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第一節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1998年上海卷) 確立"中國人種自生說"最有力的證據是中國原始人類的A傳說,記載和遺址 B遺物,遺址和傳說 C遺址,遺物和傳說 D化石,遺址和遺物 (D)(2000年上海卷) 據考古報道,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有180萬年.這樣,中國人類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 A,10萬年 B,20萬年 C100萬年 D120萬年 (A)(1996年全國卷) 最早出現在今陜西境內的人類是A元謀人 B藍田人C半坡人D山頂洞人 (B)(2000年春季卷) 下列各項,不符合"北京人"生產和生活狀況的是A群居生活 B制造和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 C人工取火 D使用簡單的語言 (C)(2003年上海卷) 北京人遺址中發現許多石片,石塊,考古界認為有些是北京人創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據是 A數量很大,約有10萬多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C形狀多樣,有些還有鋒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跡 (D)(2002年上海卷) 我國境內原始人分布十分廣闊,其中活動范圍最為接近的是A元謀人,藍田人 B元謀人,北京人C北京人,山頂洞人 D藍田人,山頂洞人 (C)(1999年全國,廣東卷) 《韓非子》載:"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鉆燧取火"的我國遠古居民相當于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D)(1997年全國卷) 我國的氏族社會開始于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C)(1994年上海卷) 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采用鉆孔技術的是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B)(1993年上海卷) 我國最早掌握人工取火技術的是A元謀人 B山頂洞人 C北京人 D藍田人 (B)(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下列關于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不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居住地區不同 ②體質特征不同 ③取火方式不同 ④社會組織形式不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C)(2000年春季卷) 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A原始農業的發展 B掌握建造房屋與制陶技術 C飼養家畜家禽 D營造公共墓地 (A)(1999年上海卷) 在下列各項中,生活在不同石器時代的人是A元謀人和藍田人 B藍田人和北京人 C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D山頂洞人和半坡人 (D)(1998年全國卷)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點是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制造陶器 C種植粟,水稻 D飼養豬,水牛 (B)(2004年上海卷) 2004年3月.青浦區"驚現上海第一人"的同時,還出土了一只幾乎沒有野豬特征的紅陶豬形彩陶,它說明A說明了吳越文化起源于畜牧 B反映了該地區馴化豬的歷史C證實了上海曾經是陶瓷中心 D顯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紅色(B)(1995年全國卷)(多選)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處有A按血緣關系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過著定居生活 D婦女掌握統治權力 (ABC)(1995年上海卷) 下列文化遺址中屬于父系氏族公社的是A大汶口文化早期 B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C半坡氏族事情 D河姆渡氏族時期 (B)(2001年春季卷) 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歷史進步表現在A定居生活 B按血緣關系組成社會集團 C從事農牧業生產 D出現貧富分化 (D)(2001年江西卷) 良渚文化處在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時代 D鐵器時代 (B)(1997年上海卷) 下列文化遺址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氏族公社全過程的是A山頂洞人遺址 B河姆渡氏族遺址 C半坡氏族遺址 D大汶口文化遺址 (D)(1994年全國卷) 傳說中被黃帝打敗的炎帝部落生活在A黃河上游 B黃河中游 C黃河下游 D黃河中下游 (A)(2001年全國卷) 傳說中的堯舜時期大致處在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時代 D鐵器時代 (B)(2000年廣東卷) 下列關于禹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傳說中的人物 ②建立了夏朝 ③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 ④舜的兒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B)(1996年上海卷) 黃帝以后的堯舜禹時期,由部落聯盟召開會議,推舉有才德的人擔任首領,這種更替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作 . 禪讓(2001年上海卷) 20世紀中國的考古取得了巨大成就.請在已發現的我國原始遺址中任選一處,劃圈標在下圖相應的位置上,并簡要說明其特點和歷史意義.(2000年上海卷) 我國已有多處文化遺址,古跡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故宮,長城,北京人遺址,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莫高窟……除上述例子外,請你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在今陜西,新疆,西藏范圍內任選一個值得向聯合國申報的文化遺產,并簡要說明理由.(應包括名稱,時期,內容和意義)第二節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994年全國卷)(多選) 夏啟以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A鞏固部落聯盟的需要 B私有制發展的結果 C階級對立的產物 D統一國家的需要 (BC)(2001年廣東,河南卷) 夏朝農業生產使用的主要工具不包括A蚌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石制工具 D銅制工具 (D)(2001年上海卷) 下列事件中,發生在商朝的是A周公東征 B盤庚遷殷 C國人暴動 D平王東遷 (B)(2002年上海卷) 在下列歷史事件中,導致王朝更替的是A盤庚遷殷 B牧野之戰 C周公東征 D共和行政 (B)(1996年全國卷) 西周實行分封制是為了A建立軍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貴族的權力C排斥異姓諸侯,團結同姓諸侯 D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 (D)(2003年上海卷) 據史書記載,奄國(今山東曲阜)曾隨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奄國稱魯,并轄"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人后裔 B商代遺民 C周朝百姓 D少數民族 (B)(2000年春季卷) 導致西周共和的直接原因是A王室衰微,諸侯反叛 B奴隸起義 C國人暴動 D犬戎攻破鎬京 (C)(1993年上海卷) 我國開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距今約有A,3100多年 B,2800多年 C,2500多年 D,1100多年 (B)(2000年上海卷) 公元前8世紀平王東遷后,朝野出現的現象是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②遷都頻繁異姓反叛 ③列國內亂諸侯兼并 ④尊王攘夷大國爭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第三節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2004年江蘇卷) 完整地說,我國的"青銅時代"應包括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戰國 D夏,商,周 (D)第四節 夏,商,西周的文化(2000年天津,江西卷)夏商周時期最突出的科學成就出現在下列哪一知識領域A天文歷法 B醫藥學 C生物學 D地理學 (A)(1999年上海卷) 在漢語中,"鼎"可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應追溯到 A商周時期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秦漢時期 (A)(1998年上海卷) 《周易》中八卦的總根源是 A天和地 B水和火 C山和澤 D雷和風 (A)(1994年全國卷) 商朝,人們在天象觀察中,做了世界上最早的 和 記錄. 日食,月食第五節 春秋戰國的紛爭和民族融合(1997年上海卷) 下列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應是 ①牧野之戰 ②盤庚遷殷 ③管仲相齊 ④平王東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C)(1996年全國卷) 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 B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 C協調諸侯國之間的爭端 D維護小國的經濟利益 (A)(2000年春季卷) 下列關于春秋爭霸性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A打擊奴隸制,推廣封建制 B"尊王攘夷",維護周王室的統治 C春秋無義戰,阻礙社會進步 D爭奪土地人口的兼并戰爭 (D)(2000年廣東卷) 春秋戰國時期,對促進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戰爭 B鐵器使用 C各國變法 D商業興盛 (A)(1995年全國卷)(多選) 公元前579年,宋國約集晉楚兩大國召開消除戰爭的弭兵會議,會上晉楚約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會晉楚及一些中小諸侯國在宋結盟,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大國外,各國都要向晉楚進貢.這兩次會議表明A大國爭霸局面宣告結束 B大國之間即爭奪又妥協 C中小諸侯國從此免于戰禍 D晉楚兩大國分享霸權 (BD)(1994年上海卷) 在下列諸侯國中,既是"春秋五霸",又屬"戰國七雄"之一的是 A齊國 B晉國 C吳國 D宋國 (A)第六節 春秋戰國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2003年全國,廣東卷)我國古代用木炭冶煉生鐵始于A西周 B春秋時期 C戰國時期 D西漢 (B)(2001年全國卷) 下列手工業行業較早興起的是A冶鐵業 B制瓷業 C造紙業 D印刷業(A)(1998年全國卷) 下列戰國時期的城市中,既是諸侯國都城又是冶鐵中心的是 A邯鄲 B大梁 C臨淄 D宛 (A)(1999年上海卷) 史學家認為,公元前645年晉國"作爰田"是一次重大變革,因為它的實質是 A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B擴大了作戰的兵源C爭取了民眾的支持 D提高了野人的地位 (A)(2000年春季卷) 下列各項,作為中國奴隸制開始瓦解標志的是A使用鐵器和牛耕 B魯國實行按畝收稅 C商業繁榮,城市興起 D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 (B)(1996年上海卷) 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應是 ①初稅畝 ②國人暴動 ③商鞅變法 ④盤庚遷殷A④②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A)(1995年全國卷) 《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這主要是因為 A允許工商者入仕為官 B準許土地自由買賣C承認土地歸私人所有 D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 (D)(1999年全國卷) 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A實行商鞅變法 B更多地使用鐵制農具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建設工程 (A)(1994年全國卷)(多選)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歷史發展的顯著趨勢是 A鐵器牛耕使用漸廣 B諸侯兼并趨向統一 C封建制度逐步確立 D中外聯系不斷加強(ABC)(1999年廣東卷) 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精神推行變法.請論述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參考答案]改變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按軍功授爵賜田宅,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獎勵耕織,禁止棄農經商,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改革行政制度,建立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秦國逐漸成為強國.(2004年廣東卷) 韓非子指出:商鞅雖死,"秦法未亡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分析其歷史影響.[答案要點]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廢除舊貴族特權,獎勵耕戰,按軍功授爵和賜給田宅;建立縣制,由國家統一派官治理.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促進先進生產方式的確立,使秦國迅速強盛.(2003年春季文綜卷)(1)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與青城山一起)為什么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歷史上,秦開鑿了鄭國渠水利工程.在下列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了什么決策 秦王的決策導致了什么結果材料一: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勸秦開鑿水渠).