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09年中考C級條目的理解與把握歷史與社會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09年中考C級條目的理解與把握歷史與社會部分

資源簡介

2009年中考C級條目的理解與把握
歷史與社會部分
主題一:我們生活的世界
考點2、能夠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P8)
(一)基礎知識理解:
1、選擇合適地圖:
根據比例尺大小:選擇大比例尺地圖、中比例尺地圖、小比例尺地圖。
小比例尺地圖,包容范圍大,描述內容粗略。(小大粗)
大比例尺地圖,包容范圍小,描述內容詳細。(大小詳)
根據表現主題:選擇地形圖、政區圖、交通圖、旅游圖、歷史圖等。
2、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
(1)讀地圖:
①、看清地圖的名稱,知道地圖的類型;②、閱讀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等要素;③、仔細閱讀圖的內容,分析圖上告訴我們的信息;④、根據題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
(2)讀圖表:
①、看青圖表的名稱,即圖表的標題;②、仔細閱讀圖表的每一個細節,如縱橫坐標的內容、數字的大小、數值的單位、最大值和最小值等,看發生了變化的趨勢,分析變化的原因或意義、危害;③、讀圖表的標注和有重大政治背景的時間;④、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和歸納。
(二)相關知識串聯:
1、中國的地理位置(P10 考點5)
2、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單位名稱及其位置(P10 考點6)
3、長江和黃河的概況(P11 考點7)
4、中國地形、氣候特點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P12 考點9)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P13 考點10)
6、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名稱及分布(P14 考點11)
7、絲綢之路示意圖、鄭和遠航路線示意圖、新航路開辟示意圖、清朝疆域圖、革命根據地的區域分布及其名稱、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圖及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圖片。
考點4、能夠設計調查問卷(P8)
(一)基礎知識理解:
具體參閱第9頁《關于禁止學生騎電動自行車上學利弊的調查》的調查樣卷
(二)相關知識串聯:
1、社會調查的常用方法: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文獻調查法、實地考察法等
2、社會調查的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幫助我們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考點9、分析中國地形、氣候特點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P12)
(一)基礎知識理解:
1、 地形特點及其影響:
(1)地形特點:①地形多樣(顯著特點),山區面積廣大(占2/3);②地勢西高東底,大致呈三級階梯分布。第一階梯:青藏高原;第二階梯:高原和盆地;第三階梯:平原和丘陵。浙江省處在第三階梯上。
(2)影響:不同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詳細看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本第48頁圖3—11)
2、氣候特點及其影響: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是中國氣候的兩大特征。
(1)氣候特點:①中國各地氣候差異顯著。在各種氣候類型中,季風氣候對我們影響最大。中國東部廣大地區位于氣候區內。每年夏季,這里盛行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吹來的偏南風;冬季,盛行從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吹來的偏北風。
(2)影響:①季風氣候給我們提供了有利于生產和生活的優越條件。每年夏季風帶來豐沛雨水的時候,恰好是氣溫較高的時候,因而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這一特點對農作物、森林的生長極為有利。
②雖然季風氣候能夠帶給我們很多好處,但是由于它的不穩定性,有時也會帶給我們災難。例如,有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退得遲,或來得遲、退得早,雨季的長短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洪澇或旱災,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受到影響。
浙江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二)相關知識串聯:
1、長江和黃河的概況(P11 考點7)
2、我國南北方、東西部之間自然和人文環境方面的差異(P11 考點8)
3、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概況(P30 考點12)
4、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概況及作用(P30 考點13)
5、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創建紅色根據地的概況(P41 考點26)
6、紅軍長征的基本概況(P42 考點27)
7、“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P64 考點38)
主題二:我們傳承的文明

考點22、了解鴉片戰爭前歐美和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近代中國落伍的原因(P38)
(一)基礎知識理解:
中國:①在經濟上:經濟發展落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②政治上: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人民沒有民主自由,國家嚴密控制人們的思想。③思想文化上:清代統治者嚴密控制科舉制度,對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④外交上:清政府盲目自大,閉關鎖國。
歐美:①經濟上: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科技突飛猛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法美等國工業革命相繼發生,經濟迅速發展。②政治上:17、18世紀歐美主要國家如英、法、美,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③對外政策上: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各國加緊對外侵略擴張。
中歐比較:當西方世界進入工業文明的同時,古老的中國仍沿著農耕文明的軌跡發展,東西方差距越來越大,近代中國逐漸落伍。
(二)相關知識串聯:

中國古代、近代的對外交往和科技比較
古代 近代 現代啟示
對外交往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盲目自大閉關鎖國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推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科 技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牛耕技術、曲轅犁、筒車、棉紡織技術 統治者嚴密控制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堅持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

17——19世紀中國和歐美政治經濟概況
中國 歐美
經濟 經濟發展落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到19世紀上半期,歐美等國先后完成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科技突飛猛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經濟迅速發展
政治 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人民沒有民主自由,國家嚴密控制人們的思想 17、18世紀歐美主要國家如英、法、美,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科技 清代統治者嚴密控制科舉制度,對科技不重視,對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蒸汽機和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使科技突飛猛進
外交 清政府盲目自大,閉關鎖國。 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各國加緊對外侵略擴張
練習一:材料一:據《自然科學大事年表》統計,公元1000年以前,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共計231項,其中由中國發明和發現的為135項,占58%以上。到公元1500年為止,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國占58%。
材料二:18——19世紀的中國:“帝王神威”,“文字惹禍”,臣民惶恐;“四書”“五經”千古不變; “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天朝自居。
1、從材料一中,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你列舉兩例來證明這個結論。
結論:中國古代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世界科技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舉證:如:四大發明、唐朝曲轅犁、筒車、宋元時期的棉紡織技術。
2、在18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西方世界發生了什么變化?
歐洲、北美洲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隨后發生了工業革命,科技突飛猛進,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3、這樣的情形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當西方世界進入工業文明的同時,古老的中國仍沿著農耕文明的軌跡發展,東西方差距越來越大,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各國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練習二:
