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09年滬教版最權威的歷史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09年滬教版最權威的歷史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世界古代史
37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人類到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
一、人類文明的開端 ( http: / / / czls / jszx / 9s / dzkb / 200309 / t20030901_33253.htm" \t "_blank )
1、人類的形成
起源地及時間 非洲三四百萬年前
過程 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露西)→完全形成中的人(四種,其中現代人的特征出現在晚期智人時期)
主要動力 勞動在古猿向人轉變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形成標志 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也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
主要人種 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
差異原因 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有了人就有了人類社會,人類最先進入----------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特征:生產力低下,人類社會平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母系氏族 1、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農業和采集業為主,婦女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3、財產公有,生產和分配也以集體為主
父系氏族 1、婚姻關系相對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2、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進步,商品生產出現3、男子占據主導地位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
父系氏族后期:生產力提高===剩余產品===私有財產==私有制==奴隸制==軍隊,監獄、法庭===國家形成
四個社會:
A、原始社會:特點是時間漫長,社會發展緩慢,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極低。人類社會的平等關系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基礎上的。
B、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了,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引起人類社會關系的變化,氏族瓦解,階級產生,國家出現,人類步入奴隸社會。奴隸主和奴隸是社會的主要階級,奴隸承擔著整個社會的生產勞動,而奴隸主占有全部的勞動成果。世界東西方國家都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封建社會:歐洲封建社會的經濟特點是自給自足的封建莊園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它確定了政治上歐洲封建國家的長期的分裂性和不統一性的特點;基督教會在思想上控制著整個歐洲。
D、資本主義社會: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生產資料高度集中,資產階級無償榨取工人的勞動果實,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出現大批壟斷集團,他們不但控制了國家主要的經濟領域,也把觸角伸向國家政治生活,要求瓜分世界。
2、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奴隸社會----人類進入文明時期)
古國名(今國名) 河流 文明初現 統一時間 文明成果(或代表制度)
古埃及(埃及) 尼羅河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000 金字塔(法老的墳墓,胡夫最大)——是法老的墳墓,是古建筑的精華,是權力的象征。
古巴比倫(伊拉克)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紀 《漢謨拉比法典》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維護奴隸主利益
古印度(印度) 印度河 公元前2500年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維護高等級的特殊地位。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印度社會發展不利將社會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各等級間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宗教生活大相徑庭,相互間界限森嚴。
3、西方文明之源(海洋文明)
希臘和羅馬文明共同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特點:政治:民主政治,貴族專政 社會結構:奴隸制發達
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爆發的戰爭。
西方文明 古希臘 雅典 1、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發展達到全盛(擴大公民權利等措施) 補充:希臘文明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也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斯巴達 1、崇尚武力,施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猶如一座大軍營。
古羅馬 公元前8世紀:建城→公元前509年:成立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地中海霸主→公元前27年:成為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帝國分裂西羅馬被日耳曼人滅亡東羅馬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奧古斯都”成為皇帝
4、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日本的封建化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1)大化改新
文明初現 公元前1世紀
統一 公元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
改革時間 公元7世紀中期(686年)
學習榜樣 中國隋、唐
改革內容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2、經濟上: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
意義 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性質: 它是日本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2)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背景 1、國家不統一,部落間相互仇殺2、商業衰落、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的入侵
領導人 穆罕默德
經過 1、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2、公元622年(伊斯蘭教元年),出走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3、公元630年,兵臨麥加城,穆罕默德成為政治和宗教領袖4、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重要動力 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統一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中古歐洲社會(特點:等級森嚴)
政治 日耳曼人滅西羅馬帝國建立法蘭克王國---8世紀前期,查理·馬特改革:實行有條件分封,歐洲封建等級制發展起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 表現: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歐土地制度以土地為紐帶,是西歐封建社會騎士制度的基礎
教會 羅馬教廷至高無上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表現:政治上和王權分庭抗禮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 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
城市 1、10世紀時,西歐城市發展起來2、市民階級形成,早期資產階級出現 作用: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拜占廷帝國 1、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2、15世紀時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補充:與西羅馬帝國滅亡相距一千年。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國滅亡。
二、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 ( http: / / / czls / jszx / 9s / dzkb / 200309 / t20030901_33287.htm" \t "_blank )
1、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戰爭名稱 時間 結果 影響
希波戰爭 前5世紀早期——中期 希臘獲勝 東西方文明各自獨立發展
亞歷山大東征 前4世紀后期 攻入埃及,滅波斯,達到印度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羅馬帝國擴張 前27年——公元2世紀 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1、充滿暴力與災難2、羅馬文化傳播到被征服區
對戰爭的評價 有利面:有利于征服地區與被征服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利面: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災難
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被亞歷山大帝國滅亡 奴隸制社會
亞歷山大帝國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0年 瓦解 奴隸制社會
羅馬帝國 公元前30年 —公元395年 (分裂) 瓦解 奴隸制社會
拜占廷帝國 公元395年 —公元1453年 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奴隸、封建社會
阿拉伯帝國 公元7世紀 —公元1258年 被蒙古騎兵滅亡 封建社會
奧斯曼帝國 元1299—公元1922年 瓦解 封建社會
東西文化交流
通道 絲綢之路,連接歐亞非三洲
使者 阿拉伯人(其他貢獻:創完整的代數學;《醫學集成》、《醫典》)
阿拉伯數字 印度人發明,12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馬可·波羅來華 ①1271年沿絲綢之路出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②受到元世祖賞識,留在朝廷任職③17年后從海路回國,口述《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3、古代科技文化
文 字 文字 使用者 年代
象形文字(甲骨文) 埃及人 公元前3000年左右
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 與象形文字同時(兩河流域)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
補充:腓尼基文→希臘文→拉丁文→歐洲字母
宗 教 名 稱 時 間 創 始 人 地 區 教義
佛 教 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 古代印度 眾生平等,忍耐服從,滅欲
基督教 1世紀 耶穌 巴勒斯坦地區 耶穌就是救世主,死后升“天堂”
伊斯蘭教 7世紀 穆罕默德 阿拉伯地區 世間只有唯一的真神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共同特點:后來都被統治階級利用,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科學家 代表人物 國 別 成就(地位)
阿基米德 古希臘 杠桿定律&浮力定律
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文學戲劇 作品 作者 價 值
《荷馬史詩》 荷馬 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
《俄底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 把古代悲劇藝術推向成熟
《天方夜譚》(阿拉伯民間故事集) 阿拉伯人 研究阿拉伯社會的重要資料
建 筑 名 稱 建筑類型及地位
麥加大清真寺(伊斯蘭教建筑) 伊斯蘭教第一大圣寺
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 巴黎最古老的、最高的天主教堂
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和平交往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1)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3世紀來中國,元朝皇帝元世祖讓他在元朝做官17年,他去過中國許多城市,回國后將所見所聞口述成書《馬可·波羅行紀》,在西歐廣為流傳,激起西方人對東方的向往,對以后開辟新航路產生巨大影響。
2)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有著重大貢獻,印度人最早創造了從0-9的十個數字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后加以改造并傳播,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文化的交往方式有兩種:暴力沖突和和平交流。
瑪雅文化
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洪都拉斯一帶。
公元前3000年開始,15世紀中葉急劇衰落,16世紀上半葉毀滅。
最早培育玉米的人,建立金字塔式神廟,太陽歷,20位進制,美洲最完備最先進的象形文字
阿茲特克文化
墨西哥盆地
13世紀后開始,15世紀強盛
建造了實際上最大的城市
成就:農業“填海造田” 建筑 觀測天象的金字塔
印加文化
安第斯高原
13世紀向外擴張16世紀30年代消亡
印第安文明集大成者
特點:美洲大陸最大的文明中心
成就:修筑兩條貫穿南北的全國大道
西羅馬殖民地區的獨立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原來的印度分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分治。
2、印巴沖突:印巴分治導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嚴重矛盾和沖突,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中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1960年,非洲獨立年
1、埃及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了武裝起義,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歷史上稱這一年為非洲獨立年。
3、納米比亞獨立及其意義:1990年,納米比亞贏得了獨立。這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四、中東問題
1、中東戰爭的爆發:一戰后,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批流亡的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二戰后,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之后,隨著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歷史上稱為中東戰爭,中東問題由此產生。
2、中東局勢長期動蕩的原因:中東局勢的長期動蕩,是由于這一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中東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的介入,使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中東問題的關鍵是巴以問題)
血腥的資本積累
三角貿易 時間 新航路開辟之后
國家 葡萄牙(最先),西班牙,英國(后來居上),法國
路線 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影響 1、 非洲損失上億精壯勞動力,造成了非洲的落后與貧窮2、 歐洲殖民者獲利豐厚,回國投資,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日不落帝國 形 成 相繼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18世紀后半期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入侵印度 沿海據點,進行貿易活動→蠶食印度土地→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
影 響 1、造成了印度的貧窮與落后 2、殖民者利用掠奪的財富發展本國生產,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殖民地作為廣闊的市場,也刺激的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結 果 英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印度反英斗爭 原 因 工業革命后,英國加緊對印度的經濟剝削和政治統治
時 間 1857年——1859年
領導者 封建王公(以章西女王為代表)
性質 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意 義 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 沉重的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拉美獨立運動 對 象 西班牙、葡萄牙
原 因 1、西班牙、葡萄牙對殖民地的殘酷壓榨,殖民地人民對殖民統治不滿2、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領導者 玻利瓦爾等
性 質 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結 果 拉美許多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起一系列的新興國家中國古代史
1、(1)元謀人:距今約有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距今約有70萬年至約 20萬年的北京人,已經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已經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在云南元謀縣,發現了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
(2)北京人:我國境內許多地方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遺跡。北京人遺址是最為著名的。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發現了遠古人類的頭蓋骨,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到約二十萬年。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夠用手使用工具勞動,他們已經是人了。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他們還把樹枝砍成木棒。石器和木棒是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生活很艱苦。這就是原始社會早期的人類社會。