中作而覺,秦人欲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命數年,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為之. 《資治通鑒》卷六材料二:(韓人計謀被發覺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時為客卿)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與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記》卷八七(3)結合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修建,說明基礎設施建設對增強綜合國力的作用.[答案要點](1)變水害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為千里沃野;體現了先民的勤勞智慧.(2)堅持完成鄭國渠的開鑿;不采納"逐客"建議.鄭國渠的開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強大,最終滅掉六國.(3)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基礎設施技術雖然投資大,見效慢,但是它會極大地改善社會生產的環境和條件,有力地推動一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高.第七節 春秋戰國的文化(1996年上海卷) 中國天文歷法有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成就,最早記錄哈雷慧星的時期是 A殷商 B西周 C春秋 D戰國 (C)(2003年江蘇,廣東卷) 提出"若使天下相兼愛,國與國不相攻,……則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C)(2004年上海卷) 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外國學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國思想家的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C)(2004年廣西卷) 戰國時期,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的思想家是A韓非子 B莊子 C孟子 D墨子 (A)(2003年上海卷) 某歐洲文化旅游團在一所中學圖書館參觀時問學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作舟和水,這句話最早見于中國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 這位學生正確地回答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D)(2001年春季卷) 下列各項,不屬于墨子觀點的是A民貴君輕 B人應互愛互利 C反對掠奪戰爭 D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A)(2002年上海卷) 以下主張明顯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愛人,民貴君輕 B萬物虛無,禍福相倚 C兼愛非攻,節用尚儉 D以法為教,今比勝昔 (A)(2000年上海卷)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論述當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A)(1999年上海卷) "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這段論述當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D)(1995年上海卷) 主張"明主峭其法而嚴其刑","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孫子 C孟子 D韓非子 (D)(1998年全國卷) 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A反對君主專制 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 D《離騷》觸怒權貴 (B)(2004年上海卷) 就論證端午節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證據應當最具有說服力A古籍的記載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聲明 D學者的解釋(A)(1999年上海卷)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化發祥和繁榮的地區之一.請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在今湖南,湖北范圍內任選一個值得開發或加強建設的人文景觀,并簡要說明理由.(應包括該人文景觀的時代,內容和意義)[參考答案]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按下列原則給分:選點正確,時代正確,內容正確,意義正確.如屈原故里,戰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和詩人,可建成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其他如:隨縣編鐘,馬王堆漢墓,赤壁之戰和諸葛亮故居……(1990年上海卷) 簡要評述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參考答案]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對打破貴族壟斷教育是有貢獻的.提出"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等教育和教學思想.這些觀點是正確的,至今仍有借鑒作用(2004年上海卷) 2004年4月,美國副總統切尼在復旦大學發表演講,校方贈送切尼一件禮物(有孔子像).事后,幾位學生議論為什么送這件禮物.甲說:"估計是宣傳中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乙說:"可能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丙說:"也許是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權思想比西方早兩千年."……問題:請概要寫出你對甲,乙,丙三種說法的理解.[答案要點]甲側重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家后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乙突出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國主流文化;丙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張"仁",孟子提出過"民本",但與西方啟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權"觀念有本質區別.(1988年全國卷) 試述我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重要主張.[參考答案]墨家代表墨子(名翟),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反對浪費,主張選舉賢能之人做天子,國君和官吏.儒家代表孟子(名軻),荀子(名況).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荀子主張人定勝天.道家代表莊子(名周),他鄙視富貴利祿,但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法家代表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主張"法治",實行改革.軍事家代表孫臏,主張打仗要謹慎,避實就虛,認為集中自己兵力,分散敵人兵力,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1994年全國卷) 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并分析其積極意義.[參考答案]這些言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非攻".社會根源:墨子生活于戰國初期.當時,社會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封建經濟初步形成,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小生產者的隊伍不斷擴大.他們深受剝削和壓迫,要求擺脫貧困,渴望溫飽富裕.同時,各諸侯國為掠奪土地和人口混戰不已,生靈涂炭,生產破壞.廣大小生產者厭惡戰爭,渴望安定.積極意義:第一層次:墨子的這些言論在當時是進步的.第二層次:墨子要求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爭,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這些言論在當時是進步的.第三層次:墨子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對掠奪戰爭,譴責戰爭對生產的破壞,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有利于社會進步,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墨子的這些言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值得弘揚的.第二章 封建大統一時期——秦漢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2000年上海卷) 秦朝時期,郡的監御史主要負責A收取賦稅 B征發兵役 C管理軍事 D監察郡守 (D)(2001年天津文綜卷) 中華民族使用的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歷程.回答下列問題1.在考古中,發現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陽刻符,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對它們的正確表述是A是國家形成的首要標志 B出現時間比傳說中的"倉頡造字"更早C已經全部得到識讀 D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強各地區聯系的作用 (B)2.下列關于殷墟甲骨文的說法,正確的是A全部書寫在龜甲上 B造字有異于"六書"構字規律C是研究商,周歷史的珍貴資料 D是占卜活動的記錄(C)3.秦始皇推行"書同文"的措施A適應了政治統一的需要 B用隸書代替其它文字C導致秦朝實行焚書坑儒 D成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A)(2000年廣東卷) 秦朝施政主要依據的學說是A儒家學說 B墨家學說 C道家學說 D法家學說 (D)(2000年天津,江西卷)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 ①崇儒反法 ②防止舊勢力復辟 ③毀滅文化 ④加強思想控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B)(2001年上海卷) 堪稱當時世界之最,卻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運河外,最為典型的是 A都江堰 B秦長城 C唐長安 D明皇宮 (B)(2001年廣東,河南卷) 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設置行政機構進行管理始于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東晉 (A)(1996年全國卷) 下列各項中,與劉邦在楚漢戰爭中能夠轉弱為強無關的是 A重視人才 B實行三十稅一 C收攬民心 D有富饒的根據地 (B)(1995年上海卷) 簡述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簡要評價.[參考答案](1)建立皇帝制度,集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于一人;(2)中央政府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監察,軍事事務;(3)在全國范圍內廢除了分封制度,推行郡縣制度;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負責地方行政.(4)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廣大人民的統治.(2004年江蘇卷) 觀察下面三幅地圖回答問題:(1)三幅地圖分別反映了哪三個時期 (2)這三個時期的政治特點是什么 (3)概括這三幅圖(三個時期)所反映的我國歷史發展趨勢.[答案要點](1)春秋,戰國,秦朝.(2)春秋:諸侯爭霸;奴隸社會瓦解.戰國:兼并戰爭;一系列變法運動的開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秦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始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3)由諸侯割據走向全國統一;由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第二節 兩漢的統治(2001年廣東,河南卷) 關于"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吸取秦亡教訓 B儒家治國思想占據主導地位 C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農民戰爭促使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 (B)(2002年廣東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材料二:(漢高祖)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遂除民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均摘自《漢書·食貨志》回答:分別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結合材料分析封建統治者的賦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關系.[參考答案]秦朝的暴政;文景之治;賦稅繁重,超過社會承受能力,導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亂;輕徭薄賦,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2000年廣東卷)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自保)也,則眾力不足也.故諸侯撓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治理)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商君書·農戰》材料二:(晁錯對漢文帝說)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蓄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漢書·食貨志》回答:根據材料,結合商鞅,晁錯所處時代背景,從目的和結果方面評述兩人的重農主張.