟危機無關的法西斯專政:意大利的法西斯專政
(6)面對經濟危機,美、德政府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我們得到的啟示: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時刻警惕軍國主義,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
2.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統、總理于一身
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1936年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軍部控制內閣上臺)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全面爆發的標志: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
3.性質:開始是“帝國主義戰爭“,后演變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4.德國首次失利:英德的不列顛之戰
5.規模擴大的戰役: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二戰的第一戰場:蘇德戰場)
6.規模進一步擴大、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7日(美國國恥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二戰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引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歷史事件。
7.轉折點;1942-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
8.重大戰役: ①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二戰爆發);②英德的不列顛之戰 ;③1941年莫斯科戰役——德軍在歐洲戰場的第一次失敗,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④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⑤1942-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轉折點);⑥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夾擊,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⑦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投降。
9.二戰中的國際會議:
(1)華盛頓會議:①時間:1942年1月1日(元旦);②參與國:中、美、英等26國參與國與三國同盟戰斗到底,三國同盟指:德國、日本和意大利;③簽署的宣言及其意義:在“華盛頓”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作用(意義):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成立,使戰爭性質轉變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它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扭轉了戰爭形勢,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
(2)雅爾塔會議:①時間:1945年2月;②參與國及其首腦: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③內容:打敗德國后對德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④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蘇聯提出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為軍事基地等,美國背著中國政府同意蘇聯。
10. 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歐洲戰爭結束的標志: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
(2)二戰結束的標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著二戰的結束;(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3)先后投降國家:意大利、德國、日本
(4)二戰勝利的原因:①法西斯恐怖獨裁反人類、反社會,違背歷史潮流的,威脅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法西斯國家提供了有力保證。
(5)二戰的影響:①前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人口卷入,范圍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范圍的戰爭,也是一場空前浩劫,幾千萬人失去生命,無數財產被毀。 ②二戰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6)二戰勝利的啟示:①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②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③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是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④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7)如何避免戰爭:(1)努力提高自身綜合國力,積極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世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2)各國人民要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遏止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軍國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8)對今天反恐、反霸的啟示:我們須堅決反對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絕不能姑息養奸;各國人民需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9)如何評價日本遭受原子彈襲擊:(1)日本法西斯分子是二戰的發動者,是戰爭的元兇,不是受害者;(2)日本人民同其他遭受侵略的國家人民一樣也是戰爭的受害者;(3)美國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襲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10)設計“反戰”宣傳標語:①“世界是一家,和平靠大家”②“放飛和平鴿,世界充滿愛”
11.1870-1945年法德之間發生了哪幾場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12.列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人、日本人、中國人對待歷史、對待侵略戰爭的態度及影響。
(1)德國態度:正視歷史和現在,以史為鑒,承擔戰爭責任。影響:化解了民族仇恨和國家矛盾,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
(2)日本政府(右翼勢力)的態度:否認侵略、美化侵略、推卸戰爭責任。日本人民:正視歷史,要和平不要戰爭。日本政府(右翼勢力)的影響:嚴重傷害了中國和亞洲人民的感情,是對正義、和平的嚴重挑釁,威脅了世界和平,阻礙了世界發展。
(3)中國人的態度:紀念歷史、牢記歷史、警惕軍國主義復活;目的:以史為鑒,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創友好和平未來
13.針對日本政府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們的應對策略:牢記歷史,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我們須面向未來,以史為鑒;增強綜合國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國際關系
1.冷戰政策:(美國推行霸權主義)
(1)含義: 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2)即將開始的信號: 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3)原因: 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首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4)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杜魯門主義的含義:杜魯門提出的“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
(5)冷戰政策的表現: 政治上: 杜魯門主義;經濟上: 馬歇爾計劃( 歐洲復興計劃);軍事上:1945年5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6)實質: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7)直接結果(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兩級格局的形成
(8)馬歇爾計劃的目的:①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爆發;②打開西歐門戶,控制西歐(真正的目的、實質)。
2.兩極格局的形成——二戰后的兩大軍事政治政治集團的建立(兩大陣營)
(1)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標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標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2)兩級格局的形成的標志:1955年5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北約和華約的成立);(3)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
3.美蘇爭霸——赫魯曉夫任蘇聯領導人開始
(1)時間:20世紀50年代—80年代,長達30多年;
(2)事件:①古巴導彈危機; ②美國侵略越南; ③蘇聯占領阿富汗。
(3)根本原因:為了各自國家利益
(4)實質: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
(5)美蘇爭霸三階段:①五六十年代:既緩和又緊張,美國占優勢。(例: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②70年代:蘇聯處于攻勢,美處于守勢,爭霸達到高潮(例:1979年蘇軍占領阿富汗,蘇聯霸權政策到達頂點)③80年代:美強硬,蘇全面收縮,美同意有限的緩和。(例: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級格局的結束。
(6)結果:由于軍備競賽,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蘇聯負擔沉重,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結束。
(7)近年來霸權主義的表現和危害:①霸權主義利用并介入地區、民族、宗教矛盾,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②西方國家打著“人權”旗幟,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美國多次發表《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③美國長期實施霸權主義,導致恐怖主義泛濫(“9.11事件)
六. 二戰后政治格局的變化
1.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1)兩極格局(美蘇爭霸、二戰后到1991年的世界政治格局)
(2)新的世界格局: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 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一個相對穩定的新世界格局迄今還沒定型。
注明:“一超多強”的含義:一超(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
2.世界格局變化原因: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重新制定全球戰略,想稱霸世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3.世界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經濟實力。
4中國應對策略:搞好穩定,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七.科索沃戰爭---霸權主義介入地區沖突的典型事例
1.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首次越過聯合國安理會,首次打出“人權高于主權”,以“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人遭屠殺”為借口,轟炸南聯盟并轟炸 “中國駐南大使館”。
2.評價:這嚴重違背了國際法基本準則,不僅侵犯了南聯盟主權,造成生產生活的災難,而且威脅了世界和平;美國利用所謂的“人權”和“正義”加緊推行霸權主義,以實現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使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3.影響:①(世界政治格局)它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是長期、曲折的斗爭過程;②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4.爭取較長時期的世界和平是可能的理由: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打顫隱患隨之消失;冷戰后世界大國彼此之間關系表現為既競爭又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冷戰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從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5.冷戰后,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介入這些矛盾,將其轉化為國際紛爭;恐怖主義的威脅。
八.世界格局的變化和變化后中國的地位:
1.一戰后世界政治格局: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資本主義一統天下。
變化的中國地位: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國作為戰勝國未得到尊重,說明弱國無外交;華盛頓會議上簽署的《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條件,說明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下。
2.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二戰后冷戰政策開始,形成兩極格局;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結束,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并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①兩極格局時的中國地位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推翻國民黨政權,成立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
②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過程中的中國地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綜合國力增強,國家地位提高,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一 中外歷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運動