(3)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距今約七千年到五千年,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遺址: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粟,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②已經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③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遺址反映了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特點。
河姆渡遺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種植水稻,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水稻的國家。②能建筑結構比較復雜,技術要求很高的干欄式房屋,過定居生活。③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稱為新石器時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開挖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遺址反映了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特點。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稱為殷。
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甲骨文是19世紀末在河南安陽發現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活,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除甲骨文以外,商周一些青銅器上也鑄刻有文字,叫作“金文”(又稱“銘文”)。文字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之一。西周晚期,又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大篆”。
商代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明。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
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擊敗商軍,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歷史上稱為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和等級制(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諸侯必須接受周王的領導,定期到 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保衛周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齊桓公最先稱霸,因為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還提出了“尊王攘夷”口號。
學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觀點
儒家 孟軻 《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
墨家 墨翟 《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 《韓非子》 “法”治,中央集權
道家 莊周 《莊子》 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4、
老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一書里。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學說。“仁”包括一切美德。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①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打破官府壟斷教育的現狀。②注意“因材施教”,他③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④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不義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儒家: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①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②還主張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主張環境保護)③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反對一切戰爭。
法家: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一書。他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反對儒家的仁政。認為歷史是進步的,后代總要勝過前代。
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軍事家孫武。他著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于此書。
5、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改革,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 :(1)目的:戰國時期,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在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其中比較徹底的。(2)主要內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實行變法)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3)歷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經過商鞅變法,①秦國廢除了奴隸制,發展了封建經濟,②軍隊戰斗力加強,秦國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③為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大破趙國軍隊,長平之戰后,六國再無力抵御秦國的攻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秦始皇加強統治,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A、自稱“始皇帝”獨攬大權;
B、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諸卿組成中央政府;
C、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影 響: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②經濟上文化上: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和黃金;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后推廣了隸書。作用: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
③思想上:焚書坑儒;壓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④軍事上:修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目的;防匈奴。開鑿靈渠,開發南疆
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著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7、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且出現了“文景之治”。
漢通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西漢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鑿井、開渠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發展。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是西域各國(即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的開始。從此,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絲綢之路:西漢和西域溝通以后,中國和西方的貿易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橫穿歐亞陸上通道的“絲綢之路”。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這條古代東西方交通要道成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評價漢武帝:功: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開拓創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間能夠順應歷史潮流,變革圖新,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
過: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連年用兵,國力耗損。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促進西漢王朝形成強盛局面的措施:
① 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最后解決了諸侯國威脅中央的問題;。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
② 在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③ 在經濟上把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歸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④ 在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徹底解決了匈奴威脅西漢政權的問題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龍亭候)改進了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紙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了西漢前期的紙,上面繪有地圖。
東漢時,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作造紙原料。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造紙術逐漸傳到朝鮮、日本和中亞各國,又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對世界文化傳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紀傳體史書的開山之作。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8、三國鼎立: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大軍在官渡大戰。曹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消滅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后定都建業。(229年,孫權正式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屬于三國時期的人物,而是東漢末年的。)
9、386年,拓拔部首領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紀末,北魏統治者順應當時民族匯聚的歷史潮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進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采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目的: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政治改革家。
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各族人民與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往來,各族差異逐漸模糊,北方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10、生活在南朝的祖沖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同時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11、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行書《蘭亭序》最出色,人稱“書圣”。東晉人顧愷之流傳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1)三大石窟藝術: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①云岡石窟(在今山西大同,開鑿于北魏);②龍門石窟(在今河南洛陽,開鑿于北魏至隋唐時期);當時佛教盛行;這些宏偉精巧的藝術品,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的藝術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藝術的優點。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寶庫,為世界所矚目。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肅敦煌,主要開鑿于隋唐時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12、三大石窟藝術均與佛教有關。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興起
(1)佛教的傳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以后,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漸傳到中國。按照佛教的說法,人死后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提倡和扶持。東漢明帝派人到天竺求佛法。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道教的出現:道教是產生于我國本土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來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和神仙方術。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封建統治者利用道教統治人民,道教也迎合了他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道教對我國后世文化也有深遠影響。道教尊奉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職業的道教徒稱為道士。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稱為道宮或道觀。張陵是道教的創始人之一,道教徒尊他為張天師。
14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趙州橋(平拱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設計者隋朝李春。
15、618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貞觀新政;恢復和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魏征);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強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貞觀新政:唐太宗實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賦役制度⑵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訂法令編撰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唐律疏議》⑷完善科舉制。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①唐太宗認真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②唐太宗善于用人。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為宰相。人稱“房謀杜斷”。③重視納諫。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前后進諫二百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悲傷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④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貞觀時,增加了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又能集思廣益。⑤合并州縣,以便節省開支,減輕人民負擔。⑥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是說唐太宗重視科舉取士。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古代中日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中日兩國在隋唐時期交往密切。隋朝時,已有日本遣隋使來中國。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的有十多次。同來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等。日本留學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鑒真在唐玄宗時應日本僧人邀請,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他對日本建筑、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設計創建的唐招提寺,日本人民視為藝術明珠。鑒真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古代中印關系---玄奘西行:唐朝時和天竺往來不絕。貞觀年間,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經,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
武則天: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改《貞觀氏族志》為《姓史錄》;大力發展科舉制,不拘一格選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省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郭沫若稱她“政啟貞觀,治宏開元。”
