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資料班級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1、為什么北京人要過群居生活?答:在北京人生活的時代,環境險惡,生產工具簡陋,生產力極其低下,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存。那時的人們,只能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2、原始農業和畜牧業是怎樣產生的?答:大約在一萬年以前,氣候變得溫暖濕潤起來。環境的變化和人口的增加,僅靠采集狩獵難以滿足人來對事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條件適宜的地區,人們經過長的嘗試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馴養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動物,以補充食品。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逐漸產生了。3、《吉爾加美什》寫到了什么?答:史詩寫道吉爾加美什力大無比,強迫居民為他構筑城桓,只是民怨沸騰.居民紛紛向天神控訴。天神派來半人半獸的勇士,經過一番激烈的搏斗,兩人最終結為好友,一同為民除害。他們殺死了種種害人的怪物,成為受人愛戴的英雄。4、《特洛伊木馬》在哪部歷史典著中,是怎樣的一個故事?答:《荷馬史詩》。特洛伊王子拐走了美麗的斯巴達王后,斯巴達王的兄長邁錫尼國王,為此聯合十萬希臘大軍攻打特洛伊,但圍攻了9年也沒有打下來。后來希臘軍假裝撤退,留下一個巨大的木馬。特洛伊將木馬當作戰利品帶進城里,當晚,藏在木馬里的希臘士兵沖殺出來,里外應和,一舉攻下了特洛伊城。5、黃帝、炎帝各有什么發明?答:相傳炎帝發明耒耜,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因此號稱神農氏。他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黃帝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6、為什么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答:炎帝和黃帝,是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那時候,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炎帝部落和皇帝部落聯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后來,兩個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因此我們也稱自己為“炎黃子孫”。7、猶太人的來歷是什么?答:在兩河流域還有希伯來人。希伯來人建立的國家,位于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一帶,后來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太兩個王國。幾個世紀以后,這兩個王國先后為外族所滅。以后漫長的歲月里,希伯來人流散到世界各地,統稱為猶太人。8、漢謨拉比是一個怎樣的人?漢謨拉比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國王。他勤于朝政,在位四十年中,使巴比倫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他確立了絕對的王權統治地位,自稱“巴比倫之王”和“世界四方之王”,并建立了官僚統治機構,各級官吏由他直接任免。他還建立了軍隊,指揮官由他任命。漢謨拉比極力宣揚自己與神靈的密切關系,稱自己是天神和地神的寵人,他的王權來自神的授予。9、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樣的?答: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他們掌握祭祀大權;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由國王、武士和官吏等組成;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供養前兩個種姓;第四個等級處在社會最底層,叫做首陀羅,包括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其中婆羅門和剎帝利是統治階級,吠舍和首陀羅是被統治階級。10、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有怎樣嚴格的規定?答:下一級的人不能從事上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能互相通婚。11、我國商朝的奴隸生活是怎樣的?答:奴隸主要來源于戰俘和觸犯刑法的罪犯,他們毫無人生自由,經常被國王和貴族用于賞賜和買賣。貴族除了強迫努力做苦役之外,有時還把他們殺死,作為祭祀祖先的貢品,或者為死去的貴族殉葬。12、我國第一位出現在文字中的女將軍是誰?她是怎樣一個人?答: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國第一位出現在文字記載中的女將領。她英勇善戰,功績卓著,曾經率領一萬多人出征。在她的墓中隨葬了大量的兵器,在其中的一件鉞上,刻著她的名字,它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利的標志。13、《漢謨拉比法典》的歷史地位是怎樣的?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14、星期制度和計時法的來歷是怎樣的?答: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觀察月亮圓缺變化的規律,編制了太陰歷。他們規定七天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從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別是太陽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在計時方法上,他們把一天分為12小時,每小時60分,每小時60秒。我們現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計時法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15、佛教的傳播、發展順序是怎樣的?答: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在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得到很大發展,并且開始向外傳播。他在印度興建了許多佛寺、佛塔,召集佛教徒聚會,讓他們整理和編纂佛教經典。他還派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去傳教。從此,佛教開始廣為傳播,向東南傳入東南亞,向西北傳入中亞。公元前后(西漢末年),佛教經由中亞傳入中國內地,此后又由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16、陶片放逐法是怎樣的?在雅典,為了防止某些人權力大而破壞民主度,雅典人還發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專門召開一次公民大會,公民們把他們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或貝殼)上。如果出席大會的人數超過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會受到為期十年的放逐。17、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完善的嗎?為什么?