1. 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主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學派 代表 時間 主張 影響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為政以德、愛人、仁、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體現以德治國的方略。
孟子 戰國 仁政、春秋無義戰、資源持續利用、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反對一切戰爭 體現當代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現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樸素辨證思想(禍福論) 事例:滴水穿石、以柔克剛
莊子 戰國 無為而治
墨家 墨子 戰國 兼愛、非攻,反對非正義戰爭 體現和平發展的主題(諾貝爾和平獎);體現和諧社會中人與人的和諧
法家 韓非 戰國末期 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改革 秦始皇采納,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現依法治國的方略。
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利用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例題】
(1)從戰國到秦漢時期,思想界呈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
(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
戰國時期: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一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一統”。
(3)秦漢時期的這種努力,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秦朝的焚書坑儒與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一他,實現政治上的統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雖有鉗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擴大了儒學,使儒學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展與儒學的發展。
2. 列舉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嚴復
(1)魏源:主張(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長處,抵抗外國的侵略);時期:鴉片戰爭;著作:《海國圖志》—系統介紹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 意義:激發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科技,有利于人們研究現實問題。
(2)嚴復:主張:效仿西方,推行維新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時期:戊戌變法;譯著:《天演論》;意義: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書的按語里激勵人們“自強保種”,救亡圖存,反對外來侵略。
3. 20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1)開始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新青年》;(3)口號(旗幟):民主、科學;(4)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5)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6)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新世紀的曙光的歷史事件: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7)宣傳馬克思主義: 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宣傳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8)評價: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也有對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
4. 列舉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及其影響。
(1)戊戌變法的思想啟蒙運動(嚴復):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
(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4)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準備思想理論基礎。(背景:主要領導提出“兩個凡是”堅持“左”的思想;討論得出的結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 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學習、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1)19世紀40年代,魏源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的長處,抵抗外國的侵略;
(2)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
(3)戊戌變法時期,嚴復譯著《天演論》,啟發了思想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是社會,主張效仿西方,推行變法,建立君主立憲制。
(4)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主張“三民主義”,通過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5)1915年興起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李大釗等進步知識分子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了封建思想,啟發了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思想基礎。)
6.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中國同盟會——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
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即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1912年宋教仁改組同盟會,建立國民黨。
(2)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孫中山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把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3)孫中山思想的變化:由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轉變。
(4)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正式成立。
(5)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 1912年2月12日,宣統退位,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驹绖P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6)辛亥革命的意義——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革命不徹底,后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
(7)評價三民主義:沒有明確反帝要求,具有狹隘的民族觀念。
(8)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現: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9)辛亥革命失敗的表現: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的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為成功而努力的?
繼續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建立了中華人們共和國,使孫中山開創的革命事業繼往開來,中國逐步走上了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義道路。
(11)舉例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并逐步深入人心”的歷史事例:袁世凱復辟帝制失?。粡垊讖捅偈 ?br/>【例題】
材料:梁啟超說:“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是從文化上感覺不足?!?br/>學習西方的三期分別是哪些歷史事件?對應人物分別是誰?各歷史事件性質是什么?
第一期:洋務運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中央:奕?;性質:地主階級發起的自救運動。
第二期:①戊戌變法;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性質: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改良運動。②辛亥革命;人物:孫中山;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的民主革命。
第三期:新文化運動;人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胡適;資產階級激進派發起的思想解放運動。
6. 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啟發:
(1)舊民主主義革命:①日本式道路:戊戌變法;②美國式道路:辛亥革命;這兩條道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而失??;
(2)新民主主義革命:俄國式的道路:南昌起義;最終失敗,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創造性的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3)社會主義建設時期:50年代中期,我們走“蘇聯式的道路”(斯大林模式),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4)以上所走道路的失敗和成功給我們的啟示:革命和建設要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7.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這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1)時間:14——16世紀;(2)開始的國家:意大利;(3)實質:資產階級新思想文化的運動。(4)核心指導思想:人文主義(含義: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要求以人為中心,不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5)評價人文主義:它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進步性。但它強調個人意志,其物質基礎是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6)代表人物(“巨人”):①但?。阂獯罄娙?,著作《神曲》率先批評教會,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被譽為“舊時代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②達.芬奇:意大利藝術大師,最大成就繪畫代表作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③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詩人,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7)影響: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恩格斯說:“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把這個時候充分表達出來?!薄馑迹何乃噺团d這個名字沒有準確的揭示這場運動的實質。
8. 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運動(法國大革命前的思潮)
(1)代表人物: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2)核心思想: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3)伏爾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②批判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朽,把教皇比作“兩只腳的禽獸”,把教士比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會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4)孟德斯鳩:提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5)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 。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傳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
9.列舉14-18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兩次反封建思潮(資產階級思想運動)
14-16世紀意大利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
10.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2)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3)誕生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4)《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①內容:它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斗爭;②發表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使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戰斗綱領。(5)偉大實踐: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偉大嘗試——失??;俄國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實踐。
“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
“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共產黨宣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十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
一.中國、世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的時間、地點、標志及發展的表現。
【中國】(1)時間:明朝中后期(15、16世紀); (2)地點: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3)行業:紡織業;(4)典型(標志):機戶出資 機工出力;(5)發展的表現:清朝的手工業部門最多規模擴大;(6)明朝中后期,我國江南地區現的新的經濟現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世界】(1)時間:14、15世紀;(2)地點: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二. 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方案):
(1)鴉片戰爭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方案有哪些?