材料一: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閉關鎖國不是一種傳統政策、對外開放和相互交流才是歷史的主流,它占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中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政策,淵源于秦漢,推行于隋唐,發展于宋元。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交往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而為世人所矚目。茫茫沙海,駝鈴叮當,寶船疾馳,國威遠揚。但是“海禁”、“閉關”,終于使中國近代奏響了悲愴。
材料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的對外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性轉折,并不斷深化和擴大,中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提高。
1、古代中國對外交流頻繁,請列舉史實來說明。并說明它們的共同意義
(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明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②意義: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相互了解,密切了中外關系.
2、近代中國在對外政策上是怎么樣的?帶來了什么影響?
(1)近代中國盲目自大、閉關鎖國,(2)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伍,遭受外來侵略,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由封閉到開放的轉變現象。請分別指出這兩次開放的時間、標志和原因。
第一次: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原因: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開放。
第二次: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原因:為了加快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
4、近代史上,為拯救中國,也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和運動,舉例說明。
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戊戌變法,向西方學習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向西方學習民主共和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學習“民主”、“科學”。
5、結合史實說明清朝的外交政策和今天的外交政策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清朝的閉關政策,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伍,使中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今天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通過改革開放,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使我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6、以上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請結合前面的啟示)
封閉會導致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走和平發展之路,實行改革開放,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綜合國力。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主題三:國情教育
考點26、“運用實例說明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P134)
一、基礎知識理解:
1、運用實例提示:
從范圍看,可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家庭;從內容來看,可以是經濟建設的成就(或變化),也可以是政治、文化、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或變化)以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等等。體現在:祖國發生巨大變化;日常生活發生變化。如:經濟:“十一五”開局良好,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萬億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鼓起來的錢袋子;交通工具的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經濟特區的設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治:《物權法》全民大討論;使人民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我國法制不斷完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等……文化: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6年俄羅斯文化年順利閉幕等……外交:2006年成功舉辦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國—東盟紀念峰會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
2、改革、開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①改革的性質 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個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
②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開放的世界中,必須把自己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中去,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后。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要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行對外開放,符合當今時代特征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規律,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3、改革開放的意義(或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是動力,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籠統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躍升,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
具體意義:如經濟意義: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躍升,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文化意義:在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改革開放弘揚了民族文化,擴大了國際影響,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政治意義:有利于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相關知識串聯:
1、《歷史與社會》考點29(P58)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
①改革開放的提出: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主要內容:①這次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③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意義: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中國從此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②改革開放的實踐:
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中國農民的一個偉大創造。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成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對外開放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后來形成了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2、中國古代的對外政策及事實、影響:
時期 對外政策 事實 影響
西漢 對外開放 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絲綢之路的開辟 加強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溝通了亞歐兩大洲,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明朝 對外開放 明成祖派鄭和七下西洋 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
清朝 閉關鎖國 近代中國逐漸落伍
3、給我們的啟示:
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中國要發展,就要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綜合國力。要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考點28 知道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事件,探討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一)基礎知識理解:
⒈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事件
(1)日本的侵華事變
①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炸毀沈陽附近柳條河一段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向中國軍隊發動攻擊,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此后不久,日本侵占了東北全境.