答:不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使公民積極地參加議政,但是,這種民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占大多數人口的努力、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政治權利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手中。總之,雅典的民主制度雖然不夠完善,但從歷史角度看是一個飛躍。18、為什么說雅典城邦“斯巴達”就像一座大兵營?答: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熱衷于征服鄰邦。斯巴達人的一生都必須服從城邦的軍事需要,男嬰出生時,殘弱的即被丟棄,健壯的7歲時就要開始軍事訓練,女孩也要練習跑步、投矛等,以便將來成為強壯的母親。因此我們說,整個斯巴達就像一座大兵營。19、“法西斯”一次的來歷是什么?答:羅馬共和國建立后,共和國的執政官有很大權力,他們出行時有12名扈從跟隨。扈從肩上扛著象征權力和威信的束棒,叫做“法西斯”。20、羅馬的軍隊是怎樣的?答:羅馬人是個尚武的民族,他們崇拜英雄,教育孩子要勇敢、善戰。羅馬軍隊作戰英勇,戰術高超。羅馬軍團由青年兵、壯年兵、后備兵三個戰列組成,每個軍團配有工兵、機械兵和騎兵,具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集團軍”優勢。21、為什么稱地中海是“羅馬人的小澡盆”?答:隨著版圖的日益擴大,共和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統治的需要。公元27年,屋大維自稱共和國的“元首”,獨攬大權,實際上成為皇帝。從此,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在帝國期間,政治相對安定,經濟上也出現繁榮。到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海,有人戲稱它為“羅馬人的小澡盆”。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之一。22、《十二表法》地位在歷史上是怎樣的?答:《十二表法》是羅馬法與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23、“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諺語的來源是什么?答:羅馬人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這些道路數量眾多,飽經風霜而堅固依舊,所以會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之說。24、西方文化之根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說?答:是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創造出許多自然科學和人文成就,他們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成為西方近代科學的源頭。25、封建制度是怎樣形成的?答:查理曼帝國幾十年的擴張戰爭,使廣大人民深受其苦,許多破產的農民被迫投靠封建主,變成了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同時,查理把征服得來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給臣下。在這一過程中,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26、英吉利王國是怎樣形成的?答: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他們就是今天英國人的祖先。起初,他們建立起許多小國,后來經過兼并戰爭,9世紀早期,形成了統一的王國,從此有了英吉利這個名稱。27、基督教對歐洲有什么影響?答: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許多國王先后皈依了基督教,教會也利用國王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影響。教會不僅通過各種手段占有大量地產,還經常干涉和控制各國的事務。在中世紀,基督教成為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為之所壟斷。28、查理這個統治幾乎整個西歐的國王,卻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這是為什么?答:查理為了取得基督教的支持,鞏固自身統治,需要加強與教會的關系,而基督教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也須借助查理的勢力,通過加冕儀式,代表隊查理稱帝的認可,意味著查理有傳播與捍衛基督教的義務,標志著教權與皇權之間的相互利用的關系及其聯盟的成立。29、中世紀的莊園中,農奴的生活是怎樣的?答:農奴從主人那里領取一小塊土地耕種,維持生活,但也要按時向主人繳納租稅。此外,還要承擔各種雜役。他們缺乏人生自由,結婚也要獲得主人的允許。由于生活極端貧困,農奴很少有人活過40歲。30、中世紀鄉村中的莊園生產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答: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莊園的主人可以時國王、貴族或教會,勞動者是依附于封建主的農奴。莊園的大小不一,通常由一個或幾個村落組成,莊園內有封建主的城堡、教堂、磨坊、耕地,以及農奴的住宅。莊園中的一切產品都用于封建主和勞動者自身的消費,只有極少數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如鹽和鐵,需從外部購買。31、中世紀時,新興城市如何興起的?答:在中世紀初期,由于戰亂不斷,古代的城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城市經濟也隨之衰敗。從11世紀起,經濟逐漸恢復,人們開始頻繁地把剩余產品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原有的城市復蘇,新興的城市也不斷涌現,比如巴黎、倫敦、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32、行會是什么?答:隨著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和手工業生產的繁榮,為了保護同行手工業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城市中手工業者成立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行會。后來,行會的代表還可以通過選舉進入市政會。33、伊斯蘭教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答:6世紀末,阿拉伯部落間為爭奪水源和牧場相互仇殺,阿拉伯半島內部矛盾重重,阿拉伯人渴望建立起統一的國家。在這一形勢下,伊斯蘭教應運而生。34、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格局是怎樣的?答: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筑風格的代表,它一般以原定寺廟為主體,坐落在正方或長方形院子的中央,四周帶有拱門的輪廓。它的墻壁上還裝飾著各種鑲嵌圖案,整個清真寺看上去華美壯麗,別具一格。35、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點?答:阿拉伯文化在當時具有領先地位和融合的精神,地跨亞、非、歐和阿拉伯帝國的形成,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地區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羅馬希臘文化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很強的包容性。