①鴉片戰爭時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魏源 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開明分子(洋務派發起洋務運動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促進作用;主張:自強、求富)
(2)甲午中日戰爭后向西方學習的方案有哪些?
①資產階級改良派(包括啟蒙思想家嚴復)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建立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 ②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暴力推翻清政府 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發動辛亥革命
(3)哪些探索運動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4)直到世界上發生的哪一件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才看到了“曙光”,找到了另外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
三.通過革命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英、法、美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9年)
(1)背景:①文藝復興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和準備;②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迅速壯大。
(2)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矛盾激化。
(3)開始的標志:1640年國王查理一世召集長期關閉議會,籌集軍費。
(4)領導人:克倫威爾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5)結束(勝利的標志):1688年宮廷政變(又稱為:光榮革命)
①復辟的“查理二世”及繼承者反攻倒算引發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統治。
②評價:它是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妥協的結果,仍然保留了國王,革命并不徹底。
(6)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限制國王權利, 英國議會制定);實質: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妥協。內容:以法律形式對國王權利明確制約——不經議會批準國王不能征稅,也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國王既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執行。意義: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胺捎勺h會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國王就不能中止?!薄稒嗬ò浮?br/>(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意義):①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②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2.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1789.7.14~1814年)
(1)導火線: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籌款(資產階級是第三等級)
(2)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3)開始的標志(序幕):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獄。
(4)文獻:《人權宣言》:①內容: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定。②作用(意義):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反對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求,體現資產階級性質。③宣傳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思想。
(5)大革命的影響:摧毀了法國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發展影響很大。
(6)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1799年拿破侖奪權)
①對內政策:頒布《法典》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立法規范。
②對外政策:打擊反法同盟 擴大法國疆域 控制歐洲許多地方
③帝國滅亡:1812年遠征俄國失利 1814年反法同盟打敗拿破侖,封建王朝復辟;
④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封建勢力強大,侵略戰爭,遭到人民的反抗。
⑤評價拿破侖對外戰爭:初期打擊反法同盟,是“正義的民族戰爭”;后期變為“侵略戰爭”,他既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也損害了他國人民利益,激起反抗。
3.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性質:美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殖民統治阻礙;(2)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3)開始的標志: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4)領導人:華盛頓(大陸軍總司令)——合眾國之父(5)文獻:《獨立宣言》(大陸會議發表);(6)美國誕生的標志1776年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
(7)美國獨立的標志: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即被迫解除“一切隸屬關系”;(8)轉折點戰役: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
(8)1787年美國憲法: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成文憲法,確定“三權分立”。
①確立美國是聯邦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
②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
(9)意義:①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②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10)美國獨立戰爭具有雙重性質: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戰爭性質。
(11)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的共同點:都強調權利平等、自由,受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
(12)美國、法國、英國的政治體制:美、法確立民主共和制;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
4.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1)根本原因: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圍繞“奴隸制廢存問題”引發的矛盾。
(2)矛盾焦點:奴隸制廢存問題。 (3)導火線:1861年林肯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
(4)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務:維護國家統一。(5)解決方式:主張和平解決,但最終通過美國南北戰爭武力解決。
(6)轉折點: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適用于南方叛亂各州(作用與意義:激發了黑奴的革命熱情,使戰爭的形勢有利于北方)(7)結果:1865年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告終。
(8)影響:它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從此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9)評價林肯: ①林肯領導美國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并因此而獻身,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②林肯政府掃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礙,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10)對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啟發:①軍事和法律手段是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方式;堅決反對②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盡最大的努力和平統一;③堅決反對“臺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針對“臺獨”分裂勢力和國際上干涉中國內政的反華勢力,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維護國家統一。
【例題】
材料一:1858年林肯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br/>材料二:內戰前,林肯又說:“沒有其他選擇,只好動用政府的軍事力量,用武力來抵抗推翻政府的武力,用武力保衛政府?!?br/>材料1中:①“裂開的房子”:指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矛盾激化、面臨分裂的美國。②“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指美國并存的兩種經濟形式:“北方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③林肯的主張:維護美國統一,盡快解決奴隸制問題,希望和平解決。
材料2中:林肯的主張:和平無望,用武力解決 。
“為人占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合眾國政府行政部門,包括陸海軍當局,將承認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材料:①“為人占有”中的“人”指——南方種植園奴隸主;②“那時”指——1863年元旦;③“上述人等”指——黑人奴隸;④適用地區:南方叛亂各州。
四.通過改革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日本、俄國
改革的方式: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見專題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八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及其重要會議
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是一部從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發展史。
1.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曾遭受的最重大挫折
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導致大革命失?。煌趺鞯摹白蟆眱A冒險主義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2.從“革命道路”、“生死攸關的會議”、“建國后的偉大轉折”三方面,說明中國共產黨如何從幼稚走向成熟?