②七七事變:1937年7 月7 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受到中國軍隊拒絕.日軍立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這就是七七事變,也叫"盧溝橋事變".以盧溝橋事變為開端,日本向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到1941年底,日本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其中包括上海,南京,武漢,南昌等重要城市.
(2)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
①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軍連續在城內進行了六個星期的野蠻屠殺,制造了南京大屠殺,至少有30萬中國平民和俘虜被殺害.
②731細菌部隊:這是一支滅絕人性的部隊,日本為了進行細菌戰,竟然用中國人的身體替代動物做實驗.
③對占領區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野蠻實行"三光" 政策.
(3)全民族的抗戰
A、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了前來"督剿"紅軍的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人士的努力,共蔣介石被迫同意聯共抗日.國共之間已經進行了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戰場.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正式形成.
2.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 抗戰勝利的原因
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 ,到開辟敵后戰場,依靠人民,開展游擊戰爭,都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依靠人民戰爭和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國共合作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戰,是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③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抗日戰爭既是中國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進步的,正義的事業,取得了華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和援助。
(2) 抗戰勝利的意義
國內:抗日戰爭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國際: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抗日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八年抗戰,對日本法西斯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相關知識串聯: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事變的共同點以及給我們的警示:
1、共同點: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而蓄意發動的
2、警示:勿忘國恥,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發展是硬道理.牢記歷史教育,警惕日本帝國主義的復活,維護和平局面.努力學習,立志成才,為社會主義事業奉獻青春.
抗戰勝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么?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活動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有何積極意義。(現實意義)
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1)有利于歌頌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跡,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2)通過紀念活動,有利于喚起國人牢記落后是要挨打的道理,致力于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3)有利于讓人民了解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從而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鞏固其執政黨的地位。
對世界的意義:通過紀念活動,有利于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及作出的突出貢獻,深知戰爭所帶給人類的災難,共同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努力奮斗。
對待中日關系的態度:
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既反對日本否認侵華史實,要求日本正視歷史,不做傷害中國人民及亞洲人民感情的事情;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日本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積極促進中日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
附2004年紹興中考題:
1、世界各地掀起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活動說明了什么?
勿忘歷史,渴望和平,開創人類的美好未來
2、抗戰勝利60周年的紀念活動形式
(1)舉辦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不屈不撓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跡的圖片展。(圖片看課文)
示例:圖片一:駐宛平的二十九軍緊急赴戰。附注: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向盧溝
橋一帶的中國軍隊發起攻擊,并炮轟宛平縣城,盧溝橋事變成為全國抗戰的起點。
圖片二:臺兒莊戰役中繳獲的日軍坦克。附注:1938年3月,中國守軍在臺兒莊
外圍日軍,取得了抗戰以來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圖片三:1945年9月9日,侵華日軍代表在南京簽字,向中國政府投降。附注:1945
年9月9日,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政府代表呈交了投降書。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2)慰問抗戰時期的老兵。
①將展映、展播一批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影視文藝作品和出版物;例:《小兵張嘎》《平型關戰役》
②發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郵票和紀念幣。
主題三: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考點33、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域分布,分析造成南北問題的原因 (P60)

一、基礎知識理解:
1、發展問題在世界范圍內的表現是什么?
當今世界是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世界,發展問題還未解決。
2、造成發展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①根源、根本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沒有改變。
②歷史原因: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
③現實原因或自身原因: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外債負擔,加上有的國家長期的政局動蕩和戰亂。
3、 解決發展問題的措施:(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中國該怎么做?)