[參考答案]商鞅處于戰國兼并戰爭時代,認為只有發展農業,國家才能強大;百姓從事農業,則易于治理和驅使.這是贏得兼并戰爭的保證.這種主張的實行,為日后秦統一奠定了基礎.晁錯處于西漢初年經濟凋敝時期,主張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滿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緩和社會矛盾,統治秩序,恢復社會經濟.這種主張的實行,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1996年全國卷)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頒布上述法令的是 A齊桓公 B王莽 C魏孝文帝 D宋神宗 (B)(2001年上海卷) 下列帝王中,被譽為"中興之主"的是 A光武帝劉秀 B隋文帝楊堅 C唐玄宗李隆基 D明成祖朱棣 (A)(1999年上海卷)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光武帝在位時,令郡縣檢核土地,這兩個地區竟沒有人敢認真執行.這一現象所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A連年戰爭實無良田可言 B豪強地主多為功臣皇親 C地方官吏大都貪污腐敗 D檢核制度早已形同虛設 (B)(2004年上海卷)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牛羊馬豕,山谷不能受." 引自《后漢書·仲長統傳》 文中"豪人"指當時的 A封爵將領 B豪強地主 C僧侶貴族 D吏治腐敗 (B)(2001年全國,江西卷)導致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分裂割據的根本原因是 A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黃巾起義 D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A)第三節 兩漢政治經濟制度(2000年廣東卷) 西漢時取消了一些殘損肢體肉刑的皇帝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B)(2001年廣東,河南卷) 關于"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吸取秦亡教訓 B儒家治國思想占據主導地位 C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農民戰爭促使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 (B)(1998年上海卷)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引自《史記》卷一0六文中的"今"是 帝在位時期,晁錯的這一建議史稱" "政策.晁錯提出這一建議,是因為"大封同姓"后,隨著王國勢力的加強,對 構成了重大威脅.一位史學家評論說,晁錯的這一建議確有一定的先見之明,你是否同意,請簡要說明你的判斷.第四節 兩漢的社會經濟(1995年上海卷) 中國傳統農業源遠流長,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人民已種植 ,擴大了食物的來源;西漢時期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 ,還發明了播種用的 . 水稻,耦犁,耬車(2001年春季卷) 我國以煤為燃料冶鐵始于 A戰國 B秦 C西漢 D東漢 (C)第五節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展和民族關系(2000春季卷) 下列水渠,開鑿時不以灌溉為主要目的的是 A靈渠 B白渠 C六輔渠 D鄭國渠 (A)(1997年全國卷) 今桂林與長沙之間,歷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開通于 A戰國 B秦朝 C西漢 D隋朝 (B)(2004年廣西卷) 秦漢之際北方游牧民族中勢力最強大的是 A匈奴 B鮮卑 C突厥 D烏桓 (A)(2000年春季卷)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恢復和西域各國的交往 B加強對西域各國的控制 C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 D打通"絲綢之路" (C)(1995年上海卷) 張騫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兩者相距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 (B)(2004年江蘇卷) 下列政治舉措中,不屬于漢武帝時代的是 A實行刺史制度 B設置西域都護 C實行察舉制 D頒布"推恩令" (B)(1981年全國卷) 簡述張騫通西域的經過,并說明西漢同西域的政治,經濟關系.[參考答案]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出使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物產和生活情況,也了解領導西域各族很想同漢族往來.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訪問許多地區.西域各族政權也派人隨漢使到漢朝答謝.從此,漢朝同西域的往來十分頻繁.西漢同西域經濟上的交流,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漢使帶回了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種子(或答傳入內地);西域各族也從漢朝得到絲織品,鐵器,并向漢族學會鑄造鐵器和鑿井技術.政治上,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進行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這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國的開始.張騫通西域以后,,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和新疆到伊朗(或答安息),轉而通向西亞和歐洲(或答大秦),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1995年全國卷) 司馬光說:"(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又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指出漢武帝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與秦始皇類似之處.比較秦皇,漢武的這些類似之處,說明為什么會導致秦亡漢興的不同結果.[參考答案]漢武帝用大軍北擊匈奴,征發大量農民服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類似.秦始皇不顧當時的國力,用幾十萬大軍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脅.以后又征發大批農民修筑長城,戍守邊疆,苦役百姓,民不堪鳴.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西漢建立后,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國力強盛,因此漢武帝得以徹底擊敗匈奴,使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產發展.秦始皇為了個人享樂,征發農民修建宮室,營造陵墓,使大批農民離開土地,社會生產遭到破壞.漢武帝征發農民服役,主要是用以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其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均與秦始皇濫用民力不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雖然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但前者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鞏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光大了儒學,而后者則起了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的惡劣作用.(2001年上海卷) 西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與邊疆各民族的聯系也得到了加強.請回答以下問題:(1) 列舉西漢同西域關系的主要史實.(2)2000年北京老山漢墓被確認是漢武帝兒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學家對女主人的頭像進行了復原后,意外地發現她極像西域女子,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猜測:她是今新疆地區人 是古代中亞人 是具有西域民族血統的漢族人 還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傾向于哪一種說法 請簡要說一說你的理由.(3)女主人究竟屬于哪一民族,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這一問題有何歷史意義(4)揭開這一謎底,有待于進一步收集直接和間接的證據.你認為有哪些方法[參考答案](1)漢對匈奴的戰爭,和親,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西域物產傳內地,西域都護設置等.(2)能以一定的事實為依據;能結合史實,邏輯合理;(3)能正確對應和概括其歷史意義,如假定為今新疆地區人,則可答進一步了解西漢時期的民族關系.(4)能結合具體史實回答,如:可以從老山漢墓中繼續尋找;到西域實地考察研究;查閱有關歷史文獻資料;如具體答《史記》《漢書》等資料;民間的史料;國外記載的資料等;(如答從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風俗習慣上來旁證,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分.)第六節 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第七節 秦漢時期的文化(2000年上海卷) 既通天文,又擅文學,其發明創造保持世界記錄長達1700多年的我國科學家是 A張衡 B祖沖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 (A)(1995年上海卷)1962年我國發行了一枚紀念蔡倫的郵票,發現郵票上有一歷史知識的錯誤,立即停止發行,另外又出了一枚,改正了前一枚郵票的錯誤.請你仔細觀察下面兩枚郵票,指出哪一枚是錯票 是什么錯誤[答案要點]錯票是B,錯在蔡倫生年誤為公元前.(僅答錯票是B不給分)(2004年全國文綜卷1)求真務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突出強調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回答1-2題.1.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幀失者在草野."這句話表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認識對象不會"自言其明" ③實踐就是每件事都親歷親為 ④實踐水平越高,人的認識能力就越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2.強調求真務實,就必須堅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意味著 A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是否聽從上級指示 B書本知識對于認識事物沒有價值 C不必強調理論創新 D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D)(2004年上海卷)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引自《漢書·董仲舒傳》 董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弱點B違背了漢武帝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忌諱 D迎合了漢武帝意愿 (D)(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 ①中央集權的強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強 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D)(2004年廣東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治史思想的史學家是 A司馬遷 B司馬相如 C班固 D司馬光 (A)(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下列史學著作中論及當時統治者的是 A《史記》 B《漢書》 C《后漢書》 D《資治通鑒》 (A)(1998年全國卷)(多選)要了解"王莽改制"的史實,可查閱 A《史記》 B《漢書》 C《后漢書》 D《資治通鑒》 (BD)(1993年上海卷) 在長江流域出土的文物是 A半坡人面網紋盆 B秦始皇陵東側的陶兵馬俑 C馬王堆漢墓帛畫 D劉勝夫婦墓中的金縷玉衣 (C)(2002年上海卷) 文物是形象的歷史,人民從商周青銅器不僅看到了那一時期的各種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當時的冶煉技術,生產水平,文字,藝術和社會生活等各種情況.從下列秦磚,漢瓦與畫像石中,你能獲得哪些歷史信息[答案要點]秦磚:秦磚的形狀,秦朝文字的特點(或小篆)等.漢瓦:漢瓦的形狀,文字的特點(或隸書)等.東漢畫像石:東漢農民耕作,狩獵(或畜牧),或漢朝農業生產的狀況和特點等.(2001年江西卷) 試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儒家學派的地位和思想內容所經歷的變化,并說明原因.[參考答案]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儒家主張仁政,反對苛政,為當時諸家學派之一.秦滅六國,以法為教,徭役繁重,刑罰嚴酷,儒家學派為統治者不容,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改變無為政策,推行大一統,董仲舒為適應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學說,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采納,儒學從此西漢的統治思想.(1991年上海卷) 簡要評述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參考答案]《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也是傳記文學的典范作品.《史記》采用紀傳體例,它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間的史實.