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是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的重大斗爭和重大歷史事件:
大革命時期(1924~1927):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使北伐戰爭取得節節勝利。
土地革命(1927~1937):1927年南昌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危機加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抗日戰爭(1937-1945):七七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1945年的中共七大,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
解放戰爭(1946-1949):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主力;渡江戰役摧毀國民黨反動統治;新中國的成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會議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1921年7月;(2)地點:上海、后來轉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3)內容: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4)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5)黨的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6)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利益,而且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2.遵義會議——建黨以來的第一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會議,是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1)時間:1935年1月;(2)內容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3)意義: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背景:抗日戰爭即將勝利;(2)時間:1945年4月;(3)地點: 延安——敵后戰場戰略總后方;(4)主要議題: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后中國將走什么道路。(5)內容:①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注意:針對抗日戰爭不是解放戰爭);②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毛澤東就中國前途的報告);(6)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4.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1949年9月;(2)地點; 北平;(3)內容; 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1)創作于1935年,抗戰時期,田漢詞,聶耳曲。
(2)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指的是:日本侵華、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3)當時中華民族的主要任務:救亡圖存、抗日救國。
(4)為什么要把具有危機意識的歌曲定為代國歌?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嚴峻形勢,國內,大陸尚未完全解放,國民經濟處于完全崩潰狀態;國際上,美國對中國采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方針,此時定為代國歌,目的是提醒人們意識到新的危機的存在,激勵人們為祖國的獨立、富強繼續努力。
(5)為什么和平建設時期還將這首充滿民族危機意識的歌曲作為國歌?
居安思危,發揚抗戰精神,實現民族振興。
(6)今天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提高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
三.建國后的會議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4年9月)
(1)地點; 北京;(2)內容: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3)意義: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背景:為適應世界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趨勢,基于對國內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而召開。
(2)主要內容: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確定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3)意義: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
(1)地點:北京;(2)主要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新時期中新的表現;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5)與中國八大的關系: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共八大的繼承和發展
4.十二大:1982年召開,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十三大:1987年召開,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6.十四大:1992年召開,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7.十五大:1997年召開,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8.十六大:2002年召開,把“三個代表”的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9.1935年遵義會議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
都具有轉折點意義;都糾正了黨的“左”傾錯誤;都確立了黨的正確領導核心。
10.1956年中共八大和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比較:
(1)都遵循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最主要相似點(兩次會議的主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3)作用:八大為社會主義建設開了好頭,為將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4)結果:前者制定的路線和政策沒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不久被“左”傾錯誤代替;后者的精神得到貫徹執行,社會主義建設穩步向前發展。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六 堅決反對“臺獨”維護祖國統一
【例題】
材料1:領導人陳水扁27日下午宣布:“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國家統一綱領》終止適用。同時表示在條件許可的條件時,會推動臺灣公眾制定新“憲法”。
——中新社臺北2006年2月27日電
材料2:我們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一貫的、明確的,這就是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海峽兩岸同屬于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6年3月14日答記者問
材料3:1861年1月紐約州議會通過了《反脫離聯邦法》;……紐約州法院深知統一的可貴,堅決維持國家統一不受損害……統一賦予了美國人民繁榮和幸福,為了捍衛這種統一……我們準備犧牲我們的財產、生命以及我們的神圣的榮譽。
——岳麓版新課程標教材必修Ι
1.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歷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強對該地區的管轄。試以相關史實加以說明。
①三國時,東吳孫權派大將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 ②隋朝時,隋煬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臺灣);③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④明朝時,1661~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⑤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聯系。⑥ 1943年《開羅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均在國際法上明確確認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
2.臺灣與大陸的關系曾出現的分離,分離有何不同?(三次分離,兩次回歸)
古代: ①荷蘭殖民者霸占臺灣;(回歸: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里收復臺灣)
近代以來:②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歸祖國) ③ 1949年國民黨殘余勢力叛逃、盤踞臺灣,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
區別:①②是殖民侵略、③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是中國的內政。
3.材料1中陳水扁的所為的實質是什么?(臺獨的實質)
反對一個中國的原則,分裂祖國,破壞國家統一,危害了國家的安全。
4.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國政府解決臺灣的原則、方針、立場分別是什么?
原則(前提、基礎):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立場:堅持一個中國,堅決反對“臺獨”,針對“臺獨”勢力和國際阻擾中國統一的反華勢力,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5.結合材料3及美國南北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它對我國解決臺灣問題有哪些啟示?