36、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有什么作用?答: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羅馬和古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世界文化得以保存,不少阿拉伯人穿梭往來于三大洲,帶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帶回了東方的特產和先進的技術。它也把中國和東方國家一些文化傳遞到歐洲,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與經濟的發展,阿拉伯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橋梁作用。37、周朝發展并完善了什么文明,它包括哪些制度?答:古代禮樂文明。禮樂文明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禮樂制度。分封制是周武王除了王都周圍地區由周王直接統治外,還將其他地區先后封賜給親屬、功臣等,建立諸侯國。諸侯必須服從國王命令,交納貢品,守衛疆土,管理地方事務,保衛周王室。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區域。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礎,它是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繼承權利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結合起來,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周王迅速發展為幅員遼闊、對周圍民族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同時,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就連如何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38、“春秋”和“戰國”名稱的由來是什么?答:“春秋”,取自于魯國編年史《春秋》。這部書記載了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歷史,這段歷史被稱為春秋時期?!皯饑币辉~原指當時不斷戰爭中的諸國,西漢《戰國策》一書編定后,“戰國”成為公園前5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時代專用名詞。39、請分析為什么齊桓公能最先稱霸。答:齊國背陸面海,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經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齊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霸主的地位。40、戰國七雄確立統治地位,有哪些變法?答:戰國七雄為了確立統治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打著“富國強兵”的旗號,先后進行變法。主要有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變法。41、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結果分別是什么的?答: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Ⅰ 廢除土地國有,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Ⅱ 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Ⅲ 獎勵軍工,立了軍工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Ⅳ 建立縣制,把原來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大增強,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42、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答: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擁有學識的文士階層,同時由于社會的動蕩和變革,士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四處游說講學,針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43、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什么?答:⑴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制,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設郡、縣,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⑵經濟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貨幣采用圓形方孔錢(秦半兩)作為全國通行的貨幣;⑶文化上: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文字,后演變為隸書;⑷思想上:采納李斯的建議,進行焚書坑儒,統一了思想鞏固了統治;⑸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了車軌⑹軍事或邊疆治理上: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北拒匈奴,開鑿靈渠(連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南統越族。44、“皇帝”一詞的來歷是什么?答: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認為自己的功德高過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采用“皇帝”的稱號。從此,“皇帝”一詞成為此后兩千多年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45、“文景之治”是指什么?答:漢文帝、漢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徭役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46、“七國之亂”是指什么?答:吳王劉濞很早就有篡奪皇位的打算。當朝廷著手削奪他的封地時,他聯合其他六位諸侯王起兵反叛。這次叛亂,歷史上稱作“七國之亂”。七國都是當初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起兵。漢景帝被迫殺死晁錯,以安撫叛亂的諸侯王。但劉濞不僅沒有退兵,反而揚言“我已為東帝”。景帝于是起用大將周亞夫平定了叛亂。47、漢武帝的主要政績有什么?答:⑴政治上:①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基本上消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②加強監察制度,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以加強皇帝的權威;⑵經濟上:把鑄幣、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親治黃河,使農業生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⑶民族關系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往來⑷文化上:在長安設立太學,地方設立官學,大大推行了儒學教育(西漢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5)思想上:采取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鞏固了思想上的統一,出現了“大一統”局面;(6)邊疆治理上:派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取得決定性勝利,使北部邊境安定;在西南設立郡縣,疆域大大擴展了。