《史記》肯定了陳勝,吳廣起義推翻秦朝的作用,歌頌詩人屈原,指斥一些暴君,酷吏的罪惡,并且評論了當代統治者漢武帝的功過第三章 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一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的交替(1995年全國卷) 下列戰役中,戰場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戰 B垓下之戰 C巨鹿之戰 D官渡之戰 (B)(1994年上海卷) 公元208年,左右東漢天下的軍事集團主要是A袁,曹,劉集團 B曹,劉,孫集團 C劉,孫,袁集團 D孫,袁,曹集團 (B)(1993年上海卷) 下列歷史人物中經歷過三國時期的有A曹操 B華佗 C諸葛亮 D孫權 (CD)(2001年全國卷) 曾連續有六個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A西安 B洛陽 C北京 D南京 (D)(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下列對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軍隊戰斗力不強 B軍事指揮不當 C攻打東晉不得人心 D游牧民族不習水戰 (D)(1994年上海卷) 南北朝時期統一過黃河流域的政權有 和 . 北魏,北周(1993年上海卷) 史料:……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注:主簿—官職名),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啼,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問:(1)這段話寫的是哪個朝代哪個人的事(2)這段話后來形成了哪一句成語(3)文中的"舞"作何解釋 東晉的祖逖,聞雞起舞,舞劍(1993年全國卷) 以下材料是淝水之戰前前秦君臣對戰爭形式的分析,請認真閱讀后回答問題.材料一:(苻)堅曰:"……今略計吾士卒,可得九十七萬……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吾強兵百萬,資仗如山……以吾擊晉,校(較)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材料二:京兆尹慕容垂(鮮卑族人)言于堅曰:"弱并于強,小并于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以陛下神武應期,威加海外,虎旅百萬,韓(信)白(起)滿朝,而蕞爾江南,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材料三:平陽公(苻)融曰:"……群臣言晉不可伐,皆忠臣也.原陛下(苻堅)聽之","鮮卑,羌虜,我之仇讎,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今)輕舉大事(伐晉),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不及也!"材料四:太子左衛率石越曰:"且彼(晉)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回答:(1)材料一中,苻堅的話流露出一種什么情緒 它將對戰爭產生什么影響(2) 材料二,三,四中,三位大臣的話是否都是忠言,試加以分析.(3) 淝水之戰的結局對歷史發展有什么影響[參考答案](1)驕傲自大,驕兵必敗.(2)苻融和石越的話是忠言,因為他們比較客觀地看到了前秦統治的內部危機和東晉的優勢,這對戰爭決策是有益的.慕容垂主戰是別有用心,他代表鮮卑貴族的利益,希望苻堅失敗,從而擺脫前秦的統治.(3)中國長期分裂割據.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1999年全國,廣東卷) 東漢初年,遷移到河套和陜西,山西北部同漢族人民交錯居住的是 A鮮卑 B南匈奴 C北匈奴 D羯 (B)(2000年上海卷) 促使北魏實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趨勢 B政府與宗主爭奪農戶 C南北對峙的形勢 D漢族地主階級的要求 (B)(2002年上海卷) 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中通過漢化推動社會進步,影響最大的是 A鮮卑 B匈奴 C羯 D氐 (A)(2001年全國卷) 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內遷后,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 A鮮卑 B匈奴 C羌 D氐 (A)(1995年上海卷) 下列各組王朝排列中,均建都于洛陽的是 A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 B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 C西周,曹魏,北魏,隋,唐 D東漢,東晉,前秦,遼,后梁(1990年全國卷)閱讀下列史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東北,河北省西北一帶)姓或復姓,皆改之."——引自《資治通鑒》請回答:(1)魏主是誰 (2)本詔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詔令提出這一改革的論據是什么 (4)提出這一論據的意圖何在[參考答案](1)孝文帝.(2)改鮮卑姓為漢姓.(3)鮮卑族的祖先是黃帝.(4)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2004年廣東卷)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 B北方人口南遷并帶去先進生產技術 C江南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 (B)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1994年上海卷)列舉我國古代在數學方面的四項重大成就.《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劉徽圓周率,祖沖之圓周率(1998年上海卷)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即神無也.……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說這段話的是A扁鵲 B荀況 C王充 D范縝(D)(1999年全國,廣東卷) 下列關于范縝思想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比較系統地批判了神學迷信B人的精神和形體相互分離,人死精神不死C形體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鋒利,二者互相結合D人的精神與形體不可分離,人死精神亦死 (B)(2002年成人卷) 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削弱焉."于是,上從其計. 摘自《漢書·主父偃傳》材料二:董仲舒曰:"春秋大統一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度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摘自《漢書·董仲舒傳》回答:(1)材料一中的"上"的指哪一位皇帝:(2)主父偃和董仲舒分別提出了什么建議 目的是什么(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實施這些建議的結果.(2000年春季卷) 南北朝時期的優美民歌《敕勒歌》出自A匈奴族 B鮮卑族 C羯族 D羌族 (B)第四章 封建繁榮——隋唐第一節 短暫的隋朝(1997年上海卷) 下列各項,不屬于隋朝統一全國的歷史背景的是A南北經濟的發展 B大運河的開鑿 C北方民族的融合 D人民渴望統一 (B)(1996年全國卷)(多選) 隋朝得以統一全國的原因有A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C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D隋文帝楊堅的決策正確 (ABCD)(2000年廣東卷) 隋煬帝開鑿運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高麗 B巡游江南 C鞏固統一局面 D搜刮各地財富 (C)(1996年全國卷) 隋朝的大運河分為四段,其中從洛陽到涿郡的一段是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 (A)(2003年全國,廣東卷) 通過農民戰爭建立的新王朝是 ①西漢 ②西晉 ③隋朝 ④唐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2002年上海卷) 漢承秦制,唐襲隋規,都出現了盛世.然而,秦朝與隋朝卻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邊少數民族入侵 B統治集團內訌變亂C宦官擅權外戚臨朝D橫征暴斂苛政黷武 (D)(2000年春季卷) 結合史實分析隋朝統一的社會歷史條件.[參考答案]三國時,江南初步開發.從西晉末年起,北方大批農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使南方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北魏統一后,黃河流域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南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相互交流,從經濟上奠定上南北統一的基礎.北方少數民族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重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東晉以來,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據政權的社會基礎.南朝時,士族勢力逐漸衰落,這也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2003年江蘇卷) 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諸多政略舉措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發揮過積極作用.請列舉這些政略舉措,并說明其歷史意義.[參考答案]率軍滅陳,統一南北;開運河;創進士科;興建東都和糧倉;修馳道;與日本,東南亞等國友好往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加強中央集權,促進南北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第二節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1994年全國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貞觀四年,(唐太宗)詔發卒修洛陽之乾元殿(按:隋煬帝營建的宮殿,毀于戰火).……張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乾元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殘之后,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煬帝遠矣."——摘自《貞觀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謂玄素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 "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歸于亂耳!"上嘆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 ——摘自《資治通鑒》材料三:(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摘自《舊唐書·馬周傳》回答:(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罷修乾元殿問題上,唐太宗和張玄素取得的共識是什么 唐太宗罷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促成了怎樣的局面(3)材料三與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統治發生了什么變化(4) 綜觀這三條材料,對唐太宗的統治應怎樣認識[參考答案](1)他們的共識是,如果濫用民力,將回導致人心離散,政權覆亡.唐太宗罷修乾元殿是為了維護開創不久的基業,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煬帝的覆轍.(2)唐太宗調整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切實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等措施,形成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太平盛世".(3)從與民休息變為苦役百姓.(4)唐太宗的統治是建立在剝削和奴役農民的基礎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納諫,勵精圖治,征發的徭役相對減輕.取得一定業績后,情況不同了.在封建社會中,即使"貞觀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負擔也是不輕的.(2001年全國,江西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則天進號"天后",上書建言:"勸農桑,薄賦徭……禁淫巧,省功費,力役……" ——據《新唐書》材料二:魏晉以來,士族靠門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則天修《姓氏錄》,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列入上等士流),縉紳(指世家大族)恥焉." ——據《新唐書》材料三:則天以女主臨朝,大臣未附,委政獄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舊唐書》材料四:武則天大開科舉,唐人稱她"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才能著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自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據《陸宣公翰苑集》回答:根據以上材料,分析武則天得以掌握政權近半個世紀的原因.[參考答案]原因是武則天推行了有積極作用的政策:輕徭薄賦,反對奢侈浪費,濫用民力;獎勵農桑,發展生產;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反對派;大開科舉,破格選拔人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打擊士族腐朽勢力,反映新興庶族地主利益.(2003年廣東卷)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唐初之盛"皆時會(形勢)為之,非盡由于人力也".試從"時會"和"人力"兩方面分析"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參考答案]隋末農民起義為唐初社會發展掃除了障礙,隋朝的滅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訓,為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唐太宗順應形勢,調整政策,任賢納諫,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2004年上海卷)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許多開國君主的前車之鑒."天子者,有道則人推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一個"畏"字,促使不少統治者調整政策,從而出現了社會繁榮.請選擇一個中國古代的繁榮時期,簡要分析其原因與表現.[答案要點]名稱,原因,表現.