軍事和法律手段是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方式;堅決反對國家分裂、維護國家統一,主張和平方式維護國家統一,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6.根據材料3分析19世紀中期的美國在崛起過程中面臨什么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焦點是什么?通過什么方式(歷史事件)解決的?對美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1)南北分裂問題;(2)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種植園主經濟圍繞奴隸制廢存問題引發的矛盾激烈;(3)奴隸制廢存問題;(4)武力(南北戰爭);(5)它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從此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7.比較材料2和材料3的相同點。
反分裂祖國,維護國家統一。
8.中國和美國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共同點:堅持民族平等,維護國家統一。
9.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就臺灣問題高票通過并實行什么法律?該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①《反分裂國家法》②目的是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
10.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請分別對中國大陸政府、臺獨分子、干涉臺灣問題的美國政府、臺灣人民寫句心里話
對中國大陸:堅決貫徹實施《反分裂國家法》,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
對臺灣當局:臺獨不得人心,必將失敗,玩火者必自焚,識時務者為俊杰。
對美國政府:我們也象你們美國人民一樣珍視和平與統一,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
對臺灣人民:兩岸同胞一家親,中華民族不忘本。
11.說說黨和政府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針的可行性在哪里?(當前完成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
(1)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2)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臺獨注定失敗;(3)《反分裂國家法》為臺灣回歸奠定了法律保障;(4)一個中國的原則得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5)我國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6)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成功實踐……
12. 臺灣問題的由來:1949年國民黨殘余勢力叛逃、盤踞臺灣,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
13.阻擾祖國統一的因素:島內的臺獨勢力;國際上的反華勢力。
14.臺獨言行的本質(實質):反對一個中國原則,分裂祖國,破壞國家統一;舉例:公投立憲、廢除國統會和終止國統綱領的運作、去中國化……
15.“一國兩制”的構想——鄧小平
(1)出發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2)針對地區(適用范圍):香港、澳門和臺灣;
(3)最早針對的地區:臺灣;(4)最早得以實現的地區:香港;(5)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6)意義: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前景,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好評。
16.有利于兩岸交流的積極事例:《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臺灣農產品零關稅進大陸,對臺經貿的十五項優惠政策
17. 海峽兩岸關系發展趨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8.“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請你談談用它來解決臺灣問題的實踐依據和現實意義。
(1)實踐依據:我國已經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了港澳問題;港澳回歸后安定繁榮的局面,說明了“一國兩制”方針是完全可行的、科學的;
(2)現實意義:堅持用“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統一,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經濟復興和進步,尊重了臺灣地區的歷史和現實,有利于臺灣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
19.海峽兩岸的交往:
(1)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2)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38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
(3)1992年:?;鶗秃f會達成“九二共識”的內容: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4)1993年:“汪辜會談”(海協會“汪道涵”和海基會“辜振甫”在“新加坡”會談)
達成的協議和共識: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進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作用:海峽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6)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了四點強硬的反“獨”主張(四點意見):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第三,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第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7)2006年4月14-15日,兩岸經貿洽談會在北京舉行,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出席會議。胡錦濤提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四點建議:(1)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2)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宿;(3)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4)開展平等協商,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20. 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并實行《反分裂國家法》;依據:憲法,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目的(意義):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它為我國同臺獨分裂勢力作斗爭提供了法律保證;體現了我國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方針。
21.海峽兩岸經濟上發展形成的局面; 相互促進、互補互利;形成基礎: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傳統文化;黨和政府對臺基本方針、政策措施起了推動作用。
22.列舉中央領導集體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
(1)1956年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未能推行。
(2)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
(3)1995年江澤民提出推動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
(4)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了四點強硬的反“獨”主張;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2006年4月14-15日,胡錦濤提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四點建議。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十二 二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由美國“一枝獨秀”到美國、歐盟、日本“三足鼎立”
1.戰后美國經濟的繁榮、90年代新經濟的出現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繁榮
表現: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尤其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
原因:國際地位提高,政治經濟實力大增,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重要原因);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原因);政府調整經濟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根本原因)
(2)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2.西歐經濟的發展:
(1)原因: 美國的扶持:為對付蘇聯,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發揮高素質勞動力優勢,利用美國援助,采用最先進科技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2)歐洲共同體——歐盟的前身:①20世紀60年代(1967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成立歐洲共同體;②成立的必要性(原因、目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壯大,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感到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抗衡美蘇,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必要加強相互間的合作。③作用: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④對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的影響:政治上,有力沖擊著美國的霸主地位和美蘇的兩極格局,美國的霸主地位衰落;經濟上,資本主義世界由美國獨霸變為歐共體、日本、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3)歐盟:①成立的時間:1993年1月1日(世界最大經濟體);②歐盟的相關政策(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逐步使用單一貨幣“歐元”(1999年1月成功啟動);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自由流通,可自由在任一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③歐盟的作用; 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經濟發展;④歐盟的性質: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組織;⑤歐盟條約:1991年,法國、德國、意大利等12國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即《馬斯特里赫特條約》;⑥歐盟總部的地點:布魯塞爾;⑦成員國的發展:1993年,法國、德國、意大利等12國;1994年底發展到15個;到2004年5月有25個成員國;⑧歐盟的盟歌:貝多芬的歡樂頌序曲;⑨歐盟的盟旗:“圓狀的12顆星”;(4)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特點: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
(5)中國如何發展與歐盟的關系?拋開意識形態的分歧,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現雙方的全面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6)歐洲的三次統一進程、各自的結果及其原因:①拿破侖對外戰爭;結果:失??;原因:戰爭的性質是侵略戰爭,損害了人們的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反抗。②希特勒的對外戰爭;結果:失?。辉颍簯馉幍男再|是侵略戰爭,損害了人們的利益,遭到了人民的反抗。③歐共體、歐盟的成立;結果:成功;原因:新科技革命的推動,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國家不可能孤立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要求。
3.日本的崛起
(1)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原因:
①特點:20世紀70年代,日本成為美國之后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②原因:二戰后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美國扶持:朝鮮戰爭時期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繁榮;日本政府制定適當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教育和科技。
(2)80年代,日本實施“科技立國”政策,促進了經濟迅速發展。
(3)七八十年代謀求政治大國的表現:軍費大增,發展軍事力量;屢次向國外派遣軍隊;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西歐和日本二戰后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點:都有美國的扶持;都重視發展科技和教育;都采取了適當的經濟政策。
5.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搶抓機遇,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科技,大膽創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強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6.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原因: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發展,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2)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3)影響:(有利)經濟往來障礙減少,企業可更多自由在世界范圍組織經濟活動,促進了經濟發展;對發展中國家引進資金、技術發展本國經濟是良好機遇。(不利)發展中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貿易中常處于劣勢:跨國公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影響加大;拉大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間的貧富差距。