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的基礎⑵玄宗個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賢能,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定義即特點: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內容: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作用:實行科舉制,便于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
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密切了漢藏兩族之間的交往。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采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路交通。
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的風格:雄奇飄逸,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稱“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代主義精神。詩的內容多位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后人稱他為“詩圣”,稱他的詩為“詩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16、
(1)北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以開封為都城,史稱北宋。
(2)南宋:1127年,北宋皇族趙構(宋高宗)稱帝,后來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
(1)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郾城大戰大敗金軍。后被秦燴以所謂謀反罪名殺害。
(2)文天祥:南宋抗元大臣,文學家。被俘后寫有《過零丁洋》、《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過零丁洋》。
1141年,宋金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局面。
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南宋首都臨安。
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交子用統一的紙印刷,上面繪有房屋、人物等。南宋紙幣發行量很大,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并立
北宋:趙匡胤(宋太祖)建立 960年
南宋:趙構(宋高宗)建立 1127年
遼:契丹族,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建立 916年
西夏:黨項族,元昊(大夏國皇帝)建立 1038年(11世紀前期)
金: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1115年(12世紀初期)
北宋司馬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元雜劇作家重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資治通鑒》
(1)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11世紀中期,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活字印刷術后來陸續傳到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歐洲到15世紀才有活字版,比畢升的發明晚400年。
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發現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這是最早的指南儀器。后來人們制成指南針。到了北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宋朝的海船裝有羅盤針,無論白天、黑夜、陰雨、大霧,都能準確辨識航向。南宋時候,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元時期,火藥在軍事上廣泛使用。那時的火藥武器有火箭、突火槍和火炮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2)《資治通鑒》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月、日順序,敘述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全書取材廣泛,敘事明晰,文筆生動,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17、元朝時泉州同亞、非、歐各國的交往非常頻繁。來中國的外國人,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來華,記述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元代,泉州海外貿易發展到全盛時期,是當時我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海港之一,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駕齊驅。
18、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南宋時,南方經濟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經濟重心正式轉移到了南方。
19、成吉思汗的功績:完成蒙古統一大業,建立蒙古政權,創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農政策。
元代黃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術革新。她的故鄉松江地區逐漸上升為江南棉紡織業中心。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為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權,是我國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2)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消滅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統一了全國。
(3)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①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貢獻。②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③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④唐朝以來直至元朝,遷入我國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20、明清時期的專制統治延續了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并使皇權達到空前強化的程度。主要措施: 1、改革機構:①在地方,明朝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都直屬中央。②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③由于政務繁忙,明太祖另設殿閣大學士。后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目的),明太祖授權侍衛親軍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的事。明成祖時,設立特務機構東廠,以宦官為統領,由皇帝直接控制。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舉制選拔官吏,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也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考中做官的,很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危害:束縛思想,敗壞人才。
鄭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國家富強。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1405~1433年,鄭和前后七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艦隊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規模大、人數多、設備先進,船上配有航海圖、羅盤針(即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及經濟交流。永樂時,西洋和南洋的許多國王、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來到中國。同時,南洋華僑也逐步增加。我國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促進了南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為了防范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我們現在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修筑的。長城時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明代著名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此書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此書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
在明朝以敘事為主的通俗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
21、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有:明朝戚繼光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 22、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有:1690年康熙平定準噶爾部;18世紀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在伊犁等地設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強對新疆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進行冊封;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23、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北京城的構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舊稱紫禁城現叫故宮)。
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施耐庵的《水滸傳》(明)、吳承恩的《西游記》(明)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清)。《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步長篇歷史小說,《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
24、清朝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措施
清朝初年,順治帝正式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對另一個喇嘛教首領五世班禪,賜予“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從此,確立了中央政府冊封西藏喇嘛教首領達賴和班禪的制度。還設置了駐藏大臣(1727年),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皇帝粉碎了回部(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乾隆皇帝妥善安置了渥巴錫領導下的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渥巴錫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5、知道清朝設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的影響。
(1)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都由皇帝裁決,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2)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還大興“文字獄”:加強了思想控制,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26、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
知識聯系:要和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聯系起來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
1661年,鄭成功率戰艦數百艘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到達臺灣。經過激烈戰斗,鄭成功打敗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①加強了臺灣和祖國內地的聯系,②促進了臺灣的開發,③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27、清軍進關時,沙俄乘機入侵我國,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為了保衛祖國邊疆不受侵犯,康熙帝親自出巡東北,視察防務,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1685年和1686年兩次討伐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的主權。
28、清前期封建專制的統治
清朝初期,政權機構的設置仿效明朝制度,在中央設內閣、置六部,同時還保留著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時設軍機處(1729年),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軍國大事完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地方的軍政首腦,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這樣,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撤銷;內閣也形同虛設。標志著我國的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文字獄自古就有。文字獄以清朝最為嚴重。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嚴酷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一再興起文字獄。
29、閉關鎖國政策
①根本原因:清朝前期,工商業比較發達,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要地位。②清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盛,無需同外國互通有無。③害怕外國商人與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
于是,清政府在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閉關政策。閉關并不是完全斷絕同外國的貿易往來,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它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
②消極影響(危害):A、使中國失掉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B、由于與世界隔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交流。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或(閉關政策的嚴重后果:A、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B、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結果:閉關鎖國政策更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國落后挨打的結果。
★刺史制:兩漢時代較為盛行的封建國家監察制度。漢武帝后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作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逐步增加刺史的地方行政權和軍權,監察區域州逐漸變成具有郡以上一級地方政權性質的地方行政區域,從而使得東漢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東漢未年,刺史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發展。
★行省制:元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師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地方行政機構。特點在于行省長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擔任,目的是有效管轄空前遼闊的疆域,成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區劃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對后世影響深遠。
★郡縣制:產生于戰國推行于秦朝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而在分封制瓦解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地方行政制度。戰國最初設立縣制,商鞅變法“廢分封、行郡縣”,秦朝推行郡縣制。特點在于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目的為加強中央集權,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郡縣制利于地方管理和民族團結,對后世影響極大。
PAGE
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郡縣制的背景、內容、影響
2、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內容、作用及評價 (2)行省制度的內容及影響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軍機處的設立及其評價 (2)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專題 知識點 考點 考點解析 備注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分封制的內容:西周周武王將子弟、功臣及前朝舊貴族分封于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2.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員、功臣和先朝舊貴族3.諸侯的權利:世襲統治權4.諸侯的義務:定期朝貢、拱衛王室、提供軍賦和力役5.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后來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據之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和保障,它們共同構成西周政權的基礎.二者密切聯系互為表里,共同維護西周的統治.