例:名稱:貞觀之治或唐前期;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訓,輕徭薄賦,愛惜民力,重視人才,善于納諫.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民族融洽,國力強盛,邊疆鞏固,邦交和睦……(1999年全國卷) 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試結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并總結其經驗教訓.[參考答案]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聽取規勸,調整統治政策,出現了"貞觀之治";武則天重視人才,任用賢臣,使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重視官員的使用與考核,任姚崇,宋景等為相;出現了"開元盛世"."開元"以后用人失當,任李林甫,楊國忠等為相,釀成"安史之亂".經驗教訓:完善科舉制度,有利于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第三節 唐朝后期的政局(2002年上海卷)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連昌宮詞(節錄) 唐 元稹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里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1)詩中的"開元"是 皇帝的年號,"姚宋"是指 , ,"妃子"是指 .(2)造成詩中所說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這種情況與后來發生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參考答案](1)唐玄宗,姚崇,宋景,楊貴妃.(2)唐玄宗殆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安史之亂.(1992年全國卷)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試結合你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的認識,分析趙翼的這一觀點.[參考答案]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均田制破壞,府兵制瓦解,中央軍力削弱,同時唐玄宗統治后期政治腐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戰亂和割據削弱了中央的統治,破壞了社會經濟.楊貴妃受寵愛,唐玄宗沉湎酒色,這只是中央政治腐敗的原因之一.趙翼把這說成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這一表現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趙翼把責任加在楊貴妃頭上是不對的.趙翼的根本錯誤在于夸大了楊貴妃個人對唐朝由盛而衰的影響.(1993年上海卷) 下面是一張唐朝人口統計表,根據表格內容回答下列問題年號 公元 人數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649年 約1900萬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726年 約4141萬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約4531萬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年 約5291萬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年 約1699萬唐穆宗長慶元年 821年 約1576萬(1) 這張從唐太宗到唐穆宗時的人口統計反映了什么問題(2)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參考答案](1)唐太宗時人口不多,唐玄宗時人口數不斷上升,玄宗后期人口數達到最高點;755年后人口急劇下降,從肅宗到穆宗時人口進行下降.(2)經過貞觀之治,到玄宗時,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人口數也增長很快;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因此人口急劇下降;安史之亂后又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它們之間爭戰100多年,因此人口繼續下降.第四節 隋唐制度的革新(1993年上海卷) 我國古代中央政府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秦朝時候是 ,唐朝時候是 部尚書. 太尉,兵(2000年江蘇,浙江,吉林文綜卷) 隋唐實行科舉制的進步意義主要是 A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B對皇帝的專制權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進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D削弱了顯貴的特權 (A)(1997年全國卷) 隋唐科舉制的實行,緩和了魏晉以來地主階級內部 和之間的矛盾,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士族,庶族(2000年天津,江西卷) 府兵制創立于 A西魏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A)(2004年廣東卷) 唐初府兵制賴以推行的經濟制度是 A方田均稅法 B均田制 C租庸調制 D兩稅法 (B)(1999年上海卷) 閱讀下列材料,填空并回答問題.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入之. 引自《新唐書》卷145文中的"客"是指 ,這一賦稅制度史稱.一位史學家評論說:這一制度的實施,有其客觀的需要,也是我國賦稅制度上的一次重要轉折.你是否同意 請簡要說明你的理由.[參考答案]客戶(或莊客),兩稅法.同意.安史之亂后,租庸調制無法實行.開了人丁稅轉向資產稅或財產稅的先例.第五節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1997年上海卷) 我國古代下列生產工具中,基本上無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耬車 B翻車 C筒車 D提花機 (C)(1996年上海卷)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曲轅犁和筒車的時期是 A西漢 B東漢 C隋 D唐(D)(1997年全國卷) 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桶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于 A東漢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C)(2001年江西卷) 歷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說,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是在 A東晉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B)(1998年全國卷)(多選) 唐代著名的手工業產品有 A益州綾錦 B宣州的紙 C邢州白瓷 D揚州銅鏡(ABCD)(1998年上海卷) 隋唐時,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這種布的原料是 A絲 B麻 C棉 D毛 (B)第六節 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998年全國卷) 中央政府管轄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天山南北地區最早的行政,軍事機構是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護府 C北庭都護府 D安西都護府 (B)(1998年全國卷) 唐太宗說:"自古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在位期間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重大舉措是 ①與吐蕃和親,送去手工業品和醫藥,生產技術書籍 ②在東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冊封皮羅閣為云南王,把手工業技術傳到南昭 ④接待渤海人來長安學習漢族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2003年上海卷) 文物是物化的歷史,它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觀察下列關于唐代婦女的三組彩陶俑照片,回答問題:從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歷史信息.[參考答案]表面信息:如唐代婦女的服飾,發式,容貌,這些婦女在做什么等. 深層信息:陶瓷工藝水平,造型藝術水平,審美觀念,多民族,婦女可能更加開放等.(1988年上海卷) 以唐朝和吐蕃親密關系的重要史實,說明漢藏兩族人民"患難相恤,暴虐不作"的深厚情誼.[參考答案]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贊干布結婚,文成公主帶去了蔬菜種子,手工業品,醫藥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以后,許多工匠又陸續到吐蕃,養蠶方法又傳到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加強漢藏兩族的聯系,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吐蕃和唐朝會盟,建立的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拉薩的大昭寺前.這些史實充分說明了漢藏兩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情誼.(1994年全國卷)舉出西漢,東漢,蜀,吳,唐等封建統治者妥善出來民族關系的各一個典型事例,并簡要說明處理好民族關系的積極意義.(答案空格200格)[參考答案]西漢:實行和親政策,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東漢:班超出使西域.蜀:諸葛亮妥善處理西南各族的關系.吳:和境內被稱為山越的少數民族共同開發.唐:實行和親政策,任用各族首領管理州府,冊封少數民族首領接受唐中央政權的領導.積極意義: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緩和;有利于各族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七節 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2002年全國文綜卷)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同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友好往來的傳統.回答下列問題1. 自唐至清,長期作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的城市是 A揚州 B泉州C明州 D廣州 (D)2.唐朝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是 A市舶使 B總稅務司 C澎湖巡檢司D理藩院 (A)3.下列各項,屬于我國古代學習,吸收外國經濟文化成果的是 ①《綴術》 ②唐樂 ③熬糖法 ④班田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2004年廣東卷)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揚州 C泉州 D廣州(B)(1999年廣東卷) 在今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始于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B)(1986年全國卷) 簡述唐朝的對外交往如何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參考答案](1)唐朝的對外交往頻繁,同新落,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國來往密切.都城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2)頻繁的對外交往促進了唐朝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經濟方面,唐朝從各國輸入了許多物產.如從朝鮮輸入牛,馬,麻,布等;從波斯輸入胡椒,波斯棗和藥物等.科學技術方面,各國的醫學,天文,建筑等成就傳入了中國.在生產技術上,從天竺學習了熬糖法,提高了中國的制糖技術.文化藝術方面,天竺和西亞的音樂,舞蹈和繪畫等傳入我國.唐樂里,還吸收了高麗樂.玄奘自天竺帶回了佛經.這些都豐富了古代我國文化藝術的內容.第八節 隋唐時期文化的繁榮(2004年江蘇卷) 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貢獻是在天文歷法方面,他制訂了 A《大衍歷》 B"太初歷" C"十二氣歷" D《授時歷》 (A)(1999年上海卷) 與秦漢史學相比,唐代史學的特點是 ①產生了第一部史論專著 ②出現了典章制度的專史 ③確立了官修正史的制度 ④首創了紀傳體通史巨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隋唐時期最盛行的體育活動是 A射箭和摔跤 B圍棋和擊劍 C馬球和足球 D秋千和拔河 (C)(1995年全國卷) 劉知幾的《史通》是一部 A歷史學理論著作 B唐朝斷代史 C典章制度沿革史 D編年體通史 (A)(2003年上海卷) 從司馬遷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到劉知幾著《史通》闡發歷史通識,形成系統理論,我國史學歷經 A,100多年 B,300多年 C,800多年 D,1200多年 (C)(1994年上海卷) 在下列圖中,生動反映當時中央政權與兄弟民族政權之間友好關系的是 A《女史箴圖》 B《清明上河圖》 C《洛神賦圖》 D《步輦圖》 (D)(1994年上海卷)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是對 書法藝術的贊美;"吳帶當風"中的"吳"是指 . 王羲之,吳道子(2000年上海卷) 我國已有多處文化遺址,古跡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故宮,長城,北京人遺址,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莫高窟…….除上述例子外,請你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在今陜西,新疆,西藏范圍內任選一個值得向聯合國申報的文化遺產,并簡要說明理由.(應包括名稱,時期,內容和意義)[評分要點]本題為開放型試題,按下列原則給分:選點正確,時代正確,內容正確,意義正確.如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或答具體年代),是我國較早的母系氏族時期的遺址,反映了原始氏族部落完整的面貌.(2002年全國文綜卷)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歐亞大陸橋"被譽為"現代絲綢之路".讀圖5回答:(1)西漢和唐朝,在現今的天山山脈南北,曾先后設置了 , 和等軍事行政機構(或官職),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2)古代的"蔥嶺"相當于我國今天 市附近的 高原和 山.