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復習提綱第四單元 農耕文明時代下—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東周西周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秦 西漢 東漢 魏蜀吳三國 兩晉南北朝 南朝 宋 齊 梁 陳北朝 北魏 東魏 北齊西魏 北周隋 唐 五代十國 宋遼夏金 元基礎 生活化1、分封制 宗法制 禮樂制度具體化齊桓公最先稱霸的原因P74位置優越,經濟富庶-----地理位置(物質基礎);不計前嫌,重用管仲-----齊醒桓公的為人管仲改革,國富兵強;尊王攘夷,樹立威信。--------謀略,正確的治國方略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作用、影響;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P75—76(1)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秦孝公的支持、誠信、得民心、符合時代潮流、商鞅的獻身精神和頑強毅力。(2)以史為鑒-------我看改革改革是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改革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 ,改革是不會一帆風順的,改革需要自我犧牲的精神。3、對秦始皇的歷史作為評價: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杰出的歷史人物,他的功績是主要有(1)順應歷史潮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戰亂狀態。有利于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安定進步。(2)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礎。(3)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開鑿靈渠等,促進了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使秦的疆域空前遼闊。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歷史罪過有:(1)焚書坑儒,摧殘了先秦輝煌的中華文明,鉗制了人民思想的發展;(2)實行嚴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嚴重剝削百姓。(3)大興土木,窮侈極欲, 修建宮殿陵墓和萬里長城。4、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的歷史作用:在百家爭鳴中,各派不僅闡述自己的主張,還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形成中華傳統文化體系,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戰國時期,在秦國為何法家思想倍受推崇?P77(聯系當的社會形勢,說說為什么法家思想在秦國受到重視?)在當時,法家的思想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體制,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適應當時社會改革和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戰國時代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專制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兵役徭役,階級矛盾激化,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需要。)3、百家爭鳴學派 創始人 生活時代 主要主張 經典格言或著作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愛、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詩經》《尚書》《春秋》《論語》孟子 戰國時期 仁政、民貴君輕 富貴不能淫。。。。《孟子》荀子 戰國末期 人定勝天 《荀子》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無為,順應自然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莊子 戰國時期 唯物主義思想 《莊子》墨家 墨子 戰國時期 非攻、兼愛 視人之身,若視己身 《墨子》法家 韓非子 戰國時期 法治、強化中央集權 《韓非子》兵家 孫子 春秋末期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孫臏 戰國時期 事備而后動 《孫臏兵法》5、秦統一全國的原因(條件)(1)長期戰亂,使人民渴望和平;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地理位置優越秦國地處關中,地勢險固,易守難攻,資源豐富能供應長期戰爭; :(3)戰國以來,各國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政治上的分裂混戰狀態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4)商鞅變法,秦國強大,軍隊威武雄壯:(5)秦始皇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6、秦滅六國采取的戰爭策略: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秦的疆域:東臨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7、秦朝統一全國有什么歷史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候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2)、為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8、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統治,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廢除分封制。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促進了全國經濟交流發展。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上:焚書坑儒。雖有利于秦朝加強思想控制,但是也摧殘了文化和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交通上:大修馳道,排除路障,統一車軌。有利于全國交通和經濟文化往來。軍事或民族關系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9、對梵書坑儒的評價:(1)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統鞏固政治一統的需要,秦剛統一中國,六國遺留勢力圖謀復國,諸子百家丟新政議論紛紛,不利于統一;(2)另一方面,他摧殘了文化,鉗制 思想,殘殺儒生,落下千古罵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統并非亡國的必然因素。10、梵書坑儒的影響(1)、鉗制了思想,加強了思想控制,殘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滿,促使秦朝加快滅亡。(2)、摧殘了文化,使大量文學作品失傳,造成文化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11、秦滅亡的原因:秦始皇濫用兵力,殘暴;嚴刑酷法,兵役徭役繁重;焚書坑儒等;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暴政,是導致秦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12、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統一; 焚書坑儒搞專制, 古代文化受損失。定都咸陽稱皇帝, 建立中央集權制。 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越族開靈渠。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輔皇帝; 西起臨洮至遼東,萬里長城稱奇跡。地方推行郡縣制,三十六郡始設置。 秦朝疆域廣又大,東到東海西隴西,統一貨幣度量衡, 小篆成為規范字。 北從長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記。13、漢武帝的歷史作為(西漢的新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1)政治上:繼漢景帝削蕃平亂之后,頒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加強監察制度,加強皇帝權威,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3)軍事(民族關系):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擊匈奴,和親)(4)疆域治理上: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歸屬西漢版圖。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還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1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歷史發展有何影響?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到積極作用。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了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形成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不利。張騫通使西域的意義:P86--87打通了漢與西域交流的通道,并開辟了中國與歐洲、非洲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15、三國鼎立國名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統治區域魏 220年 曹丕 洛陽(洛陽) 長江以北的北方地區蜀 221年 劉備 益州(成都) 益州,荊州吳 222年 孫權 建業(南京) 江東地區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90---91內容:(1)文化上:改用漢語,改說漢話,改穿漢服,與漢人通婚等(2)政治上:遷都洛陽,采用漢族官制、律令等。影響: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鮮卑族人積極學習和吸收中原漢族地區先進的文化,促進北方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并為最終的統一奠定基礎。17、唐太宗“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唐太宗鞏固政權的措施):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訓,調整統治關系。正確處理君民關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確處理君臣關系,善于用人,虛心納諫。使決策正確,政治清明;3)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4)科舉制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了統治基礎;5)上重視農業生產,減免租賦,減少力役,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6)民族關系上,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促使民族關系融洽,民族大團結。7)節儉,去奢省費。唐太宗的治國措施給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啟示: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重視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負擔;艱苦奮斗,勤勞節儉;實行平等團結的民族政策。18、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及原因:過程:開始于魏晉時期,完成于南宋。三國以前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魏晉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并出現南北平衡之勢;五代南方經濟超越北方,后來居上;南宋時期完成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戰亂、社會經濟破壞嚴重,南方相對和平;北方勞動者的南移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南方人民共同勞動開發;先進生產工具的應用和優良農作物的推廣,促進的南方農業的發展;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中原傳統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隋大運河的南北貫通也促進了這一進程。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