宗法制 1.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2.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于周王室處于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1.王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商(銅鼎和甲骨文)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宗法制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4. 具有相對的延續性(繼承性)和穩定性——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為功德超過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稱號,確立了“皇帝”制度。2.皇帝的地位及權力: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于一身。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響: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成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定律,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響著政治決策,影響著立法、行政和司法。
中央機構 1.三公九卿制度(了解九卿)2.三公的職責:丞相:協助皇帝助理萬機; 太尉:主管軍事; 御史大夫:負責監察。
郡 縣 制 1.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后秦始皇采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2.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掌行政、兵事、監察職責;“縣”隸屬于“郡”,設置于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縣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此外還有負責地方治安的“亭”;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郡縣制的特點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3.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積極:1.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斷完善和加強。2. 有利于國家統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進步。3. 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政治的穩定。4. 有利于國家統一決策,提高行政效率。消極:1. 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秦末農民起義)2. 為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如焚書坑儒。3. 中央集權制度在發展中日益僵化,成為導致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西漢初的郡國并行制 1.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隨著諸侯王的勢力不斷增強,割據一方,開始形成分裂勢力,威脅中央集權。2.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3.漢武帝為強化皇權,鞏固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采取了建立中朝、設置刺史和頒布“推恩令”等措施,最終解決了地方分裂勢力。
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名稱、職責、運作順序:中書省(草擬文件)—門下省(審批文件)—尚書省(執行)[三省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2.六部名稱與職責:禮部(主管禮儀)、吏部(主管官吏)、戶部(主管戶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軍事)、刑部(主管刑法)
元朝行省制度 1.設置:元朝以行中書省作為常設地方行政機構的制度,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即陜西、甘肅、遼陽、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廣、江浙、江西、嶺北行省。此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即中書省(直轄“腹里”)和宣政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2.行省與中央的關系: ①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關,權力受中央的節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需呈報樞密院,無中央詔旨,行政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不得調動軍隊。 ②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 ③為保證行省官員盡職盡責,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3.行省制度的意義:行省的設置,有利于中央極權,特別對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1. 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中央日益集權于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設“中朝”,削弱了丞相權力。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 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2.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特點:地方日益集權于中央 史實: 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察區,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2.明成祖設內閣:是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3.內閣職權及影響:內閣是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起初以官位較低的官員入閣當值,后來入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為防止內閣演變為事實上的丞相,以司禮監的太監予以牽制,導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清朝設立軍機處 1.設立:雍正年間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始設軍機房,不久改名軍機處。2.職能演變:由最初的單純處理軍事逐步擴大到其他政務,成為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3.特點:①軍機大臣均由欽定,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機構簡單,人員精干,辦事效率較高;③政治決策封閉性特征明顯。4.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提高了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君主專制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有雙重影響:①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和文化繁榮、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有利于古代文明的持久性發展。②皇帝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失誤,造成暴政和腐敗現象;造成官吏唯命是從的奴性和官僚機構膨脹,官 僚主義、貪污腐化盛行;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文化專制扼殺了社會活力,鉗制思想,摧殘文化;君主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和社會發展進步,落后時代發展潮流。2. 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極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妨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束縛了社會生產力,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1、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不同點 含義 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的制度 宗法制是通過血緣宗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統治的
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鞏固分封形成的統治秩序;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國臣屬于周王,進而分封屬下,構成等級秩序。②邦國有同姓、異性之分。③周王與封國通過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聯系在一起。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治隸屬關系。
關系 兩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就是分封制,保證了分封制的順利推行和穩定實施。
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了國家的政治結構;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4)形成了完備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
①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②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對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極: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階級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幾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展。
1、(08天津文綜)我國古代中央機構不斷變革,曾出現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等制度。這些變革反映的趨勢是不斷強化( A )
A、專制皇權 B、中央集權 C、檢察權力 D、對農民的控制
2、(07寧夏文綜)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 C )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
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
3、(07山東文綜)服飾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具體體現。右圖是明太祖命制并頒行全國的三種男子帽式,你從中得到的確切信息是( C )
A.朱元璋關心民眾生活  B.朱元璋鼓勵發展紡織業
C.明朝極力加強專制皇權  D.明朝百姓服飾都有統一規范
4、(08寧夏文綜)中國古代吏治腐敗時會出現以錢買官的現象。“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是對這一現象的揭露。這句話所反映的情況發生在( D )
A、秦代 B、漢代 C、唐代 D、宋代
5、(08江蘇單科)“齊人”、“魯人”、“楚人”這種表述,逐漸讓位于以行政區劃為籍貫的表述,造成這一變化的制度因素是( D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三省六部
6、(08江蘇單科)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 A )
A、發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
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現專制統治
7、(07廣東卷)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 C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 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
C.實行了郡縣制度的事實 D.用泥制陶的事實
8、(07廣東卷)下列選項中,通過直接變革宰相制度來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 ( D )
①西周實行分封制 ②西漢設置刺史 ③唐朝實行三省制 ④宋朝設立參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整體感知】
PAGE
3中國現代史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
內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國旗;國歌;首都改名為北京;公元紀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
1、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2、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中國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
(3)恢復國民經濟——土地改革
目的:廢除舊土地所有制
1950年 開始土地改革1952年 土改基本完成。
(4)抗美援朝(1950.10-1953.7.27)
背景:1950年6月朝鮮內戰。10月應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邀請,由彭德懷任總司令,出兵朝鮮。
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政策制定:1956年中共八大
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 失誤 發動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6年——1966年)
成就 1961年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生產
十年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
(1)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7)
1、三大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方式:農業、手工業采用生產合作社的方式;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1956年底,國家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1、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執行,1956年底主要指標已經完成,1957計劃超額完成。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培養建設人才。作用: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一五計劃的成就:工業;交通運輸業: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三公路
(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9)----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談判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5)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運動 ( http: / / baike. / view / 50853.htm" \t "_blank )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 ( http: / / baike. / view / 1893.htm" \t "_blank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后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
原因:由于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加之毛澤東等人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于求成,夸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之后,沒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就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
危害:現在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大躍進都被廣泛地視為一場空前的經濟災難。由于計劃部門使用夸大的數據,人力資源從農業被轉移至工業。大陸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數是2158萬人。東西方各方面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大約為2000萬人, 主要死因為餓死。一部分學者并且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生產發展-----“大煉鋼鐵”運動
——人民共社---提出不切實際的糧食生產計劃指標
三、十年動亂—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
(1)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這場“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
(2)文革期間黨和老干部的抵制和斗爭:“二月逆流”(二月抗爭)、1971年9月13日林彪出逃墜機人亡,稱“九一三事件”、鄧小平、周恩來整頓恢復工作、1976年華國鋒、葉劍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人幫)標志文革結束;
(3)群眾的抵制與抗爭:“四五運動”。
(4)四人幫:江青,姚文元,王洪文,張春橋
(5)1971年9月13日林彪的飛機墜落在蒙古的溫都爾汗
(6)危害:①政治上長期動亂,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大批干部和群眾遭受殘酷迫害。
②經濟上社會生產大幅度下降,國民經濟遭到巨大損失,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
③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被嚴重摧殘,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巨大破壞。國民素質下降,經濟、科技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2、劉少奇被開除出黨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四、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
1、背景:①粉碎“四人幫”后,黨的領導人仍然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實質是堅持“左”傾錯誤)②思想基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思想基礎。
2、內容:
①思想上: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上: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意義:
①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
②完成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
③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五、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為黨的歷史最大的冤案――劉少奇案平反
2.1982年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法律,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3.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逐漸加強,中國逐漸走上依法治國的軌道。
六、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1、對內改革:
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原因: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B、根本目的:解放生產力
C、方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
D、意義:調動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②城市:
A、城市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的改革
B、改革的內容:所有制形式、政企分開、分配方式(以按勞分配為主)
C、改革的方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背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企業制度。
2、對外開放
A、根本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