(1)發展中國家:① 要努力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根本途徑 )。②加強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③加快法發展自己,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保持國內穩定 。
(2)發達國家:①增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②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③在國家貿易中實行等價交換。
(3)中國:對內: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生產力。②加強國防建設,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
對外:①倡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②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
(二)相關知識串聯:
1、地域分布(聯系大洲大洋)(P13 考點10)
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南半球,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北半球,國際上通常以南北指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因此發展問題也稱為南北問題。(注:非洲大多數國家在北半球)。
2、新航路開辟的影響:(P31 考點13)
負面影響:掠奪土地和財富,毀滅印第安文明,販賣黑奴,給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亞非拉美長期的落后與貧窮。
3、 中國堅定不移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其現實依據和歷史依據分別是什么?(或者從不同角度來闡述中國堅持這一立場的原因):
(1)現實依據: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后,現在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
(2)歷史依據: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
(3)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4 、請你描繪一幅和諧世界的美好景象
(1)消滅了饑餓、貧窮、戰爭, (2)各國人民和睦團結,友好交往。(3)國與國之間平等相處、嚴格遵守國際關系準則。(4)環境改善,犯罪減少。
5、清你寫幾條號召世界共同建設和諧世界的宣傳標語:
建設和諧世界,從我做起。 向饑餓和貧窮宣戰,共建和諧世界。  維護世界和
平,促進世界和諧。
6、你能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做些什么?
(1)自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同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民族尊嚴的行為做斗爭 。
(2)關心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譴責非正義行為,維護社會穩定,熱愛世界和平。
(3)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承擔社會責任。
考點35、理解我國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措施(P62)
考點36、理解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P63)

一、基礎知識理解:
(一)人口問題
1、人口問題的現狀:(P61)
①人口數量大(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②人口素質低(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①、②為我國人口的兩大特點)
③人口日益老齡化。 
2、人口問題危害(影響):(可從對資源、環境、社會問題、經濟、人民生活角度回答)
①人口數量大的影響;見導航(p61)
②人口素質低的影響;見導航(p61)
③人口日益老齡化的影響。見導航(p61)
3、 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一般有三大類:(要根據材料)
(1)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解決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2)人口素質低——解決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提倡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實施科教
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3)人口日益老化——解決措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

(二) 資源問題
1、資源問題的現狀:
①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這是我國自然資源的最基本國情;
②資源利用率低,破壞和浪費嚴重;
③資源分布不平衡;
④資源種類比較豐富,但總體質量不高。
2、資源問題的危害:(或者影響):
資源短缺,破壞資源,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環境造成破壞或污染,影響經濟建設的步伐,阻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為什么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為什么要節約資源能源和節約用水、電、紙?)
①資源的作用:自然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人類生存之本。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
②事實依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我國人口眾多、資源人均量少,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資源利用率低,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高,資源能源短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③意義: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資源,有利于緩解資源短缺的壓力,促進環境保護工作;有利于保障,能源供給,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良好素質的表現。
4、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政府、企業和個人分別應該怎樣做(也可用于發展循環經濟)?政府:①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②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創新。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走新型
工業化道路,④加強法制建設,嚴格執法,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⑤依靠科學
技術,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⑥開發新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
循環經濟;⑦加強宣傳與教育,提高人們節約資源的自覺性,幫助人們樹立憂患意識、節約
意識、人均意識等;⑧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養成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⑨運用經
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強政策和信息引導,建立節能機制等。
企業:①、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②、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靠科學技術,加快科技創新;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④、依靠科學技術,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⑤、開發新的能源和資源;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⑦、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建立和健全節能機制;⑧、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職工的節能意識等。
個人:①樹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人均意識、節約意識、憂患意識等,提高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的自覺性;②積極參與各種節約資源的宣傳活動,幫助人們樹立“節約資源光榮、浪費資源可恥”的觀念和憂患意識;③自覺履行節約資源的義務,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并積極同各種浪費資源的行為作斗爭;④選擇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列舉個人的具體做法:分類處理垃圾;回收可利用的廢氣物;循環使用課本;節約用水、用電、用紙;隨手關閉水龍頭、隨手關燈;通過科技小發明、小制作促進節約資源……
5、如何才能確保我國的能源安全?(從經濟、思想和外交等角度,談談如何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
經濟方面:①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②依靠科學技術,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③開發新的能源和替代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④加快科技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⑥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政策和信息引導(宏觀調控),建立節能機制。
思想方面:①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人均意識、節約意識、憂患意識等觀念,提高人們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的自覺性;②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形成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
法律方面:依靠法律,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