48、西域是指今天的哪里?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歷史作用?答: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遠的地區。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良種馬、石榴、核桃及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49、“光武中興”是指什么?答:在劉秀(光武帝)統治時期,減輕賦役負擔,任用清廉官吏,社會安定,經濟好轉,史稱這一時期為“光武中興”。50、我國的經濟重心是怎樣轉移至南方的?答:自東漢以來,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地向內地遷徙,他們同漢族長期雜居,相互影響。后來,由于戰亂、災害等各種因素,大量北方人民紛紛遷徙到江南各地。北方人民的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為中國古代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到隋唐五代進一步發展,到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已完成向長江流域的轉移;到了元代,全國的經濟重心完全在南方確立下來。5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么?答:主要內容:⑴政治:①采用漢族統治政策②從平城遷都至洛陽⑵經濟:使用均田制⑶文化習俗:①改漢姓②穿漢服③講漢話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作用:北魏孝文帝廢除鮮卑舊學,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改革,有利于少數民族接受先進的經濟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實現,為隋唐重新實現統一準備了條件。52、唐太宗是如何治理國家的?答:⑴政治上: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進一步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2)文化上:進一步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擴大科舉選拔,重視人才的培養與選拔;(3)經濟上:減免租賦和力役,重視農業生產;(4)民族關系上: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促進民族關系的融合。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稱為“貞觀之治”。53、“貞觀遺風”是指什么?答: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統治時期重視人才,社會生產繼續朝前發展,歷史上把她統治的這個時期史被稱為“貞觀遺風”。54、“開元盛世”是指什么?答:在唐玄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55、“安史之亂”是怎樣的?答:唐玄宗后期,爆發了以邊防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56、《史記》是怎樣的一部書?答:《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史學巨著。它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主要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妒酚洝敷w例完善,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成為后世編寫史書的典范。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57、道教是怎樣的?答: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宣揚通過修身養性和煉丹服藥,可以長生不老。因老子姓李,唐代統治者對道教特別推崇。唐玄宗曾親自為道教經典《道德經》作注,把它列為諸經之首,頒布天下,命令所有人都要學習它。58、絲綢之路是什么?答:張騫通西域以后,各國商人、使者東來西往,通過河西走廊,開通了一條從長安向西,往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的交通大道,中國的絲綢等物品可以運到古羅馬。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59、絲綢之路傳遞的物產主要有哪些?答:除了絲綢,中國的陶瓷、鐵器、漆器等商品也是通過這條道路運送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則利用這條道路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物品運到中國。60、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好嗎?為什么?答:從主觀原因看,隋煬帝是為了加強北方和東南地區的控制,到江南巡游,而開鑿運河沉重的經濟負擔卻壓在了百姓的肩上,這也是導致隋朝很快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因此這是沒有益的;從客觀角度看,由于我國主要河流走向都是由西到東,開鑿一條南北向的運河以后,可以較好地促進南、北方地區文化交流,有利于經濟發展,因此這也是有益的。61、“澶淵之盟”是指什么?答:1004年,遼軍大舉進攻北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城,都城東京局勢危急。有人主張遷都避讓,宰相寇準堅決反對,力勸宋真宗親自率兵出征。當宋真宗來到澶州時,宋軍士氣大振。此后,宋遼議和,遼退兵,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絹。這次協議,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板Y之盟”帶來了宋遼間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62、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更好的統治,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答:⑴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⑵設宣政院,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行政區。⑶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63、“陶瓷之路”是指什么?答:“陶瓷之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古代的絲綢除了通過河西走廊大量輸往中亞、西亞、非洲、歐洲的國家外,也經由海上航路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因此,人們稱東西方的海上航路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航路銷往各國,于是,它又被稱為“陶瓷之路”。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