(3)位于"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是哪一時期,哪種宗教的藝術成就.(4)讀圖6,并根據所學知識,說明敦煌許多文物經理千余年保存比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5)亞歐大陸橋東起連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橫貫我國東西的大動脈,又是聯結亞歐大陸的新紐帶.它加強了我國同中亞及歐洲一些國家的友好往來.據此請分析亞歐大陸橋的經濟,政治意義.[答案要點](1)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2)喀什,帕米爾,喀喇昆侖山.(3)隋唐,佛教. (4)從圖示的資料可以看出,該地地處內陸,年降水量約50毫米,氣候干旱,風沙埋沒.(5)基礎產業先行,有利于東西部之間的物質和信息交流;推動沿線各國的經濟與國際貿易發展;創造有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和平的周邊環境.(1996年全國卷) 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參考答案](1)原因概括 說明政治 全國統一,政治相對的時間較長經濟發達 農業,手工業,商業全面繁榮,出現盛世景象對外開放 和朝鮮,日本,印度,西亞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2)特點和歷史地位概括 說明全面繁榮 有杰出的各領域兼收并蓄 廣泛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表現世界領先 領先于世界的項目影響深遠 促進亞洲和世界文明進步事例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第一節 五代十國(1995年上海卷) 前秦,北魏,后梁建立者的民族依次是A氐,鮮卑,漢 B羯,氐,匈奴 C匈奴,氐,漢 D黨項,羯,氐 (A)(1997年全國卷) 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唐主(南唐列祖李弁)即位,江淮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群臣爭言:"陛下中興,今北方多難,宜出兵恢復舊疆."唐主曰:"吾少長軍旅,見兵為之害深矣,不忍復言.使彼民安則吾民安矣,又何求焉!" 摘自《資治通鑒》材料二:(列祖弁元三年春,詔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尋,地(荒蕪)而不藝(種植),桑隕而弗蠶,衣食日耗,朕甚閔(憫)之.民有向風來歸者,授之土田,仍給復三年(免徭役三年).……(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藝桑及三千木(棵)者,賜帛50匹,每丁墾田及八十畝者,賜錢兩萬,皆五年勿收租稅. 摘自《十國春秋》材料三:(弁元五年)分遣使者按行(巡視民田,以肥瘠定其稅,民間稱其平允.) 摘自《資治通鑒》材料四:(李弁統治末年,南唐)內外寢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煥,漸有中朝之風采.摘自《釣磯立談》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時代背景,評述李弁的治國方針,措施和后果.要求:表述應當成文.限150字左右,超過180字要扣分.[參考答案]評述內容應包括:背景:五代十國割據戰爭頻繁,社會經濟破壞,人民衣食無著.方針:息兵安民,勸課農桑.措施:招撫流民,獎勵墾荒種桑,合理核定田租.后果:維護了南唐安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第二節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1993年上海卷) 宋朝建立于公元 世紀 年代. 10,60(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宋太祖從地方軍隊中挑選精壯士兵編入禁軍主要是為了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滅割據政權 C防御遼軍進攻 D節省軍費開支 (A)(2001年廣東,河南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故 "普曰:"……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技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宋太宗)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指遼,西夏掠奪)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盡收天下勁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此制兵年其道也. ——《文獻通考》材料四: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語類》回答: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北宋初期統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國方略,并分析其背景和利弊.[參考答案]方略: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內患.背景:前代藩鎮割據,君弱臣強,導致社會動亂.利弊:保持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發展;使得機構重疊,財政拮據,地方貧弱,導致對遼,西夏戰爭連連失利.(1995年上海卷) 簡述北宋政府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簡要評價.[參考答案](1)把唐末五代藩鎮的權力收歸中央,以文官代替武官擔任地方行政長官,把地方財政權劃歸中央轉運使,把地方精兵編入中央禁軍.(2)削奪宰相的權力,以樞密使分其軍權,以三司使分其財權,宰相既不管軍事也不理財,樞密使也不直接統率軍隊.(3)由于權力過分集中,造成中央官僚機構臃腫,軍隊缺乏戰斗力,釀成國家積貧積弱的惡果.第三節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2004年上海卷) 公元997年,宋廷歲收2200萬多緡,收支相抵還余大半;到王安石變法前兩年,收入已高達11000多萬緡,收支卻虧1500多萬緡,"民貧乏食"而反.造成這種統治危機的根源是A經濟衰退 B起義頻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敗(D)(2001年全國,天津文綜卷) 歷史上的重大社會變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為前提.根據相關歷史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在戰國變法運動中,提出"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C)2.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對官僚和大地主特權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漢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楊炎"兩稅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變法 (D)(1994年全國卷) 在王安石新法推行過程中,最大阻力來自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農民 D皇室 (A)(2001年上海卷) 在王安石變法中,,引起隱匿田畝,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的是 A均輸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稅法 D青苗法 (C)(2000年上海卷) 下列變法改革中,涉及學校教育,人才選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 B周世宗改革 C王安石變法 D張居正改革 (C)(2004年江蘇卷)王安石認為"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下列變法措施中,與解決這一問題有關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將兵法 ④市易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D)(1998年上海卷) 南宋朱熹認為,王安石"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學家評論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據.但是如此曲解變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 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參考答案]王安石變法確實存在用人不當,操之過急而造成的一些弊端(如進一步舉例,只要正確,每例可加分).但是王安石變法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如答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可得分),培養和選拔人才.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歸結于王安石變法的目的,顯然有失公允(如用變法內容來具體說明,只要正確,可加分).變法的作用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它使政府的財政情況大為改善,積貧的危機有所緩和.第四節 遼,西夏的建立和宋遼,宋夏的和戰(2001年廣東,河南卷) 下列少數民族,最初居住在遼河上游一帶的是A匈奴 B鮮卑 C契丹 D女真 (C)(2001年上海卷) 下列選項中,在11世紀上半期與北宋并存,建都興慶(今銀川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是A契丹族建立的遼 B黨項族建立的大夏 C女真族建立的金 D蒙古族建立的元 (B)(2000年春季卷) 下列事件的先后順序是 ①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②元昊在興慶稱帝 ③澶淵之盟 ④王安石變法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D)(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至于太宗,兼制中國(指的幽云十六州后,統治區域擴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國制(遼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百官制》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拔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指遼,西夏所為),皆與中國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50材料三:燕薊之地陷于胡虜且百年而忘南顧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簡易,鹽曲俱賤,科役不繁故也. ——余靖《武溪集·論河北榷鹽》回答:(1)遼實行南北雙軌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所述燕薊之民忘"南顧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 為什么[參考答案](1)契丹征服者一時不能適應被征服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雙軌政治制度分別管理.這種承認漢法,設立南面官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并促進了契丹社會向封建制過渡,有利于民族融合.(2)不全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即遼政權放棄落后生產方式,仿行漢法,逐漸向封建制轉化.(1993年全國卷)宋代文人劉迎在詩中寫道:"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惟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什么叫"榷場" 舉例說明榷場的作用.試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參考答案]宋,遼,夏,金時期,幾個政權并立,政府在邊境上設立收稅市場叫榷場.例如宋遼邊境上的榷場.宋朝商人有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隨著貿易的發展和交往的頻繁,宋朝的的制瓷,印刷等技術傳往遼,遼的工匠仿造宋瓷制造日用器皿,雕印書籍.榷場的設立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若能答出榷場的設立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著,加分).(在分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時,按以下3個層次評分,各層次得分不得累加)1, 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2, 雖然邊境上彌漫著戰爭的氣氛,但各民族人民為維持生計仍保持經濟貿易往來.3, 盡管我國歷史上多次出現戰亂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可阻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乃是歷史的主流.第五節 金的建立與宋金的和戰(1999年全國卷) "生女直(真)舊無鐵",他們用馬匹,人參等與鄰近各族換取來的鐵,主要用于制造A錢幣 B兵器 C生產工具 D生活用具 (B)(2002年上海卷) 下列推理屬于哪一種情況大前提:我國古代社會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小前提:"金"是我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權.結論:金軍南下客觀上加快了社會發展A大前提正確,小前提,結論錯誤B大前提,小前提正確,結論錯誤C大前提錯誤,小前提,結論正確D大前提,小前提錯誤,結論正確 (B)(2003年上海卷)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述懷 (宋) 李綱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計,威靈何以鎮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從來只自強.詩中的(1) 胡騎指什么(2) 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3) 中原指什么地方(4) 李綱為何如此述懷,渴望自強[參考答案](1)金兵;(2)求和或投降;(3)河南省一帶或黃河中下游地區,如答漢族地區,宋朝疆域,黃河流域等也給分.(4)金軍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勢,李是主戰派.