B、過程: (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意義: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2)1984年,開放了南通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3)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最大),進一步開辟經濟開放區;(5)1990年,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
C、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D、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七、祖國統一:“一國兩制”與港澳回歸
1、含義:“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時間:香港回歸:1997.7.1 澳門回歸:1999.12.20
3、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意義:結束了香港、澳門被外國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必將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
4、一國兩制政策的重大意義:“一國兩制”構想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一國兩制”構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中國史
1.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主要是因為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派加強海防以御外侮的企圖化為泡影。
2.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從此,資產階級革命有了統一的組織,明確的綱領和精神領袖,因此,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
3.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篡奪,標志著辛亥革命失敗,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建立。
4.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大量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5.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在運動后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這表明無產階級開始領導中國革命,因此,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6.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的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了中國革命正確的發展方向。中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制定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綱領,標志著建黨工作的完成。
7.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并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大會完成了國民黨的改組工作,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標志著國民大革命運動開始。
8.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主席召開國民黨中央“分共”會議,正式決定同中國共產黨決裂,隨后,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血腥大屠殺。“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大革命失敗。
9.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國共十年對峙局面開始。
10在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11.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紅軍戰略轉移任務的完成,長征勝利結束。
12.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華北事變”,日本關東軍入關,威逼平津。華北危機日益嚴重。“華北事變”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13.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這一方針的確定,標志著國民政府自抗戰以來在政策上的重要轉變。蔣介石集團把政策從對外轉向對內,開始執行一條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路線。
14.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終于取得最后勝利。
1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了。
16、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17.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標志著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廢除了。
18.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樣,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19.1966年夏,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共中央先后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十一中全會,發出開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條”。還對所謂“劉少奇、鄧小平司令部”進行了錯誤的斗爭。這兩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
20.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1.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江澤民還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成熟。
22.1997年香港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做出了新貢獻。
23、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分別是:第一次巨變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變是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4、三個偉人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25、孫中山主要事跡:成立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確定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創辦黃埔軍校、
26、毛澤東主要事跡:參加中共一大、主持農民講習所、參加八七會議、領導秋收起義、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遵義會議、領導紅軍長征、參加中共七大、參加重慶談判、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27、鄧小平主要事跡: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挺進大別山、指揮淮海戰役、衽改革開放、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近代史
一、外國列強的侵略
1、鴉片戰爭(1840.6-1842.8)
(1)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根本);清政府閉關鎖國、經濟落后、政治腐敗;林則徐虎門銷煙是英國發動戰爭的借口。
(2)結果: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罪行:英法聯軍于1860年10月占領了北京,并放火燒毀圓明園;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侵占了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3)結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4)影響: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開始了對外侵略擴張。
(2)結果: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內容:①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3)影響: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俄英美日德法意奧)
(1)原因: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2)結果: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③從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一律拆毀,允許列強各國在北京到山海關沿線要地駐兵;④清政府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任何反帝活動。
(3)影響::①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②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二、中國人民的抗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6月3日)
(1)原因: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
(2)經過: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把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
(3)意義:表明了中國人民禁煙的堅強決心
2、太平天國運動
(1)興起: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2)洪秀全:組織太平軍、建立政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3)太平軍抗擊洋槍隊: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A、1860、8,青浦戰役,太平軍大敗洋槍隊華爾
B、1862年,慈溪戰役,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
3、義和團
(1)口號:扶清滅洋
4、洋務運動
(1)人物:中央:弈忻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2)事跡:興辦近代企業、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組建海軍
(3)主觀目的: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4)性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5、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
在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戰后文化
1、維新變法
(1)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主張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制
(2)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
2、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A、爆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主力是北京大學生。
B、發展:全國各地學生支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
C、高潮: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支援北京學生的斗爭。(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舞臺,開始領導中國的革命。6月3日后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工人階級為主力)
(3)口號:A、外爭國權,內除國賊;B、廢除二十一條;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4)結果:取得三大初步勝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 b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5)性質和意義:是一次徹底地反帝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3、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運動)
(1)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口號:陳獨秀、李大釗提出的民主與科學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4)前期:思想革命:民主、自由、平等、博愛
后期:受到(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宣傳馬克思主義
四、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1、辛亥革命.
(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2)學習對象:西方先進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孫中山
(4)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
確立了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民族 民權 民生
發表了機關刊物—《民報》
(5)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6)主要經過:①革命準備—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
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
立了中國同盟會。(意義:大大推進了全國
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②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
發動起義,到11日。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史稱“辛亥革命”。
③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
國正式成立,這一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④結束—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7)歷史意義:成功: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
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
建社會的性質,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
(2)地點:上海――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3)內容:〈1〉通過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2〉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3〉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4)中共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1〉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中國共產黨不僅工人階級利益,而且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2〉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3、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人物: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辦學宗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
五、內戰
1、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
1924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北伐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3)主戰場:湖南、湖北。
(4)經過:A、湖南、湖北戰場: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消滅了吳佩孚主力。B、江西戰場:集中力量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另一路北伐軍攻入浙江,上海。
(5)結果: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6)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A、國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動北伐戰爭的進行。B、建立黃埔軍校,創建國民革命軍。C、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英勇善戰,沖鋒在前。
(7)國民革命失敗的標志: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8)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南京。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A、南昌起義:(1)背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進行血腥屠殺。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B、秋收起義:(1)背景:“八七“會議后,黨中央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2)地點:湘贛邊界。
(3)經過: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損失嚴重。毛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
(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共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5)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C、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1〉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2〉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3、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時間:1934.10-1936.10
(3)遵義會議:A、時間、地點:1935年1月 貴州省遵義
B、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取消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 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C、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的勝利(路線):
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鎮會師(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5)長征勝利的意義:A、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B、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C、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抗日戰爭
1、“九一八”事變(1931.9.18)
(1)經過: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以此為借口,炮轟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城。
(2)結果:A、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迅速淪陷。B、中國進入了局部抗戰時期。
2、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1936.12.12)
(1)根本原因:日本侵略華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經過: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結果:和平解決(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
(3)和平解決的意義: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B、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全民族抗戰的興起
(1)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時間: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失蹤
