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過去是怎樣被記載下來的(第一課時 衡量變化的尺子:時間和紀年 利用不同的史料)一、學習目標1、知道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的專門詞匯和習慣用法,能按照這些詞匯和習慣用法理解一定時間段發生的歷史事件,會利用年代尺計算時間,表示歷史事件的時間變化。2、掌握文獻資料的表現形式,理解其重要性。3、掌握化石的概念,了解文物如何被發現及其重要價值。二、學習重點重點:學會制作簡單的年代尺并會計算歷史時間。三、課前準備搜集各個歷史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四、自主學習1、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采用________紀年,即把 誕生的那一年確定為公元元年,即公元 。2、通常我們把100年稱為一個“________”,把10年稱為一個“ ”,把一個較長的時段稱為“ ”。這種世紀的計算方法是以 為界。3、什么叫時代?請分別列舉出你知道的時代。4、完成書本P99時間的計算,并指出兩題計算方法有何不同?5、 以前,歷代帝王以在位時間計算年代;至 ,首創以 紀年,定公元前140年年號為“ ”。年號含有 之意。6、 以前一個皇帝可用一個以上的年號,到 時期,一個皇帝只能用一個年號,如: 、 、 。7、人們了解歷史的最重要文獻資料是 。如《鴻門宴》就是被史學家 記錄在 ,并形成了成語即 。8、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是 ,它是刻寫在 上的,是 的文獻資料。考古學家還發現 、 、 、 的大量竹木簡。9、閱讀P100的歷史故事,你認為這些史官都不怕死么?他們的所作所為說明了什么?10、化石是指遠古生物的 、 或 埋藏在地下,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11、文物對于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2、考古學家要發現文物不僅對 進行地下發掘,還要進行 。五、課堂助學計算時間長度:(1)1640年世界近代史開始,1840年中國近代史開始,兩者相距 年。(2)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公元前206年,秦被推翻,兩者相距 年。(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兩者相距 年。六、交流與體驗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有:經過小組合作,我還存在疑惑的問題有:七、釋疑解惑全體師生一起討論解決小組合作中仍未解決的問題。八、鞏固與檢測1.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公元前和公元后是以公元零年為界的 ②公元前某年的數字越大,說明時間越遲③公元后某年往往把“公元”省略 ④計算跨越公元前后時間長度時,應減去一年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③④2.我國首創以年號紀年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 漢高祖 C.漢武帝 D.唐太宗3.1951——1960年,稱為( )A.19世紀50年代 B.19世紀60年代 C. 20世紀50年代 D. 20世紀60年代4、下列不屬于文獻資料的是( )A、檔案 B、日記 C、音像資料 D、第一臺計算機5、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發現的文獻資料是( )A、 史書 B、竹木簡 C、 刻有文字的甲骨 D、銘文6、古代攥寫歷史的是( )①商代的“史” ②史官 ③少數文人 ④普通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7、請將下列時間按先后順序排列:①傳說中的耶穌生日 ②公元前221年 ③公元前21世紀 ④1949年 ⑤20世紀50年代 ⑥北京申奧成功的年份先后順序為:根據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制作年代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