(4)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策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順應潮流積極加入,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制定了防范風險的有效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5)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1月1日成立)
①目標:通過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
②中國加入WTO的時間:2001年11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二 中國古今變革、農村改革、對外開放
一.商鞅變法----治國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1)時間: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國秦孝公支持的“商鞅變法”;(3)性質: 封建制改革;(4)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最能體現改革性質,對社會變革起關鍵作用);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農業);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最能打擊舊貴族的利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為郡縣制打下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5)影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6)從商鞅變法看,要成大事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闊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時間:4世紀;(2)性質: 封建制改革;(3)目的:鞏固鮮卑族貴族的統治。(4)成功原因:順應歷史潮流;(5)內容: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族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典故: 胡人漢服、胡服騎射;(6)影響: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戊戌變法
(1)背景(引發事件):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定的消息傳到北京;(2)時間:1898年6—9月;(3)揭開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公車上書(康有為和梁啟超領導);(4)標志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強學會;(5)強學會的機關報:《萬國公報》又改名為《中外紀聞》;(6)支持變法的皇帝:光緒帝;(7)性質: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8)內容(措施):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訓練新式軍隊等;(9)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10)結果:變法觸動了掌握實權的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人士,變法歷時103天失敗,故稱“百日維新”。(譚嗣同甘為變法犧牲);(11)失敗原因:維新派沒有實權,
四.中國的農村改革
1. 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解放區還沒土改,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土改,獲得土地;(2)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3)主要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4)措施: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5)結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6)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 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農業合作化運動——1953年—1956年
(2)原因:土改以后,農民有了土地,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3)途徑(方式):引導個體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4)結果: 1956年建立了農業社會主義公有制。
3. 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個體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1)時間:1953年—1956年;(2)背景:土改以后,農民有了土地,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這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3)性質: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造。;(4)內容:完成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措施:對個體農業的改造——引導農民參與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引導手工業者參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民族資本家)的改造——1954年,逐步發展公私合營,后在改造中實行贖買政策,實現和平過渡。(6)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開始時間:1978年;(2)最早出現的地區中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3)建立的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內容(具體做法):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5)影響:①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②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行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6)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5. 確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會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轉折點)。
五.我國農村經濟改革歷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
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明朝中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建國后:1950—1952年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農村社會主義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躍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次嚴重失誤)——1978年農村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六. 對外開放
1. 建立經濟特區:(1)時間:1980年;(2)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3)1984年開放14個沿海開放城市,后增設的特區:海南經濟特區(最大),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成為我國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4)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深圳(5)經濟特區的制度:社會主義制度;(6)“特”的含義:國家給予優惠的經濟政策;(7)作用(意義):以國家給予優惠的經濟政策,吸收僑資、外資,吸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
2. 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例題1】
材料: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
(1)上述材料出自“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2)主要內容:①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例題2】
材料: 歌曲《走進新時代》中唱到“站起來”“富起來”“開創未來”《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南海邊寫下詩篇。”
(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指的是什么?與黨的哪一次會議相聯系?
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
(2)這個老人是誰?鄧小平
(3)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 指什么? 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
(4)1992年這位老人寫下“詩篇”指什么歷史事件? 1992年南巡講話
(5)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貢獻有哪些?舉例說明。
新民主主義革命:劉鄧率軍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指揮淮海戰役。
社會主義建設:支持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作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路線;一國兩制的構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五大確立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6)帶領我們“站起來”“富起來”“開創未來”的分別是誰?都是誰? 能夠帶領我國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
①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②中國共產黨;③堅持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具有先進性,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三 世界歷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臘雅典
(1)時間:前5世紀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質:奴隸制改革;(4)內容:①擴大公民權利,很多公民擔任了政府公職(全體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②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5)影響: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質上仍然是奴隸主專政。
二. 日本歷史上由弱到強的兩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時間:7世紀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鐮足)發動政變,“孝德天皇”執政;(3)性質:封建制改革;(4)學習對象:中國隋唐制度;
(5)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②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
(6)影響: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 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學習對象:西方歐美列強;
(5)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一);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體現改革性質);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后世影響深遠)。
(6)影響:它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②保留封建殘余,日本強大以后,很快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理。
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1)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2)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3)要擴大對外開放,善于學習別人長處,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4)對外來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
(1)時間:1861年;(2)人物:亞歷山大二世;(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4)內容:①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③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須出錢贖買。(5)目的:擺脫農奴制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的統治;(6)影響: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是俄國近代史上重大轉折點。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例題】
“諸位會深信,凡能夠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亞歷山大二世
“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 ——列寧
(1)“亞歷山大二世、列寧”的話反映的是什么改革?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
(2)談談你對這場改革的評價?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有利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是俄國近代史上重大轉折點。但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四. 前蘇聯的歷次改革
1. 蘇俄新經濟政策(1921年)