影響:標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A、背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B、中共舉措: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3)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A、背景:盧溝橋事變后,日軍發動了“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逼迫南京國民政府投降。
B、罪行: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瘋狂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4)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三次重要戰役
(1)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2)臺兒莊戰役:李宗仁指揮 ——是抗戰以來取得的重大勝利。
(3)百團大戰:1940.8 彭德懷指揮
A、原因: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抗戰勝利的信心。
B、經過: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在華北向日軍猛烈攻擊,取得輝煌的戰績。
C、意義;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4、“七大”的召開(1945年 延安)
(1)內容:A、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
B、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是發動群眾,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C、確定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2)意義: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5、抗日戰爭的勝利:
勝利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全民族的抗戰(主要原因);
②中國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組成部分,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配合和援助。
③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愛國華僑對抗日的貢獻。
④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反侵略的正義的戰爭。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1)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2)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3)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了日軍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美英的壓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4)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擔了巨大的犧牲。
七、內戰
1、重慶談判(1945.8-10)
(1)蔣介石邀請毛澤東重慶談判的目的:A為了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B為了欺騙人民。
(2)毛澤東去談判的目的:A為了爭取國內和平。B也為了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談判的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
2、內戰爆發(1946.6-1949.1)
(1)爆發標志:對中原解放軍全面進攻(2)轉入反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意義: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B、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3)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1948.9--1949.1)
A、遼沈戰役: 東北人民解放軍。 →作用:解放東北全境
B、淮海戰役:華東解放軍和中原解放軍。 →作用: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C、平津戰役:華北和東北人民解放軍合力進行平津戰役。→作用: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響:A、殲滅150萬,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B、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渡江戰役:1949.4.21
意義:解放南京,推翻了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南京國民政府。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1)中央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2)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殺敵。
一、狀元實業家張謇(19世紀末出現“實業救國”,投資辦廠的浪潮)
近代著名實業家,提出“棉鐵主義”思想,對近代工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實業救國”
(1)原因:張謇看到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他深感要挽 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
(2)口號的提出:他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
2、企業命運:大生紗廠雖有較大發展,但最后被吞并。
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第一階段:中國工業化從武器現代化開始 19世紀60-70年代 洋務運動
(2)第二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特點: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短暫的春天”);
原因:A、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
B、中華民國政府頒布的政策,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C、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最主要)。
(3)第三階段:一戰后至新中國成立前。
特點:發展艱難,處于崩潰邊緣。
原因:A、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B、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C、內戰和官僚資本的壓迫。
特征:A、身受三重壓迫,比較落后;
B、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于輕工業和沿海沿江大城市地區;
C、發展短暫且艱難曲折。世界現代史
一、蘇維埃政權
1、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年2月
A、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B、結果:①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②出現兩個政權并存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主要權力)與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十月革命
原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依然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對內鎮壓人民。
列寧回到彼得格勒:號召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統治
概況:1917、11、7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又稱“十月革命”)
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
彼得格勒起義的意義:彼得格勒起義的勝利,推動了全國革命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
(3)蘇維政府的革命措施
目的:鞏固無產階級政權
內容:①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④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一戰;⑤遷都至莫斯科
(4)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勝利 1917—1920年
措施:①組建紅軍;②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意義: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鞏固了政權
(5)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2、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建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1922年底—1991年)
組成:最初由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成;后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1919年3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它的早期領導人是列寧。
2、經濟上(1)實施新經濟政策 1921年開始實施
原因:①國內戰爭結束,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②蘇維埃政權首要任務是恢復發展經濟
內容:①停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②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③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意義:到1927年,國民經濟恢復到一戰前的水平
(2)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
概況:1928—1937年 依據是兩個五年計劃 重點是發展重工業
內容:①工業化建設;②農業化集體化
意義: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蘇聯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3、法制建設上
概況:1936年,頒布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意義:①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②標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3、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
1、背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
2、評價:(1)積極:便于集中了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也大大加強,為以后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礎。
(2)消極:①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②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③嚴重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④經濟粗放發展,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二、戰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會 1919年1 月 巴黎 27國
A、原因:帝國主義戰勝國為了重新瓜分世界
B、操縱者:法國總理克利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
C、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D、內容:①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A.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B.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C.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D.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E.殖民地: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E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②1919—1920年,與德國的盟國奧、匈、土、保簽訂和約
E、結果:由對德的《凡爾賽和約》和對奧、匈、土、保的和約構成的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國際聯盟的建立 1920年1月
總部:日內瓦;操縱者:英法(美國未加入)
實質:是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3、華盛頓會議——對亞太地區的“安排” 1921—1922年 華盛頓
A、原因:一戰后,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矛盾十分尖銳(日美矛盾最突出)
B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C、倡議者:美國 操縱者:美、英、日
D、內容:①英、法、美、日簽訂《四國條約》;②美、英、日、法、意簽訂《五國條約》規定了五國主力艦的噸位比;③簽訂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
E、結果:由華盛頓會議內容構成的華盛頓體系,確定了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統治秩序
三、經濟大危機
1、經濟危機
1、“繁榮”及其崩潰
(1)“繁榮”: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處于相對穩定時期,孕育著嚴重的危機
(2)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①從美國開始,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②特點:來勢猛烈,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大③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2、羅斯福新政時間:1933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
A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
B內容:①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以《國家工業復興法》為指導;②大力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③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補貼;④大力興建公共工程
C影響:①緩解了經濟危機,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②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加強;③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3、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1、納粹政權的建立
A、原因:①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德國社會矛盾;②納粹黨的欺騙宣傳贏得人民支持
B、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化的標志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標志)。
C、影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D、反動舉措:①制造“國會縱火案”,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會,取締別的 政黨;③加強思想控制,焚毀進步書籍;④瘋狂迫害猶太人
2、意大利、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 (最早建立的法西斯政權)
日 本:1936年,軍部法西斯上臺,標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于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這一事件標志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2、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斷進行侵略活動,這使西方大國的利益受到一定損害。西方大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他們想把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因此,他們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綏靖政策”。
3、爆發和擴大
爆發:1939.9.1,德國突襲波蘭美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擴大:①1942.6,蘇德戰爭爆發;
②1941.12,日軍偷襲珍珠港,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③英、法、比軍隊的敦刻爾克撤退,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④1940年,法國向德國法西斯投降。⑤“不列顛之戰”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堅持抗戰,粉碎了希特勒的圖謀。⑥莫斯科保衛戰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⑦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A、原因:法西斯的侵略損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
B、時間、標志: 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影響: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2、雅爾塔會議 1945.2 蘇、美、英
A、原因:為了協調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
B、內容:①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②成立聯合國;③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3、最后的勝利
(1)1942年至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1942年,美軍取得中途島海戰勝利,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1942年秋,英軍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成為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2)諾曼底登陸:1944.6 美英盟軍開辟第二戰場
(3)德國投降:1945.5.8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
(4)日本投降:1945.9.2 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4、二戰性質: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5、二戰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的。一戰后,德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滿足一戰后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挑起了戰爭的爆發。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欲望,加速了戰爭的爆發。③此外,西方大國采取的綏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對戰爭的爆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6、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這場戰爭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7、影響:①給人類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②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教育了各國人民,爭取和平和進步的思想深入人心。③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④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壯大。⑤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8、“二戰”期間的四次重要國際會議:
①在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變的形勢下, 1943年冬,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開羅會晤,發表《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將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并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②1943 年冬,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的宣言,決定于1944年內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