外交方面:開展能源外交,推動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6、設計一條節約資源的宣傳標語。
①節約資源,人人有責;②節約資源,從我做起;③節約資源,利國利民。
7、列舉日常生活中的節能小竅門。
①淘米、洗菜、沖馬桶一水多用;②用節能燈代替白熾燈泡;③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節能又環保;④食品冷卻到室溫后再進電冰箱;⑤夏季空調設定在26-28攝氏度。

(三)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現狀: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國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2)廢氣、廢水及固體廢物污染是中國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2、 環境問題主要有兩大類:環境污染(主要是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主要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 環境問題的影響: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會加速資源短缺,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
4、 為什么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1)事實依據: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已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
(2) 環境的重要性: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3) 具有環保意識是一個公民應有的職責,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表現。
(4)意義: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政府、企業和個人分別應該怎樣做
政府:①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同時,防治環境污染,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②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③大力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④加強宣傳與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環境法治意識等。
企業:①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同時,防治環境污染,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②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③依靠科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工業化道路;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加大對環保的投入。
個人:①提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宣傳環保的基本國策,②自覺履行環保的義務和遵守環保的社會公德,積極參與各種環保活動,③善于與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做斗爭。
6、請你結合生活實際,向居民門推薦一些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方式
(1)節約資源、適度消費:節約每一滴水、使用無磷洗衣分、減少水污染;少用空調,夏日空調不低于26度,使用節能燈,
(2)廢物減量、循環消費:盡量少用一次性制品,節約資源,同時減少垃圾的生產量,對于節日禮品的過度包裝說不。垃圾分類投放。
(3)綠色選購、品質消費:選購環保產品,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
(4)保護自然、人文消費:不吃野生動物和使用野生動物制品,植樹造林,保護森林。
(四)可持續發展戰略
1、理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PRED問題)
人口、資源、環境,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在三者關系中,人口是關鍵因素,實質是發展問題。因為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引發資源危機;同時不斷向大自然排放廢氣物,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環境污染。遭到破壞的資源和環境,反過來又會威脅人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口增長必須控制在生態和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
2、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付的責任。這就要求人們以很高的道德水準,保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2)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第一,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第二,持續性原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第三,共同性原則。許多地區性的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的問題,這就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的整體協調。
(3)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原因 (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目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某些地區出現了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造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這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在現代化建設中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尋求一條人口、資源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如何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等基本國策,要求人們以很高的道德水準,維護好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需的資源和環境基礎,使我國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之路。
(5)我國可持續發展正在從觀念走向實踐。青少年如何為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青少年要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節能意識、環保意識、危機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例如:參與回收垃圾,植樹造林等活動;積極宣傳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等基本國策;并堅決同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6)有關的戰略、意識、國策與治國方略
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意識: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意識、節約、憂患意識、人均意識、環保意識、法制意識
國策:計劃生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對外開放、一國兩制
治國方略: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二)相關知識串聯:
1、某校初三(1)班決定開展“資源節約行”活動,請你為此一次主題班會活動。如:
(1)班會主題:①節約資源,人人有責 ②節約資源,從我做起 ③節約資源,利國利民
(2)班會目的:通過了解我國面臨的嚴峻資源形勢,使同學們懂得節約資源,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性,提高保護資源、節約資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3)班會準備:①發動學生查閱資料,收集有關節約資源或浪費資源的圖片資料、數據,搜集有關新聞報道,并準備好播放器材。②做好人員分工:主持人、報告人、發言人。③準備有關發言稿和總結提綱。
(4)班會步驟:主持人宣布主題班會開始:①觀看有關浪費資源、濫用資源、污染環境的圖片和錄像。②請學生代表介紹我國嚴峻的資源形勢或浪費的有關事例和數據。③推薦學生發言交流。④全班同學根據所見所聞的內容,以及身邊的實際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感想,暢談節約資源的意義。⑤請支持人總結,向全班同學發出倡議:節約資源,從我做起;全體起立高喊“節約資源,從我做起”等口號結束班會。
2、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某校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決定開展“環境保護周”活動。假如你是該校的學生:
(1)請你為本次活動設計一個主題
如:①《建設美好家園,從我做起》②《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2)請你為“環境保護周”設計三個活動項目
如:①利用廣播、電視等發布倡議書。②組織同學搞環境衛生狀況的社會調查。③積極參加整治環境衛生和義務植樹活動。
(3)請你為“環境保護周”設計兩條宣傳標語
如:①保護環境,人人有責。②改善生態環境,還我青山綠水。
(4)請你為活動設計三個調查問題
如:①你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②你認為這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③怎樣才能解決環境問題?
(5)通過本次活動你有何感受
如:①只有保護好環境。我們才能有好的生活環境,如果環境惡化,我們將失去生存的空間。②我們應高度重視和警惕生態環境惡化所引起的問題,提高環保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落實環保行動,守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考點38理解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P64)

一、基礎知識理解:
1、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2、發展區域經濟,為什么要堅持“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原則?