(1)“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此話的含義:三年內戰時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和平建設時期發展。
(2)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原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發展,造成生產下降,社會不穩。
(3)“新”的表現: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農民向國家交了糧食稅后,余糧歸自己支配;大型企業由國家管理,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一些中小型企業;廢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恢復自由貿易)
(5)意義:提高了人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 蘇聯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
(1)含義: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政治體制:個人高度集權)。
(2)形成的標志: 1936年通過新憲法。
(3)評價:①它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情況下形成,在一定歷史階段發揮過積極作用。②它也有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第二,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產量,使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拿農民東西太多,嚴重損害農民利益,農民無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4)給我國的啟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②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③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④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實施依法治國。
3.評價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
4.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以“經濟改革”為重點,沒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為重點,蘇聯由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
五. 蘇聯解體:
1.“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加速蘇聯解體的催化劑:1991年在“新聯盟條約”即將簽署之際,為阻止聯盟解體趨勢引發“八一九事件”,后戈爾巴喬夫下臺,“葉利欽”控制全局。
2.蘇聯解體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2)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泛濫,民族矛盾激化,是社會動蕩不安;(3)西方勢力(和平演變)的影響。
3.蘇聯解體說明的道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4.列舉世界歷史上俄國國名的演變:
沙皇俄國(1917年3月以前)、俄國(1917年3-11月)、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1922年)、蘇聯(1922年底-1991年底)、俄羅斯(1991年底至今)
六. 美國——羅斯福新政
(1)時間:1933年;(2)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3)“新”的表現(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說明: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和完善)
(4)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發生產過剩,從而加強政府的控制與調節。
(5)影響:①新政取得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②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6)給我們的啟示: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需高度重視以增加農民收入;工業是國民經濟主導,需振興民族工業以增強綜合國力;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要適時適度宏觀調控以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美國、德國、日本應對經濟大危機的措施: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
七. 不同改革的比較
1列舉日本古代拜認的第一位老師、近代拜認的第二位老師的國家、學習的內容。
(1)古代的老師中國;近代的老師西方列強。
(2)古代學習中國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學習西方列強資本主義制度。
2.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時代背景 國內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舊勢力強大
國際 世界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世界處于帝國主義形成時期,并開始瓜分中國
改革措施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加者 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 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政治方面 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 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社會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方面 實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精練陸軍,擴建海軍
3. 列舉世界近代史上(1640---1917.11)兩次改革的名稱
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4. 簡要概括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1)相同點: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都是歷史的轉折點,都有利于資本的發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殘余;都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2)不同點:日本改革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嚴重的民族危機。
5. 中國和前蘇聯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啟示:
(1)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
(2)前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垮臺。
(3)蘇聯改革失敗給我們的啟示:(1)改革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2)改革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3)改革要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4)改革要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采取正確對策。
6.列舉羅斯福新政、蘇俄新經濟政策、中國改革開放的相同點。
都是在確保社會制度不變的前提下,不斷調整政策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7.列舉中外歷史上沒有改變社會性質的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戊戌變法、羅斯福新政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009年中考歷史復習
專題四 中國的對外關系、對外政策
一. 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及對外政策。
1.對外關系:
(1)西漢:絲綢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 張騫出使西域,對“絲綢之路”的形成貢獻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鑒真東渡日本(唐風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新疆地區”的重要典籍。
(3)明朝:①鄭和(馬三寶)下西洋(印度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②戚繼光抗倭:保護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澳門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的交流,維護國家統一;外交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逐漸落后西方。
2. 對外政策:
(1)西漢:開辟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特點;積極主動開放,對外聯系。
(2)唐朝:遣唐使;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點;積極主動開放,對外聯系。
(3)明朝:鄭和下西洋。特點;積極主動開放,對外聯系到閉關鎖國。
(4)清朝:閉關鎖國政策。
3. 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發展的趨勢(特點):由對外開放、積極聯系變為閉關鎖國。
中國從古至今對外政策發展的趨勢(特點):由對外開放、積極聯系變為閉關鎖國,再到對外開放。
4.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對外政策的啟發:對外開放,國運昌盛;閉關鎖國,國運衰落。(對外開放,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國家強盛;閉關鎖國,阻礙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落后。)對待國外的東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立足國情,不斷開拓創新。
5.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對外政策變化的影響:
(1)由“對外開放、積極聯系變為閉關鎖國”的影響:限制了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國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2)國運的盛衰與不同對外政策的關系: 對外開放,國運昌盛;閉關鎖國,國運衰落。
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程——(列舉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的主要侵略戰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其影響)
(1)侵略戰爭:鴉片戰爭(1840-1842)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
(2)不平等條約及危害:
①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
(3)外國列強從不平等的條約中獲得的特權及其對列強和中國分別產生了的影響
特權: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影響:①通過不平等條約,列強掠奪了大量的原料、勞動力和財富,輸出了大量商品,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②中國由于這些條約的簽訂,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和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
(4)中國近代被迫開放通商口岸與今天的對外開放的本質區別。
①前者是中國被迫,便利外國資本輸出,剝削廉價勞動力和掠奪原材料,進行經濟掠奪,具有強迫性、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國主動,便于引進外國資金、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具有主動性、主權性。
三. 中日關系
1. 列舉古代、近代和當代中日關系發展的特點,并舉例說明。
(1)古代:①特點:友好往來,源遠流長 。 ② 事例:遣唐使 、 鑒真東渡日本
(2)近代:①特點;發動戰爭,侵略中國,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學習西方列強后侵略第一個老師的事例)
19世紀的侵華戰爭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年日本參加八國聯軍侵華。
20世紀30年代的侵華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3)當代:①特點;既合作又斗爭。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斗爭--東海油汽田危機、釣魚島危機
2. 新中國成立后,中日關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關系發展的最主要的障礙是什么?
近年來日本政界右翼勢力抬頭,屢次修改歷史教科書;否認侵略罪行;首相等參拜靖國神社,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為什么產生不同的結局?不同的結局給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兩次侵略戰爭給我們什么啟示?
①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備廢弛,指揮失誤,日本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經濟力量強大。
抗日戰爭中國勝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堅持敵后抗戰,對勝利起了決定作用,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和愛國華僑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影響: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引發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戰爭中國勝利的影響: 扭轉了一百年來中國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啟示:不斷提高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堅決反對日本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推行友好外交,壯大世界和平力量,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亞洲包括日本人民帶來災難,亞洲人民應時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勢力。
5. 從中日戰爭中,日本可吸取的歷史教訓有哪些?