第六節 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1994年上海卷) 公元1000年時,與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是A夏 B遼 C金 D元 (B)(2000年天津,江西卷) 下列政權滅亡的先后順序是A遼,南宋,金 B西夏,遼,金 C西夏,金,南宋 D金,西夏,南宋 (C)(1999年上海卷) 在我國古代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定都于今天的 A西安地區 B洛陽地區 C北京地區 D南京地區 (C)(2004年上海卷)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這一史書記載反映的是下列哪個王朝的興起A宋 B元 C明 D清 (B)(1998年上海卷) 在下列機構中,其長官行使的職能與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門下省 B(宋)樞密院 C(元)中書省 D(清)理藩院 (C)(1996年全國卷) 元朝時,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歸屬于A遼陽省 B嶺北省 C黑龍江省 D吉林省 (A)(2001年春季卷) 下列各項,出現在元代的是 A劃全國為25個省級行政區 B設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事務C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 D廢丞相制,設立三司 (B)(1998年上海卷) 祖國寶島臺灣在明朝時稱東番,三國,隋,元時期依次稱為 A流求,琉球,夷洲 B琉球,流求,夷洲 C琉球,益州,流求 D夷洲,流求,琉球 (D)(1993年上海卷) 列舉我國古代三個王朝(或時期)對臺灣的不同稱呼.(2000年上海卷)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將臺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的是 A三國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C)(1999年上海卷) 元朝時,住在中原地區的契丹族人內劃分為A第一等人 B第二等人 C第三等人 D第四等人 (C)(1994年上海卷) 元朝時全國各族人民被劃分為四等,長期居住在今山東境內的漢族人屬于 A第一等 B第二等 C第三等 D第四等 (C)(1993年上海卷) 元朝主要矛盾是A蒙古貴族和漢族地主的矛盾 B漢族與蒙古民族的矛盾C蒙古貴族與漢族農民的矛盾 D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 (D)(1994年全國卷)(多選)下列各項中,符合元朝歷史的有A全國劃分為25個省級行政區域和內蒙古等盟旗 B設置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行政事務 C設置理藩院掌管少數民族事務 D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臺灣 (BD)(2004年天津文綜卷)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回答1-2題1.對開發我國東北地區作出貢獻的少數民族首領是A大祚榮 B皮羅閣C元昊 D骨力裴羅 (A)2.元朝統一后,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①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地區 ②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 ③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相融合 ④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2004年全國文綜卷3) 中國古代地方官制的演變體現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回答1-4題1.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以后,秦朝A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貴族不得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C家族勢力在地方絕跡 D縣以下不設基層組織(A)2.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官僚的監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實行察舉制 B設置刺史 C取消封國 D創設御史大夫 (B)3.北宋削奪地方財政權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設通判 C設立轉運使 D設立布政司 (C)4.行省制度最早設立與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B)(2001年成人卷) 簡述元代民族融合的表現.第七節 遼,宋,夏,金,元經濟的發展與對外經濟交流(1998年全國卷) 下列我國古代衣著織物三種原料使用的先后順序是 A絲棉麻 B麻棉絲C絲麻棉 D麻絲棉 (D)(1996年全國卷)(多選) 下列各項,反映北宋農業發展水平的有 A江淮地區大力發展雙季稻 B從國外引進甘薯,玉米等高產作物 C占城稻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D江南和兩廣種植麥,粟等北方農作物 (CD)(1994年全國卷) 黃道婆的棉紡織先進技術學自 A白族 B黎族 C彝族 D山越族 (B)(1996年上海卷) 松江是元朝的棉紡織中心,當地農家婦女黃道婆推廣黎族的先進棉紡織技術,產生出的 聞名遠近各地. 烏泥涇被(1998年全國卷) 元朝漕運路線最北的一段河道是 A廣通渠 B通惠河 C會通河 D膠萊河 (B)(1994年上海卷) 我國古代開鑿會通河,通惠河的直接目的是 A疏水防洪 B加強統治 C灌溉農田 D方便糧運 (D)(2000年廣東卷) 泉州成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海外貿易港口是在 A南朝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C)(1996年上海卷) 南宋的海外貿易空前發達,其主要外貿港口是 A廣州,廈門,福州 B上海,廣州,福州 C蘇州,杭州,揚州 D泉州,廣州,明州 (D)(2003年上海卷) 元朝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外貿和航運事業有了相當的發展,新興的港口是 A廣州 B泉州 C慶元 D上海 (D)(2000年文綜卷) 宋代中日貿易得到很大發展,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 中日貿易擴大的主要原因是 A當時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 C中日經濟互補的需要 D紙幣的產生 (B)2.宋代海上往來大多是三,四月間從日本駛往中國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間從江浙沿海駛往日本.這樣選擇航海時間主要是為了 A避開倭寇的活動 B遵守朝廷有關海禁的規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風 (D)(2004年廣東卷)閱讀以下材料:圖一(唐朝長安圖)圖二:北宋東京城布局圖三:清明上河圖(局部)有人說,欣賞《清明上河圖》"恍然如入汴京(東京),置身流水游龍間,但少塵土撲面耳".——《石渠寶笈三編》回答:(1)說明圖一所示城市的名稱及其所處朝代.(2)從圖二,三提取歷史信息,說明北宋東京與圖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業活動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答案要點](1)長安,唐代.(2)突破坊市制空間限制;突破坊市制時間限制;出現專門市場.(評分說明:如答商業活動頻繁,可加分).(1998年上海卷)三國兩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兩個歷史時期的相似之處是1, ;2, ;3, ;4, .[參考答案]戰爭連綿不斷 ,國家四分五裂,民族不斷融合,南方經濟發展(2000年上海卷) 宋金對峙時期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南北經濟地位發生了變化.請簡要說明這種變化的情況及其原因.[參考答案]宋金對峙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大量人口南遷,勞動力增加.(如答具體事實也可酌情給分)(1999年全國卷) 閱讀下列材料:楚越之地,地廣人稀(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買賣)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摘自《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東晉建立后,百許年間,無風塵之警,區域之內,晏如也.……地廣野豐,民年4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會土(會稽郡)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值一金,……荊城(荊州)跨南楚之富,揚部(揚州)有全吳之沃,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摘自《宋書》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富,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常熟,天下足". 摘自《陸游集》材料四:朝 代 南 方 北 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 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 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 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經濟狀況如何 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經濟有哪些發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么重大變化(3)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西漢南方地廣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換不發達;東晉南方地廣野豐,農業產量提高,工商業發展起來;唐代南方戶口增加,數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戶口數大大超過北方,農業迅速發展,國家賦稅仰仗南方.(2)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或南方經濟的發展超過了北方).(3)南方社會相對安定;人口增長,增加了勞動力,特別是北方農民南遷,帶來了較進步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政府注意農業生產,重視興修水利.(2004年全國文綜卷2) 《真臘風土記》(元)記載:①自溫州開船,西南行,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順風可半月到真臘;②真臘四時常如五六月天,不識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絕無;③信教者削發穿黃,偏袒右肩,其下系黃布裙,跣(xian)足.據此并結合圖1,回答1-4題.1.當時從溫州航海前往真臘的較佳時間是 A,11-12月 B,3-4月C,5-6月 D,7-8月 (A)2.真臘地區的氣候屬于 A亞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 D熱帶雨林氣候 (B)3.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巴勒斯坦地區 B阿拉伯半島 C南亞D中亞 (C)4.該宗教的傳播方式主要屬于 A傳染擴散 B遷移擴散 C刺激擴散D等級擴散 (B)(2002年廣東卷)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有很大發展,試從經濟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參考答案]經濟方面:江南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北方,泉州等海外貿易港口繁榮;制瓷業,絲織業發達,茶葉種植面積擴大,提供了豐富的海外貿易產品;國內商業活躍.科技方面: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廣泛使用.(如答出其他原因,符合史實,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1989年全國卷) 南朝和南宋時期,南方經濟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它們各自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參考答案](1)共同原因:北方戰亂,大批農民向江南遷移,帶來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2)各自表現:南朝,劉宋時政治比較清平,史稱"元嘉之治".梁朝時達到隆盛.江南許多沒有開墾的地區變成大量的耕地,農業比較發達.長江下游地區變成全中國的精華之區,遠遠超過關中.南宋,農業生產明顯超過北方,水稻是第一位的糧食作物,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棉花種植已擴展到長江流域.絲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繼續發展.泉州,廣州,明州是三大海港,設有市舶司.紙幣"會子"成為和銅錢并行的貨幣,完成了經濟中心的南移.(2000年上海卷) 下列分別是隋朝和元朝時期的運河圖,請加以辨別并概括它們的異同點.[參考答案]圖(二)是元朝時期的運河(或答圖(一)是隋朝時期的運河).相同點:起訖點相同(或答都從杭州到北京);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不同點:元朝時期運河取直直達北京(或答隋朝時期以洛陽為中心,元朝時期運河南糧北調)(2002年上海卷)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遠古時期,長江,黃河流域就是我國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期,防洪治水,農田灌溉和舟楫航運的進步與創新,也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請按前述四個方面分別舉出我國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時期的若干史實.[參考答案]先民聚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防洪治水:都江堰,東漢(或王景)治黃河,元朝修治黃河等.農田灌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吳國,唐朝,吳越,南宋,明朝等興修水利工程,三國時期的翻車,唐朝的筒車等灌溉工具等.舟楫航運:秦朝的靈渠,隋朝大運河,元朝修建運河(或漕運),造船業,指南針的使用等.(2002年全國文綜卷) 圖4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它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商業繁榮的景象.