③為加快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和解決戰后的重大問題,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內容有: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后德國民主化,準備在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
④德國投降后,為了加速結束對日戰爭,1945年夏,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在德國的波茨坦會晤,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五、戰后經濟
1、美國經濟的繁榮
1、戰后的繁榮
原因:①擁有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③發展新興工業;④改善人民生活
概況: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發展迅速
2、危機和經濟調整
危機:1974—1975年 原因是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 影響是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調整: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經濟形勢好轉,債務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3、新經濟出現
概況: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得到發展
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2、西歐和日本經濟大發展
1、歐洲的聯合
(1)背景:西歐經濟恢復發展(美國的援助、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先進科技、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2)聯合:①組成歐洲共同體;②成立歐洲聯盟(1993年;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③發行歐元
(3)影響:①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歐共體的國際地位和作用。②動搖了美國的霸主地位,隨著歐盟、日本的崛起,資本主義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③對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沖擊了兩極格局,“冷戰”結束后,成為世界多極化趨勢中的重要一極。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美國的扶持;③引進科技成就,發展教育科技
(2)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
(3)借鑒:①要善于抓住機遇,注意加強國際間的經濟聯系。②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科技,大膽創新。③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七、冷戰
1、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1、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臺后,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
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后來矛盾日益突出。
2、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4、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
5、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
①歷史原因:蘇聯由于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起來許多問
題和矛盾。
②內部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
③外部原因:西方反蘇反共的敵對勢力,長期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對蘇聯進行意識形態方
面的滲透,并采取各種手段施加壓力和影響,攪亂群眾和干部的思想;同時,誘惑并迫使蘇
聯領導人改變內外政策,從而改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和平演變”戰略終于在八九十年代對蘇聯造成了嚴重后果。
2、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云突變。在一年之內,執政四十多年的各國共產黨紛紛喪失了政權,社會主義制度也發生了改變。
2、東歐劇變的原因:①歷史原因:東歐各國共產黨執政后,都照搬蘇聯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蘇聯,蘇聯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
②內部原因:在經濟上,大多數國家發展緩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歐國家差距越拉越大,經濟困難導致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嚴重破壞了民主與法制, 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脫離了群眾。
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給東歐國家“松綁”,他的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的“新思維”,加速了東歐各黨改組、分裂和蛻變。
④西方因素:西方國家以貸款、貿易、科技和意識形態滲透等手段誘壓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3、東歐劇變給我們的啟示:①要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和政策;②要成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領導地位;④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3、冷戰中的對峙
“柏林墻”是德國分裂和歐洲分裂的標志,是東西方冷戰的象征。
(1)含義: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了武裝進 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為。
(2)目的:遏制共產主義
(3)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推出杜魯門主義(1947年),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②經濟上:實施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
③軍事上:建立北約組織(1949年)
(4)兩極格局的形成標志:1949年北約建立標志著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擴張戰略部署初步形成.1955年蘇聯與東歐七國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形成,也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5)影響:①“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導致了國際關系的緊張。②長期的“冷戰”嚴重威脅了人類進步、世界和平。③“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4、美蘇爭霸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①實力對比: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②領導人:赫魯曉夫、肯尼迪;③蘇聯意圖: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事件: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危機的解決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
(2)70年代:特點:蘇攻美守 
對策:美國實行戰略收縮,結束越戰,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
蘇聯采取積極進攻戰略,如1972年12月出兵阿富汗
(3)80年代:特點:美攻蘇守 
蘇聯對策: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備控制為核心的全球緩和戰略;原因:經濟困難;事件:1989年從阿富汗撤軍。
美國對策:實現有限的緩和;原因:因擴充軍備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經濟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競爭
冷戰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
八、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一超多強”:“一超”指的是美國,制定了全球戰略,干涉別國內政,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多強”指的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
2、科索沃戰爭: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狂轟濫炸;多極化趨勢是長期的、曲折的,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九、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1、原因: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經濟聯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下去,于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2、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強。②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③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3、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戰爭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
4、面對全球性問題應采取的措施: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加強國際合作、重視落后地區的輿論宣傳和科教工作等。
十、第三次工業革命
1、開始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2、領域:以原子彈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核心:電子計算機廣泛使用。
3、特點:A、大大加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B、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C、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
4、影響:A、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B、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C、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我國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世界近代史
開始于18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文藝復興
1、原因: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興起
2、核心思潮:人文主義
3、實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4、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但丁:文藝復興先驅;《神曲》;舊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和新世紀最出一位詩人
(2)達芬奇:意大利最著名畫家、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3)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文學家;《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5、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定義:14-16世紀的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們發掘和繼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思想文化運動。
6、意義:打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文化和教會統治對人性的鉗制和禁錮,推動了歐洲文化的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新航路的開辟 原 因 客觀條件 主要經過 意義
1、歐洲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與擴大2、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的強烈向往 1、指南針的應用2、地圓學說的深入人心(知識的增長)3、航海技術的進步 航海家 事跡 支持國家 1、證明了地園學說2、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開啟了全球化進程。3、殖民掠奪4、歐洲貿易中心轉移
葡萄牙人迪亞士 1487年,繞過非洲最南端,進入印度洋 葡萄牙
葡萄牙人達·伽馬 1497年,到達印度,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
意大利熱那亞人哥倫布 1492年,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 西班牙
葡萄牙人麥哲倫 1519年~1522年,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 西班牙
背景:(1)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
(2)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和黃金的追求強烈;
(3)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造成了商業危機。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異同:
相同點:原因相同---資產階級想掌權,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
領導階級相同---資產階級領導 革命動力相同:人民 都處死了封建君主
影響相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影響廣泛
不同點:領導階級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領導階級除了資產階級還有新貴族
特點不同---英國反復曲折,建立君主立憲制,不徹底
法國大革命是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主要方式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88年“光榮革命”和平方式進行
法國大革命用武力方式進行
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 法國大革命(1789-1794)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
原因 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經濟的發展,英國殖民主義者壓迫、剝削北美人民 法國封建統治等級森嚴,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南方落后的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 ,新貴族(克倫威爾) 資產階級(華盛頓) 資產階級(羅伯斯庇爾) 資產階級(林肯)
重要文件 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導火線 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 1861年3月林肯當選總統
開端 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獄 1861年4月南方獨立,挑起內戰
經過 1645年納西比戰役擊潰王軍 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建共和國 克倫威爾就任護國公 1660年封建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確立,標志革命完成。 (1)爆發標志:來克星頓槍聲 (1775年) (2)建軍:華盛頓成為大陸軍總司令 (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 (1776年7月4日) (4)轉折:薩拉托加戰役 (1777年) (5)勝利:約克鎮英軍投降 (1781年) (6)結果: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3年) 1、爆發標志: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監獄 2、頒布《人權宣言》3、1792年廢除君主制,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路易十六被死 4、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目的是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羅伯斯庇爾等人的恐怖政策 5、結束:1794年7月(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等人被推上斷頭臺,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結束 爆發: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 初期:北方軍隊準備不足,缺乏優秀將領,一再失利 轉折: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 《宅地法》勝利:1865年北方獲勝
結果 1649年成立共和國;1688年光榮革命;1689年權利法案 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標志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 結束了封建統治,確立資本主義制度。 北方取得勝利,維護了美國統一
意義 1、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 ,建立君主立憲制 2、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3、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1)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摧毀了英國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3)對歐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1、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動搖了整個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2、傳播了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3、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4、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性質: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1、維護了美國的統一 2、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有一大障礙,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
拿破侖帝國
(1)奪取政權: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
(2)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1804年 拿破侖
第一帝國的覆滅的原因:對外侵略激起歐洲人民的反對(后期戰爭的侵略性)
背 景 法國大革命結束后,政局動蕩,資產階級希望穩定統治秩序
時 間 1804年——1814年
措 施 1、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頒布《法典》保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2、對外:多次打敗反法同盟的軍隊,后演變為對外侵略的戰爭
戰爭性質 1、 革命性: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2、 侵略性:損害了被侵略國家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1、歷史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影響: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使英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并率先開始工業革命。英國革命不僅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迅速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馬克思認為,英國革命是一場“歐洲范圍的革命”。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歷史影響: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場革命所爭取的民主權利卻僅為少數人所享有。