(1)原因: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資源條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千差萬別。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資源特點和名優產品。(要從材料中歸納“差異”和“優勢”)
(2)國情:我國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顯著,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發展。
(3)“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發展區域經濟的意義。
發展區域經濟,可以達到“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如可以有利于東部地區加強對西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援,把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可以優化東部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注意:還要會根據材料歸納其他意義,可以選擇從政治經濟文化、目標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考慮,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果在“開發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的材料中,還可以答:開發邊疆地區,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統一。)
3、怎樣發展區域經濟?(注意視材料而答)。
堅持因地制宜,優勢互補,充分利用……(結合材料,把本地區的優勢答出來),發展特色經濟,重點發展……(根據材料發展相關產業),以達到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注:但具體措施可以參照以下答案:)(要依據材料針對性的選擇解答)
(1) 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發揮地區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必答)
(2) 優勢互補,大力發展貿易活動,加強區域交流與合作,統籌城鄉協調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必答)
(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4)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人口素質。
(5)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科學合理利用資源。
(6) 深化改革,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7)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引進先進技術、管理方法和經營方式。
(8)依靠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9)依靠并加快發展科學技術。將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
(10)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11)要充分發揮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東北(西部或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與其他地區差距較大,開發的任務很艱巨,這就更離不開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特別注意}: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的意義。
(二)相關知識串聯:
1、黨和政府提出并促進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統籌區域發展體現了哪些道理?(或實施上述戰略的理由是什么?)(注意必須根據材料歸納)
(1) 國情: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基本國情。
(2)奮斗目標與理想: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階段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要求。
(3)“三個代表”: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與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執政為民。上述舉措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體現了代表先進生產力和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5)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 青少年如何才能為實現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等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
(1)從德的角度:必須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立志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2)從知的角度: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3)從行的角度:必須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知難而進,勤于探索,勇于創新、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我國東西部地區應如何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
①不僅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而且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②東西部的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原則,東部地區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西部強有力的支援;西部要充分發揮資源和能源優勢,加強交流和合作,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工程,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差距,以實現共同發展。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 出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措施反映了我國怎樣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因素是什么?
答:①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決定因素: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P.135)
2、 為什么要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答:①地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作用:對滿足群眾需求,解決就業問題,開展市場競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 出臺政策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什么意義?
答:①有利于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
②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
③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試題精練:
例子:材料一:從1978年到2004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長13。1%,躍過萬億大關,上升到第四位;人均GDP年均增長12。2%,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7.5%,三者都上升到全國第四位。到2005年,浙江省人均GDP達到3400美元,成為全國首個跨入“3000元門檻”的省份。
材料二:浙江人民在“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勇于創新、講求實效”的浙江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走出力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浙江特點的發展道路:在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前提下,以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
(1)簡述浙江省的地理位置及氣候類型及特征。
答:浙江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部、北鄰上海、江蘇、西接安徽、江西,南連福建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2)結合材料談談浙江經濟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因。
答:①浙江經濟迅速發展原因有浙江人發揚“自強不息、堅忍不拔、勇于創新、講究實效的浙江精神(艱苦奮斗);②從實際出發;③堅持改革開放;④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等原因。
(3)浙江經濟反映了我國實行怎樣的經濟制度?其決定因素有哪些?
答:反映了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這一制度是由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和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
(4)浙江現象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部崛起)有何啟示?
答:啟示:①發揚艱苦奮斗,敢于實踐,勇于創新;②深化改革,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5)浙江精神體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答:反映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或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的精神)。
(6)作為新時期的浙江人,你能為浙江的崛起做怎么樣的貢獻?
答:①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繼承和發揚前輩的艱苦奮斗精神;②勤奮好學,積極進取,努力將自己培養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城市| 礼泉县| 大连市| 台安县| 秭归县| 蒲城县| 澄城县| 建宁县| 山西省| 文山县| 屯昌县| 久治县| 前郭尔| 南城县| 青铜峡市| 新蔡县| 班戈县| 台北市| 来安县| 侯马市| 台山市| 乐业县| 阜平县| 南和县| 祥云县| 周宁县| 江城| 仁化县| 阿拉善右旗| 开封市| 名山县| 全南县| 灵台县| 图们市| 家居| 凤阳县| 海门市| 泰和县| 新民市| 文成县|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