當時,汴河穿城而過,西由黃河受水,東入淮河,水量豐富,船運繁忙,大江南北物資匯集.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所學歷史知識,分析東京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2)當時經汴河運往東京的稻米主要產自(將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入題后括號內): A華北平原 B漢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漢平原 [C](3)直接導致該城市北宋后商業衰落的社會政治原因是什么(4)北宋后,黃河累次泛濫,汴河河道淤淺,漸次涸廢.試分析黃河該河段經常泛濫的原因.(5)如今古城開封煥發了新的青春.旅游業已經成為該市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的龍頭,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該市革命生產總值的10·9%.分析該市為什么把發展旅游業作為"興市之本"[答案要點](1)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業活動的時間和區域. (2)C(3)靖康之變;都城遷移.(4)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降水集中.(5)古都開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是按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必然選擇.發展旅游業將帶動該市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建立適合于該市市情的產業結構,推動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第八節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2000年春季卷) 火藥和火藥武器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是在 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朝(D)(1994年上海卷) 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向西方傳播的過程中,作出最大貢獻的是 A日本"遣唐使" B意大利傳教士 C阿拉伯的商人 D中國的航海家 (C)(1997年上海卷) 元朝時,郭守敬主持的天文測量工作,最南的測量點在今天的 . 西沙群島(1997年上海卷)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中領先歐洲800年以上的有 ①張衡的地動儀 ②祖沖之的圓周率 ③《唐本草》 ④沈括的"十二氣歷" ⑤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 ②④⑤ D① ②③④⑤ (B)(1995年上海卷) 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現的時間先后排列,應是 ①雕版印刷術 ②地動儀 ③《授時歷》 ④《夢溪筆談》 ⑤《齊民要術》 A②①③④⑤ B⑤②①④③C②⑤①④③ D⑤①④③② (B)(1993年上海卷)(多選) 下列科技成就屬于宋朝時期的有 A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B火藥的發明 C制成羅盤用于航海 D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 (AC)(2001年全國文綜卷) 宋代教育的特點是 A書院在教育體制中占據重要地位 B嚴格控制思想,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 C學校教育未受變法運動的影響 D道德培養與能力培養并重 (A)(1997年全國卷)(多選) 宋代書院的特色有 A由地方州縣政府主辦 B聚眾講學,相互研討 C重視封建倫理道德教育 D提倡學術上有創見 (BCD)(2000年山西文綜卷) 宋代科舉制比唐朝有所發展,表現為 A廢詩賦,改策論,設經濟特科 B開始施行殿試與武舉制度C以八股取士 D"鄉,省,殿"三級考試成為定制 (D)(1999年廣東卷) 我國古代著名編年體史學著作是 A《史記》 B《史通》 C《通典》 D《資治通鑒》 (D)(1997年全國卷) 下列文化現象中,與城市經濟繁榮直接相關的有 A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B唐代傳奇小說的問世 C兩宋風俗畫的出現D明代中期書院的興盛(BC)(2004年全國文綜卷2) 文字資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回答1-4題:1.系統總結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的著作是 A《夢溪筆談》 B《汜勝之書》 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 (C)2.作品有"詩史"之稱的唐代詩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D杜牧 (A)3.圖4為西夏木活字(佛經)印本.關于這一印本及其傳遞的歷史信息,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A西夏與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發展到較高程度C西夏文字的創制沒有仿照漢字 D西夏不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C)4.圖5為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記,其上部文字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記";中部文字為"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部文字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從該"印記"中能夠獲取的準確歷史信息是A宋代已開始生產鋼針 B宋代出現中國最早的商標,廣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購,生產加工和批發販賣為一體的經營方式 D宋代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C)(1995年全國卷)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韓非子·有度》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東西方向)《鬼谷子·謀》稱:"鄭(國)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材料二:據《萍洲可談》載,北宋有人在廣州看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材料三: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強大的杠桿."材料四: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請回答:(1)從材料看,司南至遲發明于什么時候 司南和指南針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它辨別方向的功能 (2)應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內容 (3)材料四中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什么問題 (4)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么[參考答案](1)戰國.生產(或采玉),導航,迷信活動(或看風水).(2)馬克思指出了中國三大發明傳到歐洲后,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3)舊中國的愚昧落后,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4)科技能否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境.(1996年上海卷) 簡述北宋及北宋以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展,傳播及對世界的影響.[參考答案](1)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以后由泥活字演變出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日本,埃及,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受教育的狀況.(2)北宋發現磁針指南原理,制成指南針,又叫羅盤針,用于航海.阿拉伯,波斯人向中國學到這一發明,傳往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3)北宋廣泛使用火藥,制作火藥武器.元時,火藥與火藥武器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2003年成人卷) 列舉宋元時期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2003年上海卷)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漫長的古代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創新成果為人類聞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些還成為近代文明的助推器或催化劑,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請按朝代順序舉出你認為最重要的十項成果,并逐項概要說明理由例:戰國時期的"四診法",奠定了中醫診斷的基礎.漢代的造紙術,方便了文字記錄,也是對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貢獻.[評分要點]每項成果及其理由只要言之有據各1分,有成果無理由或理由錯誤都不得分.火藥,活字印刷,指南針對世界近代文明的三大影響各1分.例:題中示例前者給1分;后者給2分,但只答"方便文字記錄",未答"對世界文化交流的影響",只給1分,反之,也只給1分.同一朝代不分先后,朝代順序錯誤,按最小剔除法處理,如c.a.b.e.f.d.g.h.j.i,c.d.j不計分,a.b.e.f.g.h.i計分.第六章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明,清(鴉片戰爭以前)第一節 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1993年上海卷) 今天的南京在古代的名稱主要有A建康,集慶,金陵,天京 B建業,建康,中都,天京C建業,建康,集慶,應天 D建康,集慶,應天,天京 (C)(2000年全國,天津,江西卷) 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中,與后來宦官專權有直接關系的是 A廢除丞相 B設立廠衛特務機構C八股取士 D地方設"三司" (B)(2003年廣東卷) 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財政的機構是A布政使司 B行省 C按察使司 D都指揮使司 (A)(2002年上海卷) 明太祖廢丞相,撤行中書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職能 B厲行思想控制 C監視官吏百姓 D強化君主專制 (D)(2000年上海卷) 與秦朝御史大夫職權相似的明朝中央機構是A按察使 B都察院 C大理寺D錦衣衛 (B)(1994年全國卷) 明朝北京的紫禁城是指A京城 B宮城 C皇城 D外城 (B)(2004年天津文綜卷)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設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約.對五軍都督府職權表述正確的是A五軍都督府掌京師軍權,兵部掌地方軍權B五軍都督府掌地方軍權,兵部掌京師軍權C五軍都督府有統兵之權,無調兵之權D五軍都督府有調兵之權,無統兵之權 (C)(2001年北京,內蒙,安徽春季卷) 東晉南朝,隋唐,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及其歷史影響.[參考答案]東晉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門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職;隋唐實行科舉制;明清規定科舉考試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八股取士.東晉南朝士族腐朽衰敗,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隋唐時期庶族地主興起,通過科舉選官擴大統治基礎,打破士族壟斷,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文化教育發展.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實行文化專制,引導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培養皇帝忠順的奴仆,嚴重影響科學文化和發展進步.(2002年春季文綜卷) 北京從一個古老的都城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家都市,2008年的奧運會也將在這里舉行.請回答下列問題.(1)元,明兩代都曾在北京建都,請指出A,B兩圖各是哪一朝代的城區圖,并據圖說明影響都城選址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在都市中發揮的功能.(2)元朝定都北京后,實行漕運.請回答其原因和具體措施.(3)近二十年來,北京大氣質量較差.請分析在圖示條件下,大氣污染較重的原因.(4)試分析舉辦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發展的作用.[答案要點](1)A為元大都,B為明朝北京城.主要自然因素是水.城市供水,水運交通.(2)元大都人口眾多,需要南糧北調.先后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并與南方原有的運河相接,漕運自杭州直達大都.(3)生產生活排污,城市建設揚塵及汽車尾氣是進入大氣的污染物總量較多;城市上空溫度高于地面溫度,大氣的垂直運動受阻(逆溫),污染物匯集于近地面,擴散較難,加重了污染.(4)①舉辦2008年奧運會將推動北京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善北京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②改善北京的投資環境和國際形象,拉動內需,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促進我國企業和產品走向市場.第二節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敗和明末農民戰爭(1999年全國卷) 下列農民起義軍建立的政權中,發行貨幣的是 ①張楚 ②大齊 ③大順④大西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D)(1999年上海卷) 明太祖時,曾鐫鐵牌于宮門:"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