①放棄軍國主義,走和平發展之路;②正視中日關系史的那段不幸經歷,用正確的歷史觀引導國民和青年時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軍國主義思潮和勢力的重新抬頭;④要珍惜和維護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要隨著時代的前進推動中日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6. 近年來日本軍國主義和政治大國抬頭的表現有哪些?
從日本右翼勢力否定對外侵略的罪行到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從日本對外派遣自衛隊參與國際重大軍事活動,從日本要求修憲到要求加入聯合國。
7. 你認為面對21世紀的中日關系,日本應該做些什么?
遏制軍國主義勢力的發展,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主動承擔戰爭責任,真誠地、公開地向中國人民、亞洲人民道歉;有遠見的日本政治家應致力于精心培育和發展中日友好關系;明白中日友好關系是亞太穩定乃至世界和平發展的基礎,在國際上樹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8. 中日關系的關鍵問題是什么?日本對侵華歷史的反省問題; 當前日本右翼勢力興風作浪,否認侵華,美化戰爭,嚴重影響了中日的友好關系。
9. 從“日本篡改中學歷史教科書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的實質、影響和我們的態度:①實質:日本政府否認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推卸戰爭責任,為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②影響:嚴重傷害了中國和亞洲人民的感情,損害中日關系,不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③我們的態度:我們應牢記歷史,正視歷史,警惕軍國主義復活;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居安思危;我們須面向未來,以史為鑒,共創友好和平未來。
10.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在歷史上既有友好往來,也有沖突和戰爭。據史說說中日應如何交往?
①日本應牢記歷史,正視歷史,汲取歷史教訓②中國應警惕軍國主義復活③兩國人民須面向未來,以史為鑒,共創友好和平未來。
11. 日本應如何正確對待侵華戰爭?①正視歷史,深刻反省戰爭犯下的罪行;②信守和平承諾;③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④與周邊地區和國家友好相處。
12. 對新形勢下發展中日關系談談你的看法。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關系;加強中日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對歷史遺留問題要加大多方談判與交流。
13.日本發展上的三次飛躍。
大化改新;明治維新;二戰后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例題】
材料一: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節到唐朝達6次之多。使節的船隊大體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學生隨行,大使以下留學生和水手多達四五百人。
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日友好交往最主要的內容是,大批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學習。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赴日留學生13名。此后中國留學生逐年增加,1903年增至1000人,1905年后半年驟增至8000人,是留學日本最盛時期。
(1)材料一中的這種現象對日本政治產生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日本學習中國隋唐封建制度,實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日交往與唐朝有什么不同?
唐朝時日本派遣唐使向中國學習;19世紀末20世紀初洋務運動時中國派留學生到日本,向日本學習。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材料二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國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日本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使日本強大起來。
(4)從材料的原因、現象及影響的分析中,你得到了怎樣的認識?
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擴大對外開放,善于學習別人長處,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可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
(5)對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兩顆原子彈事件的認識:①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②悲劇的元兇是日本軍國主義,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應該將日本法西斯與日本人民加以區別;③核技術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但是利用不當,又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6)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我國抗日戰爭勝利和臺灣光復“60周年”
四.中美關系:
1. 近代:①八國聯軍侵華,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② 1922年華盛頓會議,迫使中國簽訂《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 現代:
①建國前:扶蔣反共的政策;
②建國初:封鎖禁運 包圍威脅、敵視態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阻撓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③70年代:1971年“乒乓外交”,小球(乒乓球)影響大球(中美關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承認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正?;?。
④90年代: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首次越過聯合國安理會,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發動科索沃戰爭,干涉并侵略一個主權國家,并轟炸中國南聯盟大使館,嚴重侵犯中國的主權。
3.美國的人權問題:
①評價美國的“人權高于主權”(評價美國轟炸南聯盟):人權高于主權是指美國的人權高于別國的主權,實質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強國干涉他國的借口,同時也是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實施霸權主義,推行其全球戰略目標,最終實現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的途徑。
②美國的人權狀況:美國國內仍存在種族歧視、民族不平等問題;美國的對外戰爭,對自然環境和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破壞;伊拉克戰爭中的虐待俘虜事件。
③面對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反華議案,我們的態度:堅決反對和挫敗美國的反華議案,堅決反對將人權與各種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貿易往來掛鉤,不接受把人權作為交往的條件,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尊嚴。
4.轟炸南聯盟:轟炸南聯盟并轟炸中國駐南大使館,嚴重侵犯中國的主權。
5.據史說說中美兩國應如何交往?
當今世界兩種制度將長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爭。中美兩國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共謀合作與發展。我們既要積極吸收和利用西方先進文明成果加快發展自己,也要對敵對勢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6.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如何?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在臺灣問題上堅持《中美聯合公報》和一個中國的原則,中美關系才能健康發展。
五. 列舉新中國的主要外交成就。
1.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
2.20世紀50 年代的成就:
1953年底,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
1955年,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萬隆會議圓滿成功。(人們把萬隆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
3.20世紀70年代: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26屆聯合國大會);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建交。
4.20世紀90年代: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
5.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金川县| 呼伦贝尔市| 潜江市| 竹山县| 灵台县| 富裕县| 三门县| 沂南县| 上犹县| 克什克腾旗| 临澧县| 化德县| 兰州市| 余姚市| 崇左市| 北川| 新蔡县| 温泉县| 泗洪县| 红安县| 吉首市| 冕宁县| 出国| 富锦市| 莱阳市| 四川省| 分宜县| 延吉市| 宜兴市| 阜南县| 无极县| 西和县| 富源县| 玉树县| 汶上县| 雷波县| 台中市| 大庆市| 资溪县|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