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影響:①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使北美人民獲得民族解放,建立了獨立的美國。②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發展。
2、法律內容
《權利法案》:對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并對公民應有的權利做了明確規定。文件影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人權宣言》:“人生來就是平等的,整個主權來源與于人民,財產權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體現了法國《人權宣言》的核心思想。它提出的人們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第三等級的利益。
《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布《獨立宣言》,被馬克思稱為“第一人權宣言”它的內容有:①天賦人權,人人生而自由平等;②政府由人民授權;③宣告北美獨立,建立美國。(宣告美國誕生,它倡導自由、平等、和平的原則)。
《1787年憲法》
內容:確立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國會—立法權,總統—行政權 法院—司法權);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影響:(1)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2)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制度,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促進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推動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
3、人物評價
拿破侖: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政權,并于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侖法典》。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被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
評價拿破侖: 著名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1)、他執政時,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幫助和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資產階級的勝利,廢除了封建特權,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各資產階級國家的民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他執政時的對外戰爭,打擊了各國舊的封建統治,傳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奪了被占領國家的財富,帶有侵略性,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并造成了國內的經濟困難,
評價華盛頓: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1777年10月帶領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1781年10月,英軍司令康華利率領英軍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1789年華盛頓被當選為美國第一屆總統。1796年9月,在做了兩屆總統后,華盛頓主動放棄了繼續當選美國總統的權利。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又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為開過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華盛頓成為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一、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時 間 18世紀60年代——1840年前后 19世紀70年代 相同點:①都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②都推動了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進入壟斷階段不同點①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者基本上都是基層的手工業者,與科學技術聯系不緊密。第二次的發明者大多是科學家,科學起了推動作用,第二次成就更突出②第一次首先發生在英國,后波及到其他國家;第二次幾乎是同時發生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范圍廣。③有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
最早國家 英國 美國、的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
前 提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序 幕 1765年,哈格里夫斯成功地制造出能同時紡出多根棉紗的紡紗機——“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把人類的“手”從直接勞動中解放出來。
重要發明 1783年,瓦特改進了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內燃機 發電機愛迪生——電燈泡
其它發明 新交通工具有1807年富爾頓(美國)發明的蒸汽汽船和英國的史蒂芬孫發明的蒸汽機車(1814年發明“火箭號”;1825年發明“旅行者號”) 火車在交通運輸業中的應用,使人類邁進了火車時代,迅速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①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等電器,電的發明和使用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也帶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鋼鐵行業。②德國卡爾.本茨1885年成功地設計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③1913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的生產中使用了流水線裝配工藝。④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
新生產組織 工廠制(從手工工場過渡到工廠)
完 成 1840年前后,英國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完成標志)
影 響 1、、生產力方面:促進了生產力大大提高,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社會面貌的變化: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逐步確立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的統治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鴉片戰爭為例) 1、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使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2、促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進一步造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激化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3、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拉大
性 質 既是一場技術革命,又是一場社會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含義:又稱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因:手工業的生產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19世紀晚期,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在三方面:①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②新機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③新的訊息傳遞技術、設備的發明與應用。特點:以電為核心、廣泛性。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的四大特點是:
①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取得巨大成果。②它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進入電氣時代。③此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規模廣泛,發展迅速。④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英國憲章運動 背景 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更加富有,工人待遇卻很差,工人運動興起
時間 1836年——1848年
政治綱領 《人民憲章》
目的 (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爭取普選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
性質 世界上第一次群眾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意義 是歐洲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運動,標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臺。
不足 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進一步發展受到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條件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暴露(社會經濟條件)
歐洲工人運動興起(階級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親自參加工人運動,將經驗上升為理論(個人因素)
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誕生標志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作用 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
補充:《共產黨宣言》的內容:1、分析了階級斗爭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揭示了資本主義必將要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客觀規律 3、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奮斗
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2、新成立的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準備鎮壓人民
經過 1、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成立了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2、“5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敗
意義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公社戰士大無畏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失敗原因 1、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階段,還不具備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條件(根本原因)2、反動勢力強大(直接原因) 無產階級自身尚未成熟
《國際歌》 歐仁·鮑狄埃作詞,工人作曲家狄蓋特譜曲
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
背 景 1、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根本原因 2、農奴境況悲慘,暴動頻繁沙皇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直接原因
時 間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法令廢除農奴制
內 容 1、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3、農奴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性 質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影 響 1、有利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2、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改革不徹底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背景 內憂:1、閉關鎖國、落后的封建國家,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 外患: 2、1853年西方勢力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 3、部分中下級武士接受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主張武力推翻幕府統治,并取得成功 倒幕運動: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
內容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3、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歐洲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1889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
性質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影響 1、日本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轉折點;2、封建殘余勢力依然強大,富有侵略性,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改革的作用:改革社會中某些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因素,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表
背 景 1、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2、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同盟國(德、奧匈,意)VS協約國(英、法、俄)
原 因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根本原因)
目 的 重新分割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時 間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導 火 線 薩拉熱窩事件
爆發標志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戰 場 主要在歐洲(后擴展到亞洲、非洲、太平洋地區)
轉折性戰役 1916年,凡爾登戰役
戰爭的擴大 1917年,美國、中國等參加協約國
結束標志 1918年11年11,德國投降
結 果 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性 質 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其中塞爾維亞是正義之戰,但總體而言為帝國主義戰爭)
影 響 1、美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日本也得到迅速發展 2、歐洲衰落了。英法遭到削弱,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資本主義國家 3、俄國建立起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啟示 (1)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我們應該反對戰爭愛好和平。(2)面對當前的形勢,我們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3)加強團結合作,發展本國經濟。(4)樹立振興祖國的信念,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思想科技成就一覽表
國 家 代表人物 地位 主張或成就 作 用法 國 伏爾泰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他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會 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武器法 國 孟德斯鳩 主張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 (美國政治模式的理論基礎)英 國 牛頓--“現代科學之父”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 天文學:萬有引力數學:微積分力學:力學三定律 力學體系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使自然科學從宗教神學束縛中解放出來并獲得極大的發展。英國 達爾文 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 1、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 2、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說 3、沉重的打擊了神權統治的基礎德國 愛因斯坦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相對論 1、為原子彈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還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2、在哲學上也有重要作用俄國 列夫·托爾斯泰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被稱為“心理描寫大師”
一、啟蒙運動(17—18世紀)
17-18世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他們的理論啟迪了人們的思想,人們把這個時代稱為“啟蒙時代”,把他們倡導的思想稱為“理性主義”。
(1)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封建專制制度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
(2)內容: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反對天主教會,宣揚民主、自由和平等。
(3)代表人物及主張:伏爾泰主張“自由”“平等”。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天賦人權
(4)性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一場把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思想解放運動。。
(5)影響:為法國大革命準備了批判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二、近代文化成就
文學藝術的成就
國 家 代表人物 成 就 地 位
德 國 貝多芬 《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 交響曲之王
俄 國 托爾斯泰 《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荷 蘭 梵高 《向日葵》
奧地利 約翰·斯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 圓舞曲之王
(1)貝多芬: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是一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熱情歌頌者、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古典樂派的終結者和浪漫樂派的開拓者。《英雄交響曲》是他的第一部明確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交響樂作品。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宏大。他最重要的貢獻是發展和創造了奏鳴——交響樂的結構形式。
(2)列夫 托爾斯泰:他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作品描寫了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圖景,深刻揭露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3)梵高:荷蘭的偉大畫家《向日葵》是荷蘭畫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畫家運用有力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對比表達他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右玉县| 吉林市| 遂昌县| 当雄县| 凤庆县| 外汇| 枣庄市| 鸡泽县| 紫金县| 宜章县| 平远县| 青田县| 浦东新区| 当涂县| 酉阳| 类乌齐县| 南部县| 丰原市| 张家界市| 宝坻区| 衡南县| 略阳县| 响水县| 广德县| 云霄县| 泗洪县| 嘉兴市| 方山县| 明水县| 平定县| 哈巴河县| 肇源县| 宁城县| 清水县| 裕民县| 六盘水市| 嘉祥县| 赞皇县| 吉林省| 永春县|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